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专家:龙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七七 点击 :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那么,龙文化是如何在中国兴起的?中国龙文化有哪些特征?从龙文化中可以看到哪些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代社会还有什么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员何星亮多年从事龙文化研究,记者近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他。

记者:我们都知道,龙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既有足,又有爪;既有角,又有鳞;既有胡子,又有长须。龙这个形象是从哪里来的?

何星亮:关于龙的原型是什么,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学术界对此也有许多争议。由于龙的形象包含着多种动物元素,而不少人仅依据某一特征论述其起源,所以就产生了多种关于龙的原型的说法。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的原型为蛇说。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上世纪40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他认为,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是蛇。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

还有认为龙的原型是鳄鱼的说法。最早提出龙的原型为鳄鱼的是中国古史专家卫聚贤。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说“龙即鳄鱼”。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龙是鳄鱼。

此外,还有人认为龙的主干的基本形态是蛇、蜥蜴和马,有的则认为龙是从闪电或彩虹演化而来的等。

记者: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爱龙?龙又是怎样演变为中国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何星亮:龙崇拜是怎样产生的?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问题。

从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来看,崇拜神秘动物是宗教观念产生的基础。龙崇拜是在蛇崇拜基础上形成的,龙是蛇的神化。蛇是原始时期人们普遍崇拜的动物之一。人们觉得蛇既神秘又恐惧,继而对其产生了崇拜。蛇被奉为神物之后,人们又对蛇的形体不断进行加工创造,给蛇添上足、翼和角等,逐渐成为龙。

在中国,龙文化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来只有龙神崇拜,没有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龙宫、龙女等也得到迅速流传。

记者:据说在世界其他文化中也有龙的形象,但各地对龙的理解并不相同。中国的龙文化有什么独特内容和个性?

何星亮:的确,龙并不是中国文化所独有,古代印度、日本、朝鲜、东南亚和欧洲、美洲等地都曾崇拜过龙。世界上各国所崇拜的龙,可分为三大类型,即中国龙、印度龙和西方龙。

中国龙文化内涵丰富,从性质和内涵来看,龙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型: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宗教龙即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以维护统治。艺术龙就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绘画、舞蹈、神话传说、竞技活动等方式表现龙。

中国龙文化具有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悠久性。中国龙崇拜历史在世界上最为久远。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的龙形象是在1994年发掘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发现的,这一遗址中有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在新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众多的龙形象。至于玉龙和龙纹就更多。

延续性。从考古发现中可推测,中国龙的起源至少在8000年以上。龙文化在中国历久不衰,历朝历代延续不断,可以说是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

多样性。中国龙文化丰富多样。龙的形象变化多样,中国各朝代的龙形象均有所不同。各地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也各不相同,龙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祭龙仪式纷繁复杂。

普遍性。中国大多数民族都崇拜龙,有龙抬头节习俗,带有“龙”字的地名、物名、人名遍布全国各地,龙也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

整合性。自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这使各地区、各民族本来不同的龙文化得到整合。中国龙文化经过整合,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记者: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从多姿多彩的龙文化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哪些精神追求?

何星亮: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创新精神。龙文化历久不衰,与古代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分不开。龙文化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内部创新完成的。观察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龙艺术形态,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可看出龙形象是经过不断创新而形成的。

综合精神。龙的形象是古代中国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龙文化的综合性还表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龙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艺术元素,从而使其形象更为完美。比如,唐宋时期龙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狮子的形象,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增加了龙的权威感。

包容精神。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分不开。中国龙文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印度的龙王信仰的冲击,但中国人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而是包容与改造,形成了中国化的龙王,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进取精神。从古代中国人描述的龙形象来看,龙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龙的活动空间十分广阔,能上九天,能潜深渊。各种艺术中的龙形象,大多是飞龙、腾龙或奔龙,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神话传说中的龙,大多是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这些都是古代龙开拓进取精神的表现。

独立精神。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虽与儒教、道教和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不附属于任何一种宗教。

记者: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我们今天对龙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怎样继承弘扬龙文化中的精华?

