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李楠:艺术家只是一块土地的孩子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语儿 点击 :

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条单向的直线,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进化,由低级一步步走向高级;后发生的艺术一定就比之前的艺术“高明”,并成为唯一的“正宗”。实际上,艺术的发展更像是纵横大地的河流,旁逸斜出,交汇贯通;不知何时分流,何时、何种支流汇聚成新,终点又在何处;亦时常回溯千里,绝处逢生。总之,艺术的景观里,始终不变的是惊涛拍岸,气象万千;而潮来潮往,并无论贵贱。

当时之世,你可以以摄影写实求美,做你的古典艺术;亦可以摄影追求视觉形式的个性极致,做你的现代艺术;当然,若你既不想写实,也无意形式,纯然钟情于观念表达,思想传递,那么,你可被称为当代艺术一路。这些艺术同时存在,而且,完全没有谁比谁更高贵的区分及必要——事实上,我们身处的“当代艺术”(既作为一个艺术时期,又作为一种艺术类型)本身就是要打破“比较级”的。

由此反观当下摄影界,比较奇怪的一种现象是:明明一个探索叙事技巧或是追求视觉形式的作品,却偏要扣上一个当代艺术的帽子,好像非如此便不现代,便落伍了。而一些表达观念的摄影师,又坚决强调其作品反映了艺术的纯粹与独立,以及高贵——这似乎该是现代艺术的范儿。这是揣着糊涂装明白?抑或揣着明白装糊涂?

无论答案是哪一个,我们可窥一斑的是:繁荣的当代摄影,繁荣的是形式、语言、技巧、技术等——在这些方面确实探索多多,贡献有加;但,在“当代艺术”最核心的“观念”表达上,却相对贫乏,至少,与复杂生猛的现实不相匹配。

因此,在层出不穷的大展、评选和新星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聪明,却罕见智慧。一些形式上显得很有新意的作品,比如借助最新电脑软件功能进行各种拼贴、杂糅的影像,视觉上确乎有刷新感,但放到“观念”的尺度上一衡量,便显得陈旧了。有意思的是,观念的匮乏以一种相反的景象在对“观念”的阐释中出现。由此形成的错觉很可能助推一种“剪刀差”的出现:手段越来越无所不用其极,而内涵越来越空洞无物。

其实,这样一种“剪刀差”并非今日才现端倪。面对当代艺术的匮乏和窘况,“假若已在悬崖边缘,那么又该向何处而去?”——这委实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好在艺术本身足够宽容,总是以它自身的经历给我们启发。

谈当代艺术,不能不谈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世界先锋派艺术的中心。

这一阶段的美国艺术大致分成两种趋势:一种是发展纯艺术,让艺术从一切非艺术的动机和意图中“净化”出来,讲求艺术的绝对纯粹性。另一种趋势正好相反,即想方设法地让艺术不纯,混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尤其是艺术与生活的界线:一切都可成为艺术。第一种趋势的代表是我们熟知的抽象表现主义及之后的大色域绘画:绘画就是平面上色与形的安排,而不涉其他。而第二种趋势的代表便是如井喷一般异彩纷呈的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艺术没有一个是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可以解释的。正如学者保罗·伍德(PaulWood)所说:“这些不同的活动在整个文化中处于各种不同位置上,能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唯有:它们都不同于现代主义绘画雕塑对手段在意的做法,以及它们都共同强调观念的做法。”亦正如极少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deJudd)所说:“艺术通常被认为是清晰而重要的存在之物,其实艺术只是一种存在,万物平等,它们都只是存在着。”——这就是当代艺术的核心理念: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念,而且是一种体现自由平等的观念。

于是,再也没有什么藩篱不可打破,艺术家使用各种闻所未闻的材料构成自己的作品:毛毡、稻草、头发、树枝、泥土、垃圾……它们既无法成形,亦无法塑造,它们被任意地置放,千奇百怪,但却构成了艺术作品——及至身体本身成为作品,某一时段的个人生活成为作品,一个姿势、一个事件、一个行为、一个随便拿来的什么东西,甚至“非物质的存在”都能成为艺术作品。

