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新工笔”热潮能否持久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小龙马 点击 :

对于这样一股“新工笔”的热潮,它是否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又或者在热潮过后又不可避免地慢慢消退?考察其内在的核心文化底蕴、未来价值,才是艺术家和投资者都应关注的。

近几年,“新工笔”一词从众多新生概念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艺术市场中的一个热点。逐渐拥有成熟体系、大批艺术家的“新工笔”甚至出现了精品一画难求的局面。从中国嘉德2012年首次推出“水墨新世界”专场到2013年保利香港秋拍中,“新工笔”代表人物朱伟、徐累等艺术家的作品高价成交更是让不少艺术市场观察者断言“新工笔”行情将持续看涨。那么,对于这样一股“新工笔”的热潮,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它是能闯出一片新天地,还是会在热潮过后又不可避免地慢慢消退?

何谓“新工笔”

中国的工笔画历史悠久,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工笔画达到鼎盛,《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许多留世画作成了标榜史册的作品。“工笔画最早是一种画法,与粗笔画相互区分,后逐渐引申为门类并与写意画相对。”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鉴定家徐建融介绍说,原本并不流行的工笔画主要有着形象刻画严密、细线条等特点,在上色方面也有一定讲究。而随着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涌入,这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与过去的工笔仕女、花鸟已不同,从语言、题材、观念上开始发生变化。

目前我们所说的“新工笔”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6年,艺术评论家杭春晓发表文章《灰色的影调》,在“新锐工笔”的概念基础上提炼出“新工笔画”。“新锐工笔”是杭春晓2005年举办的“新锐工笔五人展”,参展画家为徐累、崔进、张见、高茜、雷苗。此后随着学术梳理的深入,“新工笔”概念便逐渐成型。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顾平所曾解释说,“新工笔”是当代中国画的新现象,其特点主要有二:它倾向于工笔的表现手法,“新”中包含着变化,虽由传统演绎而来,但都是地道的新绘画;它是当代工笔绘画的代名词,传统的技法加上当代的观念,与传统的工笔画拉开了距离。

徐建融则指出,新工笔对于工笔画有着艺术工艺上的延续,包括细线条、均匀的颜色、精道的画法等等。其构成、色彩、形象的表现上都有诸多新意,视觉上好看是其一大特点,并且有着超越老一代工笔画的匠气。“再加上近几年唐宋传统受到艺术界的认可,‘新工笔’的热潮也就随着而来了。”徐建融分析说,“新工笔”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对老一代工笔画的一些缺陷进行了有效弥补。但它却脱离了传统中国画的“古意”,多了现代绘画的观念性和实验性。

市场行情“热力十足”

事实上,艺术品市场真正开始关注当代工笔画,还是近几年的事,但其价格的涨势有目共睹。其中,何家英作为当代著名中青年工笔人物画家,一直是艺术与市场双赢的代表,其作品总体成交率在85%以上。从拍卖市场来看,2005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首次推出的中国当代书画拍卖专场成交率达100%,总额达1963.9万元。随后不少拍卖公司都陆续推出了当代水墨专场或专题,而在这当中,工笔画所占比重连年增长。

“新工笔”的不断成熟孕育了一批庞大的创作队伍,他们创作出众多的精品佳作,在市场上的表现也是亮点不断,最近几年来,年轻工笔画家的作品不断出现在拍卖场,价格节节上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2年5月嘉德“水墨新世界”专场中,徐累的作品《夜中昼》以149.5万元的高价荣登榜首;郝量的《折射》以52.9万元成交。2012年北京保利秋拍首次推出名为“中国当代水墨的中坚力量”的夜场拍卖,其中包括年轻工笔画家曾建勇、杭春晖、陈林等人的作品;在随后的北京匡时秋拍中,也首次推出“当代书画专场”,其中包括张见、高茜、雷苗、彭薇、郝量、徐华翎等年轻新锐工笔画家的作品,且全部成交。

2013年保利香港秋拍中,朱伟的《水墨研究课徒系列》估价160万港元,最终以747万港元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新工笔”代表人物之一徐累的《龙马会》也以281.75万港元被一位古画收藏家竞得,而他的作品《向达芬奇致敬·天花》在2013年保利春拍中以402.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其个人拍卖作品成交纪录。

此后出现在拍卖场的“新工笔”作品不断增多,呈现历年上涨的态势,“新工笔”画家作品的上拍数量、成交率、成交额都持续上升,最近两年,一些“新工笔”画家的作品更是出现一纸难求的局面。

火热走势能否持久?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现在已上涨了不少价格,但是从“新工笔”整个市场的发展来看,依然是价值低洼地。对此,徐建融表示还需“留待市场检验”。

