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让优秀的印论遗产不再流失[图文]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妙妙 点击 :

让优秀的印论遗产不再流失 | 艺术常识

图片资料

“当我1980年代开始涉足历代印论这一领域进行考察时,展现在眼前的竟是一片荒芜的田园,许多重要的印论著作,已有孤本之势。资料的缺乏和混乱为研究带来了障碍。于是笔者以为澄清这混乱、整理和研究古代优秀的印论遗产,是当代印章艺术理论研究者的重大课题。”

印论,即关于印章艺术的理论,如同绘画之画论、书法之书论、文之文论、诗之诗论、乐之乐论、琴之琴论……皆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了解印论发展历史的人,或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区区印章有何论言?余曰:非也。君不见中国印章之史,可上溯至商代,而文人篆刻艺术史,唐、宋已见萌动,元明清三代则渐成大观。晚明周应愿《印说》有记:“今夫学士大夫,谈印便称慕秦汉印。”朱简《印经》云:“自三桥而下,无不人人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可见其对当时文人活动影响之广之深,亦可见篆刻艺术之繁盛与文人对印章的研究、关注、参与密不可分。至于论印之界入者,若赵孟頫、董其昌、李维桢、胡应麟、朱彝尊、石涛、翁方纲、王文治、罗振玉、王国维等,历代大艺术家、大学者皆多有重要观念发于印论。而身兼篆刻家的周应愿、甘旸、沈野、徐上达、周亮工、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等,更深入其里,发前人之未发,外接诗文书画之论,内解印章之旨,为印论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是故,印论不可漠视,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其非小道也,如王穉登于《周应愿印说序》中所言:“其旨奥、其辞文、其蕴博、其才闳以肆,其论郁而沉。称名小,取类大,富哉言乎!”

中国古代印论,作为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书论、画论、文论、诗论……皆有相通之处。古代印论历来有一体说,所谓“文也、诗也、书也、画也与印一也”。(周应愿《印说》)故举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之重要范畴,于印论中皆有阐发。印论的发生时代,因其历史缘故,远晚于诗、文、书、画之论,这种“后起性”为印论之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印论,又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独特的审美取向。这是由印章艺术发展史与篆刻艺术创作形式两方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一,印章从实用走向艺术的过程中,秦汉印章与元明清文人篆刻艺术,分别代表了印章艺术史上的两座高峰,形成了这门艺术特殊的历史轨迹。其二,篆刻创作的一整套工艺刻治过程,必须在方寸之间的印面上完成,如诗之有格律、乐之有五音,印章还需要依托古文字来表现其书法美,这就构成了这门艺术特殊的创作规律。这些特殊性,使得从宗法到创作、从审美到品评,都反映出篆刻艺术独特的论印语言和语境。

印论中的宗法观、晚明摹拟与反摹拟的正反驳议,以及关于集古印谱的讨论等等,都与印章特殊的历史轨迹相关。而诸如“笔意说”、“印从书出论”、“印外求印论”、品印标准以及篆刻技法论,则是遵遁篆刻艺术特殊的创作规律生发而出的。因此历史上的印论,一方面借助诗文、书画已有的理论作为养分,另一方面则不断揭示和总结自身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所涉范围包括:印章源流、印人流派、印谱、印章审美、篆刻创作技法及印材、工具等,涵盖了篆刻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作为古代艺术的篆刻,传至今日,盛于当代,不能不看到印论在推动这门艺术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印论散见于历代文人文集、诗集、笔记、史传、类书,又集中见于印论专著、篆刻专著、印谱序跋题记等。由于卷秩浩瀚,故界定印论范围、确认资料来源以及对印论专著、篆刻专著之真伪考辨,是本书首要之工作。

