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图文]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福福 点击 :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 | 艺术杂谈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

即使不是反色彩的,也应该是单色或者朴素的描绘才可称之为素描。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素描的定义只能定义画家张万东的外在形象。也就是说,在万紫千红的世界里,张万东已经朴素到了只能称之为“素描”的境地——他随便一站就是一张很不错的素描作品。然而,这只是表象——生活的表象、自然的表象。一旦我们触及视阈、灵魂以及生活的深处时,作为素描的作品的张万东顷刻间便有了绚丽而又深沉的色彩。绚丽却又深沉,便免不了梦幻、传奇以及遥远的想象。于是,我们看到了画家的所谓黑红、蓝红、黄红作品系列。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 | 艺术杂谈

在黑、蓝、黄三种颜色之外,贯穿三个系列的是“红”色。

我们知道,红色是一种饱和度和纯度最高的颜色。在我们的语码中,它具备吉祥、喜庆等象征意义。由于高纯度、高饱和度,红色是视觉能量中极易引爆的色彩;又由于其吉庆的象征语义,红色又温暖或搅拌着张万东的黑、蓝、黄系列,并由此形成了画面张力。而张力又从另一维度反证了万东作品中的梦幻、传奇以及遥远的想象。

如果说梦幻、传奇甚至想象的色彩在其尚属写实的作品,比如《先行者》中还略嫌单调、浅白甚至公式化的话,那么,他的其他作品,也就是万东自己说的黑、蓝、黄系列,则从感受的世界走向构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想到地域上的西北甚至西部文化精神,也可以想到你经历或不曾经历的梦幻与传奇。在坚定而又有力的笔触中,所有的形象,包括故事情节都被虚化。这种虚化的结果是素描,曾经扎实的素描有了画家想象的色彩。我们所谓的或说我们所熟悉的素描土行孙般地遁去。随着它的遁去,素描也由绘画的一种基础能力转化为一种高层的艺术创作。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 | 艺术杂谈

但仅仅如此,张万东的作品亦没有多少值得我们考耀的地方。我所关注的是,张万东所作的视觉心理的转换。他的这种转换来自于对“看”这个动词的理解。在万东的作品前,你要完成的动作不是“看”,而是“察看”。“看”是一种自然作用,“察看”是一种心理作用。如果你想走马观花式地观看他的作品,不是不可以,却很难深入到其作品内部,只有细细察看,你才能透过他狂放的笔触、单纯却又绝不羁绊的色彩去探询生活的饱满以及生活的热烈。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朴素的“看”才能转化为审美意义上的“察看”。唯其如此,万东的作品很少让你彻底看清生活的某个细节,比如罗中立《父亲》额头上的汗珠,耳朵上夹的笔,它只让你察看生命的纯度以及生活的热度,并因此而有所感染和鼓舞。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 | 艺术杂谈

在万东给我的个人简历中,我读到他的这样一段话:“我最初画的油画倾向客观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的认知。我觉得与过去比较起来,我现在的画更专业更主观。生活当中有很多打动我的东西——我看到阳光下人物劳作的场景如弯腰曲背、互相交错,还有远处的树木林立,前面的房屋冒着炊烟。还有在烈日下晒得黝黑的肤色浑厚有力。这些都能在心灵上深深地打动我,此时的我有种强烈的感觉去表现它、写实它。在画面上一个人物的神态、强烈的色彩甚至包括那种有味道的弯曲的手我都要精益求精,因为这是我当时对他们的感受。随着我对绘画的理解,认知能力不断的提高,在我的画里面开始出现变化,使我对绘画又有一个更高的理解和追求。”

万东所说的“更高的理解和追求”是否已经达到?可以说“到”,也可以说“没到”。说“到”,是因为他现在作品较之他以前的作品,的确抵达了一个可堪欣慰的高度;说“没到”,是因为他的作品虽然有了大师的气象,比如毕加索,德·库宁等人的气质或元素,但依旧有些概念化,他的作品也因为概念化的影子而减弱了其作品中梦幻与传奇的色彩。这就使得目前的万东及其作品很像大师却终究不是大师。当然,我也因此欣慰。因为,只有这样,万东才是我生活中一个触手可及的好画家,否则,我就只能仰望星空了。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 | 艺术杂谈

