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张德林的书法艺术[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楠楠 点击 :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张德林的书法艺术 | 美术科普

张德林书法

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我认为中国当代的书家总是习惯于偏安一隅,或者总是习惯于以某一家的书体来为自己的书写作辩护,甚至一直驻守在某一家书体的铁屋子中,将某一家形成的点横撇捺当成杀手锏来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实际上,这种偏安一隅的做法,不仅没有在最根本性的角度捍卫某一家书体的独特艺术品格,而且正是由此既丢掉了某一书派的独特性,又丧失了书法艺术特有的自由品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张德林的书写却给我另一种艺术思考:开阔而结实,始终呈现出一种澄澈透明的禅境书写向度。

张德林的书法艺术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艺术境界上给当代中国书法界提供弥足珍贵的精神启示。依赖禅境为出发点,张德林穿越了书法艺术各家各派的书体局限,自由地穿行在篆书、隶书、章草、今草、狂草,等书体的创作之间。“余学书三十余载,虽五体皆涉,然于草书尤其大草为最爱。凡历代草书名迹,尽习之。惟于张旭、怀素、黄庭坚诸帖用功最勤。法张旭以得其坚实、朴素、倔强之美;临怀素以得其圆劲、从容、飘逸、迅疾之美;习山谷以得其空灵、婀娜、屈曲、遒劲之美也。”(张德林《拟山谷大草跋》)不仅如此,张德林的书法艺术无论在哪种书写的过程中,都能做到得心应手,既保持着书法艺术的国粹品质,同时又不失当代书法艺术的精神指向。换一种说法,张德林的书法创作,既保持着他从传统书体中习得的精神要义,又能从中自然地体现出自己创造性书写的鲜明个性。

篆书作为中国古代书体的一种,而且是中国书法的源流。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德林深谙作为一个当代书法家所面临的困惑,要突破当代中国书法所面临的危机,必须从中国书法的源头开始探索,只有从源头开始寻找,才会找寻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生命之源,才有可能让书法艺术最初的泉源滋润自己的艺术生命。张德林正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且深得其中的艺术滋养。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向隶、楷等书体演变的过渡。在篆书的创作过程中,张德林努力探索篆书中的形象变化之美。按张德林自己的说法:“篆书以其结构多变见长,同一个字可能会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写法。除了这点外,它也是汉字各种书体中,最为象形的书体。因此,它的艺术结构性最丰富、最完整,同时可塑性也最强。”事实上的确如此,张德林早年对篆书的刻苦用功为他整个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我感受到张德林在穿越书体中的态度和做法。从篆书到隶书,这似乎同别的书法家在继承前人的书法遗产时没有什么两样。但笔者所要强调的正是在继承前人书法遗产的态度和做法上有着完全不同的立场。就张德林隶书创作而言,因掌握了汉隶横势紧密的结构特征,“------他笔下的隶书,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古人的样式上,而是以汉代人的创造为基点,将之前(秦或先秦)和之后(魏晋)的书法样式(如小篆、大篆、行书、楷书以及处于隶与篆、隶与楷之间的过渡性书体)中的某种用笔或结字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构成了自己的个性面目,寓变化于平实、寓灵动于静穆。不同凡响,令人回味。”(马啸语)就此而论,从张德林的隶书创作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温柔敦厚的人生态度和自然而然的书家艺术品格。就隶书的产生而言,其根源于文字书写的实用功能。隶书基本上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但是,隶书一旦产生,一旦作为书法艺术,不管在当时,还是在当今,它都必须从其最初的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解放者就是书写者,书写者的自由限度就是隶书摆脱其实用功能进入艺术王国的自由限度。有关这一点,是区别文字书写和艺术书写的核心所在。张德林深谙其中的道理,他的隶书创作已经通过他的自由创作的想象空间达成隶书书法的自由指向,既完成了对隶书作为文字的解放,又提升了自己书法创作的精神境界。

