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殷双喜:从社会评论到文化评论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佟儿 点击 :

我对中国美术理论的当下发展没有什么战略性思考,只是提供一点个人的看法。我的一个观点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可以探索从“社会评论”向“文化评论”转型,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文化”。前者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的重心是“社会评论”,是从作品对社会发展、人民革命、阶级斗争、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着手,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着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所有的美术风格、技巧的价值,都要放到社会与革命的价值体系中加以衡量。后者不是指某一种美术评论的风格和类型,而是强调在我们的美术理论研究和评论中应该拓展文化研究的思想维度,文化在当代美术理论与评论中的权重性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在当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体制改革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文化不是政治、经济的附庸,文化实力即国家实力。当今世界,国家间的冲突表面看是经济利益的冲突和政治冲突,背后却是文化冲突(包括宗教冲突)。不关注文化传统与文化研究的美术理论,是单一化的美术理论,不研究中外文化的发展历史与变化,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评论当代艺术的发展。例如,不了解美国60年代的流行文化,就不能很好地理解60年代美国的“波普艺术”,也不能很好地认识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流行艺术”与“卡通艺术”。今天,中国社会在邓小平时代完成了从阶级斗争为中心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型后,再一次面临着重要转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工作大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评论,“五四运动”被称之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启蒙运动,其核心理念即提倡从西方引进的“科学”与“民主”,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进而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五四新文化运动隐含的意图不仅在于引进西方的文化产品,同时也引进西方的文化精神。

从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主编的《新青年》到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从鲁迅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到陈独秀的《美术革命——答吕澂》,都是以中国文化与国民性为分析批评的对象,着眼于中国社会的革命与民族素质的提升。特别是鲁迅先生,认为“美术可以表见文化,即以美术征表一个民族的思想与精神的变化”,他一生所写的大量杂文(包括美术评论),其实就是有关中国文化与国民性的“文化评论”。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兴起“文化热”,其实质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反思与批判,即使是文化热中出现的“85现代美术思潮”,青年一代艺术家继30年代上海的现代美术团体“决澜社”和“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之后,再一次展开对西方艺术的研究和借鉴,但这一美术思潮的思想解放意义还是大于艺术语言和形式研究的意义。美术评论家栗宪庭先生认为“重要的不是艺术”,鲜明地表达了那一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意义。85时期的现代美术伴随着那一时期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关注的是人性的尊严,个体的价值,以艺术形式的革命表达社会开放的潮流。对85时期中国现代美术的认知,应该更多的从那一时期的“文化批判”与“启蒙思潮”及“价值重建”等方面切入,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反对“写实主义绘画”等艺术风格与技术问题。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延续了85时期的现代美术,关注的仍然是激烈变化中的社会生活与人的心理状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资源,以图像化、符号化的平面绘画方式,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逆反,并且在最近10年得到了国际艺术市场和收藏的支持,获得了资本社会中现实生存的合法性。由于这一原因,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很少出现纯粹艺术语言的探索潮流,像蒙德里安、康定斯基这样的抽象主义艺术家与安迪·沃霍尔、李希特相比,后者在中国青年艺术家中的知名度与模仿率,是远远超过前者的,中国当代艺术关注图像、内容与主题的兴趣与主流艺术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回避艺术中的情节性、文学性,更注意符号化的图像挪用与个体经验的表达。而“符号化的图像”则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与评论,例如,王广义的《大批判》的图式就需要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角度切入研究。