库尔贝说,他只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万东却在“看”这个动作中,又多用了些时间去“察看”。他画他所“察看”的,也“察看”他自己的画,察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与欠缺。于是,万东也像其他画家那样办展览、卖画,但还更希望通过这些来“察看”自己的作品。在这里,在画面热烈的色彩之外,万东重新回到素描,他本人也因之有了一件简洁的素描作品——安静而又单纯。

一个画家的质量取决于他对前人绘画经验所掌握的数量。万东究竟研究、储藏了多少前辈画家的艺术经验,我不清楚,更不可能一一道来,但是,德·库宁、贾科梅蒂肯定影响了他现在的创作。他们的影响使得万东的作品在陕西乃至国内画坛有了自己的形象——一直品尝命运的盐。

相关文章

  • 争议漩涡中的平行展[图文]
    争议漩涡中的平行展[图文]

    无论是主题展,国家馆还是平行展,真正能够闪光的还是要看作品本身。只要是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通过何种途径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始终是代表中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这其间无法将之割裂开来。威尼斯双年展主要是三种结构:由组委会任命的总策展人策划的主题展,由各国家馆构成的国家馆区,以及各个艺术机构策划的外围展。外围展的策展人申请并获得组委会审查通过授权使用官网LOGO“collateralev...

    2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简约“韵”长[图文]
    简约“韵”长[图文]

    霍春阳简约,是霍春阳写意画的特点。比起纷繁错落,比起浑厚邈远。简约,就是一泓清水,一眼能看透、一瞥就明白。我以为霍春阳要的,就是这个“透”和“明”的效果。万事能看透,万事能明白,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这是大智慧、大境界、大超脱。霍春阳几笔涂抹:一枝、一桠、一朵,看似随意。其实这是数十年的领悟和修为,犹如参禅者,在慢慢枯寂之中洗涤身心。有一天,倏忽间...

    173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贾雨心中的红原[图文]
    贾雨心中的红原[图文]

    红原系列之一红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它地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平均海拔3600米,长冬无夏,太阳辐照强烈。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指的就是“红原”这个地方。解放后,红原建县,周恩来亲自命名为“红原”,从此,这片古老而圣洁的土地,在中国的版图上便赋予...

    69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回归自然的心灵--栾可新山水画色彩浅谈[图文]
    回归自然的心灵--栾可新山水画色彩浅谈[图文]

    栾可新山水画《福地浩韵》自魏晋以来,写意山水画得以风行,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之一。到了唐代,文人雅士们更喜欢以水墨入画,黑白世界逐渐成为一种上等的文化与品味,那么,中国画里那些桃红柳绿、五彩斑斓的画还要不要研究?我们来看看栾可新的画,当明白其中的道理。栾可新的笔墨很简单,其实就是一幅风景优美的画。行云流水只在他的笔尖,那些为人居住的房屋,桃李堂前罗,榆柳荫后檐,春暧花开的山居,谁又不向往呢?他的...

    185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黄永玉:没受正规美术教育是缺点 也是我的风格[图文]
    黄永玉:没受正规美术教育是缺点 也是我的风格[图文]

    展厅里,黄永玉看着自己过去的作品感叹道:“这样的画现在画不出来喽。”本报记者李韵摄8月26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黄永玉九十画展》开幕的第10天,又恰逢周一闭馆休息日,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媒体专场参观活动。如同黄永玉一贯的行事风格,“照老办法,开门就看。不剪彩,不演讲,不搞酒会,不搞研讨会”,画展极其低调地开幕了。九十高龄的黄永玉亲临现场,用作品向...

    115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抽象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图文]
    抽象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图文]

    “荷花”系列之《为你而抒情NO.2》布上丙烯陆云华是上海最早投身抽象画的画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他的具象画就已经颇有市场。当时他的工作单位在川沙,有比利时领馆的人专门跑很远向他买画。然而在接触了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之后,他觉得临摹式的具象画已经不足以表达他的想法,而抽象画则更接近他的心跳。1998年起,他开始了在圈内人看来颇为“危险”的转向,果然,...

    112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刘洪郡:相对中的笔墨[图文]
    刘洪郡:相对中的笔墨[图文]

    关于笔墨问题人们越谈越有意思,越谈越来文化,我理解的“笔墨”,笔就是韵律、节奏、力量、势的综合展现,“墨”就是“墨分五色”,“墨团团里天地宽”等,黄宾虹的“五笔七墨”已讲得透彻。近年我通过动笔体验,再咀嚼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阐述,我认为笔墨的“自性之美”与...