“‘新工笔’热潮来了之后,写意画家们也有些坐不住了,大谈要弘扬写意精神。”徐建融笑着说:“其实艺术还是应提倡多元化,大家各有各的好。”诚然,近年来的艺术领域无论是市场还是学术方面,都或多或少有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问题,总是徘徊于好或不好的二元论。一会儿这个是热点、一会儿那个是潮流,让投资者和收藏者都颇有些目不暇接。徐建融认为,未来的行情走势究竟如何,其关键仍在于“新工笔”是否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新旧交替是艺术市场的常态,“新工笔”的好坏绝不在于其画得究竟是粗还是细,核心问题是内在的文化底蕴能否支撑其越走越远。这一点,就需要艺术家和藏家共同去挖掘和努力了。“也许几年之后,‘新工笔’的价值才会慢慢被后人所认定。”徐建融说。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都会带来不同的认识,对于当下火热的“新工笔”而言,用多元化的眼光多角度去“侧看”,而非纠结于好或不好、与写意画相比孰优孰劣之类的问题,应该会是比较客观的一种认知方式。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收藏“新工笔”还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一级市场少有机构在跟进这个板块,这就需要个人具备基本的认知判断;另外,“新工笔”的包容性很广,书画门第观念也不是那么明显,在艺术家的选择判断上比传统书画多了不少难度,所以应尽量选择已有成熟风格、成熟市场的艺术家作品;最后,对于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要谨慎购买,随着市场的热度上升,一些拙劣的模仿作品混杂其中在所难免,这就需要爱好者认真学习基本的价值判断,比如对工笔技法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包括对艺术家的深入了解等。

相关文章

  • 青年画家向亚——做一个大自然和生活的好学生[图文]
    青年画家向亚——做一个大自然和生活的好学生[图文]

    向亚,男,1990年生,湖南岳阳人,2013年毕业于长江大学油画本科专业获学士学位。“在描绘对象之前我会先去感受对象的故事性,这个故事的结局或赞扬、或批判,有了这个结局我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艺术中最打动人的东西是从生命中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灵感的源泉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向亚当社会与大学校园都处在一种普遍的利益至上的病态之中时,向...

    114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图文]
    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图文]

    王笠泽和李律师关于宋庄青年艺术家砍手自杀的“争论”2014年元月12日上午,我看到了《宋庄青年艺术家生存困难自己砍手》这篇新闻报道,心里很难受,立即转发在自己的维信里,并写了下边的一句话:为宋庄的青年艺术家流泪!呼吁通州区、宋庄镇政府设立“艺术救济基金“,不能让创业的艺术家去死啊!我的一位律师朋友很快发来一封回信,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我和他因此...

    94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潘欣信:东方意境在油画上的开拓[图文]
    潘欣信:东方意境在油画上的开拓[图文]

    宋卫东笑春风160×240cm油画宋卫东,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油画学会会员。宋卫东的作品,吸收了中国文人画写意的传统,把写意的因素应用于油画当中,在绘画表现上融会贯通了油画与中国画的不同语言,使绘画上升到意象表达语言状态,不拘泥于形似注重表达感情。宋卫东的作品追求东方绘画意境在油画表现上的体现,这与吴冠中老师的作品其理相同,这是因...

    64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特约撰稿人牛双跃本报记者肖鸿皮影,即皮影戏所用皮制的人物、动植物及各种衬景的平面艺术形象。皮影是演出皮影戏的用具,又是可以独立欣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民间美术品。皮影最初用厚纸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削制刮平,根据角色和衬景的需要设计,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装订、罩油等工序完成,风格类似民意剪纸。南宋耐得翁《都城红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

    142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白砥:当今“二王书风”缺失什么?[图文]
    白砥:当今“二王书风”缺失什么?[图文]

    王羲之《二谢帖》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当今书坛的评价体制不健全,学王书家们多有掌控书法评选的权力与平台,这一权力的获得主要是由于他们那路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好看”样式,一旦进入深一层的自我探索,往往会招致唾弃,甚至使大权旁落。辛苦奋斗多年得到的好处怎可轻易言弃?新世纪以来,“二王书风”(王羲之、王献之)逐渐代替碑学,成为书坛仿效的主流风格。...

    173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冰: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图文]
    徐冰:我们用什么来做艺术?[图文]

    2013年11月19日下午六点半,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学习实践部承办的直面名师系列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先生。讲座主要是围绕徐冰先生个人的创作经历和具体作品展开。徐冰先生希望通过对自身艺术之路的剖析和思考,为青年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徐冰先生一如往常,开门见山地说道,题目可能...

    14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傅一清开启装置艺术展览新模式[图文]
    傅一清开启装置艺术展览新模式[图文]

    傅一清社会工业化以来,艺术也成为了工业。艺术家的工作室愈来愈类似工厂;作品之制作方式愈来愈像机械生产:其营销展售方式体系,本身则就是一种工业。然而这些拟工业制造的产品,亦即艺术家口中所谓的艺术品,能如工业产品一般走入千家万户被人享用吗?无论艺术家们如何自我吹嘘,自我催眠,事实是现在艺术仍距人甚远,他们大抵只能放在美术馆、画廊里展示或要求政府财团买单,让它们占据公共空间。其体量、形制、内容都是依...

