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汪为胜:再论“传统”与“新传统”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小帅 点击 :

2010年岁末,曾撰写一篇“新传统臆说”拙文,其意大抵归为二层意思:一是强调“传统”的重要性;二是提出“新传统”的可能性。坦率地说,当时只是个概念而已,至于传统的实质是什么,“新传统”的内容、形式等诸多问题,并没有加以条分缕析。恰逢今年再次遇到“新传统”这个学术问题,我想有必要进行一次更为详细的说明,这也许为今后这个问题的研究做造砖铺路的工作,或者说提供一些辅助性的作用。

我们要说“新传统”,必然使人联想到传统,不管怎样强调“新传统”是指当下,还是带上时代的属性,都意味着它和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正确认识传统的实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传统?这看起来似乎很轻松的几个字,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因为传统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倘若从新石器时代彩色陶器上描绘的鱼、鹿纹饰算起,到晚清的绘画,前后却经历了7000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帛画、木筒画、壁画、卷轴画……就卷轴画而言,不但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而且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碧之别,还包括书法、篆刻等等。况且,它的特殊性还不仅仅是门类和样式,更重要的是还渗透着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等思想内容和审美观念。中国儒家的艺术功能是“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佛家讲的是“修仁、安众生”,而道家倡导的是“任自然”、“天人合一”。深受儒、道、释影响的中国画家,认识到艺术是主观和客观的过程,所以,1000多年前便提出了“迁想妙得”的主张,确立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原则,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和“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独立深邃的理论。此外,还由于中国画家使用极富有弹性的毛笔,具有吸水性的宣纸、绢以及独特性能的墨,它们之间又是那样的相互配合、统一地表达了艺术的秩序,因而又既定出笔墨、气韵等诸多方面的品评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传统博大、幽深,但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在留下旷世杰作的同时,也难免裹挟着一些糟粕。换句话说,就是继承传统的实质是什么?这便涉及到怎样明晰地对传统进行归纳与界定的问题。

我们不妨从魏晋南北朝为发端,直到晚清作为古代中国画传统为一个方块来界定。应当说,在这个框架下,晋唐宋是中国绘画的发端、成熟时期,无论是它的“成教化、助人伦”的人物画转向侧重于“林泉高致”的山水画,还是“粉饰大化,文明天下”的花鸟画,其创作的观念、技法和形式,都是以造型基础为目的,形神兼备地反映客观对象的真实。展子虔的《游春图》,董其昌视为“世所罕见”的原因,是在于它把江岸边茂密树丛中的人物策马、曳杖、闲眺等作细腻真实的刻画。《捣练图》的作者张萱,他将宫廷妇女捣练、络线、缝制、熨练全过程叙述详尽。擅长宫廷妇女题材的周昉,能通过一个极小的片段,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戏犬生活场面作了生动的描述。顾闳中又是凭着“目识心记”的硬功夫,把在韩家夜宴观察到的众多人物仔细深入地绘制,可谓纤毫毕现。光照千古的《清明上河图》,用宏伟巨制,忠实地记录了北宋汴京繁荣的全景象。晋唐宋的画家们,他们不仅具备了扎实的描绘客观写实的能力,而且,他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真实的重要性所投入的卓绝精力,也是绝无仅有。如韩幹以真马为师,荆浩深入太行,范宽隐居太华,赵昌晨露写生,易元吉山林窥猿等。

