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邱志杰:艺术最好的状态就是无法预测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小若 点击 :

向焕星

“艺术应该是反走向”

《21世纪》:您认为未来中国的艺术生态将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邱志杰:我从来不预测未来,艺术的未来无法预测。未来学研究是一个推理,是根据过去的知性进行的推理。其实未来是有多种力量可以去塑造和引导的,没有什么必然性。未来并不是一条隧道,好像发着光的地方就是唯一的终点,那样就好像设置一个幻象,告诉大家那是终点,让大家去撞墙。实际上未来是有多条绳子拉着它,船可以往这边靠也可以往那边靠的。

《21世纪》:我们是否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走向?

邱志杰:看不到。艺术应该是反走向的。社会可以有一个走向,艺术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打开新的方向的一个东西,艺术自身绝对不应该形成一个趋势明显的走向,否则很可怕。不是说艺术的进程从过去到现在是这样的,那么从现在到未来也必然如此,而是要把眼前的这条道路切碎,把它重新变成很多岔道,甚至有可能是往回走的,所以这种反方向的运动不可以用推理的方式进行。艺术必须在我们的推理之外工作。

《21世纪》:你心目中一个比较理想的当代艺术系统应该是怎样的结构和状态?

邱志杰:不存在理想系统,任何系统都有它内在的问题。首先我们就要放弃理想的艺术系统的想象,我们要知道任何艺术永远都是和烦恼并存的,你不可能切除所有问题和纠缠。每个人的未来想象都是一种提案,我们只能努力使提案变成现实。因此就发生了提案与提案之间的斗争。每个人可以对未来进行提案,但不要去假装未来的必然方向。

其实我根本不认为有当代艺术这个词,只有艺术。原始社会中艺术的状态和我们现在的艺术状态其实是没有差别的。虽然我不预测未来,但我敢说,在未来,只要那个东西还被叫做艺术,它一定还是这个状态。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

《21世纪》:既然你不预测未来,而如你所说艺术的状态是相对稳定的,那我们可以谈谈艺术的现状,由此了解更多信息。您对于我国公共艺术的现状有何看法?

邱志杰: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观念僵化。一方面是过硬,过度地集中在那些巨型的、大体积的东西上,对活动性的、临时性的、柔性的公共艺术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公共艺术的生产机制更多地依赖政府包办的模式,民间自然生长的、更有机的公共艺术形态不够多。公共艺术的真正前提是公共交流平台、公共交流空间。在我们的社会管制方式还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并不利于真正的公共艺术的出现。这是个社会问题,不是艺术能解决的。

“浑水摸鱼才会摸到大鱼”

《21世纪》:艺术有没有越来越快餐化的趋向?

邱志杰:艺术快餐化的说法在历史上不绝于耳,每个时代的艺术在当时都

会遭遇这样的评价。米开朗基罗的老师看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后会说现在的艺术越来越快餐化,学院派安格尔看到梵高的画也会觉得现在的艺术越来越快餐化,写隶书的人会觉得王羲之的书法太快餐化了。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经典艺术其实都是当时的实验艺术。所以这个快餐化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这是一种历史的幻觉。这是因为在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新的方向和套路,破坏了原来的结构。

《21世纪》: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更紧密了还是更抽离生活?

邱志杰:我觉得既不更紧密,也不更抽离生活。因为没有当代艺术,艺术必然如此。半坡氏族做彩陶的人的艺术和他们的生活,跟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是完全一样的。它的功能也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

但并不是说艺术不会考虑它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它会考虑,会左右摆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部分艺术家跳出来,说现在的艺术太象牙塔了,我们要介入生活,关注现实社会。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批艺术家跳出来说,现在的艺术太功利化了,我们要捍卫艺术的尊严、捍卫人性的尊严,艺术应该有它自己的发展空间,不应该完全被社会工具化。艺术在这种左右摇摆之中其实保留在一个大体的范围内,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它不是日常生活,却和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它又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1世纪》:如何评价国家对艺术的干预程度?

邱志杰:并没有比过去更过度。过去米开朗基罗每画一笔,教皇都在管。国家对艺术的干预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直存在的,等到国家没有了,就没有这种干预了。

《21世纪》:如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艺术语言,未来艺术家对个性的追求是否会发展到极致?

邱志杰:不会。我认为个性是艺术创作之后的事。艺术创作之前的个性人人都有,艺术家并不因此有特权把他个人的那点小小的东西变成一种作品。个性只有在它可以成为公共的时候才能成其为个性,两个东西完全不能切割开来。这只是DNA的一种奇异的组合,这种组合猪爸爸猪妈妈也把它给了猪小朋友。因此艺术其实本质上是和个性无关的。

《21世纪》:艺术有没有过度追求感官刺激化的趋势?

