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关系美学:关系的狂欢,或美学的保守?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小草 点击 :

“关系美学”在尼古拉斯.鲍里奥德(NicolasBourriaud)1997年的同名著作《关系美学》中提出,之后关于它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今天,我们对关系美学的一些操作方法并不陌生。在名目众多的展览中,不管是否贴着“关系美学”的标签,都或多或少打着这个概念的印记。这个宽松的概念可以贴在近年几乎所有群体参与的集体性工程上,数百个艺术家组成的帐篷营地,数千人参与的DV计划,整个地区的口述史运动,等等,都可以看成是“关系美学”的回响。在国际资本流动越加频繁的今天,关系美学为多国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的理论支持。事实上,宽泛意义上的关系美学不仅仅限于美学,而是笼盖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最潮的文化活动和哲学话题。这些话题闪烁着各种与群体政治有关的词语,其中有“全球化”“跨国资本”“服务行业”“通讯”“知识”“移民”“种族”“社区”“城市改建”“贫民窟”“部落”“城中村”“集体记忆”“身份”“记忆”“遗忘”“互联网”“底层”“差异”“口述史”“N人群体计划”“身体”、“空间”“互动”“交流”等等。这些话题在哲学界的“共同体/群体”(community)中找到理论的共鸣,其代表性的哲学家包括让-吕克.南希、阿甘本和朗西埃等。

在经过大规模的“关系美学”洗礼后的今天,鲍里奥德的关系美学和关系艺术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操作上都貌似“保守”。但正因为这种“保守”,鲍里奥德对“关系美学”的设想在某种意义比当下打着关系美学的“互动”“交流”标签的那些投机艺术实践更加彻底和深入。鲍里奥德的关系美学迷人的地方并不在理论的严密。恰恰相反,“关系美学”概念自身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和不连贯的缺点。正是由于这种粗糙的特质,显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艺术实践的挣扎和困惑。而这些困境仍旧笼罩在今天的艺术实践。

鲍里奥德所要面对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生产商品为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转向服务行业,同时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关系的组织方式。鲍里奥德的艺术设想是政治性地回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他的理论的起点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会批判性。

国内对关系美学概念的印象多数停留在这个概念的字面意义上,似乎凡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关系美学。鲍里奥德所定义的“关系”恰恰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社会关系或者通常所强调的“交流”或“互动”,它不是种族间的文化差异,不是社区中的文化活动,不是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虚拟交换方式。对于鲍里奥德,所有这些普遍而习以为常的关系恰恰是关系美学所要拒绝的关系方式。鲍里奥德定义道,关系艺术以“人类的交往互动及其社会语境作为理论的出发点,而不是从强调独立的、私有的象征空间的理论出发”(NicolasBourriard,RelationalAesthetics,LesPressesduRéel,2002,p.14)如果说习以为常的社会关系属于再现性的(representative)的文化或文本(text),那么关系美学要探讨的是这些文本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潜文本(sub-text),讨论文化背后还没有呈现出来的隐秘的“潜在”关系,或者新的关系的可能性。

进一步说,鲍里奥德所指的关系,恰恰不是既定的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排除主体概念后的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和相遇(encounter),是主体间性。正是这些接触、相遇之间的融合、排挤、碰撞、位移等微妙的张力构成了主体的可能性以及关系美学所探索的重点。这些微妙的人与人接触的界面、张力不仅是习以为常的稳定社会关系基础,而且远远超出这些现成的社会关系的局限,从而呈现出在既定的社会关系之外所存的巨大的关系构建可能性。鲍里奥德尤为关注这些潜在的可能关系组成在特定空间中的形式(formation),恰恰是这些关系的形式成为鲍里奥德理想中关系美学所要探索的对象。空间成为必不可少的场所,而最重要的材料,无疑是身体,或者说是身体之间在特定的空间中所展现的交往形式。交往形式既随空间而变化,在时间中也是充满偶然,无法完成的。不难看出它本身集结了当代艺术最新的元素,例如他异性、事件性、表演性、和未完成性等。