基于以上的举证,无疑想说明晋唐宋的传统实质是强调绘画性,精、工、细、客观真实地描绘,这种传统留给我们是雍容博大、恢宏堂皇、高贵典雅、精致严整的气象。

元明清的传统如何呢?应当说,尽管元代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却是中国绘画史上又一座丰碑,它开创了中国水墨写意文人画新天地,不仅明清效仿,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元代的水墨是将物质材料减少到最低程度,运用单纯的水墨来表现主体意识,写意的特征不像唐宋那样注重现实,细腻刻画,而更多的是“不求形似”、“写胸中块垒”、“萧廖不平之气”等。赵孟頫提出画中书法,就是要削弱“绘”字,强调“写”字以及诗文、印章等。故而,屠隆《画笺》中说:“观其曰‘写’而不曰‘写’者,盖欲脱尽画工院气故耳。”王学浩《山南论画》说:“如何士夫画,只一‘写’字尽之。”在这种观点下,笔墨表达对象的方式、方法出现了变化,唐宋法度森严的“刻画”,化为“萧疏”,严格写实的“刻实”,化为“松秀”,这种“萧疏”、“松秀”的笔墨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者。被倪瓒称为“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的王蒙,在他的《青卞隐居图》中,就是林木幽深,房舍数间,内有高士抱膝而坐,寄托着画家啸傲山林的隐逸思想。明代沈周线条多用中锋粗笔,苍劲沉着,于洒脱简练中表现浑厚而含蓄的意趣。自称“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画上题诗“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是深受元文人画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在此之后的“清四僧”,他们的作品不仅笔法恣纵,墨韵氤氲,洒脱高华,脱尽恒溪,而且亦诗亦文,抒情议论,长题短句皆能妙趣横生,达文人画之极致。

从上述中不难看出,晋唐宋和元明清是我们两大传统,前者的特点是“绘”,后者的性质是“写”。前者注重写实,后者崇尚写意;前者以造型为基础,后者以“不求形似”为原则。它们各有优长,各有不足;晋唐宋能塑造形象,但笔墨意趣不足,元明清笔墨趣味充足,但易陷入胡涂乱抹,如何判定决不可一蹴而就。

应当说,无论是晋唐宋绘画,还是元明清绘画,都是建立在中国画内部所产生的不同审美的取向。当时光的隧道穿越到20世纪,中国绘画增添了外来元素。此时,中国画是在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汇冲撞中形成了一种传统。这肇端于19世纪20世纪初两个西学的文化维新人士康有为和陈独秀。康氏声称:“中国画衰敝极矣,如仍守旧不变,则应遂灭绝。”陈氏将中国画恶果归于倪黄文沈,要革国画的命。尽管这种言论对中国画产生亘古未有的大震荡,形成了一股超出了传统能难以承受的极限潮流。然而,20世纪的中国画也不是完全按照这种观点走下去,一些艺术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立场上去理解这一观念,从而真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20世纪中国画传统。崛起于辛亥革命风雷之中的高剑父兄弟,他们提出“折衷”口号,要折衷于中国传统绘画与外国绘画之间,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岭南画派”。早在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国画坛的赵望云、石鲁等,以西北自然风土及多民族人文风情为本,提出了“传统与生活”,不仅开辟了中国画新的美学风范领域,而且形成了以纯朴的乡土气息与高原风貌独具特色的“长安画派”。上世纪50年代初的李可染、张仃等,放弃了曾熟练掌握的程式化技巧,把写生作为改造旧山水画,从传统“打出来”的根本途径,面对真山真水作探索性的描绘,为日后创立新风格取得了契机。60年代的傅抱石、亚明等长江万里行,开创了“新金陵画派”劲健而秀丽的特色,在此后还崛起了湖北中国画的隽永豪放,四川工笔重彩等等。80年代的“八五新潮”,由于它远离了笔墨传统,事实上成为一种现象。90年代初的“新文人画”,以一种新思潮的姿态,重新借用了文人戏墨,体验时代画家的情怀,当人们还未来得及总结时,新世纪钟声已经敲响了。

