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图文]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小泽 点击 :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美术常识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漆画320cm×160cm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漆画艺术家乔十光——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文、图/记者金叶

乔十光是中国漆画界“教父级”的艺术家,是将中国数千年的漆艺传统引入到平面绘画世界中的第一人。3月6日,“漆墨春秋——乔十光漆画艺术五十年全国巡展·广州站”即将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借此机会,本报记者对乔十光先生进行了采访,请他为我们讲述“大漆之美”,以及神秘而唯美的漆画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障碍与困惑。

用鸡蛋壳“点亮”的漆画世界

乔十光1956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学习壁画专业,师从张光宇、张仃、庞熏琹等先生。1962年,为了寻找相对比较稳定的材料,乔十光在福建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漆器,漆器所使用的“大漆”引起他浓厚的兴趣。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美术常识

《混沌系列之一》漆画120cm×120cm

大漆是主要生长在我国秦岭、巴蜀山地以及云贵高原的漆树经人为割伤后而分泌的天然汁液。它本为乳白色,在氧化过程中会变成红棕色,稍一厚涂,干后则近黑色。如果将天然矿石银朱入漆,又可呈现红色。漆黑和朱红成为中国传统漆艺独特的语言。某些地区的人们习惯将大漆髹涂于器物之上,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酒壶、酒杯、饭碗、菜盆甚至小小的汤勺等日常所使用的器皿上,漆黑和朱红的大漆散发出的含蓄神秘与凝重华贵,穿透岁月,令乔十光一下子就为此深深折服,直觉告诉他大漆完全可以用来“作画”。

传统的作画使用油彩和画布、毛笔和宣纸,而乔十光要画的“漆画”则使用漆彩和漆板。“漆黑”是漆画的“底色”,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种黑色。它有着经过推光所产生的深沉无限又含蓄柔和的光泽,与化学涂料“刺目的贼亮”大相径庭。中国画讲究留白,漆画则需要“留黑”。漆之黑可以是天、是地、是山、是水、是世间万物。大漆对颜色很挑剔,矿物颜料中只有性能比较稳定的汞(银朱)和钛适合入漆,即形成“朱红”。同时,合成颜料中的酞青蓝、酞青绿等也可以入画。在黑漆的映衬下,蓝、红、绿等色彩都被烘托得更为明艳。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美术常识

《蓝鸢尾》漆画53cm×41cm

但在漆画的世界中,唯独“纯白”的境界一度难以抵达。盖因大漆有很重的红褐色,和钛白调在一起,只能呈现奶白。也正因此,乔十光发现漆画有个弱点:画面往往只偏安于暗沉沉的色调,缺乏舒畅感。这种缺失,在1962年乔十光进行江南水乡《苏州风景》的创作,要描摹水乡的白粉墙时变得格外突出。他为此奔走物色材料,最终受越南漆画的启发,将鸡蛋壳镶进漆画的画面。蛋壳的白和漆的黑拉开了两极,漆画的世界仿佛一下子被点亮了。蛋壳从此在乔十光的漆画中落了户,时而呈现为民居之白墙,明亮的石桥,时而表现为素白的衣裳。曾经沉着却也沉闷的漆画转向了明快和华丽。

在乔十光看来,漆画的技法潜力之大,超越了任何画种。没干的漆液有黏性,作为黏合剂,可贴可嵌;干后的漆有韧性、有硬度,可雕可刻可打磨;漆液有稠有稀,可堆可描可泼洒……漆的可塑性使漆画形成了多种技法和多种风采。他利用金银材料的反光性能表现落霞的辉煌、水中的倒影;利用“泼漆”手法来表现山川云气的变幻莫测;利用漆的半透明性能与打磨技巧营造绰约的朦胧之美;利用红珊瑚、绿松石、黄金、白银等高贵材料来造成富丽华贵的气派……千变万化的工艺技法在他的手下穿插结合,使得他的漆画作品日渐呈现“神出鬼没”的魔力。

