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讨论四川美院中国画系的艺术走向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阿木 点击 :

当代绘画艺术的境遇

其实,我们今日在视觉艺术层面上的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无法脱离开对于人类已有经验的理性判断。也就是说,当下的艺术创作,已经远远不是在古典艺术情景之中的个人化的情感表现、观念表达与理念的传达,而是切实地成为一种在人类视觉史领域之中的选择行为。

当代绘画在社会性观念艺术的风潮面前,所谓的“语言转向”也就变成了一个伪命题,因为孤立的视觉语言转向的结果是图像的泛滥。

而视觉之下“图像”与“摄影”的影响又密切相关。依此而言,摄影就是主体的在场性缺席。依据于复制性的理论,摄影本身是对于自然的复制,而当自然被转化成图像的过程之中,主体虽然存在于操控的过程之中,然而,作者却是“缺席”的。

作者的缺席直接导致了绘画死亡的论断。从对于自然的模仿到对于自然的复制,绘画在这个期间有过其短暂的“自足性”存在。这就是对于平面化的谋求。当艺术家试图从模仿自然的古典主义语境之中逃离的时候,谋求的是一种视觉幻想:原始的、埃及的、东方的、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平面性本身,就是视觉艺术自身的“自由性”表达。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之下,绘画艺术首先开始了对于透视的多视点在画面的呈现,以此来显见对于剧场化绘画的超越。由于分散了画面的视点,摆脱了对于空间的凝固,使得时间性在画面之中得以流动起来。

之后消失了形象的绘画,转向了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视觉测验。由不同的视觉元素点、线、面组成的画面,还考验创作者在心理失重之下的视觉反应。也就是说,抽象绘画其实就是一种先于经验的探险,在没有任何参照之下所进行的自我拷问。它面对的是理论层面上的“真实自由”,同时也是无边无际的心理黑洞,但是这种自由的代价是迷失。最终的结果是创作者与接收者都必须进入一种诘问的过程之中,二者之间的心理平衡,是其绘画作品结果的最终验证结果。

当画面上的自由得到之后,这种抽象画面失去方位的绝对性,也就进入到一种迅速的繁殖状态,它抵达的是一种无边的视觉复制与意义的极速衰减。于是,方法论被提示到抽象艺术的前沿地带。

进入方法论状态的绘画,其实就是增加一种哲学层面上的难度。因为它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发明”,而是一种对于问题生效的针对性。

然而,当绘画被迫为了回应于社会性的干预,走向了“波普艺术”的时候,由立体空间造型艺术方式也同时转身为“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等,如此以来,在社会性问题的呈现及空间视觉的震撼方面,绘画被逐渐地边缘化了。

如今,视觉艺术成为一种综合感官方式的“项目”,也就是说,在某种艺术观念被独立设置之后,可以调度视觉的、听觉的,甚至是嗅觉的、触觉的方式。媒材与方式都被退居到“项目”这个概念之下,成为手段而已。

视觉文化与艺术学科的门类独立

绘画被指认已经死亡之后,继而艺术这个概念也没有逃脱同样的命运。艺术的“项目化”其实还有对于传统艺术分类学颠覆与综合。而分类学被认为是西方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逻辑起点。当类别的边沿被破解之后,遗留的只是一种幻灭的瓦砾感。于是,从传统学科的视角来看,发出“死亡”的慨叹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从深层的角度讲,传统的艺术概念死亡,其实意味着传统的被超越,被新的艺术经验所携带的新理念带到一个别样的领地。在这个全新的艺术结构面前,注定要刷新以往的艺术经验与艺术理论和艺术概念,才有可能在此意义上建构新的艺术系统。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视觉文化这个概念出现了,它以取代了“艺术”这个概念的雄心,成为西方艺术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动向。

文化取代艺术,其实在于艺术本身对于审美的背叛。当美学趣味被颠覆之后,风格就成为一种虚假的指称。艺术走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地之时,也是其旧的概念被新的意义所撑破之日。所以,艺术的开放给自己埋下梦魇的陷阱。(1)

不过,艺术由于范围的扩大而被“视觉文化”所取代,终究还只是一种程度上的变化,更为深层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学科意义上的转换。美术史论、艺术史论这些概念被取代,依旧有一个艺术的文化转型的方式,也就是文化方式直接就是以往的艺术方式,这种说法不仅针对于当代崭新的艺术经验,同时也承担起艺术史的逻辑建构,对于那些由于考古学发达不断提供的新造型器物与视觉对象,能够超越艺术与非艺术的概念纠缠,直接进入到惯常经验之中的文化概念,至少也是一种方便的策略。