应当说,20世纪的中国画相比任何一个世纪都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参与人数之多。因此,如何界定20世纪的传统实属不易,倘若我们用传统型、写实型、融合型这三种形态及其代表性人物来划分,似乎要容易些。传统型应当是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为代表性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自觉地选择传统,他们不仅仅守护了传统,而且拓进了传统。齐白石衰年变法,有意摒弃文人“冷逸”之调,大胆取“俗”,正是这“俗”的生活情趣,一扫明清文人悲愤、忧郁、寡淡的自足情绪。黄宾虹用元人的笔墨描绘视觉中产生了生动、田园之趣。潘天寿以凝练精到的构筑布置他的“篱落水边,幽花杂卉”的生活诗情。写实型是以徐悲鸿、蒋兆和等为代表的艺术体系,徐氏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他们用素描结合勾勒造型,追求“惟妙惟肖”,将古典艺术形态转化为现代艺术形态,以现实要求,关注人生与社会。林风眠早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的融合态度是将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手法融汇到传统水墨之中,以有序的色块、线条、笔墨,将它们纳入到一个具有纯净和永恒之美的意境中,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吴冠中。所以,吴冠中的水墨既有西方印象派的元素,也充溢着东方诗情画意。

时光的年轮辗转到21世纪的今天,随着新的物质方式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相当大的改观,而文化环境的进一步宽容,为多样化的中国画艺术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使得21世纪的中国画样式、语言、风格、技法等最为多样,遂形成一个“新传统”,也是一种时代的必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为“新传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是“新”,而这种“新”并非是胡编乱造,花样翻新,是顺延新的时代概念,满足时代中国画的审美需求。范宽的《溪山行旅》在宋代是“新传统”,是符合那个时代对法度森严的崇尚。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那个时代的“新传统”,谙合了此时人们追求“平淡天真”的心境。因此,“新传统”的本质是当代的、当今的,它的艺术形态是时代中国画的表现。

其次,“新传统”又是与传统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在艺术上又是与传统相承接的表现方式,我们心目中的“新传统”,无疑是与传统相区别的一种视觉上的感受。因此,“新传统”是建立在传统之上,保持着中国画所固有的审美惯势界限,这个界限涉及到中国画工具媒材,它仍以笔墨作为自己的主体语汇,但不一定完完全全依照传统的皴法、描法、置陈布势以及诗、书、画印综合地组合,也可接纳西方的语汇融入传统水墨之中展现出无穷无尽的新思路。

我们还应当看到,能成为传统的,是因为它能传承下来,但先决的条件必须是经典的。历史上有无数的画家参与中国画,也涉及到道释人物、青山绿水、楼台亭阁,或许有些作品在当时是“新传统”,而今天再也不见踪影,原因是它不能成为人们效仿、学习的经典作品。所以,较之古代“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近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作品都可以堪称经典。当时代发生了变化,尽管他们的艺术作品相对地成为传统,但毫无疑问会一直传承下来。如果说,“新传统”是对传统的继承,也包括对传世经典的弘扬。

值得注意的是,顺延时代、创作样式不能成为名利主义的社会现象,要从精神上塑造崇高的行为准则。“新传统”的艺术之魂,是建立在参与社会、人文关怀,是要把传统的道德风尚化为时代品格,用艺术家智慧的光芒,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

不难看出,“新传统”的提出便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内容、形式等,引起诸多思考,兹简述如下;

1.新传统观。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一些画家从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推知,重新理解和把握传统求得出新是一种选择。他们把握传统文化清逸高雅格趣的气息,并将之带入充满纠葛与喧闹的时代,致力于笔墨功力的修炼,加强“文、思、品、学”等诸方面的修养,将传统“吃透”,从而“大化”于我,扎根于传统,求得“内美”的突破。

2.新现代观。新现代观不是以继承传统为基础,只将传统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符号来利用,通过“解构”与“组合”来改变传统存在的方式。多数是以当代人审美情趣为出发点,间接吸收一些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目标是试图通过“新观念”的介入,为水墨找到一种能够融入当代的新的思路和新的文化形态。