自元代以降出现了印论专著,如元吾衍《三十五举》、明周应愿《印说》、杨士修《印母》、沈野《印谈》、朱简《印经》、清袁三俊《篆刻十三略》等,从总量上说,这样的印论专著并不算多,但却是印论逐渐成熟的标志。篆刻专著,即专一介绍如何治印的专著,从现有的资料看,当以晚明徐上达《印法参同》为肇始。《印法参同》将论、法和印谱合于一书,其中论技法部分,寓理于法,大体包括宗法、印章三法、鉴赏标准和篆刻家修养几个部分,这种模式,成为清以来绝大多数篆刻专著之滥觞。如乾隆时陈克恕的《篆刻针度》,历来被视为学习篆刻入门之向导,实多抄袭于《印法参同》。摘录前人印论的汇编,晚明朱简的《印章要论》已见雏形,清代渐多,如鞠履厚《印文考略》一系和桂馥的《续三十五举》一系。所谓“印文”,即印论是也。在摘录前人印论时,这些汇编往往只标出作者,而不计篇名和出处,其中以讹传讹、张冠李戴者,为后世研究造成困难,这种风气传至民国不减。印论文章的汇编,以清道光年间常熟顾湘所辑《篆学丛书》为典型。从“篆学”这一概念出发,可以知道顾湘原意是将研究篆书和篆刻的论文归为一编,故其中所谓“上迄李唐”的文字,如李阳冰的《论篆》、韦续的《五十六种书》等,实与印论无关。当然其中许多明、清时代的印论赖以保存下来,功可谓大矣。类似贡献者还有民国初年吴隐所辑《遁庵印学丛书》,黄宾虹、邓实所辑《美术丛书》,赵诒琛所辑《艺海一勺》等,这些丛书或专一指向印学,或作为传统艺术专门的丛书,都收入许多宝贵的印论专著。如收入《遁庵印学丛书》的沈野《印谈》、收入《艺海一勺》的杨长倩《印母》,在当时已是孤本,我们迄今尚未找到其原刊本,可见珍贵之一斑。

我于20世纪80年代收集资料时,曾注意许多印论之引文中,常常出现周应愿《印说》的内容。晚明赵宧光《篆学指南》、杨士修《周公谨印说删》,便是《印说》的两个删节本。经过努力,我们获得了已成孤本之势的周公谨《印说》明万历刻本。我称周应愿为明代印论之父,即是想说明,印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巨篇的意义,如诗之钟嵘《诗品》、书之孙过庭《书谱》、画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文之刘勰《文心雕龙》。由于周应愿《印说》自明万历刊刻以来,仅存目于《明史·艺文志》,未曾再有重刊本,故其流传经历甚为坎坷。我们了解到在明代它曾被人删节,至清代则多有汇编者将其附会于文彭,甚至直接剽窃占为己有,不仅著作权发生了变化,文章也被弄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还屡屡发生于其他重要的印论专著中。近代蔡守在《印林闲话》中说:“四部书中,莫若论印之书无聊。彼此剽袭,本无价值,往往有同段文字,各书互见,且数典忘祖,不著称引证痕迹,其陋如此。”这说明印论专文中的真伪之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来不得一点马虎。故此,我曾于《中国古代印论史》中专门对这类著作进行了考辨,并确认托名何震的《续二十五举》、陈鍊的《印言》、陈克恕的《篆刻针度》等皆属剽窃和大部分剽窃之作。因此在这本《中国印论类编》中,当以汰除,不使谬种流传。

文人在印谱序跋、题记中阐述的印论,是我们研究印章审美的重要内容,也是印论资料来源中数量最大的一方面。印谱的刊行,在古代较为复杂,同一位作者的印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序跋也互有增删。当文人将这些序跋收入文集时,常常亦有改动。从内容上说,这种修订也许更能体现作者的观点。但又因此失去了原始文献上关于时间、落款等信息。我们在选录时,努力认真比勘,然后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力使编入的文字有较多的内涵。

从现有的史料看,宋人从金石学中分离出的《集古印谱》,以及唐宋以降书画鉴藏印的出现,都使文人开始萌发出关于印章的审美意识。从宋代文人印章的刊刻水平不一,到印章文字的使用水平和审美的取向来分析,其时尚处在文人篆刻艺术的混沌状态,文人关于印章艺术的宗法、用字及美的认识尚未自觉。文人篆刻艺术的自觉时代,根据我的研究,当发生于元代。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赵孟頫等人在文化艺术界提倡复古思潮密切相关,随着元代文人在书画上使用印章的需求日增,文人参与设计印稿的活动也愈见成熟。从文人对印章艺术的积极参与,到自书自刻文人篆刻家的出现,印论的发展亦日渐丰富起来。

与元代文人印章及印论受到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一样,明清的印论也同样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周亮工云:“明诗数变,而印章从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晚明的印论,前受后七子文艺观念影响,而后则受公安派、竟陵派文艺观念之影响。这在晚明的印论中,都得以充分反映。同样,清代印论中的考据风气,清代重要的“印从书出论”与“印外求印论”都烙有清代朴学、小学、金石学的深痕。

