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那些批评莫言的人读过他的书吗[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港儿 点击 :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自己不会因莫言得奖而发财

那些批评莫言的人读过他的书吗 | 艺术杂谈

汉学家马悦然和夫人陈文芬昨日在上海出席新书发布会。

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诺奖评委中唯一精通汉语的汉学家马悦然和夫人陈文芬在数月之前就已经定下了10月中国行,为他翻译的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中文版做宣传。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马悦然的此次中国行备受瞩目,他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发布会上,也主要回应了对莫言得奖的种种批评和质疑。“文学质量是唯一标准。”马悦然说,“没有一个作家比得上莫言那样,去批评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现象。”

马悦然和夫人陈文芬的这次中国行,要在上海做三场演讲,包括昨晚在东方艺术中心的主题演讲《心有灵犀:中国小诗的发展和特翁的俳句》。此外,他还要出席今天下午在上海书城举行的中国作家曹乃谦的作品发布会。而今年,马悦然已经88岁了。

昨天下午在上海的新书发布会俨然成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中国的新闻发布会,全国30多家媒体飞到上海见马悦然,世纪文景的这本新书《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反而被晾在了一边,这一有些尴尬的场面,出版方和马悦然夫妇其实都已经考虑到了,时机就是这么的巧合。

莫言得奖,评委意见一致

问:有人说你在莫言这次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这次评选很激烈吗?

马悦然:每一次争论都很激烈。我们的评选过程是这样的,每年2月1日以前,我们把推荐作家的名单寄给瑞典文学院,2月底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15人小组,他们从250个推选的人中选了三四十个作家介绍给院士们,说这个是我们初步的选择。到了3、4月名单缩小了,所以到5月底只有5个人入围。瑞典文学院夏天不开会,我们在夏天就集中看那五个人的作品。到了9月中旬开始开会,马上就讨论这五个人的作品到底是谁应该得奖,也开始投票。每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最后投票就是在10月初,这就决定谁得奖。其实今年不太激烈了,大家意见比较一致。

问:既然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家,评选诺贝尔文学奖依据到底是什么?是否真的有政治上的考虑?

马悦然:我们对于作者的政治立场并不关心的,文学质量是唯一标准。

问:很多人批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你怎么看?

马悦然:批评莫言的那些媒体人一本莫言的书都没有读过,他们不知道莫言作品的质量是什么。这个让我非常生气。我读过很多当代的一些小说作家的作品,但是没有一个作家比得上莫言那样,去批评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现象。他敢出来批评,但是别人就不敢。跑到外国去非常爱讲话的人,他们很容易批评莫言的,我觉得是非常不公平的。

《讲话》(毛泽东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历史文件,在当时对中国文学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没有这个文件就可能没有赵树理、孙犁。

(陈文芬:马悦然在瑞典批评瑞典媒体,他说,要是你们都不读书,你们凭外表评判作者,这是很可怕的,这是知识分子的懒惰。)

他在著作里面表现了他的政治立场,他是共产党员,他是作协的副主席,这跟他的写作一点关系都没有。我看莫言在他的著作里面所表达的对中国社会的看法,这是重要的。

问:莫言的授奖辞,有一个关键词的翻译各不相同,大家常常把他翻译成魔幻现实主义,你怎么翻译?

马悦然:幻觉的现实主义,融合神话、历史和当代。当然,莫言的小说里也有魔幻现实,但这在莫言的作品中都不太重要。

那些批评莫言的人读过他的书吗 | 艺术杂谈

本应是昨天主角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

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世界冠军

问:你翻译莫言哪些小说给瑞典文学院看?

马悦然:我开始翻译的时候,选的是在我看来是莫言最好的一个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另外一个是非常幽默的小说《30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还有《会唱歌的墙》和《姑娘翱翔》。

问:在中国,和莫言一样好甚至更好的作家还有,你们怎么就选择了莫言?

