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彭斯:画家应该做有质量的人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奶娃娃 点击 :

读彭斯的画,应该有安静的空间和宽裕的时间,如果非要一点声音的话,最好也是他弹奏的一曲琴音。4月25日,彭斯以“景物斯和”为题,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个展。嘉宾“云集”,场面很是热闹,让理想化的情境听起来有些矫情。但安静确在他的画里,比如作品名曰:《春日午后的龙坡》、《渔山晚照》、《独自杏花开》、《玉米地里的牛和驴》;比如画面中一个牧羊人的背影、一匹忧郁的白马、一片杳无人烟的山坳;比如画中自题“荒山遮古寺”的一首小诗,“君心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的一句叹惋。所谓春服既成,景物斯和,作品中内敛徘徊的隽永之美正和题中之义。

策展人彭峰说,这些作品“思与境偕”。而如上所述,人们能想到的似乎只能是数百年前的中国文人手笔,但“80后”画家彭斯画的是尺幅不等的油画。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的他以油画创作为业,醉心于古琴和书法的研习……彭斯说,“因为着迷于中国画,所以无意中审美倾向会偏于中国绘画的厚重与灵动。而我本身又是学西画的,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也非常崇敬,所以自然会将两者结合到一起,这不是有意的,而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小时候,父亲见彭斯喜欢写写画画,便让他选择了当地职业高中学习美术,直到快升高三时他才听说北京有个中央美术学院。1998年,彭斯读到一本张抗抗的小说,书中一个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的画家在江南水乡的美好经历,促成了彭斯想当画家的梦,2000年彭斯考入中央美院版画系。

2003年,彭斯面临即将毕业的压力,他说自己突然很厌倦画画。“因为在画画的时候我感到极度的疲倦,每画完一幅的时候都有一种虚脱的感觉,那时候自己觉得虽然是中央美院毕业的,但当一个画家的希望还是很渺茫。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基本上没有画画。”机缘转换,那一年彭斯的一幅作品被选拔在中国美术馆参加展览,正好挂在陈丹青作品旁边。深感荣幸的彭斯,“内心很久未点燃的火柴突然被划了一下,重新拿起了画笔。”

彭峰已经多次为彭斯策划展览,他印象中的彭斯“好学深思”。“在彭斯的工作室里,看到他正在创作中的大幅油画。画架后面的墙上,挂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大家开玩笑说,彭斯要跟达·芬奇过招了,要创作中国的《蒙娜丽莎》。不过,如果我们将目光稍微移开,就会觉得这只是一个玩笑,因为旁边还挂着彭斯临写的书法作品。再稍微转身,会看到一把古琴,那是彭斯每天都会操练的功课,他在琴里面找到了精神寄托。历代大师的作品,无论古今,无论中外,无论音乐还是书画,都是彭斯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彭峰在展览序言开篇为观众如此介绍他所认识的彭斯。

彭斯说,学写书法对他的绘画有很大帮助,书法培养了他对形的敏感、创作的气度和质量。“我最喜欢魏晋时期的书法,喜欢那种隽永、天趣的感觉,在画画上也想追求那种感觉。”

向古琴家吴钊学琴虽然源于偶然,但彭斯学习起来十分投入认真。“学琴开始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他学得非常认真,对音乐的感觉也很到位,不单是学曲较快,而且很快就掌握了对一般人来说比较难以驾驭的调弦技术。在学习之余,他经常与我就琴与画的方方面面相互探讨。”老师吴钊说,“这些年来,画坛上在经历了向西方现代艺术的热情探索和实践之后,一部分人开始思索要往回走,要回到我们文化传统的深处,去体验、去汲取,以便在当今新的高度上,达到再创造的目的。彭斯就是其中一个非常讲究传统笔墨,善于品味其独特韵味,又具备内在创造力的年轻油画家。”

“我是一个很传统的人,自认为是一个很中式的人,但有时候突然又想到西方去了,思维很跳跃。我和传统之间存在一种纠葛,纠缠不清,我并不是要一心一意地顺服它,但它又不得不让我去顺服它。”彭斯说,他发现老一辈画家大部分都具有非常好的“质量”,而这是新一代已经丧失的一种精神状态。“作为一个画家,他首先是个人,还应该是个有质量的人。”