不过,在中国新的情况又发生了,美术学(2)这个概念出现了。在传统的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之外,所出现的“美术学”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被发明的、来自于宏大叙事动机之下一种行政管理的概念。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需要长时间学术准备的情况之时,中国官方教育与艺术官方机构又有新的举动,艺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

虽然对于艺术作为独立的门类门类学科而言,从学术上自有其轻率和荒谬之处,这是因为,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而言,首先拷问的是有关这个学科的理论准备、经验基础、知识体系、逻辑建构,也就是说,作为独立的艺术学,必定与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这些门类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不仰赖以上人文学科的一般性知识的时候,艺术学为自己构建了怎样的知识系统,它如何从以上的学科门类之中分离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或者说在同样的知识之中,如何分辨出属于艺术的知识以及所包含的必然的逻辑指向。

从另外的层面来看,作为独立门类的学科概念,其意义将如何进行堆积,如何建立一种常态的知识吸纳系统。如何在艺术经验主导艺术界的现状之中,在经验与学科之间,如何进行知识的转换呢。当决策者对这一切的诘问都一派茫然的时候,无疑是让我们产生荒谬感的重要原因。

然而,当一种艺术体制通过行政的方式强行出现的时候,作为一种富于弹性的艺术经验而言,要适应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局势,也并非不可能。而一旦艺术经验适应之后,学术的准备对于艺术学学者而言,虽然是痛苦的,但也注定是必须要面对的了。

中西命题的颠覆与中国问题的凸显

从某种意义上上来看,中西绘画、乃至与中西艺术的比较在逐渐地被伪命题化。这是因为在今日资讯共享化、娱乐共时化、经济交汇化、经验平面化、文化共容化的情况之下,艺术范畴之中的所谓的中西艺术的差异性,已经被本土现代化、民族资源化、创作全球化所取代,在此意义上,中西来自于历史性的差异比较,也就迅速退守成为一个艺术史的一个项目研究课题,而不再具备当下普遍意义上的前沿性。

从历史形态来看,中西艺术的交融,起始于西方的印象派,其标志在于,东方不再是异域风情的对象,而是从表达方式上东方化的认知。从对于笔踪墨迹式的笔法提示,到二维空间的书法式再造,再到对于禅宗思维方式的鉴借与转化,这一切铸就的现代艺术范畴之内的东方艺术的参与。

同时,从中国立场的艺术史书写者,也明晰地看到对于本土艺术现代化过程之中,将西方现代艺术经验之中的东方性改造,转化为对于东方艺术的先导性创造,在此意义上,东方后现代艺术谱系的书写之中,西方经验则被迅速地接纳,并成为其中的真实案例。

因此,东西方艺术的主体交替性变换,也构成了当代的奇特文化景观。

当中西比较的命题被不知不觉中颠覆之后,中国情景之中发生的问题,也就自然地成为世界性的命题。

这是因为当中国的经济总量被列入世界第二的时候,托举经济指标的必然有其文化的因素,而艺术也将注定活跃其中。在此情势之下,艺术问题的发生,也就自然成为一个潜在的全球性问题,至于何时浮出水面,则成为一个随时可能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资源化的中国艺术形式之中,如水墨艺术、现代书法艺术方式,将率先被转化成为国际性的艺术问题,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本土艺术而出场的艺术样式。这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新民间化”的中国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画又是怎样的境遇呢!?

其实,在所谓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下的中国画,已经是难逃“民间艺术”的噩运。这是因为在迎合某些历史性的政治强力意志、迎合喜闻乐见的大众趣味面前,必然会失去其内在的创造驱动力。

如同历史上文人画与院体画之间的博弈,前者以对大众趣味的批判为内在驱动的(如中国古典画论之中“惟俗不可医”。“然读书可以去俗”。“早知不如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等等。)而后者却也以文人核心趣味的诗意谋求为终极判断依据的。(如“画者,文之极也”等言论)。即使是民间绘画,也以文人的方式为追求目标,如民间瓷器上的八大绘画,匠人齐白石写诗、治印、书法而进入国画奥堂之境,因此,三者合谋,共同铸就了中国画的完整面目。

而当代中国画的艺术支持,却是来自于西方古典主义的训练模式,以造型性的训练为趣味出发点,以对自然的模仿为动力源泉,而后抵达对于画面结构的戏剧性营建。在此方面,国画的笔墨特征被水彩画的渲染技法所覆盖,而在创新的名目下,陷入到虚伪的建构之中。

在最容易逃离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影响的山水画,也被“写生”这个概念的误读,而进入到一个风景画视角的陷阱,另外的画家则把守着对于古典主义绘画的忠实复制……。

