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视觉的“独白”——杭春晓眼中的黄丹[图文]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老二 点击 :

视觉的“独白”——杭春晓眼中的黄丹 | 美术文摘

黄丹的水墨让人过目难忘。绿水墨山,红粉纵马,无需专业背景,目之所及,心有所识。似乎,绘画的魅惑对她而言,就在这感官的澄明。确实,无论绘画承载怎样伟大的思想,它首先需要诉诸感官世界,以直接的视觉阅读释放生活的琐碎、具体。而这,正是黄丹试图面对的。那些与马嬉戏的少女,抑或那些亭台池石,总是编织着生存经验的直观性——稍带美学趣味的干净、透明,独享式的喃喃细语,并因此封闭了宏大逻辑中的生活假设。也即,面对黄丹的作品,我们无需预设主观意义,只需打开体验能力成为经验的载体。蓝绿的湖面、悠闲的墨色、俏皮的颜料,所有视觉元素仿佛流动的情绪向我们敞开。于是,黄丹提供了不同于时下流行的艺术命题:绘画在不断拓展认知边界的潮流之外,能否重新激活感官的经验能力?能否重新显现通往生活的直接性?或许,在越来越强调认知与反思的今天,这种努力容易被人“忽视”。人们更习惯在理性的画外音中,寻找思想的力量。亦如,生活永远是具体的,我们却习惯在具体中追求某种抽象的存在,意义仿佛必须超越具体,以致辉煌的传奇只留下梗概的表述,具体、可感的真实反而烟消云散。当然,这么说并非否定意义的抽象存在,只是为了表明:现实犹如沉默的链条,解开的方式除了理性,还有经验的摆渡。画外音固然重要,但视觉具体、可感的直观性,同样能够支撑绘画的存在体验。黄丹的水墨,属于后者。

如此选择,是黄丹预设的路径,或偶然发生?问题看似学术,其实却是陷阱。原因在于提问的背后,依然隐约着预设意义的假设。为什么?因为提问目标是将黄丹的创作视为因果逻辑的产物。这种逻辑,出自历史的叙事需要,并非创作的发生需要。两者在出发点上的差异,恰如面对黄丹的作品,是以视觉阅读的直接性为通道,还是以预设的意义逻辑为通道。显然,后者在方法论上强调超越视觉的阐述,前者则侧重视觉本身所具有的感官经验。正如黄丹的创作,既非预设的方向、道路,亦非偶然的无序,而是一种感官经验的迷恋,在画家与视觉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从早期带有装饰倾向的金箔材料的运用,黄丹便与很多画家追求的画面意义不同,她更沉湎自己感觉化的体验中。金箔的物质感与少女题材的结合,没有着眼材料在物理存在上的反省,没有立足图像组合的文本叙述,而是满足视觉质感的画面经验。从某种角度看,画面本身的体验才是黄丹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从金箔“外放型”的视觉质感,到积墨“内收型”的视觉质感,黄丹没有预设改变的路径、方向,只是任由感觉流动,在对准确、恰当与直接的视觉的迷恋中,自然变化。宛如江南水畔的织娘,映着波光专注手头针线,一丝一缕地编织专属自己的经验世界。

视觉的“独白”——杭春晓眼中的黄丹 | 美术文摘

专注自己的世界,使黄丹无暇顾忌他人需求,而采用独白的方式面对画面。独白,不仅是一种叙述,更是一种沉思、一种静谧的自我发现。它没有假定听众,字词运用往往是隐秘的内心世界的整理过程。所谓“整理”,就是将独白的主体抛向当下,在与当下的对话中校验“自我”,抑或说发现隐蔽于理性背后的“自我”。相对假定听众的表白,独白无需“交流目的”的逻辑,无需表白的目标性——即意义的确定方向。正如黄丹的水畔女孩,或在礁石上醺醉、或在马背上嬉戏、或在舟船上沉静。这些图像组合,不是为了某个故事的叙述意义,而是一种生存体验的隐喻——将委婉曲折的内心感受,转换为明朗、直接的视觉经验。这些画面,仿佛黄丹打开的另外一扇门户,可以摆渡俗世尘事的扰乱,独自细语,理疗那现实世界的伤触,抑或营造情绪感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目标、意义之类的理性词汇不再重要,现实经验的“逻辑”成为需要离弃的此岸,彼岸正是画面中处于澄明状态的自我独思。与如此彼岸对话,画者仿佛泅渡的漂泊者,在言辞、相望间试图回渡,并以超越现实的方式进入视觉感受与内在体验的直接应对。对黄丹而言,“视觉独白”不仅是自己从现实世界抽身而出的美丽转身,更是一次自我应证的存在体验。当她放弃视觉组合与抽象意义的预先设定时,她便开启了重新发现自我的通路——不再假借逻辑表述,而是激活感官的直接对话。

