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真实就是力量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惠惠 点击 :

在任思鸿身上总是弥漫着一股无厘头的劲儿,他外表玩世,但其内心处事及思考却透露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精细与认真;他有时说话很糙,但细细想想,却又是这么个理。思鸿属于那种“宁向直中取,决不向曲中求”的人,直来直去、不绕弯、不隐瞒是思鸿的品性,这种品性贯穿到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浸透在他的艺术中。这种品性还时常令他周围的朋友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即使这样,朋友们仍喜欢思鸿,喜欢和他神聊,吃饭,喝酒,喜欢他身上那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少有而又鲜活的真实性情,喜欢他那颗对待朋友就像春天般的温暖的炽热的心灵;人们喜欢他的那种无拘无束,不矫情、不虚伪,思鸿浑身上下透露着的就是一个字:“真”。而“真”、“真实”不仅仅是一种难能一见的品质,更是一种力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恰恰是那种“真性情”、“真文化”、“真艺术”,只有真,才能让人们心生敬畏,只有“真”,人们才能更加清醒认识自我真实的处境,只有“真”,人们才能从现实的经验中游离出来,也只有“真”,人们才能打开那个非理性而又充满着世俗精神的世界大门。

在思鸿的视觉讲述中,他以自我真诚的精神诉求,在解释着这个变动中的世界,同时也在解释着在变动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的自我。思鸿的视觉叙事,不仅充斥着天马行空的想像和不可抑制的无名的焦虑,而扑面而来的气息则是一种来自心底的不可名状的激情冲动与欲望,以及梦幻般的焦虑与失落。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思鸿又有着一颗敏感而又细腻的心灵,他既能时时敏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感知、变化,更能机智地抓住这个激变的社会的敏感神经,抓住这个激变的社会所提供给他的一线生机,由此,思鸿创造了一个神奇。这个神奇成就了思鸿,壮大了思鸿,更让思鸿以一种生猛和不可挡的勇气向当代艺术的纵深之处迈进。

探寻思鸿的视觉叙事逻辑,不难发现,他有着这代人共有的集体经验,这也导致社会主义经验的文化记忆是其视觉讲述的首要特征;其次,思鸿的艺术表达充斥着戏谑、荒诞、轻松与幽默,这也很符合思鸿的天性,他奔放、开朗、自由、激情并富于想像与理想,他崇尚阳光、幸福感,并始终秉承一种好奇与好玩的心态,这也是他的艺术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第三个特征就是能够适时地回应再传统与再中国化的叙事路径。

思鸿时时生活在焦虑的阴影中,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劳累和孤独,他用自我对生命的沉思,去回应激变的社会和激变的人生,这也使他能一次次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他以自真诚而又真情的视觉描述,向世人证明了他曾为艺术许下的诺言,证明了一个人说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在世,抓住现在,真正做点什么才是关键。为此,他不断调整他的视觉语言,使其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他对当代艺术的敏锐及他对当代社会的独特认知,也致使他对当代社会现实有自我独立的思考,他的艺术折射出的其实就是他的一种生活哲学的人生态度:生命中不仅有欢乐与幸福,亦有痛苦与悲伤,而不幸与死亡才是生活的全部。

思鸿的艺术始终带有一种新鲜的锐气,他勤于实践,勇于实践,他着力于探讨多种视觉表达的可能性,他从社会学入手介入当代社会全球化语境下的资本、权力、消费、欲望、道德缺失等敏感话题,他把红色经典图像与当代社会情境中的符号相并置,一方面他在风格的探求上有一个延续,同时也没有完全割裂开自己的视觉表达,他的视觉图式带有强烈的反文化倾向,他的视觉符号和文化情境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在联系起来,进而引发人们对当下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处境的思考。

但真正留给人们深深印迹的,还是那套为思鸿带来无尽荣誉与资本的广播体操,以至于谈起任思鸿,必然想起广播体操这个话题,而“广播体操”也就成为思鸿可辨识性的语符。“广播体操”是思鸿的视觉表征,是思鸿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的杂糅与融合,亦是思鸿对当代艺术与社会人生的激情思考和象征性表达。