禅境,穿越书写的极限——张德林的书法艺术 | 美术科普

张德林书法

如果说张德林从篆书到隶书,他的超越性书写还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字型结构、基本笔画的转换上面,那么张德林真正意义上的转换则是从草书开始的。换一种方式说,张德林在从篆书到隶书的转换过程中,主要是在汉字技术层面上的转换,作为书法艺术层面的精神转向则主要归功于他对草书的介入。在草书领域中,书法界大都知道张德林的草书成就最为明显。为什么这样说?在笔者看来,有两点理由不能回避:其一,在人类文字史上,最终能够以纯粹艺术名义出现的,似乎仅汉字一家。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总体发展方向应该是从具象向抽象发展。在书法艺术领域中,草书最具有抽象艺术的精神指向和自由品质。所以,如果要真正实现书法艺术的超书体创作,不介入草书的创作,不实现从正书向草书的转换,那绝对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二,就张德林书法艺术的个人性而言,他在草书的创作中,能自如地将各种书体兼容并蓄,自然化入到自己的笔下,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尤其以禅境无极的艺术品貌为其草书艺术风格的标志。这一标志性书体完成了张德林超越书体的艺术历程,实现了张德林书法艺术的根本性转换,同时也为张德林当代禅境书法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什么说张德林的草书成就最大,转换最彻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张德林有着与生俱来的禅境心性。加上张德林篆书、隶书、楷书等真书的基础十分坚实。一旦拓宽了这种坚实的艺术基础,一旦拥有了这种深厚的艺术土壤,张德林的现代草书艺术仿佛是从其笔下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像众多当代书家那样只能靠凭空做作出来的某种书体,缺乏深入的艺术根系。

在进一步触及张德林超书体创作的书法历程时,我想到了书写历程本身。我们说超越书体书写,决不是放弃攀登前人在书法艺术中已经构筑起来的高峰,相反,正是在一步一步攀登前人的书写高峰时所留下的自己的足迹。这种艺术足迹的堂奥决不是前人的翻版,而是撷取前人探索的精神火焰来照亮自己前行的路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书家大多是作为前人书家的影子和书写的翻版。他们书写的早已经是前代书家所书写过的。有些甚至是影子中的影子,翻版中的翻版,复制中的复制。我将这样的书写样式定义为“描红”性质的做法。这种做法当然对初学者有价值,但对书法艺术则毫无意义,对自由书写就更加不着边际。张德林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深知书法艺术的真谛在于从吸取中发扬,从继承中创造。更为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书写生涯和自己的禅境修养密切地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书法创作境界的原动力。

任何一位书法家的书写历程同其自身的人文修养、生命体悟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张德林的人文修养十分广泛,生命体悟十分真切。说到这里,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张德林将他的人文修养和生命体验建立在深厚的禅境状态之中。张德林对书写禅境的追求和表达是真切深入的,包含着生命存在境遇的精神指向。因此,张德林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传统书家那样视已有的风格为极致,而是从吸收前人的风格处打破前人设置的樊篱,继而形成自己的书写风范,自由地穿越在各种书体之间,成为一位极具禅境艺术风格的当代书家。

邱正伦简介:

邱正伦,男,汉族,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国际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四十九中感觉》、《手掌上的风景》、《冷兵器时代》等多部诗集,出版《艺术美学》、《审美价值学》、《审美价值取向研究》、《审视现代艺术》、《艺术价值论》等十余部学术专著。2009年获重庆市政府文艺评论奖,2009年论文《从本土视角重塑当代艺术的国家形象》获得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当代美术创作论坛”奖,《建构,必须从本土价值开始》获2012年中国文联第八届评论奖二等奖。

相关文章

  •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中华书局为资助上海美专清寒学生事致刘海粟函看上海美专与中华书局的文化联姻书映丹青,墨染春秋,中华书局和上海美专百年同行、并世齐辉,一个世纪间,这两个名字早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符号,在中国美术史和出版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匆匆翻过的一页,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和推动着中国美育的启蒙和进程。1912年元月,在上海,“中华书局&rdq...