这样,我们看到当代意义上的,尤其国内的某些标识为“关系美学”标签的集体计划和工程并不能体现鲍里奥德的理念。这些实践大多一开始就强调参与者的身份:黑人、白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下层、女性、农民,观众、艺术家等等,然后再将这文化主体放在一个特定而预设了意义的场所中交流。而通俗版本的关系美学所强调的“对话”“交流”甚至“互动”等建立“关系”的方式,也已经不是鲍里奥德所说的关系美学,因为这在某种意义上仍旧强调清醒的、理性的、有意义的主体。这些通俗版本的关系美学所强调的“交流的狂欢”的一面,已经忽略了关系美学所强调的社会批判性。它们变成一种重复资本主义全球化实践的交流活动和社群活动,沦为一种犬儒而平庸的政治正确和伪先锋。在西方的一些文化沙龙上,我们不难读到这样沾沾自喜的句子“多国艺术家的参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经历,相互的映射、碰撞、激发、交流、融合、移位……”这种联合国一样的艺术盛会以庸俗的差异和数量取代了艺术自身的价值。和互联网时代的大众狂欢一样,它反映了一种在艺术终结论后的艺术民主化冲动。

鲍里奥德的美学演变为一种社群性的艺术并不是偶然的。鲍里奥德自身的理论构建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弱点。他过于仓促地摆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格林伯格艺术体系的阴影,从而过快地否定了六十年代先锋探索的许多未曾穷尽丰富性。而鲍里奥德美学最有创造力的地方,恰恰是来源于他与这些遗产之间的对话。但他仅仅看到六十年代艺术中政治性的一面,而忽略了这个艺术体系的理论资源的深厚度。诚然法国六十年代的哲学,诸如德勒兹、利奥塔等,是由政治现实所激发,但它们有一种本体论上的彻底性和历史感,因而它们批判力度远远超越了单纯为政治批判而去政治批判的简单做法。

正是因为与晚期资本主义简单的对抗,削弱了鲍里奥德的批判深度。鲍里奥德看到了互联网、消费社会和信息社会对人和人的关系的塑造,但他的关系美学在某种意义上重复和强调了全球化时代交流的重要性,而没有跳出晚期资本主义的逻辑去质问:为什么要交流,为什么要建立关系,为什么要考察这些关系所形成的社群模式?或者,最重要的是,为什么鲍里奥德将艺术的起点定义为考察“人与人”关系的美学?这种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和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所强调的交流的迫切性共谋吗?因此,当鲍里奥德试图建立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群时,他本身的出发点已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限定的了,关系美学的主题就恰恰是资本主义和市场所倡导和鼓励的“交流!”。

鲍里奥德对个体创作、签名、主体性、个体等传统艺术概念的消解,正是重复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主体性的消解,然后将个体投入到一种无主体的机器和场域中。我们可以看到鲍里奥德对空间和情景的强调,事实上是对一种交流体制和交流机器的强调,恰恰是这个空间的功能和形式决定了关系的可能性。在关系美学存在主义一样的实验室中,个体的自由被还原到物质、肉身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中。个体的有限性越加有限,它不仅被剥夺了主体性,而且是失去了和无限、物质、超越者的关系,它同时也被剥夺了精神性、创造性以及无法还原的生命性。在关系美学中,艺术和个体被还原为赤裸裸的物质,或者政治性的附庸物。

关系美学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疲惫和萎缩,它的政治性被欧美的实用主义传统无限征用。关系美学中最有激情的是关系美学的那种乌托邦一样的构思,而这种构思,并不是来源于鲍里奥德与多少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个体无法穷尽的神秘感、虚无感或超越感。关系美学的危机,并不是朗西埃所批判的急于重构一种伦理意义上的共同体。它的问题和朗西埃自身的盲目一样,过早地将艺术限制进在世俗性的政治和共同体的范围内。当艺术进一步和无限性和超越性失去联系,它就进一步落入启蒙运动宏大的世俗化的政治正确中。这时,它的社会批评性非常讽刺地变成了完善社会政治工程的一部分。在关系美学交流的狂欢背后,也许更多是一种潜在的美学保守。

