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林作品
对张德林老师的采访,在国家大剧院后一座安静的四合院里展开。我面前的这位中年书法家,神清气朗,谈起书法艺术时眼中便瞬间流露出喜悦的目光。半天的交谈后,我清楚地感知到,这是一位真正把书法融入了生命和生活的艺术家。
与许多书香门第、家有师承的书画家不同,张德林出身于安徽来安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几代都没有人与书法艺术有过任何渊源。但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子弟,凭借着对于书法的赤诚与热爱,一步步开拓出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现在的张德林,有着多重身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北京国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等,但他依旧谦和豪爽,丝毫没有一些艺术家身上能见到的那种愤世嫉俗的傲气。
60年代出生的张德林,最初的艺术启蒙源于小学三年级时的书法课,尽管家里并没有人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但他对于书法却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书法课上的描红从来都是成绩最好的,他说自己“拿起毛笔就开心,写字的时候有非常快乐的感觉”。
正是出于这种对书法由衷的喜爱之情,让他一直坚持了下来,即便是在当年高考失利,不得不回家务农的特殊时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一本名为《上海书法杂志》的刊物给了张德林很多帮助,他开始对照其上学帖临摹,进步很快。八十年代初期,张德林更多地接触到家乡当地的一些书法家,其中有一位吕雪冰先生给他的帮助最大,可谓他的良师益友。吕雪冰比他年长十多岁,在两人的交往中,张德林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通过其介绍,逐步认识了书法界的一些朋友,便慢慢融入了这个圈子。
1983到1986年这三年的时间,用张德林自己的话描述,是“写字很疯的三年”,每天练习书法至少10个小时以上,重点临摹隶书的《石门颂》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他说:“我拿到毛笔就很开心,能很快地安静下来。当时心里还有一个念头,因为没考上大学,心里憋着一股劲,想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而写字又是我从小的热爱,所以这一段时间是我写字写得特别用心特别着迷的时期。”
当时的物质条件很差,为了节省纸张钱,朋友送给张德林一块30多公分的方砖,他就每天在上面用水写,后来在家里的水泥地上写。随后张德林的经历更加丰富多彩,凭着艺术天分,他还曾经一度进入当地的县剧团、歌舞团担任演员和艺术指导的工作。结婚生子后,为了更好地保障家人的生活,张德林于1994年开始自己创业。但这期间,不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他一直没有放弃书法的学习,对书法的热爱已经植根于血液中,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东西,他都会与书法自动地产生关联,例如在哪里看到好的书法楹联,手指在衣兜里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刻划。也就是在这期间,张德林还有幸成为了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先生的学生,并得到了系统的学习,书艺大进。
随着个体企业的发展,张德林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起来,而且这期间也陆续在一些全国性的书法比赛中获奖。当地领导很重视他这样的儒商,推选他担任县政协委员、政协常委和工商联副会长等职。张德林说,这段经历让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了提升,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加强烈,眼界也更加开阔。2004年至2007年他逐渐把工作重心从商业转向一直热爱的艺术,由他牵头举办了三年多艺术沙龙的雅集活动,三四十人每两周聚会一次,带上各自的临摹及创作作品,然后大家再一起观摩学习,同时挑毛病、找问题,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共同进步。
2007年,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更大成就,张德林进京求学,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让他受益匪浅的德高望重、艺术造诣深厚的导师——张荣庆、曾来德、沈鹏等。问及张德林这些导师给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他是这样回答的:“这几位老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注重传统,深入传统,学习传统。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走入了一个误区,过早地树立自己的个人面目,忘记了最传统的东西才是最经典的,他们都强调学习书法一定要不断地回到经典中去挖掘去寻找。”
对经典颇为推崇的张德林,历史上最欣赏的书法家是魏晋时期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和唐代的孙过庭。他认为,就像启功评价魏晋时期的诗歌是“长出来的”一样,魏晋时期的书法也是自然生发出来的,《兰亭序》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所以是中国书法界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孙过庭的《书谱》则从书论角度,对后世在书法研究和书法鉴赏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事书法学习创作三十余年来,张德林“帖学一路”,对唐宋元明清和二王的经典作品都进行过几十遍上百遍的临摹和研究。他的老师张荣庆先生也曾评价过他在钻研书法艺术上非常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路走来张德林也收获颇多,各种字体的作品都上过全国性的书法大展。而现在,他依旧希望自己把各种书体的学习做实做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艺术。他的作品风格从2011年举办的《抄经展》后有个分水岭,以前的创作过程中,张德林注重的是书法的展现性,而在这次抄经的过程中,早已信奉佛教的他,开始更加注重作品中平静心性的流淌。而对其之后的作品,众人也都评价说多了些许禅意。
近几年来中国拍卖市场上屡屡出现天价书画作品,张德林认为,这是一个利大于弊的现象。这样一方面会激发艺术工作者的信心,让其更具创作热情,另一方面,作品价值的提升对艺术家生活的改善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在没有生活压力、比较闲适放松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好作品。与此同时,可能产生的弊端就是会让艺术家过度注重包装和宣传,但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都有,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最终能说话的还是艺术作品的本身,无论如何包装,作品的厚重感如果不够,慢慢还是会被历史淘汰的。“整个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浮华的表象都是暂时的”,张德林的这句话,颇有几分哲理和禅意。
近几年张德林的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今年还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老字号的北京饭店谭家菜收藏。谈起此次机缘,他表示这要感谢北京昆艺兰文化发展交流中心总裁陈博君(微博)。陈总是他进京后结识的好友之一,同时也是谭家菜的艺术顾问,正是由于陈总的举荐,促成了自己此次与百年老字号艺术方面的合作。
作为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沈鹏工作室的助教,张德林很欣赏沈老十六字的治学方针: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说到底,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到最后讲究的都是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和学识修养,历史上能成为大家的,无不是“艺道”双修的人。对此曾来德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一个大匠人加上半个哲人。”
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有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在张德林的眼中,沈老是做到了这一点: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和修为,获得了对书法最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把握。学艺路上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张德林,用他手中的毛笔和心中的热情不倦地书写着,期待着自己“人书俱老”的那一天。
艺术家简介:
张德林,又名得灵,号净圆,慧林居士,别署百荷堂主。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来安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北京国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尚》杂志执行主编,《佛光诗书画》副总编辑。曾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创研班助教。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大展,及其他各类全国性大展并有获奖。2010年6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醉翁遗韵》张德林书法展,2011年10月在北京三品美术馆举办“瀞水流深”张德林抄经书法展。出版有《张德林书法集》,《张德林抄经书法集》,《张德林对联集》,《张德林楷书金刚经》等。
张德林在现场进行书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