漆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美术常识

《蓝鸢尾》漆画53cm×41cm

一条从“征服”到“屈从”于大漆本性的道路

2002年退休后,乔十光身患帕金森病,但仍然坚持漆画的创作,并在广州建立工作室。他告诉记者,对于漆画创作来说,广州算是个天造地设的绝妙之地。“漆画的诞生比国画、油画复杂得多,需要自己研制颜料,加工漆板。工作室得像个小工场。大漆的干燥不是蒸发水分,而是氧化过程,所以对湿度和温度都有特殊要求。在北京创作,必须要一间保持特别湿度和温度的‘荫房’。否则,如果碰上大风天,很有可能放上3个月甚至两年都不会干,大漆就会变成死漆,必须全部铲掉以后重新来过。广州的湿度和温度却非常完美,尤其是到恶劣阴雨天气,广州就是个天然的大荫房。我做了几十年的漆画,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广州这样,能让漆干得那么快、那么好。”

与此同时,乔十光的创作风格也在这一阶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从写实的风景和人物,转向更注重中国文化的抽象性与艺术表达之间的融合,创作了许多抽象作品。

这种转换背后的动力,来自于乔十光对漆的本性更深刻的认识和接纳。他年轻时写过一篇叫做《戴着镣铐跳舞》的文章,其中写到,漆画是在不断征服漆黑与屈服漆黑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但后来他开始反思:“当时总的意思虽然没有错,但是说‘征服’不免过于自信,说‘屈从’也似有不甘心之意。人到老年,心气渐平,火气渐消,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认识大漆,服从大漆。”

乔十光告诉记者,漆画有其他画种达不到的效果,同时也有它的局限。它不像一般油画、水粉画那样自由地运用冷暖色彩,不能像素描那样丰富地运用明暗层次,不善于逼真地、栩栩如生地再现对象。“事实上,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对象,才是漆画最擅长的。”他说。

但乔十光也坦承,他理想中的抽象,不同于前人的抽象。“既不同于康定斯基,也不同于蒙德里安,既不同于吴冠中,也不同于赵无极、朱德群,我在极力寻找个体独特的抽象面目,但具体是何种面目,我现在无从知晓。成功与否,也需要时间的验证。权且将其看做是我给自己漆画之路的‘留白’吧。寄望于有一天,大漆中见精神,混沌处放光明。”

大家

简介

乔十光,本名乔士光,1937年出生,河北馆陶人,著名漆画艺术家,中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和漆画创始人之一,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1964年结业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漆画研究会会长。他先后在中国、日本、法国等地举办画展数十次。乔十光作品注重漆性与绘画性的统一,使现代漆画在保持传统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创新,逐步走向独立。

访谈

大漆“咬人”但有独特之美

广州日报:听说,漆画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苦,并且大漆还会令人皮肤过敏?

乔十光:是的,行内把这种过敏叫做被漆“咬”。根据统计,约80%的人对大漆有皮肤过敏的反应,其中有10%的人较为严重,刺痒、红肿、甚至起脓疱。这些其实并不可怕,一两次之后就会逐渐减轻,半年之后即可基本适应,从此便获得终生的免疫力。不仅不再怕漆“咬”,而且一般不会再有长疮之患。

广州日报:漆艺界目前有一种趋势,很多人放弃使用天然大漆,更多地使用合成漆。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乔十光:很多人使用合成漆原因很简单,就是比较经济、方便。但是我主张,漆画的创作还是要以大漆为主。首先是因为大漆的质感无与伦比,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合成材料能够和大漆相媲美;其次是合成漆对人体有伤害。

用漆画“翻译”吴冠中作品

广州日报:无论是早期的写实风格,还是您晚年所创作的抽象主义作品,都可看出您非常重视装饰性和唯美。但是当代艺术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装饰性和唯美都过时了。对此,您怎么看?