马悦然: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世界冠军奖,文学奖是颁发给一个好的作家,莫言是一个好的作家,世界上好的作家可能有几千个,但是每年只能够颁发给一个作家。今年我们选的是莫言,明年选另外一个,这不是一个世界冠军,就是一个颁发给很好的作家的一个奖。什么是好的文学呢?我不能说莫言是一个好的作家,我能说的是,我认为莫言是一个好的作家。你没有什么客观的根据说A是一个很好的作家,B是一个不好的作家,完全是主观的。当然中国有很多作家也许有很多诗人也值得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没有得到,而莫言得到了,就这个样子,很简单。

问:是否有很多中国作家联系你,希望通过你推荐到诺贝尔文学奖?

马悦然:我每个月都会收到信和稿子,他们都给我寄来稿子,让我把稿子翻译成瑞典文,让他们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们不是作家,不是什么真正的作家。他们是写小说的人,比如有一个山东的文学干部,他半年之前给我寄了很多画,什么古书,我都给他送回去了。

但是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作家,或者我读过的作家会那样给我写信。

问:你跟莫言熟吗?

马悦然:我头一次跟莫言见面是在香港中文大学,那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当了一个学期的客座教授。后来有一天莫言来了,我们有一个下午花了几个小时谈话,但第二天他就回大陆去了,为什么呢?因为要分房子,那时候我不知道分房子是什么,我觉得很奇怪,后来听说没有分到。第二次见面是在台北,他跟9个大陆的作家一起在台北待了几天,有一天他们晚上出去看热闹,莫言不想去,所以莫言跟我在饭店里喝威士忌酒。第三次见莫言是2005年他参加一个北京的斯特林堡戏剧节。所以我们没有多少机会见面,但是我们经常通信。

问:你为什么喜欢莫言?你同时又翻译了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你同时喜欢莫言和托马斯,这两个人共同性在哪里?

马悦然:我喜欢莫言就是因为他非常会讲故事。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去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不讲故事,他写诗。但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跟莫言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60岁的时候写了《记忆看见我》,他写他小时候的事情。莫言长大以后写了很多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一个博物馆,他11岁、12岁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去博物馆去看动物,他对动物很感兴趣。托马斯夏天住在斯德哥尔摩以外的一个海岛,他对自然很感兴趣,收集了很多甲虫标本。莫言同样对自然非常感兴趣的,但是他的兴趣是另一方面的,他分析的是能吃的和不能吃的东西。因为他那个时候,那几年肚子总是很饿,他的兴趣就是去找到吃的东西。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也许是他们唯一相同的地方。

莫言真的写得太长了

问:你是不是以前真的说过,莫言太会讲故事了,他写得太长了?

马悦然:他真的写得太长了。2004年,《上海文学》刊登了他的小说《九段》,非常短,我觉得非常好,我马上翻译成瑞典文。从那开始我改变了之前看法,开始觉得他对文字掌握能力非常好。

问:能谈谈莫言的语言风格吗?

马悦然:你读莫言会想到那些中国古代会讲故事的人,像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写《聊斋》的蒲松林。莫言的能力就是从古代说书人学来的。当然他自己也学过外国作家,他印象最深的是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但是我们不要太注重影响的讨论。莫言看了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以后非常惊讶,他说,我们高密这样的故事很多,我比得上福克纳。

问:莫言获奖以后,将给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马悦然:中国文学早就上了世界文坛,但是因为翻译成外文的中国作品太少。有的中国作家非常好,也有世界水平,但莫言可能是中国译成外文最多的一个当代作家,所以莫言的那些著作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坛。瑞典文学院以前的常务秘书,他说世界文学是什么呢?世界文学是翻译。他说得很对,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

问:你对莫言未来的创作有什么样的期待?

马悦然:有的得奖的人,他们得了奖之后就停止写作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莫言肯定不是这样的人,他内心很强大,要非讲故事不可,他会继续写。

问:你这么喜欢中国人的诗,为什么没把文学奖颁给中国诗人呢?

马悦然:明年看吧。北岛的诗,我翻译过95%。

问:你翻译过多少中国作品?

马悦然:我翻译的小说有50多本,从五四运动以来的诗人作品我翻译了可能有100来个。还有古代的《水浒传》、《西游记》,再早就是《诗经》、《离骚》等等。

问:你自己翻译的莫言作品要出版,是否这样?

