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 形单影只[图文]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小叉烧 点击 :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 形单影只 | 美术科普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形单影只

1956年7月29日,在法国尼斯港的公爵古城堡里,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接待来访的中国画家张大千。毕加索搬出5大本画册、上百幅作品给张大千欣赏。翻着翻着,张大千愣住了—这些画竟然全是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上色;用一根线画水,就使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我不懂,中国人为何还要到巴黎学习艺术?”当中国邀请毕加索访问时,毕加索风趣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齐白石是我国20世纪画坛巨匠,精通诗、画、字、印,在画坛堪称一绝。2010年,全球知名艺术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齐白石位列2009年全球艺术家作品拍卖额第三名,成交额达7000万美元。

很多人都知道齐白石的作品价值连城,却不知他是怎样从一个只读过半年私塾的木匠,成长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不久前,记者来到了齐白石的老家湖南省湘潭县。齐白石的嫡孙齐由来,如今还生活在爷爷的老宅旁边,潜心钻研齐派艺术。齐由来是齐白石的三子所生,从小随父母学画,并得到齐白石的亲自指点。年过七旬的他,在书墨清香中,向记者回忆了爷爷齐白石的坎坷艺术生涯—

8年时间,远游南北

爷爷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他曾感慨:“穷人家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真是难若登天。我是穷窝子里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回想这一生,千言万语,百感交集……”

1864年元旦,爷爷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一个叫星斗塘的地方,乳名“阿芝”。爷爷是家中的长孙,备受疼爱。爷爷的祖母总是戴着大草帽,不辞辛苦地背着他下地干活。爷爷晚年每每想起这个场景,就忍不住想去祖坟上大哭一场。

因为家境贫寒,爷爷8岁时上了半年私塾就辍学了。之后,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爷爷非常刻苦,时常因为读书,忘记回家。他的祖母不放心,只能在他脖子上挂一铜铃,远远听到铃声响,就知道他平安回来了。爷爷晚年有方印叫“系铃人”,就是追忆这段童年时光—“祖母闻铃心始欢。”

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穷人家的男孩很小就可以娶亲,为的是家里能多个劳力。爷爷12岁时娶了媳妇,比他大一岁,名叫春君。爷爷从小体弱多病,干不了重体力活,15岁时开始拜师学“粗木作”,也就是做木匠。可是,盖房子、立木架爷爷哪里干得动,一年后,他找到当地有名的雕花木匠周之美,拜其为师。由于爷爷聪明又肯钻研,周师傅把雕刻人物的全部技术都传授给了他。

爷爷19岁出师,大家都叫他“芝木匠”。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陈规,在花篮上加些葡萄、石榴,或画些牡丹梅菊,“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一年后,爷爷偶然在一位主顾家里看到一部乾隆年间的《芥子园画谱》,彩色套印。他仿佛看到了宝贝,借来临摹,半年时间就画了16本。这可以说是爷爷绘画人生的第一步。

27岁那年,爷爷拜湘潭有名的大儒胡沁园为师,他给爷爷取名齐璜,号白石山人。爷爷说:“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他画画观察细致,喜欢画古装人物。古人穿什么衣服?爷爷经常琢磨,他看戏台上唱戏的打扮,也照着画出来。渐渐地,他的画在乡里出了名,乡亲们都愿意找他画些玉皇、老君、财神、火神之类的人物。因为爷爷画的人美,大家戏称他为“齐美人”。

爷爷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为生,这让他在眼界和学问上都受到了局限。在朋友的鼓动下,爷爷用8年时间远游南北各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年过半百,开始“北漂”

2010年3月,我看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做了一期爷爷的节目。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吕立新总结说:“齐白石57岁当了‘北漂’,他在湖南只是小范围内有名,不闯北京,很难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1917年,爷爷第二次到北京。眷恋故土的爷爷本不打算出门,不料连年兵乱,四处混战,没有一天不提心吊胆过日子。这时,爷爷收到老朋友、文学家樊樊山的来信。他劝爷爷到北京居住,靠卖画就可以养活自己。于是,爷爷辞别了父母妻子,独自动身北上。

在北京,他借住法源寺,认识了两位和尚,后来拜他为师。但也有些科榜名士,能诗能画,看不起木匠出身的爷爷,甚至背地里骂他粗野,“画出来的东西俗气熏人,难登大雅之堂”。在这样的逆境中,爷爷并没有退缩。

爷爷在家乡和在京城的地位是“两重天”。1918年,他曾回过一次家,但村里土匪明目张胆,四处扬言:“芝木匠发财啦,去绑他画画!”爷爷只好隐居在山下的茅草屋里。最终,他下定决心,定居北京,死也不再回家。

