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王基宇:从独立艺术家走向素王制作[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策策 点击 :

王基宇:从独立艺术家走向素王制作 | 艺术理论

当我们在现代中文中使用着“艺术家”这个词时,逐渐地发现了其反讽潜能。二手玫瑰乐队在《允许部分艺术家先富起来》和《征婚启事》两首作品中,滥用了这个发现,他们把“艺术家”这个词嫁接在各种反常动词与粗俗情境中,虽然呈现了某种反讽,却最终导致这两个音乐作品本身陷入无力与无聊。

另一个我们经常观察到的情况是,当一个年轻的或没那么有成就的外国艺术工作者被称作ARTIST或艺术家时,我们不会觉得这是反讽的;而一个中国年轻的或没那么有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被称作艺术家时,我们会察觉到这可能是一个反讽——在言辞中过于抬高了自己,反而显现出了自己的低劣,令人感到可笑与可鄙。

事实上在一个现代中文语境里,artist是不可能与“艺术家”对译的。问题不是出在“艺术”的问题上,这个“艺术”完全是延续了现代日语汉字中对art的翻译[1],几乎没有继承任何中文自身的意义传统,如果日本人当初考虑到了《晋书•艺术传》中“既興利而除害,亦威眾以立權,所謂神道設教,率由於此[2]”的方术-神学-政治-艺术形态,那我们今天只好遗憾没能领会日本译者当年的苦心了,因为这位日本译者对东西方文明的理解深度或许已经达到了21世纪20年代的水平。

所以“艺术家”中的“艺术”就对译于西语的“art”,两者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但既然如此,为什么两个同样像“artist”的中国艺术工作者,其中一个会比另一个更像“艺术家”?

有哪些特点会让一个artist与其他artist相比显得更像无反讽意义的“艺术家”呢?是更大的年龄?还是产业稳定的家庭或家族?或者在美术学院有教职?乃至社会、学术与媒体的承认?

无论这个特点是什么,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不自带反讽,还是要有一定标准的,达不到这个标准时,被称为艺术家,一定是反讽的。今年美院实验艺术系招生,宋冬教授的招生方向曾被误写成“行为艺术方向”,这让许多考生不敢报名,我想在社会语境里,“行为艺术家”的反讽几率可能会比从事其他技艺的艺术家们大很多。

我们今天所说的artist,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西方对其文明原本的误读。我们知道柏拉图在其作品《王制》中描述了其著名的理念论,也就是事物被通过本源→模仿→再模仿的形式区分成了三个等级;其政治后果是掌握理念的哲人成为了王者,而对理念进行再模仿的artist——τεχνίτης与ποιητής——则遭受限制甚至被赶出城邦[3]。但其实就像人们误认为柏拉图是最早的乌托邦主义者一样,这其实是一次严重的误读,人们忘记了反讽这种修辞手法;细读之下,聪明的读者应不难看出无论是所谓的“理想国”还是“理念论”,都是一种有意虚高的设置,巧妙地曝光了那些一根筋追求“理想”、“不朽”与“完美无缺”的“理想主义者”们灵魂中的致命缺陷。

这种持续误读的高峰是理念与政治结合的近现代,中国整个现代化过程被西方各种“主义”搞得晕头转向,甚至一听名字就不靠谱的“虚无主义”都有其受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先生就曾是其信徒,以美术为幌子助人制造炸弹搞恐怖主义,还被从事暗杀与破坏的众好手们称为“小诸葛”。

柏拉图反讽的理念论被改造成了“意识形态”这个现代产物,而艺术在现代则剧烈地理念化或意识形态化了。由于理念高于具体事物的等级制已经在文化思维中建立起来,一时间艺术也像政治一样各种“主义”丛生了,艺术创制者对这一转向或许并非始作俑者,但作为艺术事业的表述者与经营者,那些背后高手们对这套方法的实践则是可以察觉的。

Artist这个词从字面上看与Communist一样,充满了误读理念论痕迹。身为一个相信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artist,ART作为至高的理念是一定超过具体的artist的,那么我们可怜的artist怎么办呢?当然只好努力去模仿ART的理念了,最好的结果自然是artist与ART的完全融合,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哪怕是以吃死婴或生孩子喂狗的艺术形式。

所以对于一个artist,当然越纯粹越好,越独立越好,除了艺术本身,什么也不要考虑,超然物外,在作品中置入永恒回荡的纯粹性然后进行纯粹的永恒回荡,在巅峰中保存自己。