    77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清芬逸珠 永存画史[图文]
    清芬逸珠 永存画史[图文]

    ■一代画人潘君诺草虫虽微细,《诗经》比兴,亦加寓意。自兹以降,历代画界多有名流。有趣的是,潘先生竟能模声虫语,作虫语交通,比前人更胜。逗蟋蟀不用丝草,而引之以声。晚年的潘先生画虫时,也常有不期之声,弟子闻虫鸣便四处张望寻找,他却一脸无状地说:“声音是我嘴里发出来的。”逗得弟子大笑。先生在画上题及“余儿时喜蓄蟋蟀,爱其鸣声而不使斗也。”草虫技法芦苇蝗...

    106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王春辰:困境中的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图文]
    王春辰:困境中的威尼斯中国馆策展人[图文]

    很难给王春辰贴上一个确切的标签,在成为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之前,他在学校当老师、写文章、翻译书,也策划过学术性的展览,但似乎不是热门人物。但当“变位”为主题的中国馆由王春辰担任策展人后,对他率领出征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队”就已经议论声四起了。王春辰现在的身份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多年在学院氛围中的浸泡令他身上学者的气质远盖过了...

    59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美术馆收藏和艺术委员会制度研究[图文]
    美术馆收藏和艺术委员会制度研究[图文]

    “藏品是美术馆业务建设的基础。美术馆代表国家征集古今中外美术作品,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实物、资料等”。①美术馆的这一工作任务决定了收藏是美术馆的一个主要职能,要履行好这项职能美术馆需要组织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职责就是为美术馆的美术作品收藏提供智慧,提供艺术价值相对标准支持。当下中国的美术馆面临较以往任何时期都为复杂的收藏环境。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大国的崛起,中华大地正在发生...

    78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朱非:内方外圆舞墨人[图文]
    朱非:内方外圆舞墨人[图文]

    笔者喜文好墨,更因职业原因在鲁中书画艺术圈浸润多年,见过些许名家大作,也追随过无数市井奇人,日久天长,渐渐熟稔了一句说辞:“全国书画看鲁中”。虽知其中多少有些地方主义,鉴于山东近几年书画行业的升温和市场的火爆,更有无数大师级人物或隐或市,也便接受了这种说法。直至近日,通过东方艺术媒体联盟偶得绍兴大家朱非先生一幅作品,才猛醒于井底之梦,自叹果然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艺术修为无...

    10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学生缅怀吴冠中:对艺术很纯粹 反对学生像老师[图文]
    学生缅怀吴冠中:对艺术很纯粹 反对学生像老师[图文]

    吴冠中的作品《鲁迅故乡》。2010年6月25日,著名艺术家吴冠中逝世。昨日,“苦瓜家园——2012吴冠中师生作品展”在百雅轩798艺术中心开幕,吴冠中学生以作品纪念吴冠中逝世两周年。展览将展至7月24日。21年后再聚首此次展览源于1991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吴冠中师生作品展》,当时由吴冠中和他的13位学生王怀庆、王秦生等参加。吴冠中曾说...

    195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吉尔伯特和乔治:他们的存在就是艺术[图文]
    吉尔伯特和乔治:他们的存在就是艺术[图文]

    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andGeorge)这个英国当代艺术史上合作最长的艺术家组合,这对行为和艺术都极具戏剧色彩的生活伙伴,在1993年中国个展后,就从中国观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近20年,2012年的香港白立方开幕个展,使得他们和他们的艺术又再次回归中国。伦敦东区,这个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区,是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聚集地。吉尔伯特和乔治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此扎根,由于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永远...

    167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杨小彦:要从历史的眼神里辨别真相[图文]
    杨小彦:要从历史的眼神里辨别真相[图文]

    1955年3月号《人民画报》封面日前,中山大学教授杨小彦在中山大学“政务论坛”进行题为“革命:从现实到想象———20世纪下半叶中国革命的视觉记忆及其变异”的讲座。杨小彦用多年来收集的历史照片,从视觉记忆的角度讲述了“革命”概念的历史变化,陈述了图片的历史价值。杨小彦首先厘...

    129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图文]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图文]

    风动细语2011年“问道雕虫·写生与物本李劲堃花鸟作品展”近日在广州珠江美术馆开展。展厅静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鸟昆虫,透着优雅、空灵之气,被定格在这个凝固的现场。作为广东有影响力的水墨画家,李劲堃一改以往山水画中的氤氲大气,以精细的笔墨,在方寸点滴之间打开一个极其微妙的世界昆虫、花鸟,展示出“笔墨精妙”的韵味。李劲堃,身为广东省...

    181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