视觉的“独白”——杭春晓眼中的黄丹 | 美术文摘

《萧飒》

此时,“自我”只是一个有待探索的对话者,而非定义并描述的先验存在。与“自我”对话的我们,就像剧场中的演出者,在“独白”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私密的生存体验。也即,“自我”只有成为对话的对象,而非对话的发起者,才会逐渐成为清晰的“体验”。这是很特殊的感知方式,它让我们成为现实的超越者,在非逻辑的自语中向自己的“存在者”敞开。黄丹自觉、不自觉地沉浸于如此“体验”,并用视觉的方式编织自己隐蔽的“自我”。画面中的女孩、马、湖泊、山石,仿佛一场流动的独角戏,在意象的漂移中显现似有所述的情绪,抑或内容。她的一幅名为《独幕》的作品,在帷幕撩开的剧场中,赫然奔走的白马,灯光照射的墨山,素净的视觉质感中,忧郁的女孩俯抱前探的马脖。这样的画面,与其说是黄丹编造的带有“意义”的故事,不如说是她与“自我”对话的体验方式。而这幅画的名称,也是黄丹作品的一次整体性隐喻:画面,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一层幕布,撩开后的景观既可以是眼中世界,也可以是心中世界。就后者而言,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将我们从“现实”的泥潭中拔身而出,进入自我对话的冥想。或许,这份冥想的自我,才是“独白”的核心要旨。

视觉的“独白”——杭春晓眼中的黄丹 | 美术文摘

从某种角度看,黄丹作品的过目难忘,正是缘于“独白”的力量——干净的视觉,将入画的物象转化为对话对象,并成为超越“现实”的直观“存在者”。面对她的作品,我们很难以务实的方式还原画中景致的世俗含义,它们仿佛得到了一次色彩与墨韵的净化,成为奇妙的“虚拟”体验。如画中红鱼,漂浮在蓝色的水面,阅读者无法将这纯净的视觉放置日常语境中理解,无法以语言阐释的方式加以指认。他们被迫以直观于画面的方式阅读,并只能保证视觉本身的记忆。而脱离文字的视觉记忆,瓦解了“解说词式”的画面体验,转而激活感官认知的直接性。这里,图像的制造者与阅读者,都不在意画外音的伟大内涵,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形、色相对感官的精准与否。于是,黄丹的水墨,在纷繁复杂的当代语境中,再次强调了绘画作为视觉存在的首要目标。其实,这一目标本无强调的必要,因为它是绘画成为艺术之初的天然属性。然而,因为这份“之初天然”已然古老,在人们对“意义”的不断追求中,竟然逐渐成为被“遮蔽”的对象。亦如习惯了雾霾的中国人,突然间发现原本应该的“蓝天白云”,竟然成为奢望。所以,当黄丹的“绿水白马”出现在眼前时,那些为意义困扰的感官能力,瞬间被重新激活——原来,艺术如此单纯,单纯的仅是视觉自身的瞬间“独白”。

视觉的“独白”——杭春晓眼中的黄丹 | 美术文摘

《寻瀑》

视觉自身的“独白”,亦如黄丹的自我“独白”,是关乎质感与精准的体验,是重新向视觉本身敞开的过程,并在与视觉的对话中形成“视觉”。就此,黄丹的画面向我们展现出“独白”的双层结构:一方面,画者的创作过程是画者自身的“独白”过程,是主体在内在对话中生成“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没有设定的意义、目标,而是在直观、透明的心绪流变中展开“体验”。它往往带有隐秘的不确定性,在开放的语言符号中释放“意义”的开放性。另一方面,由于创作过程的直观性,视觉往往被塑造为相应单纯、直接的体验结果。观者对结果的接受,并不在于获得什么主观意义,而是将“视觉结果”转化为对话对象,并因此激活感官的体验能力。亦如黄丹的《仿佛若有光》,画中伫立水岸回望的女孩,在创作的过程中是画者独白的对象,但在观看、阅读的过程中,却成为激活观者的独白发起者。两层“独白”的方向,在画面中交织为情绪化的视觉空间,在若有所述的方向中,显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原初力量——感官的直观性。如果,我们将类似的视觉感官理解为绘画的修辞,那么这种修辞的表达与接受,排斥刻意、做作,强调体验自身的“生长性”。于是,从画者到画面、从画面到观者,两条“独白”线索成为黄丹作品的双层空间。前者,属于黄丹私密的个人话语;后者,属于大众被激活的个体话语。无论前者,抑或后者,有关意义的生成,永远不是公众性的逻辑表述,而是单体性的经验传达。也即,黄丹的作品并非明确意义的集体性图像经验,而是个别化的主体与图像的对话经验,其意义的发生具有漂流性——在不同的过程中,释放出不同体验的“意义结果”。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黄丹的画面仿佛她抛出的绣球。在抛出的过程中,她完成了与绣球的对话过程。而这个绣球被不同的观者接受时,又成为新的对话发起者,至于“对话结果”则因人而异。当然,具体什么结果,黄丹既不预设,也不关心。她只在意:这个绣球本身是否恰当、是否精准、是否具有视觉的质感。(来源:平山堂微信)