3.新写实。新写实是建立在徐蒋体系和前苏联教育体系基础之上。尽管如此,当时代发生变化时,在运用这套语言的同时,已经在不断充实与扩展新的内在经验,描述的对象不再是公式化、脸谱化、单一化,而是呈现宏大的叙事场面,曲折动人的情节,富于个性魅力的形象。方法上是从对象的审美个性和主题心理出发,并打破人物、山水、花鸟的界限,在表现人物线描基础上,掺入山水皴法、花鸟竹叶法,用丰富多样的技法来塑造形象。

4.新写意。当代许多画家在经历种种尝试后,觉得过于写实容易把笔墨和趣味丧失,于是又倾向于写意。但完完全全依照传统写意语汇、符号和形式感,又会掉入旧模式泥潭。所以,他们以传统写意精神为导向,突出形式意味,在点、线和黑白中表现情绪、格调和感受,强调主观性的同时尊重客观物象,又常常将客观物象放大,达到既有笔墨散发的东方情韵、又不同于传统的一种新写意。

5.新空间。空间是以科学透视为根据,借助透视把视点内的对象纳入画面,从而获得对象真实性。这是西方的表现方法。中国画通常是散点透视,即用心灵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物,而当今一些画家,利用空间所固有的特点,用中国水墨来表现对象的细腻,高度的真实,借助特写,但在空间的主客体节奏的处理上,又营造着东方传统文化氛围,既有视觉感受,又有当代诗情。

6.新材料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对传统材料及其方法进行了一些补充,运用质地、材料、新手法,满足他们好奇的新鲜感。譬如用日本墨膏等颜料,补缺传统墨色达不到的效果,用皮纸补绢,用生纸补熟纸,并用打磨、揉纸、喷洒、添加矾水、胶等一些超乎传统想象的手法,带来一些奇妙的效果。

7.新光与色。“光”是西方的语汇,中国叫“阴阳”。“色”中国画也有,但与西方是两种材料。西方强调光与色,东方则以黑白水墨为基调。应当说,新光与色,就是把光与色用新的方法来表现,有些将传统没骨法拓展为光的效果,但不强调色彩,有的以色彩为主,并糅合光的作用,既有光独有的明亮、透彻和晶莹,也有绚丽多彩的灿烂,成为表现当代心灵的语言。

8.新自然发现。传统中国画描绘自然多是北方的山林、南方的江河丘陵,对于广袤的草原、荒漠的戈壁、巍峨的雪山、茫茫的林海,还有地图上能识别到的大巴山、天山、唐古拉山、梅岭雪峰等,都未纳入表现范畴。原因是当时交通的闭塞、文化的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画家将艺术的触点伸延到这片未挖掘到的自然美景,他们在咏史、写实、抒情等各个层次中寻求自己对自然的发现的感怀,创造出与时代合拍的新作品。

9.新都市水墨。现代都市的迅速发展和急剧膨胀,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中国画表现都市水墨不能仅停留在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灯火辉煌的物质生活,重要的是在浮华欢乐的背后,反映都市人生存状态和文化情景。一些画家把视野中所见、所思考的问题引入水墨画中,用浓墨粗笔横与纵的交错,意象地写出繁嚣街景,充满张力和强烈的节奏感。也有描绘时尚女性惬意阳光和煦灿烂的都市生活,还有将城市历史与文化承载,演化成一个又一个似真似幻的情景,建构都市水墨多元的空间和时间的语境。

10.新主题。当代中国画提出的“中国气派”、“写意精神”、“正大气象”等等都是时代的新主题,尤其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主题,把对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求,贯记在对历史的追溯和创作技巧之中。尽管是以人物为主,以写实为表现方法,有些作品还不尽如意,但作品呈现恢弘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魅力,共同连成了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应当说,他们既是时代的,也是经典的。

相关文章

  • 武汉版798艺术区还缺什么[图文]
    武汉版798艺术区还缺什么[图文]

    图片资料坐车经过长江大桥,如果在晚上,隔着小月湖,能远远地看到“汉阳造”三个字在黑夜里若隐若现。老武汉人都知道,那里是龟北路,曾是全武汉近代工业的基地,生产过著名的“汉阳造”;而文艺点儿的年轻人会这样告诉你:它是“武汉版的798”,是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简称“汉阳造”)。虽被称为“...