当一切手段被用尽时,艺术家们发现,消灭艺术与生活界线的最彻底方式就是:用生活完全地取代艺术。但这样一来,艺术本身不就不存在了吗?一切取消艺术的努力到最后却在证明这种努力是行不通的。这样的悖论是艺术家们不能接受的。他们反传统反形式反权威,却无法反艺术。于是,到了八十年代,美国艺术又“回到绘画”,回到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的模式。

这段史实可以印证本文开头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似乎说明:当艺术无路可走时,总会回到传统。比如文艺复兴,也是如此。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物极必反,反动、回返,到一定历史阶段,是一种必然。但是,这不是回到原地,更不是无功而返。正如文艺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复古一样,任何一次悬崖边上的返身,都不是对来时所经的简单否定。

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试做分析。

为何美国艺术家穷尽手段的结果是观念的归零?因为在他们的各种“变生活为艺术”的身体力行中,艺术还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只是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因此,即使艺术家们将一段生活直接作为艺术,生活仍然只是一个题材,与艺术还是分离的,而不是统一的。因此,必然走到无路可走的那一天。这就提醒我们,如何认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有着决定性意义。

其次,美国当代艺术虽发端于五十年代,但思想却在四十年前就准备好了。法国人杜尚1917年在那只命名为《泉》的小便器上签名时,就标明了一个现成品,一个最俗的俗物,也可以成为艺术。这只小便器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原因是:它不仅仅是打破了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实际上,它打破了艺术本身的界线:无所谓艺术不艺术。杜尚是真正地反艺术,而不是以反艺术的名义确立新的艺术流派和权威。在这个层面上,人在艺术中的“无为”便是真正的“有为”,生活与艺术才真的没有了分别。这与美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源头——东方禅宗有相通之处。禅宗视存在为艺术,视生命为自然,它从人的原本性和自发性去建立内外世界的整体感:人活着,就是艺术,无分别心,无差别心。这就启发我们:艺术的真谛,就在人的本身,而不是任何刻意为之的外在之物。

第三,美国艺术虽然在八十年代“返身”,但先锋艺术所带来的开放观念却使得美国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而当代艺术汹涌至今,热闹不减;与此同时,对它的批判、质疑、反动也从未停止(这才是正常的),比如让·克莱尔对超市一般模式化的“现代国际风格”的批判。同时,他指出:美国文化艺术的强势,正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克莱尔称,德国等欧洲国家已成为美国艺术市场的殖民地。

因此,当我们反思于此时,不禁发现:当艺术远离人的本原、束缚人的自由、扭曲人的天性的时候,总有一股力量将它拽回来。正如波德莱尔所说:现代性只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的”。正是这种“永恒和不变的”,才让现代艺术达到古代艺术的尊严——“为了使任何现代性值得成为古代,就应该将人类生活不经意放入其中的神秘的美发掘出来。”在波德莱尔看来,“现代性”与“古代性”并不对立:古代是始终现今在场的范式,而现代性是在古代范式上打上时代的独特印记。

由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艺术的回归,某种意义上是向它的永恒性的回归;而这种永恒性,是与人的一些永恒性关系密切相连的。比如,人与他的出生地的关系,与他的族群的关系,这些造就着深刻的艺术独特性的关系——而艺术的独特性,也是一种永恒的追求。

1912年,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在狱中作画。他将牢房里的一把椅子和一只水桶画了下来。这些卑微而无用之物因为他的画笔而被赋予一种新的样子,甚至血肉,它们仿佛有了生命。在画的一角,席勒重写了他在日记中的一句话: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起源。

这句话所以令人动容之处在于:他指明艺术并不服从于时间的线性,更为重要的,它真挚地诉说了穷尽一生,朝向远方的艺术之旅,其实都是在向着自己最初的“出生地”追寻。所以,没有道路的尽头,只有回归的必然——艺术从来不是直线运动,退,正是向前。

因而,那些真正动人的艺术是与自己的历史有关的,与自己的过去有关的,与自己的真实存在有关的,与自己的“出生地”有关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无法割断这种生命源头,每一个艺术家都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以他的方式。只有将自己的观念与这一切紧密地结合起来,观念才不会成为空洞的噱头。

令人悲哀的是,许多人轻易放弃了这些,而当他们感到与自己的历史产生了不可挽救的隔绝时,只能试图在别人的历史中拼凑碎片,并且试图以此去阐释一些宏大的哲学命题。结果反而“把自己弄成什么都说不清楚的、胡言乱语的哲学家”(徐冰语)——比如中国摄影师似乎相当热衷与西方经典图式发生关系,也很愿意去对诸多高深问题发表看法,虽然显得比较国际范儿,但时日长久,还能走得下去吗?