    131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詹建俊对话法兰西院长[图文]
    詹建俊对话法兰西院长[图文]

    詹建俊近日,被授予“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詹建俊先生将在11月16日举办的“中法油画家高层对话”的论坛中现身,并与法兰西学院油画院院士PierreCarron、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RemyAron等人进行中法油画艺术探讨的消息吸引了众多藏家的注意力。据悉,此议题与“中西方艺术高层论坛”中15日举办的&ldq...

    3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唐西林:欠缺文人画理难现顾绣精神[图文]
    唐西林:欠缺文人画理难现顾绣精神[图文]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希孟绣《宋元名迹方册》之《米画山水图》顾绣作为国家级非遗,要灭是不太会灭掉的,但是要真正地发展,实际上是怎样更好传承的问题。传承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新的东西加进去,但是顾绣之所以为顾绣,与董其昌还有韩希孟的审美思想、审美观念是分不开的,一定要抓住这个主题。如果要绣个东方明珠什么的,没有必要用到顾绣。此外,绣娘之间的探讨还比较欠缺。松江博物馆藏的戴明教顾绣作品《日本仕女图》(...

    40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作家梁晓声谈如何当政协委员[图文]
    作家梁晓声谈如何当政协委员[图文]

    ■十年提案都与自己所在领域无关■反腐和民生才是关键问题梁晓声因为心脏与颈椎问题没有参加今年全国两会,但还是在春节期间撰写了三份提案。早报记者许荻晔图◎梁晓声两会语录以前在两会上我拍过桌子,以后会要求自己不再拍桌子。(2012)城市退休工人的退休金还须涨;医疗福利还要再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和纳税额线也还有上调空间。(2011)梁晓声的提案手稿。代表委员的责任之一就是从国家那儿一而再、再而...

    71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南部SouthDowns乡村(文章图片为本网配图)中国人看英国乡村,可能注重的只是“田园风情”,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英国,则刚好相反,大都市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地或定期会晤所……整个英国虽然早以城市为主体,但在英国人的脑海深处,他们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并不适合自己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他们甚至仍然觉...

    200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批评家朱向前谈莫言:不以理性见长 思想庞杂混沌[图文]
    批评家朱向前谈莫言:不以理性见长 思想庞杂混沌[图文]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本土作家。对莫言创作最为熟悉的人之一,莫言军艺同班同学,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朱向前是最早对莫言的创作发出声音的人,一路见证莫言创作的成长,而他个人的理论批评轨迹也始于对莫言早期作品的关注与鉴赏。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朱向前就曾下过断言:莫言必...

    77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丁乙: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
    丁乙: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

    丁乙作品丁乙简历1962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自1989年以来受邀参加了三十多个国家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近两百个艺术展览。其中包括;意大利“45届威尼斯双年展”,澳大利亚昆士兰“首届亚太地区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葡萄牙“首届玛亚双年展”...

    48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的山寨文化对于建筑意味着什么[图文]
    中国的山寨文化对于建筑意味着什么[图文]

    上海的泰晤士小镇,仅仅从建筑外观细节上考量,与泰晤士河畔建筑几可混淆高剑平图不断生长的教堂尖顶,淡色的小屋和璀璨的湖光胜景,哈尔施塔特怎么看都是一派阿尔卑斯山脉间经典小镇的风景——母牛的颈铃和岳得尔调回荡在山间,雪绒花在窗下花盆中绽放。但这并非是那个奥地利的哈尔施塔特,而是中国南部城市惠州克隆的一个小镇。去年,当小镇被“秘密克隆”的消息在奥地利...

    46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专访农民画家孙志江:从田园画到八破图[图文]
    专访农民画家孙志江:从田园画到八破图[图文]

    编者按:一个画家出身农民,倒没什么;但是一个农民,根植于农村,一生画农村,不得不令人佩服。看着一幅幅生动自然的田园风光,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田园气息,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仅如此,他还传承了几近失传的八破图,其难度之大,匪夷所思。他就是农民画家孙志江。近日,文化中国独家专访了这位传奇人物,以下为采访实录--文化中国:欢迎您接受文化中国网的专访,您的作品透着浓厚的田园气息。这和您的农民身份有很大关系吧...