马悦然:莫言没有得奖之前,我就已经翻译好了,但是我不能发表。因为我一发表就有人会说,一定是莫言要得奖了。所以我要等到莫言得奖之后才能发表。我们一公布莫言获诺奖之后,我就把稿子寄给了出版社,但他们觉得太多了,就分成两部出版。头一部包括《透明的红萝卜》等中短篇,第二部是那些他写小时候的短故事。

在瑞典,在欧洲,他们都说马悦然要发财了,因为他可以卖了。其实我一分钱都不拿,因为我已经拿了。我是瑞典文学院的院士,瑞典文学院叫我翻译莫言的作品,我翻译的时候,他们已经给我稿费了。

相关文章

  • 传统水墨画在当代的延伸[图文]
    传统水墨画在当代的延伸[图文]

    展望作品《假山石》■陈烨何为“新水墨”?虽然这个词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但却也越来越让人困惑,新水墨的范围和标准在不同的语境与场合中,其差异性实在太大了。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初,五四运动以来对于水墨画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上,当时的转型理念探索一直延续至今:立足传统的艺术框架,加入现代化的标准改造,例如将西方的艺术观念与方法引入水墨创作中去,这套方法现在已经成为主流...

    17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图文]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图文]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漆画320cm×160cm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漆画艺术家乔十光——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文、图/记者金叶乔十光是中国漆画界“教父级”的艺术家,是将中国数千年的漆艺传统引入到平面绘画世界中的第一人。3月6日,“漆墨春秋——乔十光漆画艺术五十年全国巡展·广州站...

    162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诗歌评论家:海子当年如果没死,一定没现在这么耀眼[图文]
    诗歌评论家:海子当年如果没死,一定没现在这么耀眼[图文]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何晶实习生李虹霖王笑近日,“品嚼诗意·留传经典”——2013中国当代诗歌精读系列活动在佛山举行,此次活动由佛山电视台主办,程光炜、唐晓渡、张清华、欧阳江河、王家新、臧棣等多位诗人、诗评家齐聚一堂,共同点评和解读当代优秀诗歌文本。期间,海子的诗歌引起热议。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评价海子的诗歌地位...

    69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安迪·沃霍尔的生活与艺术[图文]
    安迪·沃霍尔的生活与艺术[图文]

    近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开幕之际,美国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出版部主任艾比•佛兰森-希恩女士远道而来,在小剧场旁的会议室里进行了展览的开幕讲座。艾比•佛兰森-希恩女士通过对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介绍,分别从安迪•沃霍尔的成长经历、职业生涯以及他从生意人到画家各种身份的跨...

    97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冰城老街里的雕刻人生[图文]
    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冰城老街里的雕刻人生[图文]

    纳玉坊里的“雕刻时间”杨静摄记者杨静穿过老街上一家烤鸭店的栅栏门,走过一个窄窄的通道,再上几个台阶,记者跟随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来到了他每天工作的地方——纳玉坊。这个杂乱、破旧、并蒙着白色粉末的小作坊间丝毫不能让人联想到晶莹剔透的玉器作品,但王师傅麻利得更换了工作服,并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因为他明天就要去美国做冰雕了,今天还想赶点儿活儿。机器的...

    61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柯律格:我在艺术史与汉学之间游移[图文]

    封面用图:柯律格于2013年12月在杭州。葛熔金图“我的名片上写着:‘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但我内心里是不是真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史家呢?我毕竟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的。我觉得我的有些书更偏向艺术史,另一部分倾向于汉学,我好像在二者之间游移。我所受的训练就是重视文献研究,而不是图像研究。所以,我觉得我思想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斗争。”—&mdash...

    66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贾廷峰: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贾廷峰: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贾廷峰最近看了太多形式各异的画展,浮华喧嚣后猛然发现,许多原本画得不错的当代画家们均沾染了一些时下拜金、浮夸社会的不良习气,纷纷在“多年媳妇熬成婆”有了点名气以后变得一夜之间都不会画画了。似乎都在啃着残存的一点点可怜的老本不断消费着自己,这一艺术现状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看到那千万张大同小异的画面构图、一模一样的绘画题材,仿佛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些水,没有零星半点儿...