邱志杰:艺术就应该追求感官刺激,从来都不会过度。只是在感官刺激后是否会引向更深刻的思考。好的艺术从来就是在最强大的感官刺激后将人们引向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我觉得一点都没有过度,反而有弱化、感官不足的倾向。

《21世纪》:能否谈谈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情况?

邱志杰:新媒体是一个变化的概念。一百七十年前摄影是新媒体,一百一十年前电影是新媒体,五十年前录像艺术是新媒体,甚至于在五百年前油画是新媒体,所以新媒体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概念。新媒体艺术当然始终都是依附在媒体这个层面上所做的实验所做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21世纪》:你认为艺术应有的最好状态是什么?

邱志杰:最好的状态就是让人无法预测的状态。我希望它乱成一团,乱成一团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浑水摸鱼才会摸到大鱼。

相关文章

  • “架上写意”解读上海油画[图文]
    “架上写意”解读上海油画[图文]

    俞晓夫2007年作品布面油画《印尼人物写生二》(50cm×60cm)12月22日,“架上·写意——海上油画名家邀请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开幕。展览汇聚朱屺瞻、陈抱一、潘玉良、刘海粟、关良、周碧初等海派先辈写意油画大师名作。展品借展于朱屺瞻艺术馆馆藏、上博等各大机构以及私人藏家处。邱瑞敏2006年作品布面油画《罗浮宫前广场...

    17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那些外国建筑师未竟的中国梦[图文]
    那些外国建筑师未竟的中国梦[图文]

    那些外国建筑师未竟的中国梦“Un中国制造”是一个讲述“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背后故事的展览。展览涉及近十年在中国未完成的12座天才建筑.。。六月,上海,八号桥创意园区内,名为“Un中国制造”(UNMADEINCHINA)的展览正在进行。用模型和建筑师口述的方式,展示12个未完成的建筑项目。策展人杜墨(MichaelTunke...

    180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读墨--雷长安书法艺术[图文]
    读墨--雷长安书法艺术[图文]

    雷长安近照书法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以象形文字的文学与对之书写形成的抽象的视觉符号的组合。在一定的程度上,书法是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表达方式,甚至是精神和美学通过外在形式的延伸和拓展。这是象形文字和东方古典诗性的美学寻找到的一种独具技术特征和美学特征的艺术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寄托着中国人丰富复杂深沉细腻的情感,也是对于美学和东方古典诗性的纯粹和强烈的表...

    112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陈履生:功甫帖争议反映中国书画鉴定窘境[图文]
    陈履生:功甫帖争议反映中国书画鉴定窘境[图文]

    陈履生2013年9月,上海藏家在纽约苏富比耗资约5037万元人民币购回宋代苏轼的《功甫帖》。虽然《功甫帖》不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名帖,而且只有2行9个字,但是,因为与苏轼的关系,此次拍卖回流被认为是一件大事,甚至有人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感到自豪”。从表面上看,能从纽约的拍卖会上拍得苏轼的书帖令人激动,在十年二十年前难以想象。可是,按照现行的中国法规,如果把它带回上海还要...

    29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观陈有杰先生画马: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图文]
    观陈有杰先生画马: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图文]

    神驹泣风图子木公元2014年,岁逢甲午。性喜画马的陈有杰先生嘱我为他写一篇“马说”。人类从懵懂走向文明,几千年来,一路有马相伴,可以说:马用四蹄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因此,马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易经》一书中就认为“乾为马”,代表着刚健、忠诚、热烈、高昂、勇敢、昌盛、不屈的精神。并引申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4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真:跋涉于现实与虚无之间[图文]
    李真:跋涉于现实与虚无之间[图文]

    《金汤》 120cm×193cm×86cm 综合材料 2012继2008年“神魄”个展之后,时隔六年,李真再次于北京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个展“荒徒——李真凡夫系列首展”。自1999年第一次举办个展至今,李真以平均每年一个展览的节奏已经走过了14年,对于一位雕塑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段密集而高强度的艺术之旅:创作、运输、考虑场地空间关系,一个个展览的接替到来,让李真觉得这14年过得很快,每次个展既是新作的...

