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东坡书法的启示:书是心中所发[图文]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夕夕 点击 : 286 次

东坡书法的启示:书是心中所发 | 美术科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知名书画家萧海春近几年对苏、黄、米三家都用功极深,在前不久就苏轼书风与临写体会进行对话时,他认为,苏东坡对宋代及以后书法影响巨大,就书法而言,苏东坡并不是复古,而是托古改制,“书是心中所发,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当今书法里的创新问题——书法没有创新。”

苏东坡于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自然的风格。

在当下,如何看待东坡书风?知名书画家萧海春近几年对苏、黄、米三家都用功极深,前不久他与画家朱敏一起就苏轼书风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进行了对话。他认为,苏东坡对宋代及以后书法影响巨大,就书法而言,苏东坡并不是复古,而是托古改制,“书是心中所发,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当今书法里的创新问题——书法没有创新。”

顾村言:对于东坡的书法,黄庭坚曾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他受颜鲁公、杨凝式、李北海影响较大,萧老师这几年对宋代的苏、黄、米三家都用功极深,想请您谈谈在临写苏东坡书法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觉得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萧海春:我觉得专以“书家”来称呼苏东坡,定位太小。他的书法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书体,就这一点苏东坡的学生黄山谷曾专门讲过很多话,题过很多字。就苏东坡的字来说,初看他的字好像不怎么样,但最后大家还是会认为他的字最好。文人写字与贵族家族写字是两回事,一个是守古法,一个是如何表现自我与个性。这其实是有不同的出发点,当然最后都是要实现“法”与“理”与个性的结合。我一直很喜欢苏东坡,比如他的《黄州寒食诗帖》,作为第三行书,他在书写时与他那时候的境遇有关系,更多表达个人的境遇和情绪。书是心中所发,情绪的宣泄,不单单是法度的问题,还要表意。在苏东坡的书法里体现了对魏晋的潇洒、意趣等风韵的表现,但他的基点是颜鲁公。我的一个亲身体会是,如果书法的底子是颜鲁公,那么他在今后的创作上就已经走到了他人的前面。写书法一定要从颜鲁公入手,因为颜的书法非常讲究笔力、气格。加上苏东坡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所以一般的牢笼是拘束不了他的。他很注重笔意,讲究用笔的潇洒和那种挥洒自如的感觉。在“宋四家”里他一直被认为是居中的,原因就在于米芾、黄山谷两人的个人风格很强,其中黄山谷自己出了“山谷体”,米芾实际是“集古字”,其实他们基本还是从“二王”的体系里产生出来的。与他们相比起来,苏东坡的风格显得没有他们那么强烈,但是他把书法的正统在北宋牢牢地固定了下来,可以说他抓住了正统的要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苏东坡的字里常含有“隶”意,但他的骨子还是颜鲁公。五代时杨凝式的价值是由苏东坡提出来的,他也是从“二王”到颜鲁公走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当今的书法创作首先还是要尊重书法的传统,无论在“理”还是“法”上,都要尊重传统书法的观念。还有一点我认为就当今书法创作中“创意”这点来说,“创意”两个字非常有诱惑力,似乎一挨上“创意”两个字就显得特别超前,超越于他人走在了时代最前面。

顾村言:很多人想的是标新立异,强调自己与传统的不同,这是时风使然。

萧海春:有些人觉得自己一旦学习了传统就很难从里面走出来。在我看来,传统不是原罪,相反的,在传统理法中待得越久越深的人,在他出来的时候越能体现书法本身的东西。比如明代时期出现了董其昌、王铎,这两家基本就是两个面。董其昌是流美、潇洒、淡雅,崇尚意趣与淡静。他的书法常采用淡墨,与别人所写的黑黑的不一样,他讲究“韵”。王铎的书法路子在起步时其实是和董其昌一样的,不断地临帖,临帖的同时不断地吸收“二王”体系中的笔法、架构等。为什么王铎后来会走到雄强且重视力度这一块?初看他还似乎是完全与传统反了个个儿,而这实际与他的境遇有关系。王铎最早与黄道周、倪元璐在明朝中晚期是三个非常有名的才子,他们后来的变化也都是从传统里派生出来的,因为每个人境遇不同,用书法作为本我的宣泄最后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顾村言:从这点来看,苏东坡对他们其实都有影响。