但我想说的是,虽然独立artist是完全可以存在的,但“独立艺术家”则完全不可能存在,其一定是自我拆毁的。因为这个“家”的用法是有着完全不同的中国传统的。

“家”的本意当然是我们熟知的家庭,甚至我们将其翻译成family,西方人也能理解一部分,但另一部分则是独立artist们不可理解的,比如“诸子百家[4]”的“家”,如果这里仅仅是个学派的意思,怎么会从字面上看学派的数量比学者的数量还多出十几倍?难道每个学者要分别创建十几个学派?再比如一个family里当然有各种美德与禁忌,但是为什么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5]”这么奇怪的禁忌?至于我们为什么要把一个个体艺术工作者称为“艺术——家”,则更神秘了。

至于那个对东西方文明理解程度曾达到过21世纪20年代的“国——家”——日本,在其天皇权力衰微而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其政治的实际最高主权单位就是“家”,而在这些貌似由血统家族为核心构成的政治体中,也不乏被称为“家臣”的异姓效忠者。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些极小概率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作为超级刑罚的“诛九族”或者作为伦理禁忌的“无后”,基本上家是永恒存在的;族谱和祖坟固然有限,但家必然兴起于人之为人的开端时刻,而又保存着所有家人血统、姓氏、功德、存在的谱系以朝向未有止境的未来。就像柏拉图的理念说,中国的家系统既提供了一个永恒保存的可能,又提供了一个至纯至正的可能。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绝对高峰王羲之那里,家系统则被实践成了“世家”系统,最精英的艺术始终被最精英的家族代代保存并被滋养向至纯至正。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很多伟大的技艺与本领都是需要童子功的,另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由于害怕自己的知识在传授中缺损而使人误入歧途(轻则害己,重则乱天下),伟大知识保存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愿公开传授自己的知识的。因为这两个原因,“世家”为某种伟大知识的永恒存在和至纯至正提供了可能,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今天的主要传统武术依然延续着这种传承方式。

但是这种血统垄断却并非绝对正义,就像苏格拉底曾经提起的,好天分的父亲不一定生出好天分的儿子,好道德的母亲不一定生出好道德的女儿[6],世家遇到传人的“青黄不接”怎么办?此时伟大知识的保存者就必须做出决断——是要伟大知识的纯正和永恒,还是血脉的纯正和永恒。如果他们选择前者,就必须改变传承制度,开启部分的开放性,而如果他们选择后者,就要面对知识败坏与失传的危险。在唐太宗时代,门阀世族相比魏晋被削弱很多,而除国公贵族外,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女可入国子监受最好的政治与文化知识传授,但这些二代们如果这辈子无法凭借科举与功业晋升至三品以上,他们的子女就完全没有上国子监的机会了[7]。

除了失传与败坏,“家”还要考虑的是小家与大家的冲突问题,如果一个家族传承某种强大的知识,却用其作恶危害社会;或者说本来就因为继承而强于平凡人百倍,却又利用自己的强势与弱者争利,那么这种家就既不会永恒又不会纯正。因为正义者与受损者时刻期盼着其被消灭或败坏,这个期盼的力量也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义之家”完蛋的几率会越来越大。

而在儒家对“家”做的许多重大改造中,有一项就是为了其正义性而进行的,就是将一个可能永恒也可能至纯至正的“家”置入到一个“家-国-天下”的逻辑中去[8]。无论什么知识,其都必须有与之配合甚至就在其内部的政治正义的知识,个人要保证在家中的正义,家要保证在国中的正义,国要保证在天下中的正义;而天下无外,王者治天下也无外。王者可以有其位,也可以不在位,但重要的是王者要具有天下整体正义的知识,也要拥有实现这种正义的技艺,拥有了知识和技艺,即使不在位,也可为素王,高低内外一贯打通。

一个要求独立的artist和一个不可能个体独立的“艺术——家”当然有所不同,“艺术——家”或许看上去像是一个个体人,但其实其包括了伟大艺术知识所依存的伦理关系,其必须建立一套可能使其艺术事业永恒存在、永恒导向至纯至正的传承与滋养系统,不能说你一个人死了,你的作品放在美术馆里,大家说不错,你的事业就完成了。另外,一个“艺术——家”必须追求关于正义的知识与技艺,用自己的艺术或政治性追求从艺术到国家、从国家到天下的无外正义,朝向一个素王的标准而持续地运动与制作。