所有的这一切,出现出民间艺术的如下特征:

主体被遮蔽:

民间艺术的最大特征在于,相互在一种共时空的感觉之中进行思维,相互之间有一种类似于病态的趋同性。其个体的主体性服从于集体的意志。在一种集体思维之下,被动地延续共同的思考模式与反应模式。

思想性缺失

没有思想性,其实就是在其作品之中,没有个体对于时代文化潮向的主动反应。停滞思想活动,也就意味着将“手”作为了大脑的主宰。以技法的娴熟替代形式的探索与实验性的冒险,从而放置在形式的保险箱之中。

隔绝于时代

自觉地与当代艺术保持距离,以一种对当代艺术信息的隔绝态度,来保持虚弱的从容。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其实已经沦为一种凝滞与僵化的表现。这种隔绝于时代的做法是为了一种优越感的制造。

游走于江湖

体制也有成为江湖的危险。在正常的制度之下,又有着潜规则布设其中,所以,当画院被以国家的名义在运行的时候,它所保证的只是一个集团的共同利益了。国家这个概念作为制度上的权威,也成为江湖的伪装。

主题的仆从

以服务于国家的名义来进行所谓主题性的创造,所获得的不仅是来自于国家的利益,还有个性主体献祭集体的行为。仆从于主题,也掩盖着主体的迷失,价值的扭曲以及无限的自我复制。

理论的隔膜

远离艺术理性的思考、远离艺术的独立思想性、远离艺术的前沿理论,远离艺术历史经验,无视人类在当下所处在共同艺术经验与面对同样的艺术史逻辑,其隔膜的就不仅仅是理论,还有对于时代言说权利的自我放弃。

以上种种,无疑是中国画“自我民间化”的粗略特征所在。

中国画“篡集性”特征

“中国画”这个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被追认”的“假设概念”。我曾经在一本书中探讨在中国平面视觉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基本上是一个在中国哲学体系之下,在特有视角下认知自然;在笔墨程式化系统下表现自然这么一个状态。(4)因此,绘画的原创这个概念,其实是在一个集体的意志之中得以完成的。

或许有人可以如此说,在古典艺术情景之中,所有的创造性,都是一种集体意志的参与。同时,由个人来进行完善性地提示的。

但是,中国绘画的情景之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有意识地对于经典的篡集。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蔚为大成。

这就是明清以来中国画家们面对经典时的基本态度。

这种篡集的特征是,承认经典的不可逾越性,认同先在的创造性起点,尊重风气之先的开拓者,在此意义上,“篡集”也就成为一种艺术的主体性选择。

处在图像化的语境之中,传统演练的单薄,如何转换为对于自身历史感的深度削平;当代先锋性的绘画实践,如何演变为对于笔墨的尊重……。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传统经典的诗意化境界转化一种“视境”的谋取。

“视境”替代于“意境”的意义在于:

不可言说变为可以论述。

意境的含义在于论题设立的虚无性。因为意境这个概念本身就对语言学的悖反,是将一个有意义限定的概念导向其内涵的无限包容。其它如“气”、“道”、“神”等等莫不如此。在中国古典语境之中,只有导向此种境地,才可以保证意会的发生。而所谓的“意会”则来自于在共同经验体系之中感应的相互比对。因为这些范畴本身的意义的“不可说”,其实就是基于对语言的局限的认识。放弃言说的不可穷尽,换来其它感知系统的开张。

视境的可以论述性在于,视觉因素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出现,依据于呈现的方式、呈现的因素,呈现的特征,至少可以在定性的范围之内加以论说阐述。

将不可分析对象变为可分析对象。

除了拒绝穷尽的言说之外,“意境”本身对于分析也设置障碍。在意境这个概念之中,意义的岐向性、感知的模糊性和能指与所指的交互性,都是无法分析的重要方面。而意境与诗词的交互,又是导致不可分析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诗意本身就是不着形迹的浪漫,不计结果的情感狂欢。一旦可以分析的就不再是诗,而是一堆语言的瓦砾。

“视境”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开放的视觉旅程,是视觉形式对于笔墨的放逐所到达的可能性。因此,它以视觉为坐标来进行分析其中的构成、组织、元素。也许只有进入到元素单位,分析才会有可能真实地进入。

视觉性的篡集替代意境性的包容

“意境”概念作为中国诗画一体所可以到达的可能度,也就是其包容性的空间概念。而视境的设立本身,其实就是对于篡集的可能性实施视觉空间的扩张。

形式的经典集合代之为形式在独立观念下的篡集。

当然,这个篡集本身,是对于视境的实践,它无疑也是艺术观念独立之下对于各种形式因素的重新集合。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视境有更进一步的阐述。

