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画题款钤印有讲究[图文]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幸福 点击 :

中国画题款钤印有讲究 | 艺术理论沈周《庐山高》(明)轴193.8cm×98.1cm

当今书画界乱题滥题、以字害画现象屡见不鲜——

众所周知,题款和钤印,不仅能对中国画起到点题作用,还能丰富画面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情思和艺术观点。明代沈灏在《画麈》中就说过:“题与画,互为注脚。”近日,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陈金章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很多年轻国画家对题款和钤印一知半解,常常出现乱题滥题、以字害画的情况。那么,今天的国画家要怎样做才能达到诗书画印相生相谐的高度?有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

中国画题款钤印有讲究 | 艺术理论尚涛“大化室”印章

文、图/记者江粤军

张冠李戴式胡乱借用古人诗句

由于文化断层等原因,当代国画家大多离传统越来越远,在题款、钤印上错漏百出,不仅无法锦上添花,而且还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

陈金章表示,现在很多年轻国画家喜欢在画作上乱题一气,还把字写得很大,严重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效果。“画面上有轻重缓急之分,题款和印章能起到平衡的作用,所以基本上每张画完成后,该在什么位置题款,是别无选择的。观众看的是画不是字,所以题款的字数要恰到好处。以前有些文人画题的字很多很大,那是跟画面相得益彰的。印章也同理,并非越大越好。像我的作品构图通常都很饱满,所以我的题款和钤印一般都比较小,避免喧宾夺主。很多年轻国画家的书法功底比较浅,题的字缺乏风骨,还夺了画面的气,画蛇添足。”

中国画题款钤印有讲究 | 艺术理论“尚涛”印章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也认为,当今画家在题字上喜欢追求流行书风,跟画面往往不搭调。同时他指出,现在很多国画作品在题款上缺乏文人趣味,要么很随便地题个穷款,盖个小印,要么就乱题一气。“乱题的情况有两种:一是题款的位置不合适,破坏画面和谐;一是文字内容上胡乱借用。古人题诗一般是‘我手写我口’,用诗歌来抒发作画时的心境、感悟,现在的国画家则往往只能借用前人的诗,有时就出现张冠李戴、文不达意的情况。”

著名国画家尚涛也谈到,有些画家缺乏古代文学修养,却动不动在题款上“之乎者也”一番,一看就是生拉硬拽。

印章搭配多讲究题款意境靠学养

那么,当代国画家怎样才能走出题款和钤印上的误区,重归正道呢?尚涛认为,国画除了展现人文精神,也具有审美特性,所以题款和钤印要增强画面的形式美。“首先必须注重书与画之间笔调的一致性,让画面看起来浑然天成。像徐渭画葡萄,用笔非常流畅,他题的字也都是行草,奔放洒脱;齐白石画画比较稳重,所以他题款不喜欢写行草,一笔一画很清楚。另外,印章可以调节画面的疏密,如果画作的某个位置需要加盖印章,颜色又不能太重,那就一定要舍白文用朱文。”

朱万章也强调朱文印和白文印的搭配多有讲究。“如果姓名印是朱文印,那闲章一般要用白文印。印泥的颜色通常有两种,一种鲜艳,一种偏于暗黄。古雅传统的画面,搭配暗黄的印泥,看起来比较协调;现代感很强或颜色艳丽的画面,则用朱红印泥更合适。”

尚涛认为,现代人耐不下心来细读画面上的长文,因此当下的国画创作跟传统文人画相比要有所偏离。他自己极少题长款,通常都是化用古诗词中的一个句子或拈出几个字,为画面增添意趣。譬如画牡丹,人们通常将其比喻为美人,尚涛因此想到了“倾城倾国”四个字;他画山顶上的鹰隼,会想起古书中“黄鹄之一举知山川之纡曲,再举知天地之方圆”之句,故而在画作底部题上了“睹天地之方圆”,寥寥几个字,鹰的尊贵感立即展现出来了。

在印章上,尚涛同样讲究意蕴。“我的画室比较宽敞,个人又特别喜欢陶渊明的‘纵浪大化里,不喜亦不惧’,因此我刻了一方印章叫‘大化室’。我还有一方印章是‘开辟鸿蒙’,借用了石涛‘一画收尽鸿蒙’和‘作辟混沌手’等精彩画论。”

不过画家要恰当地化用古诗词、典故,无疑需要高深的学养。看来,于国画家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恐怕是永不过时的箴言。