萧海春:是的,而且他们这些人对苏东坡从来都没有微词。

顾村言:其实比较苏东坡和米芾这两个人,也很有意思,米芾讲求姿态,自称“刷字”,苏东坡则有更多自我与学养在里面。

萧海春:对,米芾更注重“势”,八面出风,他的书法讲究姿态,比较正。苏东坡的字相对就比较自在,他的才情加上他的修养,在驾驭笔的方面非常出众。如果将苏东坡与蔡襄相比,蔡襄就更加传统,蔡襄的法度很厉害,趣味上比较少,所以宋四家中,蔡襄作为一个传统的保守派,米芾和黄庭坚作为其中比较有个人风格的代表,苏东坡就属于比较居中的了。恰恰因为此,传统的理法在苏东坡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可以说他是在非常有理智地对待这些传统。

这里其实也包含了一个大的时代文化的转变,首先他要继承学古的旗帜,因为学古其实是回归,回归到那一段失落的时候,讲究品位。所以苏东坡并不是复古,而是托古改制,所以我认为苏东坡,或者说整个“宋四家”对古意的追求都颇为欣赏,在摄取了传统以后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它们召唤回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也代表了书法传统里“正统”的重要性。

顾村言:我觉得在苏东坡身上有一种精神或者说对待书法创作的方式,对当下书法家在创作上有借鉴,因为他是从一个大学问家、大文人的态度来对待书法,而不仅仅只着眼于单纯书法里的东西。

萧海春:他的楷书、正书到行草,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在一个比较适度的书法精神状态里,他没有特别狂放的一面。这与他在传统生活中不正不邪是有关的,因为传统是需要综合的。

顾村言:他曾经说过“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可见他在他的书法观念中有君子与小人之说,更强调人格化的内容。

萧海春:对的。所以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当今书法里的“创新”问题。书法没有创新。一些人说要通过当今的书法创作来改变书法的形态,这是徒劳。因为传统本身有一整套写法的经典,对线、点、划、架构及各种书体的表现形态有非常完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表现情感的方式。如果要把这些东西解构,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本身就已经非常严谨。那些经典创作并不是非常保守的、呆板的一个个如法炮制出来的,而是那个时代最顶尖最有智慧的才俊积累下来的,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如今大家一谈到书法,就是要作为一个模式来经营,因为还有一点很重要,作为书法艺术,他除了情感的宣泄,还需要可赏、可品。因为写出来以后要向他人展示,而一展示很多问题就会产生。比如它如何和传统书法里的要点融合起来,这只有经过不断地临帖、理解,因为读帖不像读书,他里面很多东西很抽象,没有到一定程度是无法出来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水到渠成。人常说“人书俱老”,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现在有很多所谓定格的东西碰到大师那里就没辙了,各种可能性很多前人都已经尝试过了。那一些所谓狂的东西很少讲求审美性,你认为我的东西好,要由我们这个时代来检验,还有就是由传统来检验。离开了书法本体,充分地视觉化。

朱敏:其实我在宋四家里面最初并不喜欢苏东坡,觉得看不懂。但现在回头想想,感觉他法度严谨,书中涵养的东西很多。

萧海春:苏东坡与米芾或黄山谷相比,其实是内美与外美的区别。

顾村言:苏东坡的字兼含内美与外美,而其中内美大于外美。比如《黄州寒食诗帖》中,刚开始写很明快,写着写着情绪变化,人生的悲凉就出来了,这在字迹中清晰可见,再加上他文辞又好,比如那一句“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文辞与书法相互结合那种大美立刻显现出来了。

朱敏:他其实相对于近朝已经非常写意和充满个性了。

顾村言:我个人觉得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讲求自然的姿态,还有他在书写时“我自为我”的潇洒态度,而这次出现的《功甫帖》似乎缺失这一块。

萧海春:他的草书很少,行书比较多。这也可能是因为乌台诗案以后,北宋一直打压他,很多东西被烧掉了,所以他的墨迹不多,而刻帖很多。所以我认为书法就是书法,要靠书法决定一个时代的审美,这样想是不对的。这是在把事情无限扩大,这是书法不能承担的东西。

顾村言:但是苏东坡其实还给我们一个借鉴,是人品与学养对书法的影响。

萧海春:对,他从来不搞狂怪,字很正,一任天然。不故作姿态。米芾与苏东坡性格不同,境界也不一样。

链接

部分存世苏轼书法

上海博物馆藏《祭黄几道文卷》、《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治平帖》、《王晋卿帖》、《春中帖》、《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归园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卷》、《归去来兮辞》、《渡海帖》、《跋吏部陈公诗帖》、《东武帖》、《尊丈帖》、《归安丘园帖》、《覆盆帖》、《令子帖》、《邂逅帖》、《次辩才韵诗帖》、《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宝月帖》、《获见帖》、《啜茶帖》、《一夜帖》、《北游帖》、《致运句太博帖》、《廷平郭君帖》、《京酒帖》、《职事帖》、《久留帖》;台北故宮博物院寄藏《桤木卷帖》;