何星亮: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其中确实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历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龙崇拜,如祭龙求雨、祭龙求子、祭龙求平安和“真龙天子”等观念,应予以抛弃。但艺术性和民间性的龙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舞龙灯、赛龙舟等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在当代,还应当发挥龙文化的凝聚作用。龙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在历史上,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目前海内外华人均以“龙”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宣传和弘扬龙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

相关文章

  • 张大千批判:张大千的艺术史意义[图文]
    张大千批判:张大千的艺术史意义[图文]

    张大千自画像研究张大千无论海外还是大陆,一直热门,然而人们的兴趣,似更多集中在其人生与艺术的传奇性上,对其艺术史意义,因缺乏宏观解读,尚有不少不明晰处。鉴于目前对张大千的研究,并非不存在风马牛不相及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近现代画史的主干。惟其如此,才能对张在这部历史中的坐标与意义作有效观照,才能对他及其他重要画家的艺术史地位,作历史性而非新闻性的把握。事实上,作为近现代画史八大浪潮中...

    35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尹吉男:莫让娱乐主义主导学术和市场
    尹吉男:莫让娱乐主义主导学术和市场

    必须承认,目前我们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市场与学术的网络娱乐化问题。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还没有现在这么突出。由《功甫帖》引发的网络大战,将纸媒也卷入其中。收藏家、学者、鉴定家、投资人、经纪人、爱好者和普通观众都纷纷现身网络。微博和微信成为最快的传播载体。在书画鉴定领域,以前学术和市场泾渭分明,互不相扰。即使像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关于董源《溪岸图》的大型研讨及其辩难也是在学术界内部...

    118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研究所魏广君[图文]
    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研究所魏广君[图文]

    摈古竞今魏广君是一个多面手,写字、画画、治印,精于绘画之理和笔墨之法。不久前举办的“抟庐文心——魏广君艺术大展”反映了他长期以来对于传统艺术的探求与思考,内容涉及山水、竹石、花鸟、书法、印章等,受到好评。魏广君,1964年生,河南信阳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还担任多所...

    197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杭德贵花鸟画为花鸟传神为草虫写照[图文]
    杭德贵花鸟画为花鸟传神为草虫写照[图文]

    琮元是一位优秀的花鸟画家,其花鸟作品展现出秀丽、清雅的艺术风格,具有极大的审美感染力。读他的作品,的确令人感到赏心悦目,顿时由审美视觉转而为审美感知,激发出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在我看来,琮元花鸟画作品的总体特征是:熔传统与个性于一炉,融精细与写意于一体,汇花鸟与自然于一境。这一总体特征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不论是大幅或小幅,遂显现出和而不同的艺术风采、风姿和风貌,让我们为之心驰神往。琮元花鸟画作品的艺...

    22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赏读袁峰的虎画艺术:王者之风也柔情[图文]
    赏读袁峰的虎画艺术:王者之风也柔情[图文]

    袁峰的虎画作品□朱同中国人爱虎,往往把老虎当作偶像来崇拜。老虎因威武大气、雍容华贵而令人喜欢,并让人心生景仰之情。老虎之美,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震慑性,是雄浑之美、阳刚之美、力量之美。因而,老虎也就成了许多画家争相表现的绘画题材。属虎的江苏省画家袁峰就是这个画家群的一位画虎高手。古往今来,画虎者众多;但大多是沿袭前人的路子,能有所创新、突破的画家寥若晨星。袁峰认为:“在异彩纷呈的...

    48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李彦君:培养文物专家的园丁[图文]
    李彦君:培养文物专家的园丁[图文]

    2011年,李彦君在东方大学文物学院给学生讲解青铜礼器制作方法和辨伪要点,手里拿的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簋。王倩人物名片李彦君,资深文物鉴定家,现任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文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史学会会员、东北历史人物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及修复委员会会员、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13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代剪纸艺术新维度 或将细腻唯美发挥到极致[图文]
    当代剪纸艺术新维度 或将细腻唯美发挥到极致[图文]

    当代剪纸艺术剪纸利用视觉的正负空间,提供的是一种想像的维度和张力。如果仅仅按照地域划分的话,剪纸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从民间到宫廷,以镂空、雕、刻、剪、剔、拼等技法创作出的窗花门神,以至于近几十年才衰落的皮影戏,都是剪纸艺术的延伸。这些宝贵的文化资产,在展示古人们丰富想像力和精湛技法的同时,或许也承载了传统禁锢创新的惯性框架。近年来除了少数艺术家在创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外,我们尚未...

    106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文物贩子土专家惨将诚信尽打杀[图文]
    文物贩子土专家惨将诚信尽打杀[图文]

    文物贩子土专家惨将诚信尽打杀近日有报道称,洛阳南石山村有70多家仿制唐三彩的手工作坊或工厂,作为“文物”链条的生产端,南石山村因能以假乱真闻名全国。1994年,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陶俑,被专家鉴定为真品北魏陶俑,历史博物馆、故宫都拨款进行了“抢购性收购”,后经调查,这些“北魏陶俑”均是出自南石山村的赝品。文物贩子...