视觉的“独白”——杭春晓眼中的黄丹 | 美术文摘

《吐纳》

视觉的“独白”——杭春晓眼中的黄丹 | 美术文摘

《太湖》

视觉的“独白”——杭春晓眼中的黄丹 | 美术文摘

《无非般诺》

相关文章

  • 灵正圆——禅院书法要义初探[图文]
    灵正圆——禅院书法要义初探[图文]

    弘一法师对联习书久了,便有方外友人嘱我为寺庙题联写碑。自此,我的书法研创便与佛寺佛法结了缘,自觉地关注起“书”与“佛”的因缘。方栋楚书法(龙华寺藏经阁内殿横匾)书法与佛教的缘分,可谓溯远流长。弘一法师,是一代高僧,是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大师。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187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穿Prada的“农民”蔡国强[图文]
    穿Prada的“农民”蔡国强[图文]

    蔡国强的精神气质是农民式的,其精神资源大量来自故乡。说蔡国强像农民或者干脆就是个农民,并非对他的污名化。蔡国强是最能理解中国农民、最愿为之代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去年3月,他在中国寻访了9位农民发明家,收购了他们的飞碟、飞机和潜水艇,将其搬进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开幕首展上。都说,城里人往上数三代,都可能是农民。不过,我听过的为农民做的最有力辩护来自艺术家蔡国强,他说:“80年代末我出国时...

    142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谈论中亚,倾听那阵细微的风声[图文]
    谈论中亚,倾听那阵细微的风声[图文]

    一块代表着中亚的地毯摊在地上,众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对于新疆的关切。半年前,艺术家刘小东来到新疆和田,通过他独特的现场绘画方式,以四幅油画记录下当地人的生活面貌。在策展人侯瀚如和欧宁的操作下,作家、摄影家、历史学家等各路人马纷纷参与其中,对当地生活、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呈现。我们说新疆如何不同,可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和世界上其他人相同的东西: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快乐。—&mdas...

    149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图文]
    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图文]

    秦汉封泥李广,原名李西广,祖籍河南,北京汉唐雅集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封泥收藏家,收藏东周(战国)和秦汉封泥一万多枚。无意之间,连司马迁都忽略了的历史的细枝末节,被封泥盖上了印信戳子,封存在了古老的土地下面。随着封泥的一次次出土,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隐隐流动着悠久的古韵重现世间。然而,无数年来,这些国宝却流失惨重。20年来,李广担当着国宝的守护者,牺牲了无数钱财、精力和心血,他收藏...

    75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

    汪曾祺画作,题画中的“煮面条等水开作此”极有趣味。文学与书画自古相通,中国历史上的大文人如王维、苏东坡等同时也是一代书画大家,现当代作家鲁迅、沈从文、台静农、汪曾祺等也有深厚的书画修养,而在当下,也有一些擅长丹青的文人,前不久在京成立的中国作家书画院便汇集了不少诗文书画兼长的文人与作家。中国作家书院副院长张瑞田、斯舜威前不久就“文人书画”生存的土...

    100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绍奇:方寸之地 篆刻人生[图文]
    徐绍奇:方寸之地 篆刻人生[图文]

    徐绍奇在冶印袁少洪摄12月20日,粤北山城韶关,阳光明媚。中午,记者依约来到韶关市区中心一条小巷,在一间并不起眼的店铺里,拜访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徐绍奇。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兴城市的徐绍奇是满族人,现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及翁山诗书画院书画师,尤以篆刻而闻名粤北大地。记者走进小店铺,看见左边摆设了玉器、名家书法等艺术品,右边是一些古旧家具,店里面一角是篆刻工作台。此时的徐绍...