注:

[1]王彬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上海文学》1998年8月号。

[2]房玄龄[唐]:《晋书》,中华书局,1996年。

[3]柏拉图:《Republic》AllanBloom英译本,HackettPublishingCompany,2004年,595a-608b。

[4]班固[汉]:《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此处的“家”实际上是指被编定的经典性作品或作品集。

[5]《孟子•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6]柏拉图:《Republic》AllanBloom英译本,HackettPublishingCompany,2004年,415a-c。

[7]吴兢[唐]:《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16页。

[8]《礼记•大学》第一章。

相关文章

  • 小议周长民的绘画风格:道化万物清风吟[图文]
    小议周长民的绘画风格:道化万物清风吟[图文]

    周长民,笔名“艾木”,1956年生于河北省冀州市。无党派,画家、书法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记得在1986年,石家庄市美协主席王生义先生陪我在太行山区写生时,巧遇一群河北师大美术系的师生,其中一位与生义很熟,生义特意向我介绍了一番,知其叫周长民,书法很好,山水画画的不错,后来一直再未谋面。2000年时,在画院与谢永增聊天时,谢永增又与我聊起了周长民,原来他们是77年高考改...

    133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丁方:大师杰作引我们重返正途[图文]
    丁方:大师杰作引我们重返正途[图文]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圣地国家博物馆(微博)与意大利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作品展,是近年来少有的高水平展览,体现了我国学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众所周知,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群星灿烂、大师辈出,该展陈列的大师作品,题材多为肖像,无论在整体构思方面还是其技巧方面,都体现了强烈的文艺复兴美学特征。肖像是当代社会中最为滥觞的视觉形象,如果说我们对人体尚不熟稔的话,那么对于脸...

    93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杰夫·昆斯的空洞胜利[图文]
    杰夫·昆斯的空洞胜利[图文]

    杰夫·昆斯《凝视球(阿里阿德涅)》,2013当我走进杰夫·昆斯(JeffKoons)在大卫·兹沃纳画廊的新展“凝视球”(GazingBall)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愉快的意外。展览推销自己的卖点是昆斯在2014年惠特尼美术馆回顾展之前这一年的首展,布置着漂亮灯光的兹沃纳19街空间里散落着许多奶白色泥...

    107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徐冰: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图文]
    徐冰: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图文]

    2013年11月19日下午六点半,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学习实践部承办的直面名师系列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先生。讲座主要是围绕徐冰先生个人的创作经历和具体作品展开。徐冰先生希望通过对自身艺术之路的剖析和思考,为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徐冰先生一如往常,开门见山地说道,题目可能...

    14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图文]
    大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图文]

    坐落在文化产业园区内的大庆博物馆本报记者许亚群提到大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石油。而如今,这座资源型城市,正朝着文化型城市华丽蜕变。近年来,大庆市文化产业所占GDP比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有力地抨击了“当石油没有了,大庆就是一座空城”这一说法。“大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因素绝不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大庆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94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杨玉良:栖居花鸟世界的笔墨人生[图文]
    杨玉良:栖居花鸟世界的笔墨人生[图文]

    杨老师作画曾品读过苏轼的《定风波》,一度迷恋词中的一句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公坦荡真实的文人气度让世人不断揣测,是怎样的一位林间侠客将世俗的杂扰摒弃于山水之间,在观赏完杨玉良老师的花鸟画作之后,我对这种坦荡真实的文人气度又有了新的认识。好凉一个秋其实无论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注重的是专注于自然,将万物灵气汇聚于笔端,在提笔落墨之间才会彰显中国画所...

    14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创作中大师的天真[图文]
    艺术创作中大师的天真[图文]

    大师的天真◎李娟天真,是艺术创作必需的气质。大师者,皆怀着一颗天真之心的人,也用一双孩童般纯净的眼睛看人生,观世界的人。初夏,读林风眠。林先生爱画小鸟,翠绿的树枝上站满了小鸟,鸟儿圆圆胖胖的身子挤在一起,三三两两,成群的小鸟和椭圆的树叶相依相伴,交相辉映,如同孩子作画,画得满满的,没有留白,给人视觉上极大的满足感和喜悦。那些小鸟分明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挤在一起嬉戏说笑着。看他的画,仿佛听见春...