    183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易大厂:屯老守愚二十世纪广东美术观察系列之十一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中国传统艺术进入二十世纪后,都曾受到西风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作为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篆刻艺术,却在晚清篆刻艺术高度繁荣的基础上步入了其成熟期,并发展成中国篆刻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印学的发展深受江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名家辈出,发展出一方面精工求雅、一方面具有现...

    16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罗中立访谈:因材施教的马先生[图文]
    罗中立访谈:因材施教的马先生[图文]

    教学中访谈:王鹭被访:罗中立文字整理:颜宗忠、唐书婷王鹭(以下简称王):今天很高兴能够采访著名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老师,罗老师,您好!罗中立(以下简称罗):你好。王:感谢罗老师在百忙之中能够抽出时间接受我们采访。马一平老师的展览将在本月底举办,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马一平老师是什么时候吗?罗:我考附中的那一年遇上三年自然灾害,附中停办了四年以后第一次恢复考试,我刚好赶上了,马...

    39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潘公凯对话克里夫•罗斯: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图文]
    潘公凯对话克里夫•罗斯: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图文]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2012年11月15日下午两点,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讲座“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主持,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以及美国艺术家克里夫•罗斯共同讨论他们的艺术创作。克里夫•罗斯此次带来他的最新录像及装置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是在多年前潘院长赠与他的一张...

    80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作品《三峡新移民》,贾樟柯用镜头拍摄下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成为其纪录片《东》的主要内容。而很多人知道刘小东恰恰是因为《东》和《三峡好人》这两部影片。刘小东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近日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展出艺术家自1984年至今拍摄的千余幅摄影作品及其相关的纪录片与电影。展览期间,刘小东与贾樟柯以“艺术的立场”为题进行了一场对谈,在贾樟柯看来,刘小东绘画中&...

    2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雄美画风的营造者[图文]
    雄美画风的营造者[图文]

    嘉宾为画家胡刚画展及研讨会揭幕由人民美术网主办,江门市美术馆、江门市画院、中国书画艺术报协办的“《墨池清漪》山水画展暨胡刚国画艺术研讨会”3月4日上午在江门市美术馆举行。来自京、津、沈、穗、深、港等地的20多位美术界专家学者、知名美术评论家和教育家出席了研讨会,他们是人民美术网主编李人毅,《中国书画报》新闻部主任李文慧,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跃生,广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部...

    26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一个人 一所学校 一座城市[图文]
    一个人 一所学校 一座城市[图文]

    上海美专的创始人刘海粟(左三)和张弦(左一)及傅雷(右一)拜访巴黎美术学院自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至今一百年,尽管在50年代初以独立名义的存在宣告结束,但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在上一世纪初,科举的废除和以人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促使写实主义成为对城市文化和人的现代形象新的表达方式。现代美术学院不仅引入了西方的艺术语言及其训练方式,尤为重要的是,规模化的学院训练产生的艺术人口...

    169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圆明园七流失柱基如何回归引争议[图文]
    圆明园七流失柱基如何回归引争议[图文]

    黄怒波■商人黄怒波捐990万元人民币翻修挪威某博物馆中国馆换回文物安置于北大黄怒波小传1956年,黄怒波出生于兰州,两岁时举家搬至银川。他的父亲是军人,因为和上级发生口角,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狱中自杀。独自支撑起家庭的母亲不久后也离开了人世。黄怒波自言从小便有了“狼一样的性格”。1973年中学毕业后,黄怒波到宁夏农村插队。1977年,他...