古人题款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中国画的题款,可分为上款与下款:题长篇大论的款识叫长款;下款一般为作者姓名和作画时间、地点等,而只题下款的叫穷款或单款。朱万章说,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出现题款和钤印的卷轴画,是隋代的《展子虔游春图》。“不过,即便到了宋代,中国画上的题款和钤印都相对简单。”

中国画到了元代,由于文人画的兴盛,画家们更加重视抒发自我的感受,于是出现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态。除了姓名印,还用各类闲章来体现自己的艺术取向。这个时期,黄公望、倪云林、赵孟頫等都是代表人物。发展到明代中期的“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人的题款更是臻于极致。到了清代,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像吴昌硕,在作画时就充分考虑为题款让位。

古人的题款并非为了填补空白,而是力求诗书画印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因此,题款的位置、字数、字体都有讲究,印章的大小、位置也非常注意。朱万章表示,工笔画上的题款,一般会较工整,但未必要用楷体,隶书、篆书也可以;大写意作品一般则会用行书、行草。“古人的题款独立开来通常就是一件书法作品。虽然字写得比较随性,但在取势、结体上特别注重跟画面呼应。”

相关文章

  • 高龄画家张金鉴访谈录[图文]
    高龄画家张金鉴访谈录[图文]

    图喜报丰收叶问:收到这么多函电,有何感想?张答:读者对我创作和经历的兴趣这是预料之中。但是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好奇者的函电,可见《美术报》的宣传力度。凡是亲笔来信的,由我自己复函。叶问:有人要求登门拜访学画,你的意见如何?张答:我画速写,兴致一来,随时可画。我画国画,退休后习惯于晚间创作。此时夜深人静心怀开畅,酝酿构思幡然有悟,充满激情流露腕底,放笔大胆得意忘形,往往能取得意外的艺术效果。...

    189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陈九:闲情偶寄“小传统”[图文]
    陈九:闲情偶寄“小传统”[图文]

    陈九朱屺瞻艺术馆、多伦美术馆艺术总监,艺术家,收藏爱好者。收藏有老家具、木雕、年画、灯笼纸等民俗物品。本版图片高剑平陈九的工作室位于闹中取静的上海山阴路上,这里坐落着好几排三层楼的新式里弄房,隔着几条弄堂便是鲁迅故居。陈九工作室同鲁迅故居的房型、构造、朝向基本一致。推开小门,经过一个小院落,门上垂落的卷帘隔开了里屋和外院。这样的卷帘不止一次入过丰子恺的画作,令人想到“人散后,一钩...

    156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李真:跋涉于现实与虚无之间[图文]
    李真:跋涉于现实与虚无之间[图文]

    《金汤》 120cm×193cm×86cm 综合材料 2012继2008年“神魄”个展之后,时隔六年,李真再次于北京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个展“荒徒——李真凡夫系列首展”。自1999年第一次举办个展至今,李真以平均每年一个展览的节奏已经走过了14年,对于一位雕塑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段密集而高强度的艺术之旅:创作、运输、考虑场地空间关系,一个个展览的接替到来,让李真觉得这14年过得很快,每次个展既是新作的...

    16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艺术跟金钱挂钩就变味[图文]
    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艺术跟金钱挂钩就变味[图文]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冯杰正在创作。刘占昆摄作者:刘占昆范文娟8日是中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第六代传人冯杰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艺术一旦跟金钱挂钩,就变了味道。真正想学瓷板画,十年之内不要考虑钱的事情。”南昌瓷板画是一种...

    147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清时期的绘画风格基本上源于这个时代。”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而中国山水画也是在这400多年时间里,渐渐独立为一门画科,...

    11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保利书画主管就《功甫帖》翁方纲题跋发表新见解[图文]
    保利书画主管就《功甫帖》翁方纲题跋发表新见解[图文]

    图为功甫帖&翁跋翁方纲题跋成《功甫帖》真伪判定的重要旁证保利书画主管李雪松就翁方纲题跋发表新见解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邱家和)自媒体上周末披露上海博物馆专家对苏富比纽约在9月高价拍出的苏东坡《功甫帖》的真伪提出质疑后,圈内人士自然也对此议论纷纷,其中上海博物馆专家认定翁方纲的题跋有伪,也成为《功甫帖》真伪之争的重要旁证,而刘益谦在其《我的声明》中也特别提到,上海博物馆专家“连翁方纲...

