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过度的视觉冲击力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淙淙 点击 :

“视觉冲击力”,对于中国美术界来说,差不多是句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专业术语。这句话何时开始使用,已不可考,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那时候,李泽厚主编,翻译了一大批关于西方美学和艺术学方面的书。那时,刚打开国门,虔诚的中国人对西方知识的渴求,几乎与唐僧西天取经时的心态一模一样。李泽厚1980年12月在《美学译文丛书序》中所说:“现在有许多爱好美学的青年人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苦思冥想,创造庞大的体系,可是连基本的美学知识也没有……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国外研究成果和水平。”因此,他组织人马翻译了一批书。西方关于视觉心理的一批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国人的,此类翻译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渴求知识的青年人中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弥补了对视知觉和直觉审美缺乏系统研究的中国传统美学之不足,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想来,在了解西方美学的同时,我们又陷入了西方美学一方片面之思维,而视中国美学于虚无之中。

这种关于视知觉的审美心理研究,本来可以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缘情妙悟意象及哲理性表达的东方艺术思维的有力补充。我们的先辈们对视觉性的重视的确不够。如果只是补充当然是好事,亦如上述李泽厚所言,不了解国外,就连基本的美学知识都没有,多少就有些直接取代的意味。而视觉思维,是关于视知觉的心理科学的研究,具有泛人类的普遍性质,这又恰好迎合了急于“走向世界”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需要。这样,立足于视知觉心理基础上的“形式美”开始流行,视觉冲击力也开始走红。视觉冲击力在今天还有“抓眼球”之类的说法。因为要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画也愈画愈大,愈画愈怪,愈画愈强烈,补色冲突,黑白冲突,造型怪诞奇特,走火入魔之后,更朝血腥、丑陋、汚秽、色情、恶心、自残方面发展,反正不抓住你的眼球不吓得你惊心动魄誓不罢休!“视觉冲击力”在今天,已远远超出了李泽厚们30年前翻译外国著述的初衷!

西方这一套离中国艺术精神真是有点远。中国艺术讲究“诗言志”,讲究意象言,讲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讲究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还有大象无形,恍兮惚兮,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都强调内悟之必要。唐虞世南说,“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宋沈括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更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等等。这些反对“力求”、“目取”之中国美学观念与西方之“视觉冲击力”几乎就是完全相反的。而水墨画一套“肇自然之性,得造化之功”,说的更是与“道”的关系……今天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尽管大多也是一知半解──远远超过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对上述中国美学或者不屑一顾,或者一无所知,又怎么去理解中国传统,创造今天的中国艺术?

对中国艺术来说,感悟的是精神,震撼的也该是精神,而决非“视觉冲击力”!所以中国艺术一般都不大,手卷、册页、扇面、卷轴,大多拿在手上品;即使是敦煌壁画,藏传佛教寺院里巨大的宗教壁画,也肯定不靠“视觉冲击力”,而是用虔诚之心灵去感应去品味,藏人家家都有的唐卡,描绘细如毫发,可谓世上最精微的艺术,也是这个目的。欣赏中国艺术亦如喝中国茶,不论绿茶红茶,都得慢慢品。所以要品,是因为茶味微妙。中国人欣赏画也称“品”,唐人张彦远把画品分为九品数百等,不细品从何得?如果“视觉”真要去“冲击”,结果可能就如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喝茶。《红楼梦》对此描述道:贾母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刘姥姥要的是味觉冲击力。

看来,我们画界的刘姥姥多了些。刘姥姥是没文化的乡下人。今天画界的刘姥姥们对西方的东西知道一些,但严重缺乏中国文化的素养,有些中国文化大观园中刘姥姥意味。

相关文章

  • 试论虹叟之说[图文]
    试论虹叟之说[图文]

    编者按:收藏界对于创新型艺术家的认知,普遍来说是相对滞后的,而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往往首先是受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艺术品收藏家们注重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如溥儒、金城、陈师曾等一些有着世家背景出身的画家,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画坛的号召力,在当时都是翘楚一时的;其二则是海派艺术看重画面富丽的审美观念。但这两个因素,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都已经不是决定作品价格的主要因素。2...

    167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从漫画到占领运动符号[图文]
    从漫画到占领运动符号[图文]

    “这张面具之下的不只是肉体,而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防弹的。”——12月14日,这一别具意味的V字面具终于不再零星出现在报纸新闻的图片中,而是直接登陆央视电影频道——当晚,CCTV6完整播出了这部由美国知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编剧的电影《V字仇杀队》。随后,片中的经典台词如“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rdq...

    82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徐冰: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图文]
    徐冰: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图文]

    2013年11月19日下午六点半,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学习实践部承办的直面名师系列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先生。讲座主要是围绕徐冰先生个人的创作经历和具体作品展开。徐冰先生希望通过对自身艺术之路的剖析和思考,为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徐冰先生一如往常,开门见山地说道,题目可能...

    14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古琴的文化价值[图文]
    古琴的文化价值[图文]

    古琴(不是筝)原名琴,即“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中的琴(长130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有七弦十三徽,弦可转调)。因其形制完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品位高雅,其后出现的许多乐器都跟着称琴,(如胡琴、月琴、扬琴、口琴、风琴、钢琴、提琴……等),为了区别,乃因其历史最久而称古琴,或因其弦数而称七弦琴,仅从其定制为七弦的西周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4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是时候“回看”传统了[图文]

    ■四人谈:于“当代”中的“山水、花鸟与人物”姜建忠作品《书童》中国当代艺术的自身建立该怎样行进,这是个大命题。关于中国画、中国文化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当代性,中国如何从传统中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如何摆脱西方的话语模式等问题,策展人李晓峰与三位艺术家进行了对话。孙良作品《闲趣》编者按:黄阿忠、孙良、姜建忠三位都是油画家,然而前不久三人却联袂展出了各自...