相关文章

  •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跻身于世界大馆行列[图文]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跻身于世界大馆行列[图文]

    自从去年4月1日,与德国三大博物馆合作举办《启蒙艺术》展览以来,我馆在欧洲各个媒体上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可以这么说:国家博物馆目前已经跻身于世界大馆的行列当中。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比如去年试运行期间开展了潘天寿、李可染和黄胄大型艺术展,同时我们做了三个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通过网络进行了全面直播,这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中也是没有先例的。今年,我们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116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威尼斯双年展是否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盛宴?[图文]
    威尼斯双年展是否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盛宴?[图文]

    绿园城堡外的中国展览宣传广告导言:对于如今的中国艺术界而言,威尼斯双年展虽然早已不是那个神秘的国际大型艺术展,但在众多中国艺术家、策展人和媒体人的眼里,它依然是掌控着国际艺术权威和最高学术标准的国际艺术展。从1993年奥利瓦邀请十三位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就开始努力寻求世界认同,直到2003年正式成立中国馆,再到如今的多个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艺术似乎已经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平台。...

    187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张德林:期待人书俱老的那一天[图文]
    张德林:期待人书俱老的那一天[图文]

    张德林作品对张德林老师的采访,在国家大剧院后一座安静的四合院里展开。我面前的这位中年书法家,神清气朗,谈起书法艺术时眼中便瞬间流露出喜悦的目光。半天的交谈后,我清楚地感知到,这是一位真正把书法融入了生命和生活的艺术家。与许多书香门第、家有师承的书画家不同,张德林出身于安徽来安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几代都没有人与书法艺术有过任何渊源。但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子弟,凭借着对于书法的赤诚与热爱,一步步开拓...

    125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尹连城:吸取他人之长方能创新[图文]
    尹连城:吸取他人之长方能创新[图文]

    尹连城,字璧予,1947年2月生,1967年拜吴玉如先生为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几十年来情系翰墨,执毫勤耕,既承师法,又不为其所囿,书风自成一家。20世纪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书协。1987年游学日本,曾受聘于日本现代书道研究所,研究日本书道,对中日书法的比较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参加东京国立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一届日本书法展”,获得“国际美术审议会奖”。9月...

    146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邵大箴:纪念齐白石先生的当代意义[图文]
    邵大箴:纪念齐白石先生的当代意义[图文]

    邵大箴先生在纪念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纪念齐白石,首先要回忆一下齐白石在20世纪所受到的遭遇,他的经历。齐白石先生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现代意义和当代意义的中国画家。“五四运动”时期,很多文化先驱都在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新兴的现代文化,齐白石先生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

    24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日本为何流行少女癖[图文]
    日本为何流行少女癖[图文]

    历经百年,少女文化给日本人养成少女癖,流弊多端。少女,通常指七岁至十八岁的未婚女性(十六岁可以结婚,但二十岁成年,然后才可以抽烟喝酒)。虽然AKB48成员有超龄的,但人们也当作少女看。少女一词古已有之,例如《源氏物语》有《少女》卷,写光源氏的长子夕雾和云居雁两小相恋。不过,那鸭头不是这丫头,现在所使用的少女是社会发展到近代才产生的概念。拥有批评家等不少头衔的大冢英治在所著《少女民俗学》中写道:&...

    63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岭南奇石的喜与忧[图文]
    岭南奇石的喜与忧[图文]

    奇石是天然生成的石头,所需时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是稀有、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第三个“全国赏石日”(8月30日)如火如荼开展,各地又迎来一场赏石文化热潮,相关展览近来也未有停歇。从这一繁荣的景象来看,大家都在谈石、赏石,不亦乐乎。然而,穿梭于奇石之间,有多少玩家能真正读懂它,这还真不好说。奇石二字,充满着各种神奇:它是天然生成的石头,所需时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是稀...

    75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今天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行为的特定称谓,也不仅仅意味着相关实践的具体产物,在当今社会它也早已不仅仅限于“一门实用型的专业”这样的称谓,作为一个系统科学视野中最具典型性和历史感的内容,设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与其相伴,并对于自身进行着不间断的改造——一个设计词汇逐渐从“想”到“做&rd...

