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贾廷峰: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聪聪 点击 :

贾廷峰: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 艺术知识

贾廷峰

最近看了太多形式各异的画展,浮华喧嚣后猛然发现,许多原本画得不错的当代画家们均沾染了一些时下拜金、浮夸社会的不良习气,纷纷在“多年媳妇熬成婆”有了点名气以后变得一夜之间都不会画画了。似乎都在啃着残存的一点点可怜的老本不断消费着自己,这一艺术现状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看到那千万张大同小异的画面构图、一模一样的绘画题材,仿佛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些水,没有零星半点儿的突破,我从心底“佩服”甚至“惊叹不已”,为他们不厌其烦地重复劳作而扼腕叹息!做艺术推广工作近三十年的我实着实不好意思再向以前收藏过他们作品的藏家们推荐其“炫技”的“上品佳作”,我于心不忍,良心不安!

在普世价值观中,艺术一直被作为某种理想状态为人所崇尚,是常人力所未逮却又欲罢不能的敬畏憧憬,它就像绝世高手遗落在悬崖谷底的武功秘笈,人人都想得到,然路途艰险,人人又恐摔个惨不忍睹,身死道消,于是打了退堂鼓,甘为众人矣。所以,我们在羞愧自身平庸的同时,更加仰望那些勇敢攀爬在峭壁上,坚韧孤独的追梦者。

艺术之于艺术家,就是一个追逐梦想的过程,攀爬的身影每拔高一点,也就意味着艺术水准每精进一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富有才华的年轻人不甘泯然于众,在理想和信念的支撑下,勇赴艺术之路。他们才思敏捷,目光犀利,善于在苦难中淬炼心志,庸常中寄居诗意,腐朽中反躬自省,卑微中洞悉伟大,以地域性群体为单位形成了各种特有的新艺术风格,完成了文革后首次大规模艺术对抗政治的逆袭,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及至本世纪初,这一批当年的青年才俊业已成为中国艺坛的明星人物,把持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半江山,多年的清贫拮据因潜心艺事终于苦尽甘来,目前艺术市场的硬通货和天价作品也多出自他们之手。原本应该随其财富和荣誉的蜂涌而至,他们拥有了之前不可比拟的艺术创作条件,理应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但令人扼腕的是,中国艺坛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一旦画家(特别是水墨画家)成名之后,艺术水准不但毫不见长,反而随名气增长而越画越差,观其成名前后创作的作品完全判若两人,有如云泥。

中国水墨历来讲求笔墨功夫和精神意趣,按理说随年龄增长,人生阅历日渐丰富,学识涵养与日俱增,画家的手上功夫都会愈加沉淀,知识结构渐进系统与深厚,艺术造诣水涨船高才是正理,为何当代画家成名之后,却是越画越差?究其原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迎合政治,名不副实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存在着来自社会内部的拉锯与抗争,这种矛盾表现在旧制度与新思想的博弈中,当老牌既得利益者占据上风时,主题为社会和谐,军民一家亲“红光亮、高大全”之类歌颂主旋律的艺术作品自然被认可与宣扬;当改革与新思潮渐成燎原之势,那么主题为鞭笞社会黑暗现实,批判腐朽传统的艺术作品亦将作为民众的呐喊披上旗帜被推上舞台。说到底,上述两类创作者的成名基本上与艺术才能关联不大,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利斗争的附庸,机缘巧合下成为“时代的需要”,固有艺术价值在政治实用的过程中被放大。一旦艺术家的创作脱离此类主题或不再被政治所需,观者的目光由阶级崇拜转向作品本身的美学审视上来,创作者那些曾经被有意忽略的瑕疵也会因此暴露。越画越差的观感,只是画家跌落神坛后的名不副实。

二、思维固化,笔墨游戏

中国历来不乏有才情的艺术家,遗憾的是这种才情往往不能持久。艺术初创时期,他们大多极富激情,并且勇于对既定权威宣战,付诸行动在具有实验性质的水墨革新中,逐渐完成一种自有样式和风格的确立。多年过去,这种独创的艺术语言渐渐被认可,而创作者的自我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握有主流艺术话语权者。这个时候,他们极易自满于现状,不愿在已有艺术风格上另做突破,反而往往被惰性和习惯捆绑,沉溺在自己创造的语言模式中不停地重复笔墨游戏,看似笔墨愈加娴熟,实则空洞无物。早期初创时的人文精神、艺术追求和生命渴望已在程式化的笔墨陋习中消亡殆尽。