思鸿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他的社会主义经验的视觉记忆和再传统、再中国化的这么一个叙事主题,而他的个人命运的沉浮也和这个激变的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很显然,“文革”和“思想解放、改革开放”构成了任思鸿视觉叙事路径的两个重要阶段。思鸿经历过“文革”,但只是“文革”的一个尾声,歌手崔健曾称这代人是“红旗下的蛋,但这个蛋下得太晚了”,这也使思鸿目睹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又非常幸运地直面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文革”并没有给思鸿带来苦难的经历,他只是片断的记忆,但记忆最深的就是经常在课间做的那套“广播体操”,传统意义上对“广播体操”的解读,就是“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但作为当代视觉描述的任思鸿的“广播体操”,显然传达的并非这么一种人所共知的集体经验,它其实传达出的是思鸿的生命历程,是思鸿对激变的社会现实的清醒思考,它既记录着思鸿早期的文化记忆、生活经历,亦通过“广播体操”的不同动作,传达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传达出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带来的震荡,传达出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传达出了全球化冲击、商品经济大潮下人性的变化与扭曲。他以夸张、变形、戏仿和幽默的卡通造型,对那些笼罩在人们头上的枷锁和清规戒律来了一个彻底的颠覆。神话的形象已不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亦被推翻,而对人们心灵的规训,亦被思鸿这种“搞笑”的方式消解得无影无踪,有的只是红色经典的浪漫回忆。这无疑是对这个越来越媚俗、越来越肤浅时代的质疑,只不过他的质疑是一种轻松中掩藏着深刻,肤浅的外表下又有着一种难以掩盖的深沉,华丽浪漫的讲述中又夹杂着淡淡的忧伤与衰落,也许这种弥漫着社会主义经验的视觉记忆带给人们的还是那种苦难的回忆,也许是“广播体操”的符号化会严重阻碍思鸿向多元方向发展。他急需摆脱“广播体操”的束缚,但摆脱成熟的艺术样式,不仅导致人们认同的差异,更给自我设置了一个难题,如何超越自我、超越这种成熟的艺术样式,思鸿开始陷入一种痛苦中。他苦闷、彷徨、焦虑、忧伤,面对纷纭变幻、错综复杂的当代艺术发展格局,如何以崭新面貌重构“广播体操”所取得的辉煌。显然,任何一条成功的经验都是难以复制的,他开始尝试多元化的视觉表达。有英雄人物方面的,亦有领袖形象的,还有关于底层叙事的文化关怀,特别是对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倾注着思鸿的一种平民视角的文化情怀,因为他也曾“北漂”过,也曾在“圆明园”流浪过,那种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既是一种精神的放逐,亦是一种人生的沥练,但其间的酸楚也只有亲历其间的人才有至深的体会,这也是思鸿的《暂住证》吸引众多阅读者的理由。但非常可惜的是,思鸿的思想变化太快了,主意也太多了,他并没有进一步深入这种平民视角文化关怀式的创作,而是把精力又投入到另一个大的系列——“竹林七贤”的创作中。

如果说“广播体操”浸透着任思鸿的一种社会主义经验的表达的话,那么“竹林七贤”则是一种回归传统的探索,但这种回归传统,并不是真正地回到传统艺术的路上,而是用传统的文化元素令其在当代转换出另一种光晕,即传统元素的当代转换。如果说“广播体操”的叙事还带有一种意识形态色彩和沉重严肃的意味的话,“竹林七贤”则走向了一种精神自由表达的境遇。如果说前者还在有意为阅读者讲述一种“意义”,后者则完全是艺术上的一种自觉和无为,也因其自觉和无为,甚至无意义,才更能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种思考。因为无为、无意义恰恰是它的意义所在,稍有艺术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竹林七贤”是一种风骨、气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他们甚至寓意着传统文人的人品、学问、思想、才情、气节,那个“广陵散从此绝矣”的绝唱,那个“天生我刘伶,以喝酒为名”的放浪形骸,彰显出那个时代文人士人们的一种立场,但思鸿的“竹林七贤”却以七个熊猫形象作为一种视觉表达,熊猫的珍稀众所周知,而“竹林七贤”又是传统文人的精神写照,虽然“竹林七贤”和熊猫的关联稍显生硬,但仅这一转变,亦让人们清晰地洞察出思鸿的视觉思考路径。

他再一次紧随这个时代的潮流,虽说思鸿不断追逐着时尚潮流,但他的那种机敏与灵秀恰恰让他又能时时处于时髦的潮流当中,而此时的艺术界无论是油画、雕塑,亦或说中国画,都在继续着一条从去传统到再传统之路,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之路。中国元素、中国性、传统文化符号充斥在整个艺术界,浅表的符号难以表达思想的深刻,但“竹林七贤”所传达出的一种清静、无为、冷眼看世界的生命哲学又恰恰是这个社会所极为缺乏的品格,此时的思鸿在艺术表达上的自由可以说再一次显露出他那种与生俱来的激情与想像。