    64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谈中国漫画产业:应打造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模式[图文]
    谈中国漫画产业:应打造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模式[图文]

    朱德庸作品一年一度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每年发布后都引发巨大争议。今年又新增加了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全新子榜单——漫画作家富豪榜,台湾漫画家朱德庸10年间获得6190万元版税收入,以绝对优势登顶“首富”,“漫画创造富豪”的新闻一夜蹿红网络。尽管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方宣称,其榜单“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中国作家的真实收入&...

    81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漫画30多年前,海峡彼岸的乡愁,还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载不动的乡愁在两岸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中逐渐舒解。这种客观的历史变化,是两岸有识之士持续努力的结果。这其中,承载民族历史信息的传统文化既是舒经活脉的元气,也是沟通交流的舟楫便道。文博界为两岸文化交流打出头炮之后,1993年国家京剧院袁世海、杜近芳等京剧名角组成的95人演出团分两批赴台...

    14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王端廷:中国伪抽象绘画已到尽头[图文]
    王端廷:中国伪抽象绘画已到尽头[图文]

    近年来我国画坛空前繁荣,写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观念具象、艳俗和卡通等各种画风应有尽有,其中抽象绘画更是无比兴旺。恰如雨后的蘑菇,中国画坛一夜之间冒出了一大批的抽象画家。从中国美术馆到798艺术区,抽象绘画展览大量举办,令人应接不暇。除了实体空间中的展示,有人还在互联网上举办抽象绘画群展。最近笔者更得知抽象艺术家联盟和抽象艺术基金即将建立。中国抽象绘画呈现如此大好局面,我们本应欢欣鼓舞,...

    46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喜歌剧要本土化,不忘娱乐大众[图文]
    喜歌剧要本土化,不忘娱乐大众[图文]

    ■上海首届喜歌剧展演下周上演6部喜歌剧■艺术总监、导演李卫谈歌剧改编本土化问题“改编的初衷,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我做得更多的是将舞台风貌现代化、亲民化,强调歌剧的娱乐作用。喜歌剧这种题材,再怎么强调娱乐作用,都不会影响其内涵,它本来就是为了娱乐大众而存在的。”——李卫李卫导演的《群妖围舞》《女仆当家》被改编成老教授和小保姆之间的故事下...

    7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廉政漫画史:民主是讽刺艺术的肥沃土壤[图文]
    廉政漫画史:民主是讽刺艺术的肥沃土壤[图文]

    廉政漫画作品9月的一天中午,河北省邱县西临河村的村民郝增茂,从地里摘完棉花回来,坐在墙壁裂着缝的屋里,一边端着饭碗,一边瞅到电视里正播着中纪委网站推出《邱县廉政漫画展》的新闻。这位48岁的农民一眼就认出来,电视画面里出现的第二幅漫画—“硬功夫”,是他的作品。郝增茂又惊又喜,“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漫画会上了中纪委网站,太意外”。廉政漫画...

    27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笔挟风雷起狂涛——陈求之“水墨文字”之意义试解[图文]
    笔挟风雷起狂涛——陈求之“水墨文字”之意义试解[图文]

    陈求之作品中国书法在经历了新时期展览文化30多年的狂热之后,表面上一度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局面。平心而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缺点、不足甚至是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成绩在于有效地宣传和普及了中国书法,书坛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但不足在于图式化、市场化、功利化过强,真正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鲜能一见,崇高的艺术精神和理想追求被逐渐消解,趋于娱乐化、快餐化。人们一窝蜂地为了追求短平快,揣...

    90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草圣张旭:不疯魔不成活[图文]
    草圣张旭:不疯魔不成活[图文]

    局部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见本版题图)唐(618-907年)五色笺本纵29.1厘米、横195.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打开《草书古诗四帖》佯狂张旭,一代“草圣”亦疯魔本报记者林梢青唐玄宗年间,邺县。吴州人张旭,经常来此观看公孙大娘的《西河剑器》舞。公孙大娘身法轻盈敏捷,舞姿矫健,双剑上下飞舞,忽隐忽现。张旭凝神关注,进退之间,一招一式,都令他着迷。一天,一剑舞罢...

    26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