最近读到余英时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的重建》,余先生指出,“文化评论”是今天世界上最受注目的一种思想活动,但是在1949年以后,由于中国大陆上的思想定于一尊,文化评论基本上中断了,只是在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才又发展起来。80年代“文化热”与“文化评论”的恢复,其内在根源是西方文化进入后所引发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优劣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重建的历史思考。如此,余先生指出了20世纪中国的“文化评论”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它的焦点始终放在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优劣上面,而且壁垒分明。大致说来,比较激进的人偏向西方,比较稳健的人则左袒中国文化。但因此文化评论变成了文化表态,双方争辩虽然有时很激烈,却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沟通。第二是宏观的取向,评论家对中西文化都表现出一口吸尽西江水的气势。不可否认的,宏观的文化论断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很有用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抓住文化整体的特征。但是如果我们长期停留在宏观的层面,而不进入微观分析的领域,我们将会流入空洞和抽象。第三,中国的文化评论往往是政治评论的伪装,80年代的文化热,特别是《河殇》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当下中国的美术理论与评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宏大叙事,堆砌大词,喜欢搞运动、追时尚,有不少文章不是学术研究而是文化表态和道德裁判。近来我读到李中华先生研究1917年—1937年北京国立专门美术学校的著作《筚路蓝缕兴国美》,注意到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作者比较了民国初期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与浙江的国立杭州艺专,发现后者虽然成立时间要晚于前者10年,但在1928年—1938年间,其人才培养的质量要较前者为高,即杭州艺专所培养的著名美术家比北京国立专门美术学校要多。作者将此归结为国立杭州艺专校长林风眠在职的近8年时间,实施“专科”学制(实则为专科名义下的大学),稳定学制,保持了学校教育的连续性,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国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方面的著名画家和学者。而我从此书中作者整理的“大事记”中找到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在同一时期,不仅学校的学制经常改变,经费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更由于五四运动带来的民主意识,学生们经常罢课游行、在报纸上发表启事、到教育部请愿、闹学潮,要求更换校长、教授,实行改革等,使得教授与学生均不能静心于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迫使校长郑锦要求教育部派警察入校维持秩序。这种不断地搞运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实在建国以后也对中国的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艺术教育和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在回顾他的艺术历程时就指出,他这一生经历了30多个“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真正用于艺术创作和研究的时间很少。个人以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一个原因可以从这里找到。这方面,在抗日烽烟中人才辈出的西南联大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停课闹革命的大中学校适成鲜明的对比。学术研究固然不能脱离社会,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但学术研究与理论评论不应该成为社会运动和时尚潮流的解说员,应该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和独立品格。

我认为,发展中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我们的理论家和青年学者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历史与现实,脚踏实地,“多研究些问题,少提些主义”,特别是要拓展视野,认真研究国内外的当代文化现象与文化理论。艺术可以时尚,艺术家可以成为明星,但是学术不能“时尚”,不能搞运动,追潮流。我经常读到一些美术理论与批评文章,其中有很多“中国”如何,“西方”如何,“中西”又如何。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小的统计问卷,选取20个比较知名的中国美术理论家、批评家,了解一下最近5年来每人看了几本西方学者的原文著作,哪怕是中国学者已经翻译过来的?我们对西方当代美术家及其历史、文化环境了解多少?同时,看了哪些中国古典画论和文化历史书籍,对中国的传统美术经典又有多少阅读和研究?在现有的个体文化知识基础上,我们是否有能力谈论“中西融合”、“民族性、“时代性”、“现代性”、“精神性”?当下美术界的文章中最常见的是这个“性”那个“性”,这个“化”那个“化”,这个“模式”那个“模式”,难道不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宏大叙事”?当然,“国家文化战略”和各种“主义”还是要研究的,但这种研究也不是谁都可以说一通的口水议论,一要有学术基础,了解当代学术发展前沿;二要联系中国美术现状,多看当代的艺术展览,注重调查研究;三要提出具体思路,使“国家形象”、“民族精神”这样的“战略规划”平稳地软着陆。要之,理论研究和美术评论不在深奥浅显,如果追求真理,言之有物,则文章长短皆宜;如果大而无当,空话连篇,则言论徒有其表。

关于美术理论与评论的文化转向,我建议三点:第一、社会评论转向文化评论应该立足于“视觉文化”,要在视觉艺术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文化研究,注意这二者的交叉与融合,发展我们时代的视觉文化研究与视觉文化批评。这里特别强调视觉与文化的关系,一是为了区别于几十年来流行的政治化、道德化、文学化的思维与写作模式;二是文化是各门艺术与社会、人文思想的交集域,不同门类的学者能够产生较多的共鸣,而过于专业化的美术研究或形式分析,则属于专业人员的圈内交流,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较小。总之,美术界的“文化评论”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即视觉艺术性,应该从美术作品和视觉图像的基点出发,展开研究和评论。第二、文化评论应该加强对中外历史和文化史、美术史的研究,其实“文化”与人类学关系密切,与“民族研究”深切相关,文化是民族的历史积累,作为美术理论与评论的基础的美术史,本身更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美国学者本·迪尼特写作的《菊花与刀》,就深刻地揭示了日本民族的文化根性,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美术很有帮助。最近,学者周剑铭的文章《日本耻感文化论》就很好地揭示了日本文化没有西方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罪感意识,所以至今外人还无法理解他们的侵略理论,他们自己也很难彻底清算这种不自觉、但自然的心理情结。第三、文化评论应该提倡踏踏实实地进行个案研究。虽然研究文化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很重要,对西方文化的宏观研究也是必要的借鉴,但是对中国美术进行文化评论,必须立足于中国美术的历史与具体作家、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对20世纪近现代美术史的重点(事件、人物、作品等)进行研究梳理,因为这与我们的当代美术发展有着直接的文脉延续。