我自少年时染有印癖,从20世纪80年代初对研究古代印论发生兴趣,1984年所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印从书出与印外求印的问题,读研究生期间曾于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大量收集印论资料,始知历代文集、印谱序跋及印章专著中有着许多有价值的印论著述,时无复印、电脑之便,赖以手抄、照相,七八年下来亦收有上百万字的资料。1985年我以《论元明印论的发生与发展》作为我的硕士论文,文中我曾写下当时的感受:“当我涉足这一领域进行考察时,展现在眼前的竟是一片荒芜的田园,许多重要的印论著作,已有孤本之势。资料的缺乏和混乱为研究带来了障碍。于是笔者以为澄清这混乱、整理和研究古代优秀的印论遗产,是当代印章艺术理论研究者的重大课题。”1987年我开始以当时掌握的资料构写《中国古代印论史》,并拆成短文,连载于《书法报》上,1994年《中国古代印论史》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而我箧中所收的那批资料亦随着时间的前进越加丰富和庞杂。近十年来,各大出版社相继出版《续修四库》、《四库禁毁》、《四库存目》、《四库未修》等丛书,亦使我看到许多过去之未见。随着《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出现,用电脑检索更是以前想象不到的事情,以前几十年、几年想查阅的资料,只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完成。但即便如此,我每一接触这些浩瀚的印论资料,总有“不识庐山”之感。当我将这些资料汇总而成《中国印论资料类编》之时,亦深知无法尽求其全。然较之我青年时代,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资料开掘,却实在是大大进步了。减却今天有志于研究印论的学者查阅之难,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之一的印论资料,不至于在现代化进程中流失,是我付出几十年心血的最大宽慰。

相关文章

  • 与安玉民谈中国画线的艺术书画系列访谈[图文]
    与安玉民谈中国画线的艺术书画系列访谈[图文]

    鬼子来了安玉民作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画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尤其是人物画,而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大特点,对此,您的理解是怎样的?安玉民(以下简称安):线是中国画的根本造型手段,所谓“形以线而立,神因线而灵”嘛。可以这么说,线是中国画的命脉。中国画的用线形式是与中华民族的审美、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也和书法的影响以及毛笔的功能分不开。中...

    149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作品今天的艺术批评,在茁壮成中又饱含争议,严肃的美术史论家们总不把参会发言的批评行为当学术研究看待,就是批评家内部,也对那些“大词”化、“哲学”化、“翻译”化和“老外”化的批评词语提出批评。更甚如坚持国学批评的彭德先生,对当下中文写作者,在行文中动不动像我一般使用“XX化&rdqu...

    99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钱青霞:让艺术与灵感同行[图文]
    钱青霞:让艺术与灵感同行[图文]

    钱青霞:让艺术与灵感同行钱青霞是一位颇有气场的画家,从谈吐、穿着再到作品,都让人感到她就是艺术圈里的人,无需更多言语上的描绘。认识钱青霞很偶然,也很有机缘。她是山东人,与记者是同乡。她曾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后来为了画画,去法国一段时间。尽管在外多时,但依然没有完全改变她那家乡的口音,听起来让人倍感亲切。钱青霞很年轻,也很有艺术家的“范儿”,但不像很多画家那样趾高气扬。...

    67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高居翰:让绘画通过画史进入历史[图文]
    高居翰:让绘画通过画史进入历史[图文]

    高居翰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高居翰(JamesGahill)于美国时间2月14日在加州家中去世,享年87岁。他在《隔江山色》、《江岸送别》、《气势撼人》等系列著述中所构建的对于元明清绘画的独特叙事分析模式,被评价为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高峰。最后的著述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顶级博物馆之一。该馆前中国艺术部主任、现任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亚洲...

    90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善用国学之眼辨识书画收藏[图文]
    善用国学之眼辨识书画收藏[图文]

    吴昌硕作品《花卉册页》系列8中国书画是中国国学思想的视觉反映,中国国学是中国书画的灵魂。书画如何变,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国学思想。而我们一直在探讨的,收藏家要收藏什么?书画家要创作什么?从中国国学思想中都能得到答案。书画收藏成败取决“国学无论对画家,还是收藏家而言,国学对书画收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藏家,如果没有国学思想的指导,不会辨识出有价值的藏品;作为画家,如果没有认...

    98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自东方叙述者的西方故事[图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自东方叙述者的西方故事[图文]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李安是精挑细选了四段电影片段来到北京,亲自陪伴大家一段段看完,他说他通常在拍完一部电影的时候,心中便有个定数,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至今心里的尘埃还久未落定。第一段是愉悦欢快的印度之旅,派的少年生活,银幕上满是层叠的浓绿,或有嫣红的小鸟振翅飞出,动物园主家的小男孩守着斑斓的自然长大,转眼已是俊美少年。转而狂怒的海水满溢,是死亡般的乌黑暴虐,刚刚还在甲板上雀跃恨风...