每一个艺术家都只是一块土地的孩子,他可以走遍全世界,但最终,他只属于那一块土地。

(作者为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

相关文章

  •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文]
    王璜生:艺术史的变化需要一种新力量推动[图文]

    在今年众多主推“年轻”的群展中,“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可谓是声势最为浩大的一个。在接受采访时,王璜生一直在慎重地使用“筛选”这个词,强调“田野考察”才是他们工作的出发点。在反思了国内挖掘年轻艺术家机制上存在问题的同时,指出现在大部分年轻艺术家还是太急功近利...

    180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俞强水墨: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图文]
    俞强水墨: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图文]

    俞强作品当微风掠过之时,枝叶纷披,竹竿挺拔,枯笔淡墨更显阳光。从而有机地将笔墨饱满、参差错落的画面与兰花紧紧呼应着春风的韵味,逸枝横出的兰叶,蕴逸出疏朗有致、灵活巧偃的天姿国香,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而作者的自题,又赋予出作者的休闲人生和深刻思想性。题曰“清竹一竿立乾坤,千枝万叶分浅深。枝须浓淡相衬托,叶宜疏密来呼应。顽石添势恰有度,幽兰烘景应无痕。一笔一划气贯注,神思妙构出奇品&rd...

    182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许江:船场记忆、土楼意想[图文]
    许江:船场记忆、土楼意想[图文]

    写给厦漳泉中山公园计划开幕船场景象,是我少年时重要的记忆。那是1968年夏、秋、冬季的事。我随我的姑姑在南清的船场,那里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小山镇。镇头几株蔽荫广大的老树,磨得发光的石板从那里铺入,供销社、邮局、粮站挨着小街的一旁,一座古桥架在深涧之上,将两面陡峭的山坡连在一起,山里的挑夫们用他们略显佝偻的身板,挑起小镇的繁荣和四季。当时正值“文革”中“万马...

    8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姚一鸣:红楼旧画影[图文]
    姚一鸣:红楼旧画影[图文]

    《旅行杂志》所刊《红楼梦》名画之一“憨湘云醉卧芍药裀”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续作者高鹗。自成书以来,《红楼梦》成为真实反映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等的文学杰作。《红楼梦》相关的插图和图画集也层出不穷,其中以绣像居多,也有工笔精绘,以清至民国早期的最为有名。相关《红楼梦》的插图和图画...

    155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图文]
    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图文]

    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20世纪过后,中国文化又面临着新的问题,而中国水墨画在20世纪所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展”于上周六在上海美术馆揭幕,此次展览除了展出黄君璧各个时期的佳作50余幅外,还有其女儿黄湘詅的作品20余幅。看似一个来自台湾父女两代艺术家的展览,其实有着非同...

    162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原研哉:无印良品美学炼金师[图文]
    原研哉:无印良品美学炼金师[图文]

    原研哉作为一代设计大师,原研哉追求设计日常化、虚空、白,崇尚万物有灵。毕生,他都在安静地挖掘日本的资源。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每次离开日本,我都为自己未能更加明晰地体现本土文化感到懊恼。文化只有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才会被别人接受。”3月11日,喜马拉雅美术馆分支机构证大当代艺术空间的一间办公室内,摄影师刚刚举起相机。突然,坐在沙发上的老人举起手,示意先不要拍。他站起身...

    137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曾梵志成中国最贵当代艺术家[图文]
    曾梵志成中国最贵当代艺术家[图文]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近日,全球艺术市场信息网ArtPrice发布了香港当代艺术拍卖排行榜,这个涵盖了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香港当代艺术十佳拍卖的榜单显示,今年风头正健的武汉籍画家曾梵志稳居第一。昨日,记者根据榜单统计,香港当代艺术十佳拍卖总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曾梵志成为最大赢家。他创作于2001年的作品《江湖》(Society),以334.88万美元位居榜首,另外两件1999年创作...