    98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朱新昌:画聊斋先得接地气[图文]
    朱新昌:画聊斋先得接地气[图文]

    朱新昌作品《劳山道士》知名人物画家朱新昌历时两年潜心为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造像”终于告竣,120幅画作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聊斋绘本》,传神地勾勒出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魅世界。这些画作近期将先后于上海中国画院和蒲松龄家乡山东淄博博物馆亮相。这也是国内画家首次系统地将《聊斋志异》的故事以中国画方式呈现。近日,朱新昌就这一题材的创作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进行...

    186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潘家园书画市场的艺术坚守者[图文]
    潘家园书画市场的艺术坚守者[图文]

    七十高龄的孔老先生周末常到潘家园摆摊,把字铺在地上,任由行人观赏导读:在潘家园,有专门承接书写楷、行、草、隶、篆书等作品,还拥有了自己工作室——鲁墨缘斋的谢周明先生;有坚持画虾、致力于弘扬齐白石文化的郭岚先生;有活跃在电视荧幕上,却一直在潘家园坚持画画的范国望先生;有从抄写毛主席语录而开始走书法道路并以之为主业的朱国林先生……这些人,来自全国...

    130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学校增设了“第二课堂”,开设如绘画、书法、编织、演讲等技艺课,打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何把学科知识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科课程游戏化,使“第二课堂”更好地为学科知识服务,加强两者之间的渗透性?本文将以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的鉴赏和绘画中的中国山水画的相互结合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的正向迁移作用。关键词:意境 山水画...

    179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随心所欲不逾规——彭贵军书法艺术散论[图文]
    随心所欲不逾规——彭贵军书法艺术散论[图文]

    彭贵军《行草贡性之诗》作品尺寸:46cm×74cm“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意味着在积累了很多经验之后,做任何事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时,也要合乎规矩(不逾矩)。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也有相似的观点,他的美学理论建立在其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综合康德对艺术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一句话:艺术是天才凭借创造性想象力建构审美意象或审美理念的一种&ld...

    46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把握禅机》当代海派玉雕大师代胜坤精品鉴赏[图文]
    《把握禅机》当代海派玉雕大师代胜坤精品鉴赏[图文]

    代胜坤著名玉石雕刻家、上海玉雕大师、上海海派玉雕大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主攻人物雕刻,代胜坤自1997年始进入玉雕行业,2005年成立个人工作室“瑞坤玉舍”。经过近十几年的苦心钻研、厚积薄发,自2006年至今,他凭借《观音》、《罗汉》。《喜获大礼》、《马到成功》、《飞黄腾达》、《代代有余》《引凤来仪》《妙笔生花》等经典作品成为“天工奖”、&ld...

    154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杭春晓:历史仅是一种描述[图文]
    杭春晓:历史仅是一种描述[图文]

    图片资料胡适称“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时,很多人不以为然,并义愤填膺。为何?因为在他们看来,“历史”是神圣“事实”,不容“戏谑”。然而,胡适因此被责难,却很冤枉,因为,他根本没说过这句话。那些义愤填膺的人们,着实上了“事实”的当—他们愤然捍卫“历...

    149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参禅体道 以书修行——张德林其人其书[图文]
    参禅体道 以书修行——张德林其人其书[图文]

    张德林近影我认识德林兄是前几年。那时我在中国书法院读研究生课程班,他过来听课,顺便给同学们带了一些他的作品集。让人意外的是,全是给的精装本,我心里直嘀咕:这得多少钱呐!觉得这人还挺大气的。我的同桌陆振永兄仔细翻看作品集后说了两个字:“高手”。陆兄在学员中也是公认的高手,能让他佩服的人不多。我俩翻着德林兄的作品集,都很激动。下课后,我和陆兄就在走道里堵住德林兄交谈。这算是...

    79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

    胡永凯酒会胡永凯君是一位受过系统艺术训练,带有学院情结,但又有自由创造精神的画家。学院训练与自由创造精神本来并不相悖,但是不少在学院受过教育的人,只学到了造型的规矩和法则,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终不能独步行走,更不用说自成局面了。我说胡永凯有学院情结,主要是指他尊重造型规律与原理,珍惜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巧,但又不为之所束缚。走出校门之后,他善于结合工作实践,深入领会艺术奥秘,寻找适合发挥...

    6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国人的交往心态[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国人的交往心态[图文]

    齐白石的艺术声誉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他九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真正得以被外国人所认识、钦佩、追捧却是在他六十岁的1922年以后,也就是说这一年随着陈师曾将他的画带到日本展览而开始的。我们根据齐白石的记述知道,齐白石的画能到日本展览也是个偶然的机会,并非出于主观的设计。当时只是日本的两位著名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来信邀陈师曾带着作品,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联合会画展览会。这时的日本人并...

    70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