三年前,我曾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请教,中文系现在主要研究什么,他笑对我曰:“文化”。我想,他的话可能不是开玩笑,就我有限的了解,国外大学的汉学研究(东亚研究、东方语言)正在从中文学习、语言研究转向中国文化研究。如果说,传统的“社会评论”是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是站在党和阶级的立场关注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与利益格局。那么,今天的文化评论的理想就是站在国家与民族的角度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与人文精神。面对当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文化理想、信仰的急剧失落,文化学者杜维明先生认为:“我们除了积累经济资本以外,还要有社会资本。除了科学技术能力以外,还要有文化的能力。除了物质条件以外,还要有精神价值。我们不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无情无理的批判,我常常说以前我们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的糟粕与西方文化中精华的精华相比,这当然会使我们的自信心完全丧失。现在应该进行平等互惠的对话,这是一种关于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除理性外,应该也发展一种慈悲和同情;除权利外,还有责任;除了自由,还有平等、公正;除了个人尊严,还有社会的整合、和谐。这些都是丰富的传统资源。开发传统资源的内在价值,就是可以使我们的身心挺立,使我们与他人进行互惠交谈时可以有所“本”,也就是有的人所说的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应该是知识分子,特别在各个不同领域的精英,比如政府、学界、媒体、企业、宗教等共同的责任。然而,现在所有这些都彻底商业化、市场化、物质化,从一个领域本身发不出重要的精神力量。学术界不能,媒体不能,甚至宗教也不能。我觉得最难过的是宗教的市场化,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事实上,中国的美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很早就注意到“文化评论”在确立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从全球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文化评论”在许多美术理论家和评论家那里已经得到实践与展开,虽然用的词也比较大。例如,早在1994年,评论家黄专在为《画廊》杂志开辟的“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获取国际身份”为题的讨论撰写的前言中就写到:“近几年来,在艺术界中西方对东方的关注,是国际当代政治版图上‘后殖民主义’、‘非欧洲中心化’思潮的一种反映,它有没有冷战后西方中产阶级和文化界对东方的那种“含情脉脉”的文化猎奇的味道呢?我们是否应该去迎合这种趣味抑或利用这一机会,重新确定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方位呢?以何种姿态进入国际或者说如何深入了解国际规则、摆正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位置、认识其准确的国际价值是从文化意义上真正的‘中国话题’转化成‘国际话题’的前提条件,否则,国际机会就可能变成一种国际陷阱。”而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研究学者等,也都因为“文化研究”的学科交叉性,可以在“文化评论”的空间里与美术理论界和评论界展开广泛的交流,相互启发。这方面可以举一个例子,上海的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就曾经针对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的树立的“民族柱”进行过尖锐的“文化评论”,写出了《“民族柱”的权力美学》(见2009年11月6日《凤凰周刊》第31期)这篇富有批判精神的文章。近年来深圳美术馆连续举办了五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探讨美术批评、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社会主义经验等,还有何香凝美术馆的“人文之声”讲座,已经举办了200多期。这两所美术馆邀请了许多哲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党史专家、文学家、音乐家、建筑家、文艺理论家、美术史家、美术批评家、设计家、艺术家等,共同参与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与讨论,其实已经拓宽了中国美术理论与评论的研究空间。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当今中国已被置于世界文化的共时性状态之中,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另一点也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今日中国的国力已促使中国艺术家的本土意识抬头。“需要重视本土文化的价值,开掘和运用本土文化的资源,在弘通西方艺术精要的基础上复归本宗,开创当代‘中国艺术’具有特色的整体态势。”范迪安提出了比较具体的三点建议。首先,“从观念角度去联接传统,把本土文化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东方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加以澄照,在思想观念上遥接先哲的智慧,才能形成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真正关联。其次,“需要作语言上的转换。”再则,“需要贴近文化‘现场’(因为‘当代性’的意义和作用于当代社会,需要营造触及当下文化问题的‘现场’)。”