    16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学者解密柴窑:不是单一品种,烧造地在耀州[图文]
    学者解密柴窑:不是单一品种,烧造地在耀州[图文]

    五代耀州刻花鸟首壶11月3日,第二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五代时期的柴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虽列诸窑之首,却无实物留存。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探寻柴窑,产生了“越窑说”、“钧窑说”等说法,甚至有人认为柴窑是不存在的。近年,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致力研究柴窑之谜,并在文献查证方面取得突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

    8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中国石油大学官员题字据新华社电“大老虎”现形,怎么处理他留下的“墨宝”似乎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就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先是刻意用火箭模型遮挡住了落马“著名校友”的题词署名,后又将学校新闻网上与其有关的报道悉数删除。近年来,因落马官员“墨宝”去留而引发的尴尬并不鲜见。正因为个别官员对题词...

    144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书如其人之论:一种很模糊的书法观念[图文]
    书如其人之论:一种很模糊的书法观念[图文]

    倪元璐手卷倪元璐明亡殉国,有忠烈之名。书如其人?岂可死于句下文_李勇书如其人,也常常说字如其人,是一句老话。不管学书法,还是不学书法的,谈到书法时,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喜欢的时候可以说,不喜欢的时候也可以说。很省事的书法评价。也有说不准的时候,几年前汪精卫的字在拍场被热捧,不少人想不通,汉奸的书法写这么好?卖国贼的字能挂在厅堂吗?前一阵李天一写的毛笔字在网上爆出来,很多人纳闷了:这么...

    84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邓平祥:艺术批评需要严肃的态度[图文]
    邓平祥:艺术批评需要严肃的态度[图文]

    古希腊遗址上的中国思想者(油画)200×180厘米2011年邓平祥本报记者朱永安人物名片邓平祥,湖南宁乡人,1947年出生。国家一级美术师,1981年在中央美院油画进修班结业。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美协名誉副主席、湖南油画学会名誉顾问、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出版有《邓平祥油画集》、评论集《论第三代画家》、文化随笔《符号的欧洲》等。不久前,水天中、贾方舟、...

    35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
    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

    初中海凉声一壑秋72×74cm编者按:初中海,黄宾虹艺术的隔代知音。不仅仅在于他的焦墨山水直接发轫于黄宾虹晚年的焦墨绘画,由黄宾虹这个历史“坐标”逆流而上追溯中国绘画的千年传统,传承而有创新,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更在于他孜孜不倦,对黄宾虹艺术的探讨与研究,《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即是他目前为止对...

    61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艺术家李象群的访谈[图文]
    艺术家李象群的访谈[图文]

    李象群近影被采访人:李象群身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采访人:陈明强、丁楠采访时间:2011年01月15日(星期六)11:45——13:10采访地点:北京798艺术区李象群工作室(李:李象群:陈:陈明强;丁:丁楠)被采访人:李象群身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采访人:陈明强、丁楠采访时间:2011年01月15日(星期六)11:45——13:10...

    28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图文]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图文]

    鲍卓尔(广西艺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晨曦国画在我们把更多的题材选择侧重于写生照片和凭空创造艺术形象的时候,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更加贴近生活的、发自内心产生共鸣的艺术内容。在悉心的观察与发掘中,我发现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画面与场景,最重要的生活表现与构成都存在了些什么呢?首先是常见的生活状态:学习,饮食,娱乐。然而作为一个女生,需要表达由自身出发,最能够体现女性特点的,明显与男性生活巨...

    157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张堃:希望观众爱上博物馆[图文]
    张堃:希望观众爱上博物馆[图文]

    张堃(右)在指导组员练习仪态手势。前天8:40,虽然距离天津博物馆开馆还有20分钟,但门口等待进场的参观者已经排起了长龙。试开放两周以来,天博每天普遍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而首个周日竟高达9500人次。因此上周日,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迎接可能再次出现的游客高峰,记者也跟随天博的讲解员,感受他们在博物馆工作的一天。早间必修课口腔体操8:40,天博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的点名后,穿...

    116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清芬逸珠 永存画史[图文]
    清芬逸珠 永存画史[图文]

    ■一代画人潘君诺草虫虽微细,《诗经》比兴,亦加寓意。自兹以降,历代画界多有名流。有趣的是,潘先生竟能模声虫语,作虫语交通,比前人更胜。逗蟋蟀不用丝草,而引之以声。晚年的潘先生画虫时,也常有不期之声,弟子闻虫鸣便四处张望寻找,他却一脸无状地说:“声音是我嘴里发出来的。”逗得弟子大笑。先生在画上题及“余儿时喜蓄蟋蟀,爱其鸣声而不使斗也。”草虫技法芦苇蝗...

    105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