1919年,爷爷57岁,第三次来到北京。他仍住在法源寺,卖画刻印。爷爷的画,类似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的风格,画风清雅冷逸,不为北京人所喜爱。除了京城著名画家陈师曾外,懂得爷爷画的人几乎没有。爷爷作画,一个扇面定价两元银币,比同时期一般画家的价码要便宜一半,即便如此,还是很少有人问津。每到夜晚,爷爷孤独地待在寺中,想起父母妻儿远隔千里,常常通宵睡不着觉,他只能靠作些小诗,聊解心头郁闷。

1919年中秋,奶奶来京看望爷爷,她一个女人,希望留在乡下,于是劝爷爷添个二房。奶奶物色了一位18岁的四川女子胡宝珠照顾爷爷的生活起居。从1919年进京,七八年间,爷爷辗转法源寺、龙泉寺、石灯庵、观音寺等七八个住处,短的一两个月,长的两三年,都是在别人的屋檐下栖身,五六十岁的人了,他该是何种心境!

无人赏识,形单影只

湖南画梅最有名,爷爷以往画梅是参照同乡的笔法。然而在京城,陈师曾说,工笔画梅费力不好看。于是,爷爷改变了画法。他在同乡的介绍下,认识了徐悲鸿、贺履之等艺术名人。

1920年,爷爷跟梅兰芳相识。虽然只是一面之交,但梅兰芳很赏识爷爷。看到爷爷在京城名气不大,梅先生就跟别人介绍:“这是我的农民朋友。”有一次,爷爷到一个大户人家去应酬,满屋都是阔绰的人,他们看爷爷衣着平常,又无熟友,谁也不理睬他。想不到梅兰芳很恭敬地过来和爷爷寒暄,让许多客人大为惊讶。事后,爷爷专门画了一幅画《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并题诗:“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感慨世态炎凉。

1922年,陈师曾应邀去日本参加画展,将爷爷的画一同带了去。不曾想,爷爷的画全部卖出,平均每幅卖了100元银币,山水画更贵,二尺长的卖到了250元银币。这样的价格,在国内想也不敢想。陈师曾告诉爷爷,法国人在东京,还选了他们两人的画,参加巴黎艺术展览会。日本人还想把他们的作品拍成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这之后,很多外国人来北京买爷爷的画。琉璃厂的古董贩子,也纷纷求爷爷的画。从此,爷爷的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旺。然而,一年后,陈师曾得疟疾病逝,享年48岁。爷爷痛苦地说:“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1926年,爷爷准备回家探视双亲,然而到了长沙,听说家乡一带正有战事,只得折回。后来由于连年战乱,曾祖母、曾祖父去世,爷爷都没能回乡尽孝。这成了他一生的悔恨。

不过,那年冬天,“北漂”的爷爷终于有了自己在北京的住所,买下了现在西城区跨车胡同13号的住房。

爷爷卖画,也是为了养活北京和湖南两大家子人。新中国成立前,他到南方卖了一些画,自嘲说回来还换不了两袋大米,因为当年国民党统治下通货膨胀严重。尽管生活窘迫,但爷爷很有气节。他非常痛恨日本人,曾经有日本人想买他的画,爷爷就贴了一个告示:“齐白石三天前就死了”,不愿为日本人作画。还有一次,爷爷直接画了4只螃蟹给日本人,写着:“看你横行到几时”。有个汉奸求画,爷爷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不画翅膀,也能让它飞

在京数十年后,爷爷的画风由原来的清幽淡雅转变为大写意,运用浓艳的颜色,从原来的精细拘谨转变为大弧线的泼墨画,开创了崭新的风格。

爷爷一生创作勤奋,画作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特别是晚年,他仅1953年一年,大大小小的作品就有600多幅。这些画题材很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瓜果蔬菜、扫帚、油灯,传统文人认为是俗气的东西,都出现在他的笔端。他甚至能把老鼠、绿头苍蝇都画得清新脱俗。

爷爷晚年很节俭,也会画画给家人,但人均一幅,不会多画。为了防止家里众多子嗣拿走他的画,他身上总带着一把锁,把重要的作品随时锁起来。1940年,爷爷的发妻陈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1943年,胡宝珠病殁。那时,爷爷膝下男儿6人,女儿6人,儿媳5人,共有曾孙、曾孙女40多人,但见面不相识的很多。

我的父亲是爷爷最疼爱的儿子之一,他本来很有艺术天分,却因抽鸦片早逝。父亲去世后,因为怕爷爷太过伤心,周恩来总理指示,任何人不得透露父亲去世的消息。有一次,我弟弟去看望爷爷,穿了一双黑色的鞋,上面缝了白布,按我们那里的习俗,只有亲人去世的时候才将白布缝在鞋上。爷爷问:“为什么鞋上有白布?”弟弟骗他说,鞋子坏了……其实那时,我父亲已经去世5年了。