“文化评论”的眼光有助于我们拓展美术理论的视野,调整美术评论的价值选择。例如,建国以后,我们的全国性美术展览,描绘伟大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的全景式大场面的美术作品比较多地获大奖。直到近年来,“红军长征”和“农民工”的作品还是比较容易获得金银铜奖。这里面就有很强的传统的“社会评论”意识在起作用,即从社会革命和发展角度来看,那些反映革命和劳动人民的作品具有道德上的题材优势。这种状况现在发生了变化,2010年7月,我参加了评论家皮道坚主持的一个研讨会,讨论2009年批评家年会评选的年度青年艺术家邱黯雄的影像艺术,其代表作就是以影像媒介创作的《山海经》。许多美术评论家对他的肯定,在于他有一种人类文化学批判的意识。不仅是对国内当下的日常生活的表现,而且具有一种全球性眼光的批判意识,这样就表明了中国艺术家的思路正在越出国界,不是只关注身边的事情,而是也关注全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关注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艺术家的声音。这让我想到惠特尼双年展,最初相当于美国当代艺术的全国展,但很快就成为国际性的展览,将全球艺术纳入美国视野或者说让美国艺术越出国界变为国际艺术,美国艺术不仅关注国内问题,而且把国际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我们对于邱黯雄这样一批青年艺术家寄予希望,希望有更多这样的青年艺术家组成中国代表队参加全球艺术交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艺术家的视野和风采。

相关文章

  • 杨先让专访:由北平艺专展览想到我们要尊重前人[图文]
    杨先让专访:由北平艺专展览想到我们要尊重前人[图文]

    杨先让2012年11月27日-2013年4月25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在此次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上,杨先让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艺讯网为此特地对杨先生进行了专访,与历史的亲历者进行交谈,了解北平艺专时期旧事及其之后的发展情况。杨先让先生于1948年进入北平艺专美术系学习,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

    157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长谷川佑子:人景互动是最美的公共艺术[图文]
    长谷川佑子:人景互动是最美的公共艺术[图文]

    长谷川佑子在首届国际公共艺术获奖作品展览现场寇聪图日本知名策展人长谷川佑子素以“强硬”著称,上海的公共艺术项目几乎没有一个在她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反而是市中心花园中的长椅上的人们,让她感动。作为独立策展人,她认为,策展人除了犀利的眼光、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社交能力之外,与参与展览的各方人士保持距离,维护一份尊严感,很重要。日本知名策展人、东京现代美术馆(MOT)馆长、总...

    15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我们把丰子恺先生的小品画摆在眼前,一种敬畏之心自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画。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不大,但幅幅无论从构图到内涵都充实,绝没有空洞,也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一丝一毫的油滑。所表达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被称为小品画或漫画。其实那只是针对画幅和过去认知的一种称谓。我们分析他的作品,画幅确实不大,但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很充实,这一点往往是那些大幅巨制...

    144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易大厂:屯老守愚二十世纪广东美术观察系列之十一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中国传统艺术进入二十世纪后,都曾受到西风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作为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篆刻艺术,却在晚清篆刻艺术高度繁荣的基础上步入了其成熟期,并发展成中国篆刻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印学的发展深受江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名家辈出,发展出一方面精工求雅、一方面具有现...

    16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2014中国(山东)国际画廊艺术博览会参展画廊访谈[图文]
    2014中国(山东)国际画廊艺术博览会参展画廊访谈[图文]

    翰墨原创画廊以艺术推广和销售为主,凭借多年努力,现已在艺术界、收藏界、画廊界享有卓越声誉。以“原创艺术”为宗旨,旨在为朋友们提供一个展示、鉴赏、收藏、交流艺术平台,长期致力于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家,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王申勇《团团·圆圆·盼盼》218x140cm2009年绢本记者:杨总您好,了解到贵画廊报名参加了11月份的山东画廊展,请问您是...

    135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英国大学博物馆生存现状: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平衡[图文]
    英国大学博物馆生存现状: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平衡[图文]

    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展厅精英性与公共性这对长期存在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讨论中的矛盾体,在大学博物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便抛开资金困境,精英性与公共性的矛盾仍然是英国大学博物馆策划展览和活动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展览——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平衡大学博物馆精英性与公共性的矛盾首先体现在展览的选材、设计和诠释之上。为了在两者间取得相对平衡,满足不同观众群的需要,大学博物馆各出...

