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让优秀的印论遗产不再流失[图文]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妙妙 点击 :

让优秀的印论遗产不再流失 | 艺术常识

图片资料

“当我1980年代开始涉足历代印论这一领域进行考察时,展现在眼前的竟是一片荒芜的田园,许多重要的印论著作,已有孤本之势。资料的缺乏和混乱为研究带来了障碍。于是笔者以为澄清这混乱、整理和研究古代优秀的印论遗产,是当代印章艺术理论研究者的重大课题。”

印论,即关于印章艺术的理论,如同绘画之画论、书法之书论、文之文论、诗之诗论、乐之乐论、琴之琴论……皆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了解印论发展历史的人,或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区区印章有何论言?余曰:非也。君不见中国印章之史,可上溯至商代,而文人篆刻艺术史,唐、宋已见萌动,元明清三代则渐成大观。晚明周应愿《印说》有记:“今夫学士大夫,谈印便称慕秦汉印。”朱简《印经》云:“自三桥而下,无不人人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可见其对当时文人活动影响之广之深,亦可见篆刻艺术之繁盛与文人对印章的研究、关注、参与密不可分。至于论印之界入者,若赵孟頫、董其昌、李维桢、胡应麟、朱彝尊、石涛、翁方纲、王文治、罗振玉、王国维等,历代大艺术家、大学者皆多有重要观念发于印论。而身兼篆刻家的周应愿、甘旸、沈野、徐上达、周亮工、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等,更深入其里,发前人之未发,外接诗文书画之论,内解印章之旨,为印论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是故,印论不可漠视,作为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其非小道也,如王穉登于《周应愿印说序》中所言:“其旨奥、其辞文、其蕴博、其才闳以肆,其论郁而沉。称名小,取类大,富哉言乎!”

中国古代印论,作为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书论、画论、文论、诗论……皆有相通之处。古代印论历来有一体说,所谓“文也、诗也、书也、画也与印一也”。(周应愿《印说》)故举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之重要范畴,于印论中皆有阐发。印论的发生时代,因其历史缘故,远晚于诗、文、书、画之论,这种“后起性”为印论之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印论,又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独特的审美取向。这是由印章艺术发展史与篆刻艺术创作形式两方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一,印章从实用走向艺术的过程中,秦汉印章与元明清文人篆刻艺术,分别代表了印章艺术史上的两座高峰,形成了这门艺术特殊的历史轨迹。其二,篆刻创作的一整套工艺刻治过程,必须在方寸之间的印面上完成,如诗之有格律、乐之有五音,印章还需要依托古文字来表现其书法美,这就构成了这门艺术特殊的创作规律。这些特殊性,使得从宗法到创作、从审美到品评,都反映出篆刻艺术独特的论印语言和语境。

印论中的宗法观、晚明摹拟与反摹拟的正反驳议,以及关于集古印谱的讨论等等,都与印章特殊的历史轨迹相关。而诸如“笔意说”、“印从书出论”、“印外求印论”、品印标准以及篆刻技法论,则是遵遁篆刻艺术特殊的创作规律生发而出的。因此历史上的印论,一方面借助诗文、书画已有的理论作为养分,另一方面则不断揭示和总结自身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所涉范围包括:印章源流、印人流派、印谱、印章审美、篆刻创作技法及印材、工具等,涵盖了篆刻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作为古代艺术的篆刻,传至今日,盛于当代,不能不看到印论在推动这门艺术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印论散见于历代文人文集、诗集、笔记、史传、类书,又集中见于印论专著、篆刻专著、印谱序跋题记等。由于卷秩浩瀚,故界定印论范围、确认资料来源以及对印论专著、篆刻专著之真伪考辨,是本书首要之工作。

