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美术批评的当务之急是跳出各种圈子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抗梨 点击 :

中国是一个文艺创作大国也是一个文艺批评大国,历代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批评典籍,其中的《文心雕龙》等堪称经典。而作为中国文艺重要形式的美术,魏晋以降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有官修的如《宣和画谱》,更多的则是私撰如《画禅室随笔》。美术批评,也有人称为艺术批评,往往运用一定的理论并结合美术史,对画家、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述评,彰显其意义并揭示其问题。

但遗憾的是,当下的美术批评问题很多,原因也很复杂。其中,美术批评的圈子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将梳理其基本情况和危害,以期引起业界重视。

一、不如人意的美术批评

近年来的美术批评不容乐观,批评本身也有了不少恶名,如圈子批评、颂歌批评、棍子批评、朋友批评、炒作批评、红包批评等等,批评家的角色开始尴尬。天乙在“艺术国际”网著文,题目比较悲观:《艺术批评全面沦陷》。当美术批评出现各种问题后,对批评家和美术批评的批评成为当务之急。

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的詹姆斯?埃尔金斯教授著文,认为美术批评是没有读者的写作,是七种合成法的怪头蛇:第一,由商业画廊委托撰写的捧场用的展览目录论文;第二,引用各种含混哲学与文化研究概念的学术论文;第三,大杂烩的文化批评;第四,大谈艺术必须如何的守成派宏论;第五,哲学家写的讨论艺术忠实或偏离某些哲学观念的文章;第六,最为流行的描述性批评,实质是鼓动读者接近他们本不那么想去看的作品;第七,诗意的美术批评。

应该说,中国的美术批评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且深度与方法上更不会好到哪里去。比如,那种充满哲学术语动辄大段引用西方哲人话语的批评,我甚至怀疑批评者是否真的理解这些话的语境?中国的美术批评,批评什么、怎样批评、谁在意这些批评?还是基本的前提,笔者将另文讨论。

现在,美术批评的队伍在萎缩,社会影响力也渐小。虽然那些为数不多的知名批评家还奔走于各种场合,但是其本人的“在场”甚至要比他们说了些什么更为重要。美术批评的萎缩,与时代大环境和艺术批评环境的变迁有关,也与美术批评摆脱依附地位之后而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尊崇地位有关。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20世纪80年代美术批评走出文革极左思潮羁绊的同时,也失去此前的带有政治规定性的权威;第二、美术批评在90年代被迫进入“市场”后,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信条下大大削弱了美术批评的学术性和影响力;第三、美术批评形态的多样化,在丰富批评方式的同时也削弱了美术批评的社会影响力;第四、承载和传播美术批评的媒体因生存需要而采取的一些“市场”行为,削弱了美术批评的学术性。[2]

在批评家队伍方面,笔者认为有一个问题相当严重,即试图在一个小圈子中构建一个相对高雅和精英的价值批评体系,进而影响社会提高大众审美,如中国批评家年会、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某些艺术网站上的加盟批评家群体,圈子的利益诉求、所掌控的媒体和资源各有不同。但这样的策略并不奏效,即便是吹捧性的批评也充斥着高深玄奥的理论和生僻晦涩的词句,连专业人士都不愿意看。应该说,这些圈子的成员虽然出处不同、打路也不完全一样,但这些圈子中不会容忍那些志不同道不合的批评家,这里就不举例了。

二、美术批评圈子化的表现

前些日子,几位批评家玩笑性地发布“芜湖宣言”,其“纲领”是提倡艺术批评的低碳化,反对大词化、哲学化、老外化和翻译化的艺术批评写作风气。这种自嘲的玩笑话,却遭到了猛烈批评。其实,稍微留意一下这些批评家的活动,他们基本是一个圈子的。以前的艺术批评,往往夹杂着政治立场、观点、所持批评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而自然分野,出现论战后即使是同一战壕里的辩友因地域交通等限制往往互不认识,并未形成圈子。而当下的批评界发生点什么事,私下以电话、邮件互通信息,邀约在微博、博客、论坛等上面对骂甚至打官司,已然成了两派,这是不太应该的,学术分歧与私人恩怨应分开来。