    72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评论:莫言家的墙砖有什么“文气”[图文]
    评论:莫言家的墙砖有什么“文气”[图文]

    前往莫言旧居参观并无不妥,但这种敬仰更应是一次与文学大师开展“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一次价值共鸣的心灵之旅。据媒体报道,清明小长假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旧居成为热门景点,吸引了数千游客。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造成了一定损害,有些游客挖走了墙角的砖头,有些游客则抠下了旧居的墙皮,说要带回去把土撒在家里沾沾“文气”。山东高密,这个频繁出没于莫言作...

    196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邵亦杨:从绘画到影像[图文]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作品一关于记忆模糊的影像与真实的现实—里希特和它的相片画德国艺术家里希特(GerhardRichter)在当代艺术界享有巨大声誉。当20世纪70年代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绘画濒临死亡时,他为绘画指出了新的出路。相片和相片画是里希特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利用相片做画并不新鲜,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曾借助相片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尤其是肖像画家。对于很多人而言,相片是记忆的...

    33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关于文人画史:在道与艺的张力中[图文]
    关于文人画史:在道与艺的张力中[图文]

    如果说,直至晚唐五代,绘画的伦理功能基本上都是外向型或社会性的,那么,随着宋代文人画价值观的确立,这种功能就日益转为内向型或趣味性。文人画的发展由此走上了一条人格因素不断增长的主体化道路,其批评标准也从偏重作品成就逐渐变成偏重作者品性。当然,与此相携而行的还有“道”与“艺”所构成的巨大张力,它给人们提供着新的诱惑,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北宋&m...

    152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马兴文(SimonMa),华裔设计师,2012年7月SimonMa个展“龙马情”在上海世博馆意大利中心开幕,这场跨界的艺术展览,让马兴文以“艺术家”的身份走入公众的视野。2013年,受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之邀,“中国马兴文特邀展馆”即将登陆水城一座拥有三百年历史的教堂,届时,马兴文将秉承一贯的跨界之...

    52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清新婉约的朝鲜油画[图文]
    清新婉约的朝鲜油画[图文]

    李哲真新娘子(局部)布面油画随着国际艺术交流的日渐频繁,我们对欧洲包括俄罗斯的油画已经不再陌生,各种大师级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随着各类展览屡见不鲜,但如果提及朝鲜的油画,相信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甚至会略有一点神秘感。毗邻中国的朝鲜,虽给人有着与世隔绝的印象,但与中国的交往千百年来从未间断,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其绘画艺术亦与中国类似——有朝鲜国画,也有朝鲜油画。近段时...

    25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黄旺旺: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图文]
    黄旺旺: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图文]

    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搞艺术创作,一定要走出去。必须学会相互交流,才能有所发展。”刚在德国参加了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北京商报社承办的“德国中国文化年·魅力北京”文化周的黄旺旺,回忆起与德国观众交流沉香艺术的情景,依然难掩兴奋。在他看来,历时9天的文化周,不但让沉香雕刻艺术踏上了德国的舞台,更让自己获得了一次与德国艺术家零距离交流...

    18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熊顿:笑对生活[图文]
    熊顿:笑对生活[图文]

    生病了“2011年8月21日清晨,我病了。刚起床走到房门口就轰然倒下,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完全不省人事,并且……全裸。”《滚蛋吧,肿瘤君!》开篇,熊顿以举重若轻的口吻淡定而诙谐地描画了生病、就医的过程。事实上,病情来势汹汹,远不像她描述得这么轻松。(左起)艾米、VIVI、熊顿、老正快乐的相聚(摄于2011年12月)熊顿曾经的主治医生、北京军区...

    95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低调与奢华[图文]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低调与奢华[图文]

    文徵明《湘君夫人图》作者:孟晖一直以为,文徵明其人其画都无秘密可言。到苏州博物馆看《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时,观画体验却十分意外,让我突然明白自己对这位大师远谈不上理解。站在展柜前,我发现,眼前的画面居然不携带任何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愤怒,没有悲伤,没有狂喜,没有宗教情绪,也没有哲学思索,当然更没有性欲的暗示。唯一表达出来的心理状态就是——闲适。用今天的网...

    78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