自元代以降出现了印论专著,如元吾衍《三十五举》、明周应愿《印说》、杨士修《印母》、沈野《印谈》、朱简《印经》、清袁三俊《篆刻十三略》等,从总量上说,这样的印论专著并不算多,但却是印论逐渐成熟的标志。篆刻专著,即专一介绍如何治印的专著,从现有的资料看,当以晚明徐上达《印法参同》为肇始。《印法参同》将论、法和印谱合于一书,其中论技法部分,寓理于法,大体包括宗法、印章三法、鉴赏标准和篆刻家修养几个部分,这种模式,成为清以来绝大多数篆刻专著之滥觞。如乾隆时陈克恕的《篆刻针度》,历来被视为学习篆刻入门之向导,实多抄袭于《印法参同》。摘录前人印论的汇编,晚明朱简的《印章要论》已见雏形,清代渐多,如鞠履厚《印文考略》一系和桂馥的《续三十五举》一系。所谓“印文”,即印论是也。在摘录前人印论时,这些汇编往往只标出作者,而不计篇名和出处,其中以讹传讹、张冠李戴者,为后世研究造成困难,这种风气传至民国不减。印论文章的汇编,以清道光年间常熟顾湘所辑《篆学丛书》为典型。从“篆学”这一概念出发,可以知道顾湘原意是将研究篆书和篆刻的论文归为一编,故其中所谓“上迄李唐”的文字,如李阳冰的《论篆》、韦续的《五十六种书》等,实与印论无关。当然其中许多明、清时代的印论赖以保存下来,功可谓大矣。类似贡献者还有民国初年吴隐所辑《遁庵印学丛书》,黄宾虹、邓实所辑《美术丛书》,赵诒琛所辑《艺海一勺》等,这些丛书或专一指向印学,或作为传统艺术专门的丛书,都收入许多宝贵的印论专著。如收入《遁庵印学丛书》的沈野《印谈》、收入《艺海一勺》的杨长倩《印母》,在当时已是孤本,我们迄今尚未找到其原刊本,可见珍贵之一斑。

我于20世纪80年代收集资料时,曾注意许多印论之引文中,常常出现周应愿《印说》的内容。晚明赵宧光《篆学指南》、杨士修《周公谨印说删》,便是《印说》的两个删节本。经过努力,我们获得了已成孤本之势的周公谨《印说》明万历刻本。我称周应愿为明代印论之父,即是想说明,印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巨篇的意义,如诗之钟嵘《诗品》、书之孙过庭《书谱》、画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文之刘勰《文心雕龙》。由于周应愿《印说》自明万历刊刻以来,仅存目于《明史·艺文志》,未曾再有重刊本,故其流传经历甚为坎坷。我们了解到在明代它曾被人删节,至清代则多有汇编者将其附会于文彭,甚至直接剽窃占为己有,不仅著作权发生了变化,文章也被弄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还屡屡发生于其他重要的印论专著中。近代蔡守在《印林闲话》中说:“四部书中,莫若论印之书无聊。彼此剽袭,本无价值,往往有同段文字,各书互见,且数典忘祖,不著称引证痕迹,其陋如此。”这说明印论专文中的真伪之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来不得一点马虎。故此,我曾于《中国古代印论史》中专门对这类著作进行了考辨,并确认托名何震的《续二十五举》、陈鍊的《印言》、陈克恕的《篆刻针度》等皆属剽窃和大部分剽窃之作。因此在这本《中国印论类编》中,当以汰除,不使谬种流传。

文人在印谱序跋、题记中阐述的印论,是我们研究印章审美的重要内容,也是印论资料来源中数量最大的一方面。印谱的刊行,在古代较为复杂,同一位作者的印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序跋也互有增删。当文人将这些序跋收入文集时,常常亦有改动。从内容上说,这种修订也许更能体现作者的观点。但又因此失去了原始文献上关于时间、落款等信息。我们在选录时,努力认真比勘,然后作出有价值的判断,力使编入的文字有较多的内涵。

从现有的史料看,宋人从金石学中分离出的《集古印谱》,以及唐宋以降书画鉴藏印的出现,都使文人开始萌发出关于印章的审美意识。从宋代文人印章的刊刻水平不一,到印章文字的使用水平和审美的取向来分析,其时尚处在文人篆刻艺术的混沌状态,文人关于印章艺术的宗法、用字及美的认识尚未自觉。文人篆刻艺术的自觉时代,根据我的研究,当发生于元代。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赵孟頫等人在文化艺术界提倡复古思潮密切相关,随着元代文人在书画上使用印章的需求日增,文人参与设计印稿的活动也愈见成熟。从文人对印章艺术的积极参与,到自书自刻文人篆刻家的出现,印论的发展亦日渐丰富起来。

与元代文人印章及印论受到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一样,明清的印论也同样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周亮工云:“明诗数变,而印章从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晚明的印论,前受后七子文艺观念影响,而后则受公安派、竟陵派文艺观念之影响。这在晚明的印论中,都得以充分反映。同样,清代印论中的考据风气,清代重要的“印从书出论”与“印外求印论”都烙有清代朴学、小学、金石学的深痕。