美术批评工作者的群体大致可分为四类:半官方的中国美协或省市美协理论委员会成员、85新潮以后倡导当代艺术的批评家、民间独立的批评家,以及社会上各种官员、明星、文化名人偶尔客串一下批评家角色为某些人的作品或创作写点捧场文字的人。显然,第四类属于业余的批评者,所写的文字也与严格的艺术批评有较大差距。前三类虽也有其本职工作,如供职于高校、美术馆、报刊杂志以及文化机构等,但在社会上基本上是以职业批评家身份出现,有点已经不再写严谨的学术论文了。

上述四类批评者也有交叉,所形成的圈子如果从美术批评的承载环境或媒介看,圈子化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平面媒体美术批评的圈子化。某些报刊因为定位或是负责人的审美趣味取向所致,所发表的批评文字往往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和作者,那种付费宣传画家或画作的文字除外。书法批评方面,《书法》《中国书法》《美术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发表批评文字的人基本上就是几个人而且各有各的阵地,有的批评家不会也不太可能到另外的报刊上发文章;美术批评方面,前些年的某美术杂志,猛烈地向当代艺术开火,除了主编自身的朋友圈子外,有些投机者落井下石借机发表了一些伪批评以加官进爵,这可是核心期刊啊!而那些被批的艺术家、批评家的文章是不可能在上面回应的。现在,某些报刊的负责人或编辑已成为重要的批评家,而且借助媒体的影响地位尊崇。某些圈子化的杂志,普通读者以投稿方式发表批评文字除非是那种按版面收费的文章,一般比较困难。笔者主持的某报的某个栏目,为避免批评的圈子化,往往提前预告选题,并尽量发表有着不同意见的读者稿件。

第二、美术活动批评家的圈子化。无论是学术研讨会、还是商业性画展等活动,受邀批评家往往是互相认识的圈内人,一般不会请不认识者来利益均沾。前些日子毕加索画展成都站开展,对媒体炒作的多少件原作、值多少亿,多少保安24小时巡逻等等,笔者一点都没兴趣,感兴趣的是画作本身与将举办的研讨会。现在的展览经常是“展览未开、批评先行”,挂在网上的信息表明有一大堆批评家受邀到会。我不知道这个3天的研讨会将研讨出什么来。2011年的成都双年展,有位“搅局者”对中国批评家年会与之挂钩颇有微词,从此批评“被收买”的嫌疑不胫而走,一时闹得满城风云。从我的经验判断,无论什么样的展览或活动,一旦有商业诉求,神马研讨会都是浮云。现在的批评家都忙着赶场子,对那些解决吃住行、报销飞机票甚至给出场费的甲方,也不好意思说点难听的话。我一直很纠结去不去旁听,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决定不去。虽然未去,但是很担心这次被某白酒冠名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举办地的××客栈来了几个戴斗笠的黑衣侠客,嗖的一声飞出几只飞镖,闹出点什么事来说不定中国的美术批评从此玩完。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后来我上网搜索画展与研讨会的信息,虽然有对画展的批评网文,如“高斯洋”《我看毕加索中国巡展成都站》,“话个鸟”《毕加索来中国,关我鸟事》,而更多的正面的宣传,如“达内”的《毕加索中国大展点燃激情》,还有公交车上的广告。而研讨会的信息仅有一则短讯,当我看到其中一个研讨会的题目:“毕加索&某酒异曲同工的极致艺术”,感觉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酒与毕加索,这是从那儿到哪儿呢?不知道与会批评家在如此露骨的商业宣传的所谓研讨会上有何感受?能够做什么?也许,大家坐在偌大的研讨会的标题下,边品尝美酒边讨论毕加索与该酒异曲同工的极致之美,哈哈哈!