乔十光:坦白说,面对否定装饰性和唯美的观点,我也曾经无比困惑,还曾向吴冠中老师请教过,他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人只要有眼睛,就要欣赏美的东西。只要你创作了满足人们视觉审美的作品,就永远不会过时。”他的话坚定了我追求装饰性、重视形式美的唯美观点。

广州日报:您跟吴冠中先生有很深厚的情意,并且曾经用漆画来“翻译”过他的作品。这中间有什么特别感受吗?

乔十光:我跟吴老师相识于1964年。那时他从北京艺术学院调入中央工艺美院,而我刚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当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我的一幅作品,不吝赞美,我们于是相识并成了好朋友。

吴老师对大漆这种材质一向很关注。他曾经说,宣纸的白和墨黑的漆都极美,是朴素大方之美,是被考验了几千年而不被淘汰的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栖止的温床。

1983年,我“翻译”的吴老师的第一幅作品是《傣家节日》。2001年,我又“翻译”了他的油画《黑屋顶》和水墨画《故宅》。2006年,我已经得了帕金森病,吴老师来看望我,我们计划合作,把他的画翻译一批成为“漆画”。比如《都市之夜》、水墨《春燕》、《白鹅红蓼》、《野草闲花》等。在这批作品中,吴老师最喜欢的是《白鹅红蓼》。我大胆地进行了黑白颠倒,黑漆板代替了白宣纸,整个画面变得凝重富丽,与原作相比几乎是面目全非了。

我曾经提出“翻译”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是貌似原作,不如原作——这个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第二是酷似原作,相当原作——这种情况至少可以使吴冠中的画延年益寿,更长久地流传下去;第三是不似原作,胜似原作——我要说,通过“翻译”,我们确实发现了一种独立的审美品格,与水墨的美、宣纸的美有同等的价值。但要说“翻译作品”超过原作又是不恰当的,原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它的价值无法替代。

漆画长期处于价格“洼地”

广州日报:漆画一直是个小画种,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乔十光:漆画发展的道路上有几个障碍:一是天然大漆对人体的致敏作用,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第二是漆画技艺繁复,技术难以掌握,而且制作周期太长;第三就是漆画的材质很贵,一百多块钱一斤的天然大漆,让很多学子难以承受。另外,漆画还具有地域性局限,国际上,只有中国、韩国、越南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有人从事漆画创作。这种局限性也制约了漆画的发展。

广州日报:漆画目前的市场表现如何?您怎么看待它的未来?

乔十光:目前从事漆画创作的队伍已经壮大了很多,但和其他画种相比,创作者数量较少,作品总量也少,长期以来受到收藏市场的冷落,处于艺术品市场中的价格“洼地”。不过,目前这个板块也正吸收更多的关注,有升温的趋势。

事实上,漆画非常具有收藏价值。首先天然漆抗潮防腐,绝缘耐磨,因此漆画比其他画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保存上千年没有问题;而且,漆画基本上无法复制,其“原作之美”无法替代;另外,漆画有个特点,就是刚刚画好的时候,呈现的并非最完美的状态。调制的彩漆干后会变得灰暗,时间长了会还原。

我从来不怀疑漆画的艺术价值,相信总有一天——也许是等到中国艺术品市场越来越成熟,人们越来越真正地关注到艺术品的收藏价值,而非它的炒作空间的时候,漆画会像金子一样散发出被尘封已久的光芒。

相关文章

  • 王中军:我的绘画不是打酱油的[图文]
    王中军:我的绘画不是打酱油的[图文]

    王中军采访、撰文/吕世威内地创业板第一股华谊兄弟董事长,“娱乐教父”王中军在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中,最近又多了一条,他说:“我的绘画不是打酱油的,请叫我艺术家。”请叫我“艺术家”冬天的北京,元空间。祝贺的花篮、热闹的捧场者,来访宾客签字留念,这和任何一场画展的开幕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留心一下门口的海报上,这些朋友的签名,可...