    172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山水是齐白石最富原创性的作品
    山水是齐白石最富原创性的作品

    齐白石作品《雨后云烟》(局部)王云因脾气暴躁易怒而酿成恶果的最著名的例子,是与他的同代人齐白石(齐璜)有关的。齐白石曾短时间地与王云为北平艺专同事,据说后来因为王云的关系而不得不离开学校,也许仅仅是暂时不到校,尽管一位与他们两人都熟识的人告诉我,齐白石骄傲自负,难以相处。不管事实究竟如何,如果问题确实发生过,根据两人相遇的时间,齐白石那时已经出名了。齐白石起初地位卑微,186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

    137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美术馆收藏和艺术委员会制度研究[图文]
    美术馆收藏和艺术委员会制度研究[图文]

    “藏品是美术馆业务建设的基础。美术馆代表国家征集古今中外美术作品,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实物、资料等”。①美术馆的这一工作任务决定了收藏是美术馆的一个主要职能,要履行好这项职能美术馆需要组织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职责就是为美术馆的美术作品收藏提供智慧,提供艺术价值相对标准支持。当下中国的美术馆面临较以往任何时期都为复杂的收藏环境。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大国的崛起,中华大地正在发生...

    78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图文]
    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图文]

    朱江书法作品书者的世界,总是德与道并存,笔与墨共醉。书风的疏密有致,笔墨的酣畅淋漓,总能给观者一饱眼福的视觉享受,朱江老师驰骋在笔墨纸砚之间,其给人一种纵横历史,畅读古书之感。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人的喜怒哀乐皆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而书道之意,更多是讲书者身心合一,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含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因其是一壮举。而书法的创立是在文字这一特殊文化符号基础之上,加之历史产生的...

    74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图文]
    师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图文]

    ——王翚杂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把从董其昌到“四王”的仿古行为视作保守,实在是浅见肤识。董其昌影响了清初的“四僧”,直接哺育了“四王”,前者无疑是创新者,而后者,四位王姓画家也各具面目,怎么也扣不上保守的帽子。只是“四王”之后的“娄东”、“虞山...

    27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杨佴旻自述—关于水墨画现状的一点思考[图文]
    杨佴旻自述—关于水墨画现状的一点思考[图文]

    杨佴旻当今的水墨画现状和社会太不匹配。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实在不应该是眼下这样的水墨画。更甚至是︰很多人,似乎已经安于水墨画的现状,他们以为水墨画已经很现在了!鉴于水墨画目前的实际,我想到了“大水墨”。先生们有严格的规范,批评家有成套的理论,我不是文艺理论的研究者,我有的可能只是一点偏见。当今的水墨画现状和社会太不匹配。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80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王隽语:闲来无事话夜白[图文]
    王隽语:闲来无事话夜白[图文]

    赵夜白《文心雕龙》“知音篇”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句话或许最能传递夜白年纪轻轻便跻身最具潜力青年书画家之列的原因罢。其实,对于夜白的画,出于专业不同使然,我并不能给出太多到位的评价。我心中的夜白印象,并非浮于己之脑际中,亦非溢于其之笔墨间。盖因我通常所能触及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体,一份活生生的生命进程,一个真实的夜白。...

    19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邓平祥:艺术批评需要严肃的态度[图文]
    邓平祥:艺术批评需要严肃的态度[图文]

    古希腊遗址上的中国思想者(油画)200×180厘米2011年邓平祥本报记者朱永安人物名片邓平祥,湖南宁乡人,1947年出生。国家一级美术师,1981年在中央美院油画进修班结业。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美协名誉副主席、湖南油画学会名誉顾问、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出版有《邓平祥油画集》、评论集《论第三代画家》、文化随笔《符号的欧洲》等。不久前,水天中、贾方舟、...

    35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由“勁”“猛”到“凈”“圓”:張德林的回歸[图文]
    由“勁”“猛”到“凈”“圓”:張德林的回歸[图文]

    张德林作品早年人生意气风华之德林兄,谈笑自如,还有着入世的精神。观其行草遒劲、迅猛,颇有些颠张狂素之遗风。我以为张兄当延续此路,再发扬直接生命本真的“酒神精神”,必能大有作为。然而近年来,德林兄却一心向佛,并皈依了三宝,成为一名虔诚的俗家弟子,法名净圆,其理由不得而知。到参加他展览的研讨会时方知,他早已心向往之且很有年头。在拜佛参禅中,开始了超脱的人生。许多戒律开始在...

    164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梅墨生:写生随谈[图文]
    梅墨生:写生随谈[图文]

    梅墨生四川巴中写生系列之十三:巴山青城2006年33.3×47.3cm写生的方式方法我们现在的写生方式和老先生们有很大不同,老先生们之间写生的状态也不一样,比如黄胄和李可染的写生不一样,李可染和叶浅予的写生不一样,叶浅予和徐悲鸿的写生也不一样。我认为20世纪中国画的写生大体来说受西方影响为主。我国古代的“写生”是特指花鸟画,宋代时,赵昌擅长画花鸟虫鱼,被称...

    148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