另外,承载美术批评的媒体还有时下流行的网络,如专门的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除了少数独立批评家,大部分人也是圈子化的,这里就不举例了。

三、美术批评圈子化的危害

显然,批评家圈子化的批评,特别是那些商业意味明显的以及挟带个人恩怨的批评,越来越给人感觉是在与他人无关的自娱自乐,这对严肃的美术批评是相当不利的。

第一,严重伤害了学术的尊严与批评的严肃性。无需讳言,国内部分较严肃的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已被一些小圈子的批评家所掌控。笔者曾参加一些研讨会,有时觉得自己辛苦数月好不容易入选的文章写得真不值,当自费买机票天遥地远赶到会场后,却发现某些著名批评家每次都在,所提交的特邀论文所花的时间估计只有一两个晚上。一位朋友说,他已不再参加这样的研讨会了,主要是受不了有些人无论什么会议每次都是诸如“现实主义”的调调,而研讨会基本不解决任何问题,仅是画展等活动的陪衬,他甚至怀疑那些人是冲着甲方不菲的出场费去的。现在,绝大部分的平面媒体已沦为出售版面的广告读物,这些媒体与部分批评家形成了一个利益圈子,制造话题和推艺术家,所发表的批评文字如时评、画评,究竟有多少真知灼见,也许读者心里都明白。特别是画评,无非是说有这么个画家并绕来绕去地认为画得好、有价值。久之,这些批评家的话,谁愿意听、谁在乎、谁信?

第二,部分美术批评家圈子化的商业运作,体现的学术、资本与商业链条的完美结合,批评的批判意识丧失殆尽。当下,哪些批评家最有影响力?显然,那种只在书斋中收集资料、思考点抽象问题的人,不是,即便在所谓的C刊发表不少批评文字;那些有着不菲出场费到处赶场子的批评家,估计也不是,即便他什么活动都受邀。如同娱乐界的操作方式,那些动辄大手笔地调动数百万、数千万搞展览、上拍卖的全程策展人,想谁红谁就红的人才是最牛逼的批评家,他们的身份不仅仅是批评家,也是学者、策展人、操盘手,社会活动家,更是提携年轻一代批评家的恩师。有人教训我:没50万,搞不出一个像样的展览。而这些费用包括,展览的宣传报道、网络推手的炒作和小报记者的跟进、批评家的学术认定、评估公司的估价,等等,然后需要做的就是等待买家。可以看出,该链条中的所谓批评,已经无耻地沦为商业操作的宣传上的一环。当艺术家、美术批评家和美术媒体集体向经济利益看齐的时候,美术批评的学术性和公正性无从谈起。近些年来有学者呼吁重视美术批评,但时至今日美术批评的建设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不同批评圈子的交锋有的已超越学术层面而有了个人恩怨味道,这不利于批评的健康发展。圈子,往往意味着自说自话、意味着利益共同体。就笔者的观察,十年前的美术批评,还有在艺术的普世价值、艺术思潮等方面的激烈交锋,这种交锋源头是改革开放后文艺思潮的多元化后与建国后形成的新批评传统的抵触,因此发生了关于印象派、现实主义等、人体艺术、新潮美术等方面的论辩。而现在,交锋已越来越少了,一些正式出版的刊物分野严重,也基本上是自说自话。虽也有不同圈子的批评家的交锋,往往带有先前论战遗留的个人恩怨,立论无法做到公正、坦诚。特别是接续新潮美术的当代艺术,与传统的批评体系完全不同,两个圈子的批评家经常是明枪暗箭,但这些批评文字情绪性的东西多于学理性,并不利于美术批评自身的健康发展。

笔者很欣赏那些拒绝“坐台”也没有一己之私的独立批评家,他们不为稿费而哗众取宠、更不会为出场费而对甲方美誉有加。他们的观点未必准确、语言未必谦恭,甚至不识时务,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往往能切中时弊。笔者想起了一个人,即安徽的侗瘻,他在1980年第6期的《美术》杂志发表长文《对中国画几个问题的我见与江丰同志商榷》,批评美协主席江丰。他没有见过江丰也不是哪个圈子中的人,作为读者与研究者仅仅是有话要说,这是批评家最可贵的品质。可以喜地看到,个别批评家如苏坚、陈晓峰,他们不太出场甚至拒绝为平面媒体写稿,所发出的尖锐声音是独立的,与被批评者毫无利益纠葛和个人恩怨,这是非常可贵的。