    176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李庚:叫李可染画派不如叫中国画派[图文]
    李庚:叫李可染画派不如叫中国画派[图文]

    实习记者刘景慕陈璟怡本报讯8月19日,李可染画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钓鱼台举行,文化艺术界8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今年是李可染诞辰105周年,会上,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宣读文化部贺词,积极肯定了李可染对中国画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美术协会主席刘大为代表李可染的众多学子感谢恩师。传承李可染三精神李可染画院首任院长由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担任,李可染之子李庚担任执行院长,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担任艺术...

    44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动漫是否会成为下一代的艺术表达[图文]
    动漫是否会成为下一代的艺术表达[图文]

    《踮脚张望》(封面)当前,动漫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有人说,它只是一种迎合当下社会文化需要的工业性产品。不过在2014年,已经第二次作为独立画种进入全国美展的评选与展览,象征着美术殿堂对这一新鲜事物中所包含的纯艺术属性的关注与包容,但中国动漫是否真的已经拥有了美术史意义上的高度?相比于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动漫作品首次被专列为一种美术门类进行评奖与展示,五年后参选的这...

    29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翻阅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集,其间,最令我怦然心动、血涌神驰的,乃是一尊《独立苍茫——齐白石》。图片上,齐白石的颈项、身躯被拉长又拉长,拔高又拔高,乍一看,似宇宙洪荒孑遗的巨木化石,又似“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独秀峰。材质为泥,视之却如山骨,崚嶒,峥嵘,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目光叩处,锵然作青铜声。这是齐白石吗?齐白石哪能有这般颀伟?若依头部和躯干的比...

    13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马未都看《1942》: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图文]
    马未都看《1942》: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图文]

    【核心提示】: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

    80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书法治乱与朱复戡书论[图文]
    书法治乱与朱复戡书论[图文]

    朱复戡书法作品朱复戡七岁时被一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称作“小畏友”,青少年即成名于上海滩,一生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和创作。读朱复戡书论,无论是他的金石学研究、古文字学探微,还是他的大篆小篆草书治印的创作以及散珠碎玉般的书论,都令人感到谨严慎出。朱复戡书法作品针对当下“书法热”中丛生的某些乱象,张德祥先生等最近发文痛斥了书法界的商业炒作,乱封所谓&...

    149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禅之境——走进梁境峰的笔墨世界[图文]
    禅之境——走进梁境峰的笔墨世界[图文]

    梁境峰精心在一经在中国画的时空里,有形形色色的艺术殉道者,其中有不少的画家在通往自己的人生征途中,犹如苦行僧一样地修行,展现了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态,我认为,不管成功与顺逆,不管飙升或失落,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强烈或微弱地闪烁着生命之光,因为大家知道,他们的个性创作都是诞生在艰难和困苦的孕育中,无论顺产或是胎死腹中,或多或少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生命个体之美,我们感恩地从其作品中,吸收过美的力量和能量。...

    140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上海美专与海派文化[图文]
    上海美专与海派文化[图文]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第53期推出了“上海美专百年”纪念专稿,事实上,上海美专之所以在上海建立、发展,与近代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与海派文化密不可分。研究上海美专与海派文化的关系,一方面需要说清楚海派文化对上海美专的影响,包括对上海美专的建立与发展,也要说清上海美专在哪些方面体现、丰富了海派文化。上海美专建校初期,部分师生与人体模特合影1912...

    55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星云大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场?[图文]
    星云大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场?[图文]

    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图片来源网络)行澄来电话告诉我:国家博物馆有个画展,叫我去看看,那个画展对我没有一点兴趣,因为十几年前就在深圳看过,前年在合肥也看过,说是全球巡回展,和全国巡回展,画家已是美国人了,到咱们中国人的地盘来显摆什么?那画展的形式我太不喜欢了,有的那个大忽悠什么的,十几年前就认识了,拉大旗做虎皮,看不惯他这种形式的展览。行澄带着我去看了台湾来的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走进了展厅,...