    24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图文]
    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图文]

    陈源初作品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用政治来代替艺术,正如流行的极左派理论偶尔所作出的解释那样。相反,本雅明自己的革命的政治在方式上完全是审美的——"具有韵味的"为革命传统提供某种模式的无意义记忆。从话语到感性形象的嬗变、身体语言的复兴、人性与它的世界的非支配关系的摹仿仪式等等。本雅明努力探索超现实主义的历史和政治,它们紧紧地附着于碎片和小型物之上,偏离引文,但是它们...

    154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专访蔡国强:谈艺术与争议[图文]
    专访蔡国强:谈艺术与争议[图文]

    《九级浪》在外滩前的黄浦江上驶过,上海,2014年一艘载着99只奄奄一息的仿真动物的大船静静停靠在黄浦江畔,这是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最新个展《蔡国强:九级浪》中的同名装置作品。蔡国强解释道,“九级浪”是最危险,最高的浪潮,以此命名这个诺亚方舟般的作品和整个展览,表达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然而,8月8日展览开幕当天,蔡国强在黄浦江上为开幕所做的白天焰火作品,也引起了舆论的&ld...

    107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低调与奢华[图文]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低调与奢华[图文]

    文徵明《湘君夫人图》作者:孟晖一直以为,文徵明其人其画都无秘密可言。到苏州博物馆看《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时,观画体验却十分意外,让我突然明白自己对这位大师远谈不上理解。站在展柜前,我发现,眼前的画面居然不携带任何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愤怒,没有悲伤,没有狂喜,没有宗教情绪,也没有哲学思索,当然更没有性欲的暗示。唯一表达出来的心理状态就是——闲适。用今天的网...

    78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康斯坦布尔:欧洲风景画的奠基者[图文]
    康斯坦布尔:欧洲风景画的奠基者[图文]

    阳飏,男,诗人,出版诗集《风起兮》《风吹无疆》,随笔集《墨迹·颜色:趣谈东西方绘画》《中国邮票旁白》等著作十余本。获《星星》诗刊跨世纪诗歌奖、年度诗人奖等奖项。康斯坦布尔认为,风景画必须以观察的事实为基础,“体现对自然效果的纯粹把握。”为了准确把握自然的效果,康斯坦布尔经常到户外观察自然风景,并画了大量的油画速写。英国风景画家中,透纳和康斯坦布尔(177...

    19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王隽语:闲来无事话夜白[图文]
    王隽语:闲来无事话夜白[图文]

    赵夜白《文心雕龙》“知音篇”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句话或许最能传递夜白年纪轻轻便跻身最具潜力青年书画家之列的原因罢。其实,对于夜白的画,出于专业不同使然,我并不能给出太多到位的评价。我心中的夜白印象,并非浮于己之脑际中,亦非溢于其之笔墨间。盖因我通常所能触及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体,一份活生生的生命进程,一个真实的夜白。...

    19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郎世宁:紫禁城里的洋画家[图文]
    郎世宁:紫禁城里的洋画家[图文]

    郎世宁作者:顾乐渠犹记得2000年的一天,香港佳士得[微博]拍卖公司进行着一场艺术品常规拍卖。有一件显然不被拍卖公司看好的古旧的绘画作品以无底价的形式起拍——所谓无底价,往往就是100元起拍,最高不超过1000元。轮到这件绘画作品,拍卖师不紧不慢地报出了拍品号,接着是惯有的阶梯叫价:“1000,1500,1800,2000……...

    147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东坡书法的启示:书是心中所发[图文]
    东坡书法的启示:书是心中所发[图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知名书画家萧海春近几年对苏、黄、米三家都用功极深,在前不久就苏轼书风与临写体会进行对话时,他认为,苏东坡对宋代及以后书法影响巨大,就书法而言,苏东坡并不是复古,而是托古改制,“书是心中所发,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当今书法里的创新问题——书法没有创新。”苏东坡于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

    28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音乐书法招致“作秀”争议 笔墨如何随时代? [图文]
    音乐书法招致“作秀”争议 笔墨如何随时代? [图文]

    书法向来有“凝固的音乐”、“无声的音乐”之美誉,当有人把这种凝固、无声给活化、有声之后,一种全新跨界艺术——音乐书法便由此诞生,但同时也招致“作秀”、“杂耍”的批评。这个人就是书法家李斌权。在质疑声中,他已经连续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维也纳皇宫上演了“中国书法音乐会&...

    13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