相关文章

  • 好汪洋刻紫砂[图文]
    好汪洋刻紫砂[图文]

    汪洋《论道图》壶听闻由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北京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汪洋先生刻制的一批紫砂壶,陈列在浙江上虞“承缘堂”多宝阁内时,我欣然前往。那一把把早已被“承缘堂”主赵洪根先生玩赏得可以的紫砂壶,其润泽幽隐,予人一分淡淡的亲切,有如古君子谦和雅蔼;细聆深语,便觉有高僧鸿儒之隽语如诉,既清凉又温润。惊喜之余,我颇感意外。言意外...

    157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沈行工: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图文]
    沈行工: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图文]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沈行工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作品复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由组委会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强大的复评评委团队参与了此次复评,其中部分专家评委对本次美展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们将为大家逐一呈现。在南京国际美术展复评现场,当谈到在艺术品收藏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沈行工再三强调,“欣赏性是收藏的前提”。面对近1000件的复评...

    16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能诗善画的孟淑敏[图文]
    能诗善画的孟淑敏[图文]

    孟淑敏,号湘竹居士,汉族,籍贯河北省黄骅市,自幼爱好美术、诗词,师从工笔仕女画大家刘思良先生,专攻工笔仕女、花鸟,其绘画风格细致、飘逸,搭配自作诗词题款相得益彰,深受书画收藏者喜爱。作品《读西厢》获沧州市书画比赛一等奖,作品《春夏秋冬》获沧州市中青年书画比赛二等奖,作品《昭君出塞》、《李清照》、《红叶仕女图》、《富贵全家》、《富贵满庭》、《富贵花开》、《富贵和平》、《有余图》等被众多国内外书画爱...

    15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撰文/有泉摄影/晨曦艾敬的艺术足迹20世纪90年代的艾敬曾经作为歌手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是中国内地民谣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追月》等。1999年,艾敬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定居纽约,逐渐淡出乐坛。开始一心从事绘画创作,将绘画从爱好提升为自己的事业。从2007年开始,艾敬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到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中来,曾经在北京、上海和纽约举办过3...

    51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作为男性画史附属存在的明清女性绘画[图文]
    作为男性画史附属存在的明清女性绘画[图文]

    方维仪《蕉石罗汉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李湜从成书于唐代大中元年(847),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始,至20世纪初的清代末期,在千余年的岁月里,以男性为主体的画史、画传不下百余部,而专门介绍女性画家的书籍却仅有一部,即1831年,汤漱玉在丈夫汪小米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玉台画史》。从自然人口上看,女性与男性大体应该是比例相当的,而画史上性别比例的失衡,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画家被表述的...

    82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徐佳和:《时代肖像》,为谁画像?[图文]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新推出的展览“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展厅里,随处可见隐含着的对比与互相映衬的关系。从“人民”到“人”,从“我们”到“我”,从复数到单数,从群体到个体,从真实到魔幻,艺术作品中的主体——人物肖像在中国三十...

    15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青年评选的喧嚣背后:期待学术与独立[图文]
    青年评选的喧嚣背后:期待学术与独立[图文]

    在普遍浮躁的当代艺术领域,在急功近利的市场浸淫中,备受关注和宠爱的“青年艺术家”群体是否真正成为艺术界新势力,抑或只是资本炒作的另一个空壳概念?在热闹纷繁的景象背后,学术系统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而艺术家本身的成长依然需要时间的历练。青年艺术家近年来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和宠爱的群体。从“80后”到“90后”,从“青年艺术...

    122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看多少中国人假冒抽象绘画欺世盗名[图文]
    看多少中国人假冒抽象绘画欺世盗名[图文]

    康定斯基作品《滑稽声响》近年来我国画坛空前繁荣,写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观念具象、艳俗和卡通等各种画风应有尽有,其中抽象绘画更是无比兴旺。恰如雨后的蘑菇,中国画坛一夜之间冒出了一大批的抽象画家。从中国美术馆到798艺术区,抽象绘画展览大量举办,令人应接不暇。除了实体空间中的展示,有人还在互联网上举办抽象绘画群展。最近笔者更得知抽象艺术家联盟和抽象艺术基金即将建立。中国抽象绘画呈现如此...