爷爷最喜欢晚辈去家里,喜欢请我们吃饭,但每次吃饭不管吃没吃饱,就只有一碗。那时候我小,唯一的记忆是总吃不饱饭,回家还要再吃一顿。1956年,我最后一次见到爷爷。我带画去给他看,他手把手地教我怎么用笔,怎么构图,一共画了3幅。我记得画了一只蜻蜓,用的大写意手法。当时我还不高兴,不了解爷爷,只想要画大一点的画。

爷爷在文艺界结交了不少朋友,有徐悲鸿、老舍、新凤霞……他曾收演员新凤霞为干女儿,觉得新凤霞漂亮,喜欢看着她。当时有传言,想求画者,必带新凤霞。新凤霞倒也大方,她说,我做的就是演员,就是给别人看的,您喜欢看可以尽管看。爷爷80岁之后,画虾技艺颇为精湛,他画的虾,形神兼备,生动有趣,被人称为“绝艺”。

爷爷和毛主席是老乡,他曾在1950年送给毛主席一幅鹰图,也曾受邀给蒋介石画过鹰。但送给毛主席的鹰图,是爷爷晚年最得力的画作,以“英雄”的谐音寓意。画的左下角实,右上角空,寓意前景广阔,融民间艺术与民族艺术为一体。

爷爷算是真正的大器晚成。1956年,他获得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的“国际和平奖金”,证书上的和平鸽,是毕加索画的。爷爷说:“外国人画和平鸽要画翅膀才能看出震动,而我可以不画翅膀,便让它飞起来。”1957年9月16日,爷爷在北京病逝,终年94岁。

毕加索曾经说,齐白石的画充满着中国画的神韵之美,真正的印象派应该在中国。爷爷没有像张大千那样西游敦煌,也没有像徐悲鸿那样留学东洋,他是真正的农民艺术家。

相关文章

  • 关于《兰亭序》的若干问题[图文]
    关于《兰亭序》的若干问题[图文]

    1965年起,郭沫若先生先后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等文章,以南京出土的东晋墓志、墓砖、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来否定王羲之《兰亭序》,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兰亭论辩……“文革”过后,国家拨乱反正,实事求是之风回归,国家更加重视民族的文化传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岂能不“感慨系之”!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墓志(...

    86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漫画30多年前,海峡彼岸的乡愁,还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载不动的乡愁在两岸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中逐渐舒解。这种客观的历史变化,是两岸有识之士持续努力的结果。这其中,承载民族历史信息的传统文化既是舒经活脉的元气,也是沟通交流的舟楫便道。文博界为两岸文化交流打出头炮之后,1993年国家京剧院袁世海、杜近芳等京剧名角组成的95人演出团分两批赴台...

    14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杨佴旻自述—关于水墨画现状的一点思考[图文]
    杨佴旻自述—关于水墨画现状的一点思考[图文]

    杨佴旻当今的水墨画现状和社会太不匹配。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实在不应该是眼下这样的水墨画。更甚至是︰很多人,似乎已经安于水墨画的现状,他们以为水墨画已经很现在了!鉴于水墨画目前的实际,我想到了“大水墨”。先生们有严格的规范,批评家有成套的理论,我不是文艺理论的研究者,我有的可能只是一点偏见。当今的水墨画现状和社会太不匹配。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80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诗书画印的守望[图文]
    诗书画印的守望[图文]

    “西泠雅集”活动现场。资料图片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本报今起推出“贯彻十八大精神·‘五位一体’礼赞”栏目,记者将以真挚的情感、贴近的姿态和鲜活的笔触,深入反映各地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五位一体&rdq...

    116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潘鹤:我做雕塑是有话要说[图文]
    潘鹤:我做雕塑是有话要说[图文]

    潘鹤潘鹤,别名潘思伟,著名雕塑家,1925年生于广州,籍贯广东南海。曾师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进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历任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和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潘鹤致力于雕塑艺术64年,从事美术教育45年。创作了大量经典雕塑作品,如《深圳开荒牛》、《艰苦岁月》等。早于洞穴时代,人类即已与艺术结缘...

    101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曾梵志:我可不敢做局 因为太受关注[图文]
    曾梵志:我可不敢做局 因为太受关注[图文]

    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曾梵志《最后的晚餐》拍出1.8亿港元(约合1.42亿元人民币),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纪录。人物周刊:你的作品总是贯穿着不安和痛苦,这种痛感来源于哪里?曾梵志:我从小记忆力好。亲眼所见的支离破碎的记忆,一闭上眼,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人的极限我都经历过,饿得不行,隔着玻璃看冒热气的包子,想吃,但是没钱。16岁在印刷厂,连着3天熬夜加班,体力透支,不停搬东西,累得可以在任...