吉林省博物馆藏《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

旅顺博物馆藏《阳羡帖》;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李太白仙诗卷》。

相关文章

  • 冯小刚谈《一九四二》“三根支柱[图文]
    冯小刚谈《一九四二》“三根支柱[图文]

    张国立扮演的东家老范日前,冯小刚导演在微博上表示新作《一九四二》“送审颇为顺利,二十三位审委一致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中国电影水到渠成。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吃饭也香了”。导演在心生感慨的同时,也非常感谢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徐帆、张涵予、冯远征、范伟、林永健、张晨光、张默、王子文、李倩、段奕宏、于震、张国强、柯蓝、乔振宇等国内优秀演员,以及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

    133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笔挟风雷起狂涛——陈求之“水墨文字”之意义试解[图文]
    笔挟风雷起狂涛——陈求之“水墨文字”之意义试解[图文]

    陈求之作品中国书法在经历了新时期展览文化30多年的狂热之后,表面上一度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局面。平心而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缺点、不足甚至是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成绩在于有效地宣传和普及了中国书法,书坛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但不足在于图式化、市场化、功利化过强,真正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鲜能一见,崇高的艺术精神和理想追求被逐渐消解,趋于娱乐化、快餐化。人们一窝蜂地为了追求短平快,揣...

    90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退步与荒废:陈丹青的绘画[图文]
    退步与荒废:陈丹青的绘画[图文]

    图片资料陈丹青,这个双子座的上海男人,他是一位画家、作家;舆论领袖、公共知识分子以及鲁迅研究者;还是一位文化人,抑或是一位明星人物?答案显然是令人困惑的。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愤青自从归国以来,似乎已不甘于继续静坐在画架前,以艺术的方式取得话语权,而是把个人诉求转移到公共渠道,直接以针砭教育和时事,塑造出一个“爱说话,能说话,到处说话”的“愣头青”!而他...

    72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自杀漫画呈现民国社会病态风潮[图文]
    自杀漫画呈现民国社会病态风潮[图文]

    张乐平的《意料之外》,刊于《中国漫画》1936年第8期。描述一位摄影师去江边拍摄跳水的镜头,找的女演员跳入江中之后,摄影师见江边有遗书一封,顿悟女演员原来是跳江自杀了。早报记者田波澜1919年11月14日,23岁的长沙姑娘赵五贞,因为不愿意奉父母之命嫁给富商老头吴凤林做继室,在多次反抗无果的情况下,最后用刀自戕于花轿内。此事轰动一时,引起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仅湖南《大公报》就发表了近10篇文章...

    142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美女人体画混搭名画引质疑[图文]
    美女人体画混搭名画引质疑[图文]

    魏光庆《红墙系列》之一(布面油画)最近,某油画家的一批美女人体画混搭中国古典名画的作品,特别是其中一张裸体美女嫁接宋徽宗《瑞鹤图》,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吐槽:有人说不伦不类,是对宋徽宗作品的肆意糟蹋;有人说是哗众取宠,有炒作嫌疑;有人甚至大喊“罪过”……其实,这种混搭现象近年来在美术界已屡见不鲜。理性分析,这种“画不惊人誓不休&rd...

    190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隋建国:为什么要做身体雕塑[图文]
    隋建国:为什么要做身体雕塑[图文]

    隋建国99艺术网:您2006年之后的作品,我看到您有一个概括:复仇与存在。“复仇”指向自己以前的作品,“存在”是对新的问题的关注,如果说“复仇”的话,怎样来解释这个针对性?隋建国:也不是说“复仇”,就是说我每一次选择一种方法的时候,总会丢掉一些东西,然后我会慢慢寻找机会把丢掉的东西找回来,但找回来...

    156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谈张永华的山水画近作:会通求变[图文]
    谈张永华的山水画近作:会通求变[图文]

    碧山寻旧图2012年138×36cm纸本设色罗世平近年中国画坛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一些年轻的书家转而作画,而且表现不俗,张永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也许是深受其业师,著名书画家王镛先生的影响,永华在工书之余,兼习山水,一些年下来,积累的画作已近百件之多,既有立轴长卷,也有扇面斗方。画法有工整的细笔,也有恣肆的放笔,格制体式不离传统山水,不少作品还可看到上溯元、明诸家山水的风范,且...