    5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徐冰:当代艺术假大空 [图文]
    徐冰:当代艺术假大空 [图文]

    2012年4月,艺术家徐冰在“地书”上海展览现场。身处当代艺术系统之中,徐冰却对当代艺术持批判的态度:“我要是不参与这个系统,我也不能够批判。西方也在自我反省这个系统。”谈当代艺术徐冰:当代艺术里有假大空的成分他曾经创作出一部“无人能懂”的《天书》,而今,他带着“人人能懂”的《地书》来到上海。...

    36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青年评选的喧嚣背后:期待学术与独立[图文]
    青年评选的喧嚣背后:期待学术与独立[图文]

    在普遍浮躁的当代艺术领域,在急功近利的市场浸淫中,备受关注和宠爱的“青年艺术家”群体是否真正成为艺术界新势力,抑或只是资本炒作的另一个空壳概念?在热闹纷繁的景象背后,学术系统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而艺术家本身的成长依然需要时间的历练。青年艺术家近年来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和宠爱的群体。从“80后”到“90后”,从“青年艺术...

    122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画从诗中戏里来[图文]
    画从诗中戏里来[图文]

    韩伍,1936年生于浙江杭州。1956年毕业于行知艺术学校,擅长中国画、连环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在海内外多次举办画展。曾任上海市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儿童时代社《哈哈画报》主编。现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市美协理事。有《诗经(彩绘本)》《韩伍画集》《小巷童年》《鹡鸰在原》《韩伍京剧作品集》《韩伍新绘西游记》等。韩伍先生的书房与画室,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面积不很大,画桌就占去不少地方,桌旁就是韩先生...

    127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唐伯虎点秋香”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由于这个“美”的故事,世人知道了唐寅爱画仕女画,但是唐寅画作“美”之所在却很少受当代人关注。当代人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跳槽、忙于购房购车、忙于建家立业、忙于旅游、忙于沉迷网络世界、忙于各种疯狂的新玩法;文化人则更忙,忙于拉建各种关系、忙于加入各种协会、忙于吃喝应酬、忙于走穴...

    144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清芬逸珠 永存画史[图文]
    清芬逸珠 永存画史[图文]

    ■一代画人潘君诺草虫虽微细,《诗经》比兴,亦加寓意。自兹以降,历代画界多有名流。有趣的是,潘先生竟能模声虫语,作虫语交通,比前人更胜。逗蟋蟀不用丝草,而引之以声。晚年的潘先生画虫时,也常有不期之声,弟子闻虫鸣便四处张望寻找,他却一脸无状地说:“声音是我嘴里发出来的。”逗得弟子大笑。先生在画上题及“余儿时喜蓄蟋蟀,爱其鸣声而不使斗也。”草虫技法芦苇蝗...

    106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广东连环画曾引领了全国连环画风气[图文]
    广东连环画曾引领了全国连环画风气[图文]

    《民间奇案选》,子筠改编,孟庆生等绘画50年代广东连环画的兴起主要缘于政治宣传早在上世纪之初,上海连环画就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了。1924年上海亚光书局就出版了朱润斋的《天宝图》,据说当时青年工人和小学生甚至把买早餐的钱省下来看这套连环画。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的连环画进入一个兴旺的时期,那时上海连环画作者加起来有一两百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却形成了四大派,这四大派的主角被读者和出版者称为&ldq...

    180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以强:一个艺术家的叛逆[图文]
    吴以强:一个艺术家的叛逆[图文]

    艺术创库画廊(香港)将于2012年8月25日至9月28日,举办中国艺术家吴以强个人作品展,名为《七嘴八舌,什么都听不见》。吴以强的创作以纸的媒介作为基础,如报纸、杂志、宣传单张、经文等,再加以篡改、撕捏、重构,从而创造出新面貌的作品。看网也特地对吴以强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下面让我们听听来自艺术家自己的声音。创作动机?最初,篡改和歪曲报纸是基于消解报纸的同时回到报纸本身,报纸其实变成一个...

    76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别把“占领男厕”全当行为艺术[图文]
    别把“占领男厕”全当行为艺术[图文]

    2月19日,广州数名女大学生在越秀公园旁边的公厕上演了一场“占领男厕”的行为艺术。她们希望借此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男女厕位不均衡问题的重视,消除女性在公共场所如厕排队现象。(2月20日《广州日报》)现实社会中,公厕厕位“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实践中,这种厕位设计显然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合理...

    193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五探[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五探[图文]

    当一个时代过去之后,后人对于那个时代的名人大都会怀着崇敬的心理而投以仰视的目光。为此那个时代的名人往往在这样的仰视目光中散漫出高贵的光环,变得与众不同的高贵、高雅、高格调、高姿态。他们忘了,名人只是名在他所专的上面,除此之外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齐白石是名人,在后人的眼中就属于灿烂光环夺人耳目的一类。齐白石的画,无论尺寸大小,那情调无疑皆呈现出浓厚的高贵雅致的格调。俗气、悔暗、无论如何都不沾边。虽...

    186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姜节泓:让艺术走进生活[图文]
    姜节泓:让艺术走进生活[图文]

    广州三年展\调整大小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姜节泓2012年9月17日下午3点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新闻发布会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举办,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策展人姜节泓、乔纳森·沃金斯,艺术家代表萧昱、庄辉等人到场。策展人姜节泓对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策展纬度和策展的理念做了阐述,“见所未见”这个主题的来源和思考过程是怎样的;尤其是今年的广州三年展与正佳广场的合作...

    191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