如展览题目所示,彭斯喜欢表现自然,表现人或动物处于情境中的静穆状态,在自然的和谐之中营造出沉郁之感。彭斯说,置身于自然中间,四时交替、日月星辰、自然万物的变幻让一个艺术家得到的体会是在画室中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当自己四处游走的时候,会产生与古人一样的情感,而在创作油画的同时,他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感怀以古体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孤独带有一种凄凉的味道,但当孤独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从而诱发出对于生命和人生本质的体认时,孤独就变成了一种趣味。”彭斯说。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担任了彭斯这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他所理解的彭斯的“沉郁”更多是一种人类之爱,人间的同情之心,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我们看彭斯的画,可以感受到画家在其中对生命的思考和体悟,并从中得到宇宙整体性的超脱和愉悦。”“人类精神活动的一切领域,如果没有这种作为整体的精神生活在背后支持,作为它的源泉和根据,它们就会丧失精神内容,沦为世俗利益的工具,从而不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绘画艺术也是如此,绘画艺术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在精神层面焕发出具有历史穿透力的文化价值。”

相关文章

  • 当代水墨:从穷途末路到突破超越[图文]
    当代水墨:从穷途末路到突破超越[图文]

    仇德树裂变综合材质刘国松法界纸本水墨设色60×154.5厘米1974年“当代水墨不仅是水墨创作的延展,当代艺术的冲击也打破了传统的水墨边界。”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说。1985年,李小山在《江苏画刊》提出:“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然而,28年后,中国画并没有走入死胡同,而是与当代艺术产生交集,最具代表性的是呈现出多样化而富有生命力...

    146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墨是中国哲学思想物化形态[图文]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墨是中国哲学思想物化形态[图文]

    图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来德。李晨韵摄中新网杭州5月21日电(见习记者张骏)画作磅礴大气,笔墨华滋浑厚。21日,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来德书画艺术展“墨许山河”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追求笔墨解放的曾来德认为,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物化形态。1980年代初,曾来德拜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为师,研究今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

    187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兆平水墨绘画:在水墨生态中生发文化精神(组图)
    刘兆平水墨绘画:在水墨生态中生发文化精神(组图)

    刘兆平近照1950年生于青岛平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呼和浩特画院院长,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从长城到奥林匹亚艺术行组委会执行主席,第一届世界智力运动会创意顾问,亚洲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主任。曾主持安徒生全球庆典中国艺术展、都灵冬奥会中国传统艺术展。现任国际创意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兼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常务副主席,中央美院创意生态顾问。致力于探索中国写意新境界,推广中国传...

    139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清明上河图》画面背后隐藏的危机[图文]
    《清明上河图》画面背后隐藏的危机[图文]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全国各地博物馆作为最主要的收藏机构,汇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最为完备的收藏序列和典藏精品。对于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许多读者都希望能够一睹风采、一探究竟。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镇馆之宝”栏目,展示全国各大博物馆最有价值的藏品,用现代人的视角,去感受“镇馆之宝”的震撼力量,探寻其历史根源和...

    29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岳敏君的笑脸与人本主义之殇[图文]
    岳敏君的笑脸与人本主义之殇[图文]

    岳敏君的笑脸是中国传统的泛神论与西方人本主义媾和的产物。尽管岳敏君本人未必清晰地意识到人本主义之殇,但他的作品却昭示了这一现实。岳敏君的傻笑脸谱与方力钧的泼皮脸谱,是同一文化土壤结出的孪生兄弟。虽然两种脸谱有所差异,却有着完全相同的基因。方力钧表现了中国人百无聊赖地活着,岳敏君表现了中国人空洞地活着;方力钧表现了中国人的玩世不恭,岳敏君表现了中国人的呆若木鸡。而无论玩世还是痴呆,都是精神失常的表...

    70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记著名烙画大师姜云祥[图文]
    燃烧的艺术,不朽的烙画--记著名烙画大师姜云祥[图文]

    他,一个艺术奇葩,烙铁做笔,可以在木板上画出各种名山秀水、动物、花卉、生物;他,一个绘画奇才,通过烙铁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烙出具有丰富层次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他,用烙画的形式所创作的《春牧》、《湍》、《张伯苓》、《钟馗》等作品被天津市国礼委员会选定为外交礼物;他,为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著名作家冯骥才、著名香港影视演员洪金宝绘制的肖像画,受到高度的赞誉,尤其他最近为香港著名...