    110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吴学谦:无尽风光在晓峰[图文]
    吴学谦:无尽风光在晓峰[图文]

    王晓峰无尽江山画图中局部2012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华夏墨韵·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上,王晓峰一幅高2.33米、长21.92米的巨大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引起了众多名家的赞许,轰动了整个展事,这幅历经数月的倾心之作,与其同展的20幅精美山水画,成为整个展览的重头戏,毫无夸张地说,这算得上王晓峰山水画的一个颠峰所在,杠鼎之作。全部展品悉数为宝龙集团收藏。意...

    24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尹连城:吸取他人之长方能创新[图文]
    尹连城:吸取他人之长方能创新[图文]

    尹连城,字璧予,1947年2月生,1967年拜吴玉如先生为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几十年来情系翰墨,执毫勤耕,既承师法,又不为其所囿,书风自成一家。20世纪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书协。1987年游学日本,曾受聘于日本现代书道研究所,研究日本书道,对中日书法的比较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参加东京国立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一届日本书法展”,获得“国际美术审议会奖”。9月...

    145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沈鹏:耄耋之年喜耕耘[图文]
    沈鹏:耄耋之年喜耕耘[图文]

    沈鹏先生沈鹏,江苏江阴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其家学渊源,学养深厚,幼习诗书画,尤书为上。几经磨砺,渐成气候,以草书傲立于书山画海,成为一代名家。少年时代,喜读《大公报》,认为它天下为公,公正公道。时值《大公报》建报110周年,我们特地邀请了这位当年的老读者,请他谈谈他的书法艺术之路,他对当下书坛的评判,他对《大公报》的期望等,以飨读者。书卷气未识沈鹏先生之前,闻其以狂草独步天下,暗度:此...

    98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作品一关于记忆模糊的影像与真实的现实—里希特和它的相片画德国艺术家里希特(GerhardRichter)在当代艺术界享有巨大声誉。当20世纪70年代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绘画濒临死亡时,他为绘画指出了新的出路。相片和相片画是里希特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利用相片做画并不新鲜,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曾借助相片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尤其是肖像画家。对于很多人而言,相片是记忆的...

    33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培根:用画布绘出的恐怖图景[图文]
    培根:用画布绘出的恐怖图景[图文]

    培根英国最富有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在钻石头骨和鲨鱼尸体卖出高价之后,斥巨资收入弗兰西斯。培根的5幅作品,作为自己的收藏。俄罗斯巨富、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卡塔尔王室和英国足球俱乐部老板同样对培根趋之若鹜,他们甚至愿意支付8600万美元将他具有惊悚美感的作品挂在墙上。6月30日由伦敦苏富比举行的当代艺术夜场最终斩获93,147,500英镑,成功超过专场拍前总成交额估价8970万英镑。其中弗兰西斯...

    106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人民日报:林风眠与沈柔坚的友谊与创造[图文]
    人民日报:林风眠与沈柔坚的友谊与创造[图文]

    沈柔坚旧藏之林风眠《紫藤双雀图》枕流公寓在上海华山路上只有一个小小的门。若不是曾在书中读到,大多数人或许都不会在此驻足,也不会想到,这楼曾是李鸿章家族的产业,“金嗓子”周璇也于1932年在此安家,更不会去想这楼曾经见证过的如歌往事。枕流公寓原址为英资泰兴银行大班的花园住宅,后被李鸿章家族购得,其子李经迈拆除旧居,在原址上重建了这座西班牙样式的高层公寓,并引用&ldqu...

    127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周长江访谈:“互补”——东方传统的回归[图文]
    周长江访谈:“互补”——东方传统的回归[图文]

    周长江在自己的工作室中采访/整理:黄乐黄乐(以下简称H):我们了解到,“互补”理念的提出是源于一个朴素的理想,即在您研究了西方现代艺术之后反观自我的文化背景,对传统审美价值在现代社会转型的期待。您当时的这个“期待”发展到现今是什么样的状态?周长江(以下简称Z):我们早年学习西方的艺术和知识,后来发现西方文化变化中吸收各类文化启发,其中也是受到...

    200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创作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图文]
    艺术创作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图文]

    李磊2010年作品《初夏的回忆24》艺术创作于我而言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有人说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宣泄。对于我来说,我就是通过艺术创作来“宣泄”愤懑、“解放”心灵,进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我需要面对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文化身份超界。如何平...

    83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