毋庸讳言,社会主义经验的视觉记忆构成了思鸿视觉叙事的母题,而毛符号、邱少云、广播体操、天安门、竹林七贤则又构成了其视觉叙事的关键词,但在这一系列视觉表达背后,却又彰显着思鸿的一种好奇心和好玩的心态,这也导致他的艺术创作总是显得与众不同,很另类,但阳光感、幸福感,又总是充斥在他的视觉图景中,这恰恰又是现实社会中任思鸿的真实镜像。

其实,任思鸿的艺术是不易用语言来阐释的,因为任思鸿是凭着自己的感觉生活着并艺术着,他是一个不愿受任何一点拘束的人,时刻要强调的就是一种放松的状态,但人们又总是企图探寻其视觉表征背后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因为任思鸿的艺术是一个艺术家真实性情的表露,是一种心灵的真实,而唯有这种真实,不仅仅给人们以力量,更使当代艺术获得了不断前行的动力。

相关文章

  • 王基宇:从独立艺术家走向素王制作[图文]
    王基宇:从独立艺术家走向素王制作[图文]

    当我们在现代中文中使用着“艺术家”这个词时,逐渐地发现了其反讽潜能。二手玫瑰乐队在《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和《征婚启事》两首作品中,滥用了这个发现,他们把“艺术家”这个词嫁接在各种反常动词与粗俗情境中,虽然呈现了某种反讽,却最终导致这两个音乐作品本身陷入无力与无聊。另一个我们经常观察到的情况是,当一个年轻的或没那么有成就的外国艺术工作者被称作A...

    46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皮力评“725大火”:整个中国信用破产[图文]
    皮力评“725大火”:整个中国信用破产[图文]

    皮力微信全文如下:“以艺术和玩笑的名义,我们以次充好,我们纵火,我们做假拍卖,我们在媒体上掩盖真相,我们鄙视五毛,但是我们雇佣网络水军。所有的一切的一切,今天的艺术家所作所为和我们要反对的那个政治的虚伪已经完全一模一样了,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的洋洋得意。”来自皮力微信的这段话正被艺术圈疯转,大概正是因为戳中了痛处。以艺术和玩笑的名义,我们以次充好,我们纵火,我们做假拍卖,...

    156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台湾都市的公共艺术[图文]
    台湾都市的公共艺术[图文]

    ▲洪易在高雄捷运站三多商圈的作品“艺犹未尽-悠游”。对于台湾地区而言,从西方引进公共艺术的专业实践,已有将近二十年。在“艺术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思潮的影响下,公共艺术更被视为“都市更新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文将简要介绍公共艺术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并且通过呈现几位代表性艺术家参与公共艺术的事件,来讨论台湾公共艺术风...

    57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版画传统展示模式难奏效
    版画传统展示模式难奏效

    徐冰作品《鬼打墙》版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最早的版画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早期的版画都是复制版画,大多与文字、书籍印刷有关,是作为书籍的插图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版画在中国出现不过百年的历史,真正繁荣发展是在二十世纪初木刻版画的兴起,因此中国的版画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对于版画的展示就不能是简单的作品加标签这样单一的呈现,现在的展览很多,但大多数的展览在开幕式当天非常的热闹,...

    92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陈丹青:如何读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如何读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如何读懂毕加索如果真的要懂毕加索,我相信你大约要看一下非洲艺术,看一下塞尚的艺术,看一下新古典主义也就是安格尔的艺术,当然还要看一下希腊的艺术。当你了解这些艺术以后再来看毕加索可能情况会不太一样。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

    174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西北归来——赏欧友进纸上作品[图文]
    西北归来——赏欧友进纸上作品[图文]

    欧友进近影风景写生已经贯穿了整个中国大地,因为艺术家已经敏锐觉察到写生与艺术的特殊关系。从欧友进作品中明显看出,自从跟随段正渠老师学习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这批纸上作品更明确了我的判断:1、只有具备艺术家真实人性特征的作品,才能使艺术家满意;2、艺术绝对是流行之外的选择;3、在一幅作品中,永恒的要义是否被提出;在此,我们只需要这样想,较之以前而言,欧友进这批纸上作品为他确立了一个新起点,在...