    104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借古开今[图文]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借古开今[图文]

    赵孟頫饮马图卷(局部)元纸本水墨纵25厘米、横59.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特邀撰稿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绘画上,赵孟頫是元代的泰斗。人物、马牛、山水、花木、竹石、禽鸟,各种题材,下笔皆成妙品。犹如学习书法一样,他学画亦是在复古的精神下博釆众长,而后自成一格。尤其是他在书法、诗文、音乐、鉴赏和考据诸方面的学养,以及奔走南北的阅历,对他绘画风貌、艺术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孟頫...

    112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亦戏亦画——孙吉祥京剧人物画[图文]
    亦戏亦画——孙吉祥京剧人物画[图文]

    画家孙吉祥认识孙吉祥老师一段时间了,发现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天才,有着令人羡慕的看家本领。自创的“梦荷”油画系列,潇洒雅致、美轮美奂的书法作品,都已被国内外多家画廊、美术馆,以及追随他的粉丝们收藏。同时他多年来还潜心研究、创作的油画京剧人物,也正在酝酿发酵中,并被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视为新宠。30x30mm女起解我涉足画坛不算长,对于油画京剧人物是个门外汉。但受吉祥老师的人...

    26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南方山水画派:秀雅平远出天真(中国画派)[图文]
    南方山水画派:秀雅平远出天真(中国画派)[图文]

    早春图郭熙南方山水画派亦称“江南山水画派”,以江南自然山水为描写对象,江南山峦平缓,连绵不绝,草木丰茂,烟岚清润,江水浩渺,境界辽阔。布景平远,平淡天真,秀雅温柔是南方派山水画的三大艺术特征。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统治时期,大批画家纷纷逃到江南,又成为南宋高宗画院中的骨干力量,促进了江南地区绘画的发展。北宋政权统一后,江南的画家相继北上,并受到北宋画院的礼遇,这就冲击了以中...

    65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玉先的墨舞[图文]
    陈玉先的墨舞[图文]

    《高原红》李松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舞乐与美术的结缘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上翩翩起舞的画面和古代岩画上的舞蹈场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反弹琵琶的舞姿,已永远定格在舞蹈史和美术史上,令观者怦然心动,也激发后世大型舞乐和绘画的创造。在汉、唐陶俑等雕塑作品中,也有不少生动、传神的作品。迨至文人画主宰画坛的元明清时期,舞蹈题材长期被冷落,走向沉寂,鲜有佳作遗存。直到20世纪中期,舞...

    96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李硕:诗书画印兼通并非是神话[图文]
    李硕:诗书画印兼通并非是神话[图文]

    李硕1968年出生于吉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2013年8月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雅韵流风》李硕诗书画印艺术作品展,2014年出版《古风雅韵》李硕自作诗文集。新京报记者吴江摄诗书画印似乎一直在中国画传统中。从元明以来的中国文人画家以诗书画印来衡量艺术水准开始直至今天的画坛,诗书画印的全才成为众多画家所追求的维度,艺术家李硕给出了他自己的一种实践和努力。李硕2013年作品《大漠风轻...

    70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陈鹏举:澄江静如练[图文]
    陈鹏举:澄江静如练[图文]

    何骏书法何骏先生生于1925年,字子逸、逸盦。1947年,22岁的他,就名列当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成为有影响的青年书法才俊。辞书对他的评语是:“擅长书法。从永嘉马公愚氏游,书法酷似马氏”。马公愚,现代金石书法大家,精四体书,笔力浑厚,气息醇雅。何骏和马公愚是同乡,都是浙江温州永嘉楠溪江边人。他俩的家乡是中国文化紧要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山水诗就出现在那里,是南朝大诗...

    63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