    17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画常用的几种印章形式[图文]
    中国画常用的几种印章形式[图文]

    “溥儒”名章“旧王孙”绘画既为艺术,其用印亦非同于一般公文、公函的钤盖。绘画用印当“缩龙成寸”,具有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特质,而且方寸之中蕴涵博大,从形式到内容都应精审考究。印章按印文的内容分,大致有姓名印、字印、别号印、斋馆印、书简印、鉴藏印、吉语印、闲文印及肖形印等。按印章的整体形态分,大致有子母套印、带钩印、二面印、五...

    32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化艺人艾进:回归内心将情绪写进书法里[图文]
    文化艺人艾进:回归内心将情绪写进书法里[图文]

    艾进艾进文化艺人,曾为韩庚《狂草》专辑题字。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危凯为“免费午餐”写的字画被拍出数万元善款,艾进由此进入大众视野。“公司董事长”、“青年书法家”、“文化艺人”,这三重身份对艾进来说,意味着生活上的物质改变,内心对艺术的向往以及多姿多彩的人生。与艾进的采访约在酒店,他正准备...

    95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公共艺术更需要艺术家善于随机应变[图文]
    公共艺术更需要艺术家善于随机应变[图文]

    上海大黄鸭◆林明杰记得有一次在欧洲接连周游了两、三个大型的新潮艺术盛会,然后走在马路上见到垃圾堆都觉得是装置艺术。上海街头刚刚竖起的一件用无数“小黄鸭”沾覆的大型雕塑“大鸭梨”,被路人剥得光了下半身。这样的“非礼”事件,被方翔先生看成了“行为艺术”,大概也是因为他在艺术圈呆得时间多了些造成的。...

    5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镜头亲吻世界:谈邵华泽摄影的特色[图文]
    镜头亲吻世界:谈邵华泽摄影的特色[图文]

    《祝福祖国》,200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夜邵华泽摄于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邵华泽同志是我国新闻宣传战线的一位老领导,他为推进我国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理论家、评论家、书法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摄影家。邵华泽本行是搞理论宣传的,在逻辑思维领域,他纵横驰骋几十年,得心应手,但对于属于形象思维的摄影则从来没有接触...

    105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劳申伯格:从杜尚“马仔”到“波普大叔”[图文]
    劳申伯格:从杜尚“马仔”到“波普大叔”[图文]

    劳申伯格与“二战”后伤痕累累的欧洲截然不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纽约,时代精神体验着峰回路转的变迁。1955年,艾伦·金斯堡出版了长诗《嚎叫》,被批评家称为“美国梦天启般的哀歌”。两年后,杰克·凯鲁亚克推出《在路上》。二人都曾于哥伦比亚大学就读,但他们很少有共同点,唯一的相似或许就是“对于美国中产阶级日常生...

    34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我眼中的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图文]
    我眼中的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图文]

    艺术家ElisabettaBenassi在意大利馆的作品马琳图国家馆的设置,是威尼斯双年展区别于其他众多双年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自1895年威尼斯双年展创立以来,各个国家指派艺术家入驻代表国家的场馆这一传统就一直沿袭了下来。在威尼斯双年展创办的头50年,参与国家不足20个,而在1950年之后,参与国家的数量开始迅速增长,自2011年的休整翻新之后,军械库扩大了它的容纳空间,因而能够为国家馆提供更...

    39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原研哉:无印良品美学炼金师[图文]
    原研哉:无印良品美学炼金师[图文]

    原研哉作为一代设计大师,原研哉追求设计日常化、虚空、白,崇尚万物有灵。毕生,他都在安静地挖掘日本的资源。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每次离开日本,我都为自己未能更加明晰地体现本土文化感到懊恼。文化只有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才会被别人接受。”3月11日,喜马拉雅美术馆分支机构证大当代艺术空间的一间办公室内,摄影师刚刚举起相机。突然,坐在沙发上的老人举起手,示意先不要拍。他站起身...

    13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