    177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什么才是沙特阿拉伯的艺术?[图文]
    什么才是沙特阿拉伯的艺术?[图文]

    在EdgeofArabiaeducation举办的一次CasualArtTalk在沙特阿拉伯,究竟什么才是艺术而什么不是?我们本来希望能够通过我在去年11月23日的吉达举办的CasualArtTalk(简称CAT)来寻求答案。CAT是一个小型的讨论活动,我召集了一批各个年龄层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讨论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我们开始讨论了对艺术的广泛定义,但所有的参与者都认为思考一下当地艺...

    100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家贾廷峰:“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艺术生命[图文]
    艺术家贾廷峰:“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艺术生命[图文]

    □贾廷峰从业20年来,做过几百位书画家的展览策划。有一个书画市场的怪诞现象始终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书画的交易价格不论品质优劣,单以尺寸大小而定?每一件艺术品,都承载着艺术家某一时间段的思想和情感,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它的原创和不可复制性,即便是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在同一时间段里,也不可能画出两张完全同样的作品,更何况还有风格、题材、构图、笔墨,抑或是早、中、晚期的...

    41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金京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图文]
    金京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图文]

    金京华美院是一个不被教学体制束缚的地方,在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上老师们都不会硬性的要求你该怎么去做,只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一个方向,这种因材施教的氛围,使得学生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板块。金京华说自己会特别关注后现代以及当代艺术,喜欢贾科梅蒂、杜尚、安东尼葛姆雷、波伊斯、弗朗西斯·培根、罗斯科、等艺术家。写实的东西已经不足以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金京华选择了抽象的...

    152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洪蒙山+思136x1482001毫无疑问,沈爱其先生笔墨是非常传统的,我觉得这个传统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内在相关。在传统文人画史上,直至黄宾虹齐白石这一代画家,书法是绘画的前提,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沈爱其丰富的用笔变化中得到印证。包括用墨,甚至可以说,用墨的变化比用笔还要丰富、多变。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可能未必准确,但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我想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说,到了黄宾虹这里,中国...

    10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沈从文用画笔和相机记录风景人物[图文]
    沈从文用画笔和相机记录风景人物[图文]

    沈从文沈从文记录风景人物,有三种方式,一是用文字,二是用绘画,三是用摄影。文字成本低,尽情铺洒;绘画的成本也不高,所以在书简中有不少画作;摄影成本最高,但最逼真,是最直接的一种记录方式。所以文字不能为的时候用绘画,绘画不能为的时候才用摄影。摄影,以其更客观更准确的表现,呈现着沈从文手中的相机的功能。沈龙朱对爸爸的相机有记忆,他说:“那是他自己买的,伸缩暗箱,伸缩镜头。这么一打开,...

    143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西画中的光影:上帝说要有光[图文]
    西画中的光影:上帝说要有光[图文]

    图片资料《圣经》第一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这幅画是伦勃朗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也说过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但最著名的还是爱迪生,我们现在都享受他说的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按一下电灯开关就知道了,我上课就是这样讲和这样做滴。西方人写他们的美术史,不会这样看,因为距离太近了。于是建立在编译基础上的汉语西方美术史读物自然也不会这样看。所以,谈任何其他区域的文化,都要有本...

    146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一[图文]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一[图文]

    那是70年代的事了,具体日子是在74年。那时我与我的一位中学老师申学敬先生关系很是莫逆,有一次他对我说:“我在辅仁大学有个老师叫启功,字元白,我们关系很好。你喜好文学绘画,嘿,他在这两方面都是专家,哪天咱们上他那儿去一躺,我把你介绍给他。”我一听特别高兴,说:“太好了,启先生住哪儿啊?”申先生说:“过去在师大内,现在就在小乘巷里,和他的内...

    112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