    75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春辰:青年艺术家应警惕模式固化[图文]
    王春辰:青年艺术家应警惕模式固化[图文]

    导言:刚刚过去的2012年被外界称之为“调整年”,受经济影响,艺术市场遇冷。拍卖行成绩平平,画廊业的动作也显得更为谨慎。春节前夕,99艺术网就“2013中国艺术预测”话题,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王春辰。艺术行业受经济影响遇冷不会影响策展人对艺术家的关注记者:中国艺术品行业去年一直受到政治、经济大环境以及艺术市场的影响,您认为今年...

    34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目前收藏在都伯林大学的油画《爱尔兰出现马铃薯霜霉毒病》,为画家达尼埃尔·麦克唐纳于1847年所绘。画面中夕阳正浓,一位裤腿挽起的中年农民坐在一堆马铃薯旁,眼睛死死盯着画面左前方,仿佛在追问:这外表好看的土豆里面怎么会腐烂呢?帅好1739年到1741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突然因某种原因短缺,形成饥荒,大约有240万爱尔兰人死亡。距这次灾难100年后,大约在1840年,爱尔兰人口为八百...

    6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罗斯科:绘画当为奇迹[图文]
    罗斯科:绘画当为奇迹[图文]

    1964年罗斯科在画室1969年冬天,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要出租在纽约的公寓,他顺路去东69街马克。罗斯科的画室。两个人在巨大的房间里听了会莫扎特。咖啡桌子上有本翻开的书,关于莎士比亚的。马拉默德想看看罗斯科夏天的新作。罗斯科把十来张画摊在地上:“你要哪张都成,除了有一张不能给你。”两人认识已有九年。1961年,肯尼迪就职典礼,一些艺术家应邀去华盛顿玩。坐了两辆大巴,车...

    42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冰:当代艺术假大空 [图文]
    徐冰:当代艺术假大空 [图文]

    2012年4月,艺术家徐冰在“地书”上海展览现场。身处当代艺术系统之中,徐冰却对当代艺术持批判的态度:“我要是不参与这个系统,我也不能够批判。西方也在自我反省这个系统。”谈当代艺术徐冰:当代艺术里有假大空的成分他曾经创作出一部“无人能懂”的《天书》,而今,他带着“人人能懂”的《地书》来到上海。...

    36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王冷石谈艺录:一花一世界[图文]
    王冷石谈艺录:一花一世界[图文]

    王冷石作品开栏的话:王冷石先生是一位职业艺术家,他书画、理论、诗词兼修。著名艺术评论家辛民和冷石先生有过多次对话,深感其于艺事造诣颇深。辛民先生对多年来二人对话进行整理,并结集,命名为《一花一世界——王冷石谈艺录》。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书画院通过与冷石先生沟通,将其谈艺录在本版连载,让广大读者先睹为快。辛民:王老师您好!很荣幸有机会采访您,从您所营造的浑朴的花鸟世...

    9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曹乃谦:从没有想出名的愿望 相信命运的安排[图文]
    曹乃谦:从没有想出名的愿望 相信命运的安排[图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偕同夫人陈文芬在上海首次参加中国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在他口中,曹乃谦是“中国最一流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37岁开始写作,病中一直坚守的作家,是“一个真正的乡巴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也把我和诺奖联系在一起,我...

    148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俄罗斯写实艺术的启示[图文]
    俄罗斯写实艺术的启示[图文]

    列宾秋天的花束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艺术最容易跨越任何障碍(比如语言不通),自由畅神地进入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事中国画艺术的我,年少时就十分痴迷俄罗斯(前苏联)绘画艺术,他们的素描、风景画、主题创作,还有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著名艺术家,如列宾、苏里柯夫、契斯加柯夫、列维坦、希什金、费申……以及那一幅幅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宏构巨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查波罗什人...

    65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落款的分类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一字款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

    56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理解传统然后理解自己[图文]
    理解传统然后理解自己[图文]

    张友宪满中庭360×1160cm2013年靳卫红:我一直觉得你的作品有当代性,作为学生,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很多西方现代意识从你那儿来的。张友宪:我的老师董欣宾,他很早就觉得我骨子里有“洋”的东西。我对西方的艺术肯定是喜欢的,毕业后受时代影响,也画过很多追求变形的作品。直到1987年在上海看到海上画派的展览,吴昌硕、虚谷、任伯年等,我觉得还是应该重...

    152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