    57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借古开今[图文]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借古开今[图文]

    赵孟頫饮马图卷(局部)元纸本水墨纵25厘米、横59.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特邀撰稿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绘画上,赵孟頫是元代的泰斗。人物、马牛、山水、花木、竹石、禽鸟,各种题材,下笔皆成妙品。犹如学习书法一样,他学画亦是在复古的精神下博釆众长,而后自成一格。尤其是他在书法、诗文、音乐、鉴赏和考据诸方面的学养,以及奔走南北的阅历,对他绘画风貌、艺术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孟頫...

    112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那些外国建筑师未竟的中国梦[图文]
    那些外国建筑师未竟的中国梦[图文]

    那些外国建筑师未竟的中国梦“Un中国制造”是一个讲述“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背后故事的展览。展览涉及近十年在中国未完成的12座天才建筑.。。六月,上海,八号桥创意园区内,名为“Un中国制造”(UNMADEINCHINA)的展览正在进行。用模型和建筑师口述的方式,展示12个未完成的建筑项目。策展人杜墨(MichaelTunke...

    180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朱非:内方外圆舞墨人[图文]
    朱非:内方外圆舞墨人[图文]

    笔者喜文好墨,更因职业原因在鲁中书画艺术圈浸润多年,见过些许名家大作,也追随过无数市井奇人,日久天长,渐渐熟稔了一句说辞:“全国书画看鲁中”。虽知其中多少有些地方主义,鉴于山东近几年书画行业的升温和市场的火爆,更有无数大师级人物或隐或市,也便接受了这种说法。直至近日,通过东方艺术媒体联盟偶得绍兴大家朱非先生一幅作品,才猛醒于井底之梦,自叹果然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艺术修为无...

    10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墨是中国哲学思想物化形态[图文]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墨是中国哲学思想物化形态[图文]

    图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来德。李晨韵摄中新网杭州5月21日电(见习记者张骏)画作磅礴大气,笔墨华滋浑厚。21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来德书画艺术展“墨许山河”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追求笔墨解放的曾来德认为,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物化形态。1980年代初,曾来德拜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为师,研究今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

    187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网络热议朱新建水墨画:淫荡邪气还是揭露人性[图文]
    网络热议朱新建水墨画:淫荡邪气还是揭露人性[图文]

    《美人图》朱新建作□南京师范大学实习生高伶俐金陵晚报记者肖林近日,随着著名画家朱新建的去世,各种悼念性文章陆续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表。短时间内,一场关于朱新建的艺术地位和作品价值的话题讨论逐渐升级,甚至在微博上掀起一阵“口水仗”。其中,言辞不乏犀利者。批评者认为,不少画界人士对朱新建赞誉过度,并评价其画“审美品位近乎春宫画的淫荡和邪气”。而赞...

    111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图文]
    贵族、文官、平民与书画传承[图文]

    如果唐朝跟宋朝是平行的两个国家,他们做一个对抗赛,大宋国出了苏黄米蔡,唐朝只派陆柬之一个人就够了。陆柬之书法的结构相当的精研,这是苏黄米蔡都达不到的。这就是跟着真迹学和跟着赝品学的差别。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晋唐书法是贵族书法,都是有家学的。两宋时期的文官,他们大多是根据阁帖来学书法的。陆柬之《文赋》(局部)我在小的时候喜欢写毛笔字,临过一些帖,当然无非就是唐代那些,欧阳询、虞世南。后来开始写颜真卿,...

    66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洪蒙山+思136x1482001毫无疑问,沈爱其先生笔墨是非常传统的,我觉得这个传统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内在相关。在传统文人画史上,直至黄宾虹齐白石这一代画家,书法是绘画的前提,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沈爱其丰富的用笔变化中得到印证。包括用墨,甚至可以说,用墨的变化比用笔还要丰富、多变。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可能未必准确,但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我想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说,到了黄宾虹这里,中国...

    10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