三、油滑取巧,消费自我

承载当代水墨作品价值的两大关键因素,一为视觉经验的形式内涵,以技法支撑;一为思想观念的深度表达,以创作者的意志和学养支撑,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二者缺一不可。然则囿于大众美育匮乏(至少目前中国大众的审美层次普遍不高),他们大多只能依靠前者即画面视觉样式给予眼球的舒适度来作为评判作品的优劣,缺乏足够的美学目光去审视作品的精神意蕴。这一现状,让动机不纯的画家有了可趁之机,他们挑选出自己曾经已被社会大众整体接受了的题材样式为母本,无需情感观念的倾注,即可“批量生产”出万千孪生姐妹兄弟,并广泛流通于艺术市场,不明就里的消费者无法分辨出作品虽貌在神已逝,依然甘愿为此类“复制品”买单。画家们则自喜于阴谋得逞而后更加疏于创作,疯狂消费着早期自我积累形成的大众口碑而不自知。

四、炒作钻营,舍本逐

如今,随着大量资本对艺术行业的介入,资本功利的本质也逐渐影响到艺术创作群体,金钱利益俨然成了艺术市场尤其是水墨市场的最高准则。中国水墨作为一种被资本收买的文化产业,其利益最大化的捷径就是不断强化艺术家的影响力。于是和娱乐圈一样,艺术界的“造星”计划也是甚嚣尘上,大致操作流程不外如下:找关系进入画院、美协、学院等体制单位挂职,获取一定的国家机构资源;频繁出入慈善义卖、文化交流等社交活动增加知名度;重金邀请批评家写文章为其学术价值增加砝码;出版画册、举办展览、媒体报道,努力化身公知提高社会影响力;最后拍卖做局,作品价格逐年飞涨,天价神话。利益的驱动,令相当数量的画家无心创作,中国文人向来自诩的高洁风骨,俨然沦为自我鼓吹的肮脏骗局,更别提当代艺术最为强调的独立意志和人文关怀了。

五、患得患失,保守自封

很早出名的这些水墨画家其实心里都十分清楚,突破既有的程式笔墨是需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故在戚戚然的患得患失中依然靠着咀嚼残羹剩饭来的实惠和保险,管他艺术不艺术,老子不照样几万几十万一尺吗?或许改变了原来的套路,买家还不买帐了呢?那么谁又舍得抛弃这既得利益为艺术而孤注一掷呢?此外,知识结构的老化、眼界的狭隘、见识锐减也使得那些原本早己出名的画家们长期不思进取的一个重要因素。过早地成名很容易让人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至使其“个人艺术”风格过早的闻世,这样的“壳”如若没有强大而丰富的文化涵养、人生境界做依托恐怕最终只能落得个徒有其表,风格尽逝。此种情况下,自然“风格”形成得越早,其艺术的本体风貌便消亡得越早。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一个人必须穷尽毕生精力,最终才有可能在艺术上获得大的成就。(插入段落)黄宾虹曾说:"急于求名求利,实画之害。非惟求名与利为画之害,而既得名与利,其为害于画者为尤甚。"他一生历尽坎坷、颠沛流离,却对人生的态度始终保持孩童般的初心,他将绘画作为人的生命创造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终归宿。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极具鲜活生命创造、人格修养的绚烂之境。真是无一笔不生动,无一笔不鲜活。反观现在一些著名画家,多是小富即安的人,尚处于小农意识、小市民意识的复合体,难以形成高贵的精神气象和敢于担当宇宙精神的人,希望他们的艺术有重大突破和进展,可乎?人品既已高矣,气韵安得不高!

还有一些画家先天素养不足,又不注意后天学习,对于追求知识尤其传统文化、新思想、新观念没有热情和向善之心,逐渐退缩僵化、灵性慧根尽失是很自然的。他们都不心惊,旁观着连提醒都会惹他们反感,何必多此一举呢?盛名和权威往往蒙蔽当事者的心灵而不能再进行自我超拔和提升了。大师就是大师,是能我向自我私心、庸俗、无知开战的人。

作为一位艺术家,必须有所职业操守,这份操守体现在追求艺术真诚的态度上,而态度又会毫无保留地诉诸笔端,不容作假,许多原本有才华,曾经画艺卓著的艺术家最终都失守于文化的立场及鲜活的生命状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上。反观晚年的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笔墨愈显娴熟老辣,情感更加单纯本真,真是无一笔不生动,无一笔不鲜活,俨然已入化境般随心所欲。