    82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潘公凯对话克里夫•罗斯: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图文]
    潘公凯对话克里夫•罗斯: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图文]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2012年11月15日下午两点,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讲座“跨文化视野看水墨”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主持,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以及美国艺术家克里夫•罗斯共同讨论他们的艺术创作。克里夫•罗斯此次带来他的最新录像及装置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是在多年前潘院长赠与他的一张...

    80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王兴华:以物拟人,以画传情[图文]
    王兴华:以物拟人,以画传情[图文]

    以物拟人,以画传情,情随画生,画随情动,是作者表达情感作品的独有的手法——江苏淮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兴华。画家王兴华近照我第一次踏上江淮流域的土地,就被这里的无限风光所深深吸引,一望无际的稻田,平缓无声似一条条玉带般的河流在落日的辉映下波光粼粼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舒缓、自然,绝无黄土高原的苍凉险峻,正是在这如画般的美景里,从古至今不知孕育出了多少的佳人才子,王兴华眉清目秀...

    36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图文]
    中国传统艺术家为何没有世界名气[图文]

    2月19日,嘉宾和媒体记者观赏毕加索作品。记者江宏景/摄四川成都将于2月28日至5月1日举办“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将展出56件、总价值高达6.7亿欧元的毕加索作品以及张大千的部分作品。尽管毕加索作为西方现代派绘画大师早已享誉世界,但两位中国绘画大师张大千与齐白石各自的作品拍卖总额却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毕加索。尽管如此,中国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海外知名度似乎滞后于其节...

    138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笔墨 生活 理想:对话魏云飞[图文]
    笔墨 生活 理想:对话魏云飞[图文]

    文/姜彦文学习姜彦文(以下简称姜):小魏你好,平时我们交流的虽然比较多,但正式的交流这还是第一次。按照惯例,还是先谈一下你学画的一些经历。问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就是通常有很多人会觉得一个小孩子的文化课不好,才去学画画,你是因为这个才学画的吗?你小时候的功课怎么样?魏云飞(以下简称魏):呵呵,我应该不是这样。因为当时我的学习还不错,中学是当地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文化课很好。走上这条道路,确实...

    122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章津才:近现代书画仍在调整[图文]
    章津才:近现代书画仍在调整[图文]

    章津才张大千、谢稚柳、吴湖帆《红树室图》手卷流拍中国嘉德恽寿平《载鹤图及致王翚信札》流拍中国嘉德本刊记者马怡运阮富春每一幅好画都有故事。有的画家会把故事告诉你。吴冠中就曾在2007年至2010年间撰写了很多篇画作诞生记。那些精制美文,如其画作一般惹人喜爱。而多数画家没有这么做,因此我们只能从作品去体味、学习,或者请教专家学者。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与感悟。对文物艺术品而言,还...

    150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冰: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图文]
    徐冰: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图文]

    2013年11月19日下午六点半,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学习实践部承办的直面名师系列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先生。讲座主要是围绕徐冰先生个人的创作经历和具体作品展开。徐冰先生希望通过对自身艺术之路的剖析和思考,为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徐冰先生一如往常,开门见山地说道,题目可能...

    14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如其人之论:一种很模糊的书法观念[图文]
    书如其人之论:一种很模糊的书法观念[图文]

    倪元璐手卷倪元璐明亡殉国,有忠烈之名。书如其人?岂可死于句下文_李勇书如其人,也常常说字如其人,是一句老话。不管学书法,还是不学书法的,谈到书法时,都会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喜欢的时候可以说,不喜欢的时候也可以说。很省事的书法评价。也有说不准的时候,几年前汪精卫的字在拍场被热捧,不少人想不通,汉奸的书法写这么好?卖国贼的字能挂在厅堂吗?前一阵李天一写的毛笔字在网上爆出来,很多人纳闷了:这么...

    84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赵绪成用浓墨重彩画国画 改编国画不画光传统[图文]
    赵绪成用浓墨重彩画国画 改编国画不画光传统[图文]

    书法作品《飞》9月22日,“七十·从心如梦——赵绪成书画艺术展”在798赵绪成艺术馆开幕,除了其早年反映现实生活之作,也有“飞天”系列、“都市”系列,以及书法作品。赵绪成曾是江苏省国画院继傅抱石、钱松岩之后的第三任院长,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就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包括《巧裁缝》《...

    128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