我自少年时染有印癖,从20世纪80年代初对研究古代印论发生兴趣,1984年所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印从书出与印外求印的问题,读研究生期间曾于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大量收集印论资料,始知历代文集、印谱序跋及印章专著中有着许多有价值的印论著述,时无复印、电脑之便,赖以手抄、照相,七八年下来亦收有上百万字的资料。1985年我以《论元明印论的发生与发展》作为我的硕士论文,文中我曾写下当时的感受:“当我涉足这一领域进行考察时,展现在眼前的竟是一片荒芜的田园,许多重要的印论著作,已有孤本之势。资料的缺乏和混乱为研究带来了障碍。于是笔者以为澄清这混乱、整理和研究古代优秀的印论遗产,是当代印章艺术理论研究者的重大课题。”1987年我开始以当时掌握的资料构写《中国古代印论史》,并拆成短文,连载于《书法报》上,1994年《中国古代印论史》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而我箧中所收的那批资料亦随着时间的前进越加丰富和庞杂。近十年来,各大出版社相继出版《续修四库》、《四库禁毁》、《四库存目》、《四库未修》等丛书,亦使我看到许多过去之未见。随着《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出现,用电脑检索更是以前想象不到的事情,以前几十年、几年想查阅的资料,只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完成。但即便如此,我每一接触这些浩瀚的印论资料,总有“不识庐山”之感。当我将这些资料汇总而成《中国印论资料类编》之时,亦深知无法尽求其全。然较之我青年时代,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资料开掘,却实在是大大进步了。减却今天有志于研究印论的学者查阅之难,使中华文化宝贵遗产之一的印论资料,不至于在现代化进程中流失,是我付出几十年心血的最大宽慰。

相关文章

  • 艺术考量:废物装置作品用行动质疑环境问题[图文]
    艺术考量:废物装置作品用行动质疑环境问题[图文]

    这件名为《山色》的大型装置在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显得有些突兀,但它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直指向每个人:你为环保帮倒忙了吗?梁依云文姜锡祥摄这个星期,上海饱受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折磨,市民出门都不得不全副武装,这污染从何而来?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艺术解决不了,但却能给出最现实的艺术考量,正如不久前出现在陆家嘴的一件旧电脑制作的装置作品就向人们发问:废旧电脑去哪儿了?它们是否也成了“环境杀手&r...

    80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蔡武:文化体制改革不会停顿 还要继续深化
    蔡武:文化体制改革不会停顿 还要继续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不会停顿——访文化部部长蔡武记者张贺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的基本完成,各地各相关单位对接下来是否继续推进改革,以及改革的走向等问题非常关注,相关政策措施也有待明确。为此,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文化部部长蔡武,请他对有关问题作出解答。——编者记者:在今年的两会上,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代...

    116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方力钧:为什么我就幸运了呢[图文]
    方力钧:为什么我就幸运了呢[图文]

    方力钧在意大利GAM都灵现当代美术馆《云端的悬崖》个展现场摄影:裴刚今年3月,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任命方力钧为“和平大使”。同时,“方力钧文献展”在新加坡MOCA当代艺术馆举行;5月,在香港上演“方力钧——众数的生命”个展;6月,意大利GAM都灵现当代美术馆《云端的悬崖》个展开幕。方力钧说因为自己的...

    50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春辰:困境中的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图文]
    王春辰:困境中的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图文]

    很难给王春辰贴上一个确切的标签,在成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之前,他在学校当老师、写文章、翻译书,也策划过学术性的展览,但似乎不是热门人物。但当“变位”为主题的中国馆由王春辰担任策展人后,对他率领出征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队”就已经议论声四起了。王春辰现在的身份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多年在学院氛围中的浸泡令他身上学者的气质远盖过了...

    59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以强:一个艺术家的叛逆[图文]
    吴以强:一个艺术家的叛逆[图文]

    艺术创库画廊(香港)将于2012年8月25日至9月28日,举办中国艺术家吴以强个人作品展,名为《七嘴八舌,什么都听不见》。吴以强的创作以纸的媒介作为基础,如报纸、杂志、宣传单张、经文等,再加以篡改、撕捏、重构,从而创造出新面貌的作品。看网也特地对吴以强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下面让我们听听来自艺术家自己的声音。创作动机?最初,篡改和歪曲报纸是基于消解报纸的同时回到报纸本身,报纸其实变成一个...

    7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油画创作: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图文]
    油画创作: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图文]

    刘曼文作品一位成功的画家必具两个基本品质:认真地面对客观世界,在观察、分析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汲取创作的灵感;善于审视和寻找自我,不断从自我的体悟中发掘自己的才智与潜能,找到自身在艺术中的位置。对艺术家来说,表现客观世界和表现自我,应该是合二而一、互为表里的。从表面上看,画家画的是客观对象,实际上是在画自己,是在呈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刘曼文作品我一直关注女画家刘曼文的油画创作。这位受过学院...