    72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玩物明志:王世襄老人纪念座谈会[图文]
    玩物明志:王世襄老人纪念座谈会[图文]

    王世襄与夫人袁荃猷上月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王世襄老人纪念座谈会”上,其生前好友回忆起其令人眼花缭乱的玩性与认真、自谦的人格。或许正如黄苗子之子黄大刚所言:王世襄不管做什么事,有一个琢磨劲,你说他是研究也可以,但是跟研究又有点不同,他不管这套,就是要把它弄透了,弄到可以传承了,让人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目的就达到了。做收藏是为了研究郑新淼(故宫研究院院长)大...

    142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华心 我的中国梦》以精品佳作回报社会[图文]
    《中华心 我的中国梦》以精品佳作回报社会[图文]

    七月流火,西安书院门,毛庐艺术馆气场很盛,馆主毛庐在顶层挥毫泼墨,二楼慕名来访者、求墨宝画作者品茗静候。上下三层的艺术馆古色古朴,满室丹墨飘香,走进艺术馆犹如置身于艺术的天地。画上的山,气势雄浑,莽莽苍苍,似可嗅到山间葱郁的草木香;山涧飞瀑,抛珠溅玉,高原平湖,静水流深,顿感灵气盈溢。大热的天,观其山水画,其画风给人些许清凉,画境又让人体悟岁月静好。几拨人欣然满载而归,笔者一行三人得以采访毛...

    165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禅林戏墨 浅唱清欢[图文]
    禅林戏墨 浅唱清欢[图文]

    赵邦尧-水墨荷花作品文/楚寻欢青年画家赵邦尧长于水墨写意,他笔下的荷叶墨色干、湿、浓、淡、焦润色丰富多变,时柔软婀娜,时遒劲而富张力,简约而空灵,竹兰花草逸趣盎然,柔缓而不失苍劲。其山水荒寒萧疏、劲松倔傲,怪石崚峋,笔墨简朴豪放,仰塞之情溢于纸素。他的画有几分含道映物的斑驳古意,又有几分朴拙自性的清凉之韵,纵横排宕,自成天地。赵邦尧-水墨花鸟作品赵邦尧自幼浸淫在传统文化与水墨之间,虽然大学...

    163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林散之与启功:近代书法中的一动一静[图文]
    林散之与启功:近代书法中的一动一静[图文]

    启功书法俨然“大众情人”启功的书法中具有一种恬淡从容的古典美,可用“书卷气”概括。“妙到毫尖”,多用中锋,每一笔都不草率。他有这样诗句:“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在我看来,启功一反唐宋明清人之笔,“师笔不师刀”,师笔而忘锋,力追&ldqu...

    91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郎绍君:寄情边塞心胸阔 兹游奇绝冠平生[图文]
    郎绍君:寄情边塞心胸阔 兹游奇绝冠平生[图文]

    胡正伟河边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后电影、电视、电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从宇宙宏观到分子微观,从摄影到三D造型,最新的科技手段正力争满足人类视觉对真实体验的要求。科技手段虽然能记录事物的瞬间和发展过程,但视觉真实却无法呈现事物对人的真情实感,这就为绘画的发展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绘...

    73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马年说马画马[图文]
    马年说马画马[图文]

    马属于哺乳纲奇蹄目马科的食草动物,起源于5千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早期北美大陆的热带丛林,最早的始马只有狐狸那么大,背部拱起,前肢4趾、后肢3趾着地,牙齿简单,以树叶、浆果为食。此后的2千万年变化不大,直至中新世,气候变干燥,大陆草原化,在选择压力下,始马的体型结构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千5百万年前中新世出现的草原古马,身材变大,四肢变长,前后肢都只有3趾,但仅中趾趾尖着地,侧趾退化。...

    134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