“画者从于心”,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内心必须要有态度与坚持。靠外部手段操作只能获得艺术价格的一时繁华,而艺术价值的提升,惟有常拥谦虚之德,永葆敬畏之心,在不断地自我批判中反复修正自我、超越自己,把艺术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需求,才能走的更长远,更持久。因为只有灵魂里镌刻着艺术的人,才能握紧艺术的真正灵魂。

欢迎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对号者引以为戒!我们真不情愿看到原本那些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连同他们的作品没落沉沦,而成为艺术商业或他们自己的牺牲品,谁让我们都生活在艺术这条船上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相关文章

  •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图文]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图文]

    郑可为新一军纪念碑创作的《铜鹰》。报载,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将得到适度修缮,这使我想起了公墓上的铜鹰。恰好,日前承雕塑家尹小艾见告,其师祖郑可先生的作品集已出版(王培波主编《郑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月),内中载有铜鹰的清晰照片及郑可的多件早期作品。便有了冲动,想谈谈这位被遗忘了的粤籍前辈雕塑家。为新一军纪念碑塑像郑可(1905-1987)原名...

    13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学义:把一块泥巴摔出了名堂[图文]
    王学义:把一块泥巴摔出了名堂[图文]

    王学义:把一块泥巴摔出了名堂石孝义摄蛐蛐罐也是一种文化蛐蛐的学名又称促织、蟋蟀,是一种善斗的鸣虫。最早,农民们为了庆丰收,常常在地里挖个土坑,捉一对蟋蟀让其相互撕咬,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追溯历史,斗蟀的传统已超过千年。兴盛之期上至皇宫内院、达官显贵,下至庶民百姓,都有大量痴迷于此道者,这样盛蛐蛐的容器(俗称蛐蛐罐、蛐蛐笼)的制作手艺也成为了一项绝活传下来。制作蛐蛐罐的材质和造...

    44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笔墨的文化信仰[图文]
    笔墨的文化信仰[图文]

    对我的朋友,从事金融业已有所成就的宋汉光来说,书法是他寄情40年而未尝放弃的另一番事业。这里有他的良师益友,有他的人生阅历,更有他的执着与坚持。因少年时代有严父的训导,宋汉光在初中时就已经以书法为老师同学所侧目。当年浙江美院到绍兴稽山中学招生,他是学校推荐的两名候选人之一,但后来阴差阳错考入南京理工大学,与书法专业失之交臂,不然说不定他还是我的同学呢。如果他有像我这样大块的时间从事书法,或许早早地...

    66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当代碑派文人书法家张克鹏——解读作家张克鹏的书法艺术[图文]
    中国当代碑派文人书法家张克鹏——解读作家张克鹏的书法艺术[图文]

    曹孟德观沧海我很喜欢张克鹏先生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骨力挺拔,朴拙厚重,耐得咀嚼,且越咀越有味道。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先生也曾多次参加国家重量级的书法大赛,但屡屡不能得中。我觉得,如果把先生的失利,简单地总结在作品的水平上,未免有失公允。可难道说,大赛评委中就没有一双慧眼,没有一个伯乐吗?显然又不是,因为每次大赛,都会有众多新秀脱颖而出。可既然有慧眼,有伯乐,那么到了先生这里,这些...

    191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岳敏君:生活依旧荒诞 我仍一笑置之[图文]
    岳敏君:生活依旧荒诞 我仍一笑置之[图文]

    2012年作品《现代兵马俑》,185x90x60cm,玻璃钢丙烯。“笑脸人”符号让岳敏君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一路走来,对岳敏君来说却是荣耀和争议同在。曾经凭借“笑脸人”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扶摇直上,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崩盘说”、“重新洗牌说”一度甚嚣尘上。以股票形式分析艺术家...

    42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艺界委员两会论“雅俗”文化 高雅草根不易分家[图文]
    文艺界委员两会论“雅俗”文化 高雅草根不易分家[图文]

    制图:王建明草根文化能否登上大雅之堂?推广草根文化是否需要“度”?观众喜爱是不是评价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联组会上,有关“草根”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话题碰撞出火花,引起赵本山和郁钧剑的对话。郁钧剑认为对草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应该有度。赵本山则回应,他就是一个草根演员,...

    156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画家宋永进的“思”之眼[图文]
    画家宋永进的“思”之眼[图文]

    回望故里——绅士风度宋永进讲究油画语言、注重形式美感,是我一直以来对宋永进油画的印象,但是观看了近来宋老师的画作,尤其是《江西会馆》和《回望故里》两个系列,我的印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两个系列,虽然都保持了一定的形式美感,但是其真正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它们突破了以往宋永进绘画中那种为优雅而优雅的色彩与形式,而转化为一种心灵的体悟表达。面对着这两个系列的画作,使人真切地感受...