    68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听,窦靖童在唱歌[图文]
    听,窦靖童在唱歌[图文]

    “爸爸是窦唯,妈妈是王菲,整个华语乐坛都在等着她长大从他们诞生之日起,世界就知晓了他们。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传播和记录。窦靖童,就是这样一个“被公众看着长大的孩子”。如果说窦靖童的歌声让人想到了很多美好,那是因为,她的音乐才华让大家想起了记住这个名字的理由。窦靖童的声音,熟悉华语流行乐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童》里“咿咿呀呀&rdquo...

    7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图文]
    纵横四海 笔到天成——赏朱江书法作品有感[图文]

    朱江书法作品书者的世界,总是德与道并存,笔与墨共醉。书风的疏密有致,笔墨的酣畅淋漓,总能给观者一饱眼福的视觉享受,朱江老师驰骋在笔墨纸砚之间,其给人一种纵横历史,畅读古书之感。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人的喜怒哀乐皆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而书道之意,更多是讲书者身心合一,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含义。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因其是一壮举。而书法的创立是在文字这一特殊文化符号基础之上,加之历史产生的...

    74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时尚史的碎片: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图文]
    时尚史的碎片: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图文]

    安迪·沃霍尔沃霍尔不仅是一位波普艺术家,他所涉猎的艺术领域非常广泛,绘画、电影、电视节目,书籍与印刷品、摄影、唱片封面、雕塑、表演艺术、海报、墙纸等全部都有他的作品,可以说他是二十世纪最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之一。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8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是一位艺术家、印刷家、电影摄影师,是波普艺术运动最有名的开创者之一。在作为商业...

    126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陈丹青解读毕加索创作:要了解他的朋友和敌人[图文]
    陈丹青解读毕加索创作:要了解他的朋友和敌人[图文]

    陈丹青讲解毕加索艺术胡晓芒摄“毕加索的画很经典,毕加索的画看不懂。”这两种矛盾的感受令很多普通参观者困惑。昨天下午,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做客《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对中国的策展人提出希望,希望他们为艺术普及多出力。陈丹青的演讲题目是《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他以绘画艺术家的身份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毕加索的创作和价值,为听众上了一堂精彩...

    29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里:油画家的国画情结[图文]
    徐里:油画家的国画情结[图文]

    徐里徐里,1961年生于福建,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兼创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作品连续入选第七至十一届全国美展。本报记者冯智军徐里28岁以一幅油画《天长地久》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后,又连续五届以完全不同的油画面貌入选全国美展,在油画与...

    184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王志江:内画艺术是件很苦的手艺[图文]
    王志江:内画艺术是件很苦的手艺[图文]

    王志江乔布斯肖像王志江绘本报记者王溪楠王志江的工作室不大,摆满了各种材质的鼻烟壶,有成品也有半成品,还有未经加工的小壶,它们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精灵一般充斥在屋子里,件件都让人流连驻足。王志江的工作室位于王府井中心地带一座写字楼的地下,能在繁华喧闹的地方有这样一间工作室,安安静静地从事创作,是件极幸福的事。“这个地方在地下,看不到太阳,有时一画就是五六个小时甚至是小一天的时间,出...

    125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启示[图文]
    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启示[图文]

    图为大英博物馆正门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国家通过博物馆向民众传达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民众则通过对博物馆的慷慨捐赠、对博物馆馆藏的评论和对改善博物馆管理的诉求,传递他们对博物馆所蕴含的国家精神和文化的肯定与认同。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不为人关注到成为英国的国家文化载体、大众的文化空间,在这一历程中如何发挥国家在文化载体、民族文化建构上的主导作用,以...

    151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田家青:王世襄传奇之外的辛苦[图文]
    田家青:王世襄传奇之外的辛苦[图文]

    封面用图: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所绘《世襄听秋图》。在文博收藏界,王世襄是个说不尽的话题。5月25日是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诞辰100周年,古家具专家、王世襄弟子田家青前不久在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对话时认为:“如果要选12件全世界最好的明式家具出一套邮票,代表中国文化,那王(世襄)先生的收藏就占了5件。任何一个行业,比如瓷器、绘画、书法,不可能一人占其中半壁江山&helli...

    167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图文]

    文物刻字背后的文明暗疮埃及神庙刻字事件又勾起了国人“到此一游”素质的讨论,而且很多景点都可以看到这些刻字,大煞风景,在文物上刻写更是破坏了文物的价值。网民对埃及刻字事件反应强烈,在警示所有人要自觉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埃及刻字事件网络舆论声讨背后的“文明暗疮”。中国人为何偏好用这样的方式四处留痕?对此,你怎么看?@闾丘露薇:一、不管是...

    87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