    78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钟章法:真正创造性艺术家生前为何如此艰难
    钟章法:真正创造性艺术家生前为何如此艰难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艺家,如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李清照,作家蒲松龄、曹雪芹,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画家徐渭、八大山人、石涛,还有近代的蒲华,当代的李伯安等,他们都是真正有创造性的大家,但他们在世时大都十分贫困、凄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今中外这些天才艺术家,生前为什么都要经历这样的艰难旅程,其根本原因在哪里呢?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发展情况有所不同,他们的艺术专业、创作道路也不相同,存...

    82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丰子恺“护生画”鉴藏漫谈[图文]
    丰子恺“护生画”鉴藏漫谈[图文]

    盥漱避虫蚁日前,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的“情语——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展”,由于是28年来首次全方位的展示,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参观者也络绎不绝。在众多的参观人群里,既有广大普通观众,也有一些关注或专门从事丰子恺“护生画”鉴藏的爱好者。笔者作为本次展览的设计者,在研究丰子恺《护生画集》的相关作品学术意义的同时,对其艺...

    89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熊晋:以狂草传承中华文化[图文]
    熊晋:以狂草传承中华文化[图文]

    香港《大公报》9月20日为熊晋推出专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一个负有民族正义精神的传承者,他用自己的书法书写着感情、心境、和谐、生命与人生。他以艺术为生,却强调先做人再做事,进而才做艺术。他用笔流走纸间,用爱写意人生。这就是著名的山西中青年实力派书法家熊晋,在狂草中寻找自己,传承中华文化。描南绘北写意传统熊晋从小就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对艺术有特别的感悟与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了书法特长。...

    182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殷双喜 毛泽东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批示始末[图文]
    殷双喜 毛泽东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批示始末[图文]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主席台上的毛泽东、朱德像为王式廓所绘。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的批语毛泽东人体写生模特儿的批语文/殷双喜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1960年代初期“四清运动”的历史背景,梳理了“四清运动”前后有关毛泽东关于人体写生模特儿的批示的全过程,涉及此事的相关人物的不同表现,以及文革后有关机构与美术界对于人体...

    24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涂鸦艺术的流行是偶然也是必然[图文]
    涂鸦艺术的流行是偶然也是必然[图文]

    校园涂鸦近日涂鸦艺术在各大校园创新、漫延,甚至向世人发出一种声音:涂鸦也是一种艺术!据说各大校园涂鸦的起因是,因为两位同学在校园合影,其背景是三得利沁柠水部分海报。第二天他走过拍照的地方,发现海报上被涂成复仇者联盟的形象。于是他拿来自己前一晚的合影VS涂鸦海报,并传到社交网站上。没多久又有大学生在自己的校园里发现了,被涂鸦成柠檬家族并带有会话的三得利沁柠水海报。一下子各大校园以及社区出现了涂...

    17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刘野:艺术不是批判社会[图文]
    刘野:艺术不是批判社会[图文]

    刘野《竹子的构图4号》布面丙烯50×70cm2011年作刘野供图>>创作学会放弃比得到更难此前在中国美术馆油画双年展上展出的《竹子的构图》已经回到刘野的画室,现在墙上挂着的《静物系列》是刘野准备在明年办个展的作品。从色彩热烈的“小海军”“小兔子”,到竹子和月季的一白一黑,刘野说道,中年后的他在学着放弃而不是得到。刘野现在更关注的...

    142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秋光(中国画)柯桐枝柯桐枝花鸟画的当代意义,首先便表现在他对于传统花鸟画当代生命主题的自觉转变上。在他的作品里,已完全看不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伤春感时、哀怨落寞、孤芳自赏,而是对于多姿多彩的花草世界的高歌赞美。他的《艳秋》《灿灿金杯》《欣欣向荣》《赏花欲趁春三月》和《万木霜天红烂漫》等,无不把花朵绽放的娇艳妍丽作为描绘的视点。在这些作品里,他择取南国热带亚热带的奇花异木、编织繁密茂盛的构图、厚敷...

    89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李彦君:培养文物专家的园丁[图文]
    李彦君:培养文物专家的园丁[图文]

    2011年,李彦君在东方大学文物学院给学生讲解青铜礼器制作方法和辨伪要点,手里拿的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簋。王倩人物名片李彦君,资深文物鉴定家,现任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文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史学会会员、东北历史人物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及修复委员会会员、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13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作品《三峡新移民》,贾樟柯用镜头拍摄下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成为其纪录片《东》的主要内容。而很多人知道刘小东恰恰是因为《东》和《三峡好人》这两部影片。刘小东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近日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展出艺术家自1984年至今拍摄的千余幅摄影作品及其相关的纪录片与电影。展览期间,刘小东与贾樟柯以“艺术的立场”为题进行了一场对谈,在贾樟柯看来,刘小东绘画中&...

    2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