中国画的视境

在中国画视境这个概念阐述之前,先回顾一下笔者关于视境的论述及在之前所进行的一个“现代中国画”系统建构,它也是今日进入本命题的一个有效的学术起点和可靠的理性支点。

视境的形成

所谓视境,自然包括是视觉情境、视觉语境与视觉环境。

其中,三个层面上的视境,则体现出不同的倾向。

情境:是形成问题的上下文关系指向,由问题的指向性不同,导致了讨论状态、意义的发生的差异。所以,在这个概念上,对于问题形成的逻辑关系的追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它更多地关注问题的纵向因素发生。

视觉情境——是关于视觉问题发生因素必然化的追问,并由此建立起来的关系系统。

语境:则是与问题的表述方式与接受方式之间的对应性,做出当然的阐述。它更多地指喻于横向的条件因素,以及影响问题意义漂移走向的动力所在,所以,视觉语境的设置,与问题的关怀范围有关。

视觉语境——是关于视觉问题意义追寻的前提性条件的建立。

环境:指的是对于问题形成的各种条件因素的粘连。与视觉情境的纵向作用力不同,环境是一种相对结果的呈现,与视觉语境的横向改变力有差异,它更多指喻一种可以形成场景的力量。

视觉环境——指的是在何种问题层面上进行视觉倾向的营造。

境——在佛学中还有心性映射的含义。它是主体在自我与自然,自我与自然关系的观照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结果。直观与反观的自然心象。

“视境”概念的含义如是:

关于视觉意义与层次展开的可能性。

对于视觉意义深度追问与广度的关怀。

对于“视觉场”可能性的营造。

对于视觉因素进行逻辑关系的建立。

面向心性智慧的视觉感察结果。

对于自然与它物的生命感的视觉体悟。

相关文章

  •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清时期的绘画风格基本上源于这个时代。”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而中国山水画也是在这400多年时间里,渐渐独立为一门画科,...

    11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袁佐:坚持艺术的纯粹性[图文]
    袁佐:坚持艺术的纯粹性[图文]

    2月23日,“散漫的抽象”冯良鸿抽象绘画展在中间美术馆闭幕。中间美术馆馆长袁佐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间美术馆坚持纯粹的艺术,提倡学术探讨。提倡对绘画本身的讨论袁佐介绍说,中间建筑艺术区,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凯主持设计,通过旧厂区改造而成的。“在继承传统,做开放性平台的基础上,以主张学术探讨和创...

    115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立群:电视剧是玩妥协的艺术[图文]
    李立群:电视剧是玩妥协的艺术[图文]

    李立群直言自己因为需要赚钱而大量接拍电视剧,他说,其实并没有那么无奈,他对电视剧还是充满感谢的。1978年,李立群参加华视演员培训班,此后凭电视剧《卿须怜我我怜卿》及电影《搭错车》声名鹊起,参演的《光阴的故事》《恐怖分子》等影片也成为当时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之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立群在兰陵剧坊看了一出新戏《摘星》并结识了该剧导演赖声川,他感觉,自己可能会再次回到舞台了。1984年,由赖声川...

    134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毛焰:画好托马斯才画中国人[图文]
    毛焰:画好托马斯才画中国人[图文]

    《托马斯肖像No.3》110cm×75cm布面油画2007年作7月6日,艺术家毛焰参加的“面对面——中荷肖像画及室内绘画展”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拉开序幕。不久之前,毛焰佩斯北京首展刚刚落幕,除了展出他的代表作《托马斯》系列肖像新作外,还首度以大尺幅女人体创作为另一重点展出。近日,被称为“中国当代油画界怪杰”的毛焰...

    160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看到北京四合院被拆最心痛[图文]

    单霁翔单霁翔与故宫,从不缺少关注:今年9月末,单霁翔获文物保护专业最高学术荣誉福布斯奖,成为首位获该奖的华人;近来,故宫制作的一组《雍正行乐图》动态图片在微信上获得百万点击量,不禁让人惊呼,古老故宫原来也是“萌萌哒”。在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89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和单霁翔谈论故宫,说得更多的是对于故宫的守护。以“故宫古建筑整体保护...

    28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功甫帖》真伪之辩难画句号[图文]
    《功甫帖》真伪之辩难画句号[图文]

    第二看台17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最新情况。据介绍,去年4月开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目前,国有单位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已基本完成,本月起正式开展文物采集认定,并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导入审核。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又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包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村...