    177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林鸣岗追忆赵无极:他很反感缺乏情感的作品[图文]
    林鸣岗追忆赵无极:他很反感缺乏情感的作品[图文]

    林鸣岗近影著名画家赵无极的离去,震惊了整个华人艺术圈。由于近30年来很少回国交流,赵无极对许多人来说,就像他的抽象画那样,如同一个遥远而迷离的符号。曾旅法18年的香港油画研究会主席林鸣岗是赵无极的忘年交,本报记者赴港采访了他,听他讲述赵无极的故事。在封闭的画室里描绘心灵的世界林鸣岗上一次见赵无极,是在四五年前的一个艺术活动上,当时后者虽然反应有点慢,但状态尚好。“原本去年圣诞节...

    188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师从张伯驹:诗词叙真情[图文]
    师从张伯驹:诗词叙真情[图文]

    上世纪30年代的张伯驹◎杨沛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微博]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我二十出头时,有幸拜张伯驹先生为师。上世纪70年代,张伯驹先生从吉林回北京后,有一次在昆曲...

    198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写实油画:相机永远不可能代替绘画[图文]
    写实油画:相机永远不可能代替绘画[图文]

    杨飞云作品这个圈子里,没有人把自己叫做写实画派。这些画家在绘画时,并没有想自己属于哪种画派。比如要画一个长得并不漂亮、但很善良的女人,画家的目的是把她的本质提炼到画布上,只有完全写实、一点不走样地画出来才能达到画家追求的效果,完全是根据对象的需要。比如画螃蟹,如果很写实地画出来就已经很漂亮了,完全写实画出来,比写意画更有表现力。画家往往是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而选择表现手法的,并不是机械地追求某种...

    109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后现代艺术多元化判断中的悖论[图文]
    后现代艺术多元化判断中的悖论[图文]

    图片资料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与艺术立足于现代文明的实景下,所展开的文化反思。它已影响到当今世界思想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存在物质主义的限制但没有文化发展的约定,由于社会资讯的发达,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中国现实社会全面的冲击已显而易见。本文式从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物化”,反省后现代理论的极端行为,支持艺术形而上—&mdash...

    102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祝帅:现代设计中的书法资源[图文]
    祝帅:现代设计中的书法资源[图文]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今天提出“书法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这样一个论断,大概已不会引起多大的争议。但在强劲的西风吹袭之下,书法在20世纪曾经一度成为最令中国人感到“两难”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方面,在整理国故的运动中唯独“书法”这种东西在西方的范畴中没有恰当的对应物,因而并没有像“国画”&ldquo...

    90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比尔兹利的艺术:维多利亚时代世纪末式风格[图文]
    比尔兹利的艺术:维多利亚时代世纪末式风格[图文]

    比尔兹利的作品比尔兹利的作品变革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很多英国人开始质疑这种快速改变的生活和日益工业化的社会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与工业化资本主义十分合拍的维多利亚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则自然也受到攻击。在英国19世纪80年代后期,主流派文学艺术维护着这一价值体系和社会规则,针对现状,一些艺术家和作家发起了批评和讽刺它的前卫运动。奥布里·比尔兹利(AubreyBeardsley)...

    189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赵忠祥访谈录:自爆从小喜好书画[图文]
    赵忠祥访谈录:自爆从小喜好书画[图文]

    赵忠祥——赵忠祥访谈录艺者随心能者无涯《艺术品鉴》本刊记者:蒙海虹景兴燕当一个人在某领域成就颇丰乃至成为人们的先验印象时,一般来说,这个人的其他成绩往往就会被掩盖。对于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主持人赵忠祥来说,沉稳厚重又不失亲切细腻、儒雅大气而又自然洒脱的主持风格太过于深入人心时,有人可能会“一叶障目”而忽视了他还是位丹青妙手,国画、书法、文章...

    56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东昌木版年画作坊减少 部分版式面临灭绝[图文]
    东昌木版年画作坊减少 部分版式面临灭绝[图文]

    精美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东昌府木板年画曾卖全国“中国民间木版画,唐以前未发现有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流行独幅版画,当时叫纸画。”聊城市东昌府区文广新局局长李炳泉介绍,得京杭运河漕运之便利,东昌府木版年画有过300余年的兴盛。民国时期,东昌府与潍坊杨家埠是山东的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在国内享有盛誉。东昌府木版年画人物突出,构图简洁,整体感强,线...

    180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