    38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泼墨代线条 误导人物画[图文]
    泼墨代线条 误导人物画[图文]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十五年前,吴冠中先生的一篇文章《笔墨等于零》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画笔墨的持久争论。近日,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军者之一的黄一瀚先生称:中国画笔墨中处于核心概念的线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穷尽其样式;而墨块,尤其是人物画中的泼墨则是一块尚未深入开垦的“处女地”,正可为当代水墨发展留下一个突破口。果真如此吗?且看业界专家们的深入辨析。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局部...

    4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在巴黎:约会艺术(上)[图文]
    在巴黎:约会艺术(上)[图文]

    韦罗内塞卡纳的婚宴巴黎,是繁华旖旎的艺术之都,是世界时尚的中心,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是古城保护的楷模,是文化环境的典范,是我心目中的艺术伊甸园,多少年来总是让我魂牵梦萦。辛卯孟冬,我有幸接到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贝莱克先生的邀请,踏上了去往巴黎的航班。来到卢浮宫馆藏馆已是第二天下午2点。面对数十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稀世珍宝,顷刻间仿佛回到了中古世纪。雕塑《维纳斯》,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充溢着青春...

    6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詹建俊:选择绘画一生理想[图文]
    詹建俊:选择绘画一生理想[图文]

    詹建俊油画《天地行》以517.5万元的成交价领衔2014保利拍卖在三亚举行的油画专场。2月4日,著名画家詹建俊油画《天地行》以517.5万元的成交价领衔2014保利拍卖在三亚举行的油画专场。作为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詹建俊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他所有精力、体力都关注在绘画上,“画画是我最大的兴趣,我爱好这个,好这口儿。我这一生最明智之举就...

    119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翁笑雨:谈艺术创新观念构架与角色[图文]
    翁笑雨:谈艺术创新观念构架与角色[图文]

    麦克·海泽(MichaelHeizer)在展览期间摧毁了伯尔尼美术馆门前的通道,1969年。图片版权:BalthasarBurkhard摄影,Bern(ArchivHaraldSzeemann),摘自汉斯-乔吉姆·姆勒(Hans-JoachimMuller),《哈罗德·泽曼:做展览的人》(HaraldSzeemann–ExhibitionMak...

    177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徐斌号子云,又号大丰堂主,浙江衢州柯城人。徐斌这个人很低调,使他没有在当代花鸟画坛的浪潮中随波起伏,而是过着一种平和恬淡的生活。虽然今天的书画市场火爆、商品画走俏,但如何成“名”成“家”、如何应对市场,这些浮躁的功利思想仍然离他很远。他偏安于浙西,潜心花鸟画创作,执着专注,令人欣喜。徐斌自小随乡贤周一云先生学画,周一云先生是张书旂的弟子,因此他的画风...

    33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学校增设了“第二课堂”,开设如绘画、书法、编织、演讲等技艺课,打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何把学科知识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科课程游戏化,使“第二课堂”更好地为学科知识服务,加强两者之间的渗透性?本文将以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的鉴赏和绘画中的中国山水画的相互结合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的正向迁移作用。关键词:意境 山水画...

    179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公共艺术更需要艺术家善于随机应变[图文]
    公共艺术更需要艺术家善于随机应变[图文]

    上海大黄鸭◆林明杰记得有一次在欧洲接连周游了两、三个大型的新潮艺术盛会,然后走在马路上见到垃圾堆都觉得是装置艺术。上海街头刚刚竖起的一件用无数“小黄鸭”沾覆的大型雕塑“大鸭梨”,被路人剥得光了下半身。这样的“非礼”事件,被方翔先生看成了“行为艺术”,大概也是因为他在艺术圈呆得时间多了些造成的。...

    5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中国文物网讯(编辑张艳)2007年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提出构建国家级的“文化产权交易所”,2009年国务院核批上海、深圳两块牌照,2010年初,国家9大部委签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产业地位和法律地位,自此文交所在全国遍地开花,霎时间文交所风头无两,但这一发展态势却未能持久,全国文交所...

    16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德林:期待人书俱老的那一天[图文]
    张德林:期待人书俱老的那一天[图文]

    张德林作品对张德林老师的采访,在国家大剧院后一座安静的四合院里展开。我面前的这位中年书法家,神清气朗,谈起书法艺术时眼中便瞬间流露出喜悦的目光。半天的交谈后,我清楚地感知到,这是一位真正把书法融入了生命和生活的艺术家。与许多书香门第、家有师承的书画家不同,张德林出身于安徽来安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几代都没有人与书法艺术有过任何渊源。但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子弟,凭借着对于书法的赤诚与热爱,一步步开拓...

    125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