    14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品日本丹羽常见篆刻“犹犬羊之鞟”印[图文]
    品日本丹羽常见篆刻“犹犬羊之鞟”印[图文]

    资料图时在辛卯初冬,笔者应邀赴鄂参加了由湖北省襄阳市委、市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日本中部书道会,韩国书艺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国际书法年展系列活动。在襄阳凤凰温泉举行的该展览开幕式上,共展出中日韩三国书法家的160幅作品中,其中,只有3幅篆刻印屏,包括日本的丹羽常见、原晴夫和韩国的李文哉。而深深吸引笔者视线的一幅印屏,是日本篆刻家丹羽常见创作的两方同文巨印篆刻作品。面对常人普遍很难释读...

    161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那些外国建筑师未竟的中国梦[图文]
    那些外国建筑师未竟的中国梦[图文]

    那些外国建筑师未竟的中国梦“Un中国制造”是一个讲述“外国建筑师在中国”背后故事的展览。展览涉及近十年在中国未完成的12座天才建筑.。。六月,上海,八号桥创意园区内,名为“Un中国制造”(UNMADEINCHINA)的展览正在进行。用模型和建筑师口述的方式,展示12个未完成的建筑项目。策展人杜墨(MichaelTunke...

    180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原研哉:简单是何时产生的[图文]
    原研哉:简单是何时产生的[图文]

    坂茂设计的碳纤维椅简单大约产生于一百五十年前。当椅子不再用来表现国王、贵族的地位,而只需满足单纯的“坐”的需求,巴洛克、洛可可的魅力曲线和粉饰成了旧时代的遗物。现代主义就是物从复杂蜕变为简单的过程。原研哉和某汽车品牌合作设计的微笑汽车简单这个词运用广泛。一般是指流畅简洁的风格,或是整齐统一的状态,大多用来表示褒义。简朴生活、“简单最好”等理念...

    83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于丹: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靠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图文]
    于丹: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靠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图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中华文明浩浩五千年的历史,历次鼎盛时代莫不是与文化的繁荣昌盛相关联。在打造文化强国的道路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时代传承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与商业产业之间如何保持平衡也是一道待解的难题。中央台记者专访十八大代表、文化学者于丹,为破题寻找灵感。背诵古文经典是很多小学生的必修课。在有些小学,孩子们早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背诵《论语...

    102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图文]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图文]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即使不是反色彩的,也应该是单色或者朴素的描绘才可称之为素描。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素描的定义只能定义画家张万东的外在形象。也就是说,在万紫千红的世界里,张万东已经朴素到了只能称之为“素描”的境地——他随便一站就是一张很不错的素描作品。然而,这只是表象——生活的表象、自然的表象。一旦我们触及视阈、灵魂以及生...

    63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老舍出点子齐白石只画蝌蚪不见蛙[图文]
    老舍出点子齐白石只画蝌蚪不见蛙[图文]

    齐白石晚年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日前,“老舍、胡絜青珍藏字画捐赠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展,20幅书画作品中有8幅系齐白石所作,其中包括齐白石晚期代表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之子舒乙表示,之所以将画作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因为这些作品是由文学家老舍给画家齐白石的“命题作画”。老舍夫人胡絜青在齐白石93岁寿宴上致词。老舍夫人曾拜齐白石为师老...

    73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冰借光画中国山水[图文]
    徐冰借光画中国山水[图文]

    从正面(左图)看,徐冰的作品像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但是从背面(右图)看,则是用干枯植物、麻丝等现成物组成的。透过磨砂玻璃,观众可见的是东方韵味的“水墨”山水画,而画作背面则是干枯植物、麻丝、纸张、编织袋等构成,徐冰延续了10年的系列“背后的故事”近日在中间美术馆揭开了台前幕后。“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图”研究展涵盖了徐冰大型...

    128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方力钧作品2月14日,朱其把自己置换为一位“局外人”写的一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不小反响。近两年来,上海理论研究者陆兴华也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应有的定义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做出了诸多诠释与批判。除此以外,还有朱青生、高名潞、吕澎、杨小彦等人也在通过策展实践探寻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而现在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广州三年展首个项...

    9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黑成义:书法作品应易于辨识[图文]
    黑成义:书法作品应易于辨识[图文]

    近年来,一些求生、求拙、尚奇、尚怪的书法作品开始出现在各种展览之中,这类夸张变形的书法不仅让人难以辨识,更令书法的造型美、章法美、意境美统统不复存在,仅仅给人留下了满纸的“病态”。对于这种现象,津城书法家黑成义认为,书法家可以在创作中展示个性,但前提必须是写出来的字能让老百姓看得懂,既易于辨认又带有美感的书法才是好作品。好看又好认才是好书法作品广受书法界人士好评的黑成...

    119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