    195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越窑青瓷怎堪凋零[图文]
    越窑青瓷怎堪凋零[图文]

    图片资料宁波素有“瓷母”之称,这里曾经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类玉、类冰”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宁波东钱湖“越窑”是浙江三大青瓷窑址群之一。1981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微博)博物院举办的“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先后两次在香港和日本展出。展出的瓷片共500多件,其中,宁波鄞县选送12件,这些展品全部...

    126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真水无香——品赏王少杰的诗词与书艺[图文]
    真水无香——品赏王少杰的诗词与书艺[图文]

    王少杰自作诗文书法(一)周末的午后,我在依山面湖的书房里翻阅王少杰先生的新作《云顶诗文书法集》与《行楷唐宋八大家游记二十篇》,新书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品赏之余,心中生发出无尽的感慨。自从少年时代起,少杰先生就倾心于诗歌艺术,沉迷于汉魏唐宋诗歌佳作的吟诵欣赏之中,尤其对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那些质朴蕴藉、充满田园意趣与隐士情怀的诗作喜爱有加。中学时期,少杰开始了诗歌创作之旅。年方十七,就发表了处女诗...

    115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东风西渐”忆留苏学美术:室内作业训练严格[图文]
    “东风西渐”忆留苏学美术:室内作业训练严格[图文]

    湖边少女(油画)张华清上世纪50年代初,共和国诞生之初面临西方诸国的封锁,只有苏联接受我国派遣的学生。至1965年,国家共派出留学生1.5万人左右,其中大多是理工科人才,美术类一共30余人(包括美术史论、绘画、雕塑、舞台和电影美术),攻读油画专业者有11人。我记得,1956年出国前中央首长在报告中指示,留学生的任务是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学好外国的油画艺术,把好的经验带回来,提高我国艺术教育水平。...

    116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张远:放弃高薪回乡搞起葫芦烫画[图文]
    张远:放弃高薪回乡搞起葫芦烫画[图文]

    张远和他的特型葫芦。他,设计专业毕业,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勇于创新的他在设计业界如蛟龙得云雨。为了父母的意愿,他回到了家乡定襄,工作之余,重拾设计之梦,在葫芦上做文章,烫画、雕刻无所不能。终于有一天,他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父母开始认可了这个“不务正业”的儿子。从此,他走上了创意葫芦的“不归路”……如今,他在国内葫...

    138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现在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平行展、外围展什么的——这样的话题,相信很多人已觉有点不合时宜了——除非某一届、某个人、某一件证实做得真的好。是的,人们如此的心态成熟,确实因就“时宜”,仅就专业范畴本身,比如:近几届的表现及热议,一方面谁都知道决定权如果仅仅落到官方主导、某一策...

    62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说,我们要走出去,但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朝晖摄一下午的采访,范迪安馆长几次说到美术馆的展览,“你们没去看看展览?”“我们的展览还是挺好看的”;采访结束时,他看了下时间,“你看你看,展厅都关门了,你们本来可以看看展览的”;我们离开前,他又叮嘱“以后有好的书法美术展览,一定要来看...

    163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最后的Art HK 最好的时代[图文]
    最后的Art HK 最好的时代[图文]

    最后的ArtHK最好的时代整整四天,香港湾仔的国际会展中心门口挤满了车和人。5月20日,最后一届ArtHK在这里落幕。伴随这个华丽舞台谢幕的,是一张长长的成绩单,数亿港币的现场成交记录。香港DeSartheGallery以300多万美元售出中国艺术家朱德群的作品《No.313》,一位东南亚收藏家成为这张作品的新主人;而TornabuoniArt则成交了AlighieroBoettih个人展...

    12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图文]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图文]

    郑可为新一军纪念碑创作的《铜鹰》。报载,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将得到适度修缮,这使我想起了公墓上的铜鹰。恰好,日前承雕塑家尹小艾见告,其师祖郑可先生的作品集已出版(王培波主编《郑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月),内中载有铜鹰的清晰照片及郑可的多件早期作品。便有了冲动,想谈谈这位被遗忘了的粤籍前辈雕塑家。为新一军纪念碑塑像郑可(1905-1987)原名...

    138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格林伯格:列宾的苏联油画是庸俗艺术[图文]
    格林伯格:列宾的苏联油画是庸俗艺术[图文]

    “二战”之后西方最权威的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以及其所重点推崇的美国表现主义画派成为中国艺术批评家们常常讨论的议题。“当下有很多人说中国没有评论家,评论家太弱等,那么我们向西方一些重要评论家学一点什么东西,我觉得至今为止,格林伯格依然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一位批评家。”“最近的20年文献表明,人们对格林伯格的重要性越...

    98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