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循真
瓷艺家在具有工匠功夫的基础上,同时还应该是一个美术家,具备艺术的底子,这样艺术的路子才能走得更长更宽。
撰文:记者林琳
本期艺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潮州枫溪瓷塑艺术家王龙才
我出生在陶瓷世家,爷爷、父亲都是陶瓷艺人,我从小玩着泥巴长大。今年我81岁了,从艺已有60多年。虽然早就退休了,现在我还在陶瓷研究所指导他们做通花。我想我这一辈子不可能切断与陶瓷的这种缘分。
很多人知晓我是因为通花花瓶,这不奇怪。通花是潮州瓷的代表,而在通花上,几十年来我确实做出了很多方面的创新。传统的通花眼很疏松、简陋,我借鉴了潮绣抽纱的效果,创新了细密的通花花纹。以前的通花花瓶很小,高30厘米的已经算很大了。这是因为当时陶瓷行业还是使用烧柴和烧煤,大件瓷器的烧制难度很大。另外,这么高的通花花瓶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才能在雕刻通花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湿度,不会出现在雕刻上端通花的时候,下端的泥胎已经变干的情况。
经过很多次的实验,我解决了这些技术上的难题,第一次烧出了高度超过1米的通花大花瓶。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凭通花花瓶获得国际大奖后,我还进行了题材的创新,用通花表现动物。
为什么别人称我“南国花魁”?是因为我把传统的古板的瓷花做活了,让它们具有写意的美,并且能与通花结合在一起,表现“锦上添花”的趣味。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自小喜欢花卉,家里的小园子一年四季都种花,我最钟爱的要数菊花和水仙花了。与这些花卉朝夕相伴,我也不断萌发出创作的灵感。譬如做瓷菊花时,当时没有任何工具适合使用,所以每一片花瓣我都要用手搓。这种工艺除了耗时长,非得慢工出细活不可,还要讲究花瓣的抽象化和艺术化。现在做瓷花有了合适的工具,也就没有当时的难度了。
瓷塑艺术的难度在哪?在造型的设计和构图上。这就要求艺术家要有美术的功底。我从小就坚持画画、写字,这个习惯令我此生获益良多。正是这种陶瓷艺术以外的功夫,让我的作品能够不带匠气。同样是瓷花,我做出来的瓷花巧、薄、美,又敢于大胆用色,比如把菊花叶子用黑色加金表现,达到超出现实的艺术效果。
所以我经常说,对于艺人来说,综合素质最重要。一个陶瓷艺术家,要懂得瓷器艺术、瓷器原理,要了解制作环节和流程,考虑烧制的工艺,比如作品烧变形了该怎么处理。在具有工匠功夫的基础上,同时还应该是一个美术家,具备艺术的底子,这样艺术的路子才能走得更长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