    31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图文]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图文]

    吴冠中作品美与漂亮我曾在山西见过一件不大的木雕佛像,半躺着,姿态生动,结构严谨,节奏感强,设色华丽而沉着,实在美极了!我无能考证这是那一朝的作品,当然是件相当古老的文物,拿到眼前细看,满身都是虫蛀的小孔,肉麻可怕。我说这件作品美,但不漂亮。没有必要咬文嚼字来区别美与漂亮,但美与漂亮在造型艺术领域里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漂亮一般是缘于渲染得细腻、柔和、光挺,或质地材料的贵重如金银、珠宝、翡翠...

    191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一个作家要真诚地呈现下层生活[图文]
    一个作家要真诚地呈现下层生活[图文]

    ■新作《带灯》出版■贾平凹接受早报专访作家贾平凹。实际上,小说中“带灯”这一人物的原型原是贾平凹的粉丝,他们曾通过手机短信相互联系许久。·关于细节·“靠细节推进小说,就像看巴萨踢足球一样,巴萨踢球就是不停传球,结果出人意料地进球了。在写《古炉》的时候,用细节把故事一点点推进。到《带灯》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做一些技巧变化,让读者更容...

    107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融汇中西 涅磐重生——汤卫明其人其画[图文]
    融汇中西 涅磐重生——汤卫明其人其画[图文]

    西部画家汤卫明我早就有为汤沐(汤卫明笔名)先生写点文字的冲动,开始我觉得很容易,但真正想动笔时,却犯起难来。自认为容易是因为我和他相识十年有余尽管各自都忙,但也时常电话联系,总感觉他颇为用功,也不便打扰。偶有相约,也与他话头颇合。每当看到他的新作,都有一种“时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我对中国画一知半解,甚感惭愧,但汤沐先生总是谦和地拿出他的新作让我一一过目,他那种儒...

    51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裹挟在商业利益之下的青年艺术家[图文]
    裹挟在商业利益之下的青年艺术家[图文]

    “HIHEY中国未来——新兴艺术家计划”随着前一阶段国内大规模青年艺术家群展的纷纷落幕,“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艺术品低端市场前景”、“艺术品消费产业化”等成为业内讨论的话题。那么,大型“汇展”、集中推广的模式,能否真正做到扶持青年艺术家?能否为沉闷、...

    19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从“武松杀嫂雕塑”看艺术家应遵守的道德底线[图文]
    刘玉来:从“武松杀嫂雕塑”看艺术家应遵守的道德底线[图文]

    诲淫诲盗历来是判定真假艺术家的分水岭,所谓诲淫诲盗就是利用某种行为达到教唆社会的目的,而利用艺术形式起到这种作用的从艺者,应该不算是艺术家,起码不能算正经艺术家。大凡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不谨慎对待自己的艺术行为的,因为一旦对社会起到诲淫诲盗的作用,无疑污点也就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永恒了。近日从沈阳喧嚣而起的“武松杀嫂雕塑”确实当引起艺术家的警觉。我们不必纠缠在作品是否忠实原著上,...

    36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马书林:繁荣美术先树立艺术家自身的高标准[图文]
    马书林:繁荣美术先树立艺术家自身的高标准[图文]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代表钱晓鸣摄繁荣美术先树立艺术家自身的高标准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代表认为要繁荣当代美术事业,催生精品力作首先要树立艺术家自身的高标准,加强自身的修养,忠于时代,明确为民众服务的方向。马书林结合自己的创作和办展的实践,谈了看法。艺术忠于时代不受制市场、不跟风马书林认为,中国画创作的根本问题还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必须注入...

    114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麒麟送子图苏州桃花坞年画编者按: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逢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许多人的回忆里,年画是心中那份醇正的“年味”,不变的乡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些“墙上的风景”正离我们渐行渐远,现代住宅环境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后继乏人等因素...

    11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青花居士收藏杂谈:关于收藏的“胡说八道”[图文]
    青花居士收藏杂谈:关于收藏的“胡说八道”[图文]

    收藏是需要理念的,一定的收藏理念直接影响收藏行为;收藏也是需要相互学习交流的,进而长知识、开眼界、增眼力,提高收藏水平。收藏也有不少年份了,也经手过不少罐罐坛坛,通过这个过程,渐渐地对在收藏界中流行的一些经验之谈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整理出来,与藏友一起分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作“胡说八道”。上图为:清顺治青花松竹梅罐 高25cm,盖为康熙后配。一、“收藏靠的是眼力和眼光”眼力也就是...

    158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