    127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通过写作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图文]
    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通过写作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图文]

    黄哲伦1988年,黄哲伦凭《蝴蝶君》一举夺得托尼奖最佳戏剧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籍华人。他创作了大量跨文化沟通、东西文化交流题材的作品。《铁轨之舞》、《刚下船》与《家庭挚爱》是他关于美国华人移民故事的“美华三部曲”。其中《铁轨之舞》将在5月9日至5月19日的乌镇戏剧节上首次与大陆观众见面。▲《铁轨之舞》剧照。说到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DavidHenryHwang...

    61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澄波与决澜:陈澄波与1930年代上海新派洋画[图文]
    澄波与决澜:陈澄波与1930年代上海新派洋画[图文]

    陈澄波《清流》(1929年)1947年3月,陈澄波因“二二八事件”不幸罹难后,1949年年中,同为“决澜社”成员的李仲生(1912-1984),随军赴台,成为战后推动“现代绘画”的重要推手,“东方画会”正是由他在台北安东街画室教导的一批学生组成;“现代”取代了“新...

    200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痴迷是一种乐趣 执著是一种追求[图文]
    痴迷是一种乐趣 执著是一种追求[图文]

    金耀耿作品(一)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的兴趣就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我们这一代人,那时并不认为兴趣也是文化,也并没有太大的抱负,纯粹是喜欢,是爱好。金耀耿作品(二)就拿写字来说,小的时候,就觉得当个学生首先是把字写好,写得漂亮些,于是就开始有意识地习字,写着写着就发生了兴趣,于是在课余时间练得乐此不疲。金耀耿作品(三)书画相通。有了写字的基础,就开始学画画。最初的画画是从小人书画起,画那些电影战斗...

    108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黄宾虹的书画鉴藏艺术[图文]
    黄宾虹的书画鉴藏艺术[图文]

    黄宾虹早年作品黄山图浙江吕友者近代艺术收藏史上,古玩艺术品最活跃的城市无非是北京和上海。特别是十里洋场的上海,素有收藏半壁江山之称,会聚了全国各地的收藏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收藏。黄宾虹就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他的收藏有着独特之处,收藏与研究并重,是古代绅士官僚收藏向近代学者型收藏过渡的典型。湖山春霭图轴,年代1952,尺寸75cmx36厘米黄宾虹在现代是作为一名山水画大师而著称,然...

    25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潘欣信:东方意境在油画上的开拓[图文]
    潘欣信:东方意境在油画上的开拓[图文]

    宋卫东笑春风160×240cm油画宋卫东,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油画学会会员。宋卫东的作品,吸收了中国文人画写意的传统,把写意的因素应用于油画当中,在绘画表现上融会贯通了油画与中国画的不同语言,使绘画上升到意象表达语言状态,不拘泥于形似注重表达感情。宋卫东的作品追求东方绘画意境在油画表现上的体现,这与吴冠中老师的作品其理相同,这是因...

    64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执掌南北两艺专[图文]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他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圣诞节后,已经留法、留德6年的林风眠搭乘法国邮轮回国。他这次回国要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当时他年仅25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学院院长。邮轮途经新加坡稍作休整时,徐悲鸿也上船...

    77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盛葳:与胡斌的对话[图文]
    盛葳:与胡斌的对话[图文]

    图片资料胡斌: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媒介研究”的问题呢?你觉得现阶段,艺术家关于媒介研究方面有什么新的变化吗?盛葳:提出“媒介研究”是因为我之前一直在做媒体,做了大概有十年的媒体,这是来自于自己日常工作的一个实践性的概念,同时,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收集一些资料,都是关于艺术创作和媒介关系方面的。当代传媒对日常生活和当代艺术的影响与侵入是难以估量的。...

    7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文物变身豪宅并不出人意料[图文]
    文物变身豪宅并不出人意料[图文]

    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变身豪宅。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曾因2007年被屋主“非法拆除”、2008年被违规重建而颇受公众关注。近日,有媒体报道,开发商将新建的两幢小楼,正在打广告以6400万元的高价挂牌出售。在2007年,该文物未毁损之前,曾被叫价3000万元。(6月24日《中国青年报》)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被产权所有人“拆除&rd...

    9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大公报:文学的真正繁荣需更宽松的体制[图文]
    大公报:文学的真正繁荣需更宽松的体制[图文]

    莫言(资料图)中国的当代文学成就,不可能靠一次的诺贝尔奖就能获得体现,也不可能奢望获奖能令整个文坛状态发生质的飞越。归根结底,文学只是一种载体,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与生存状态,要真正繁荣中国文化与文学,需要开放的思想与宽松的体制,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莫言最终以大热姿态,问鼎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根结中国人半世纪的诺贝尔奖情节,似乎找到一个宣泄的机会。不可否认,以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界...

    173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