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术之变:谁将引领中国艺术的新方向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得得儿 点击 :

文/刘龙

“谁将引领中国艺术的新方向?”这是在伦敦海沃德(Hayward)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变化的艺术——来自中国的新方向”所希望回答的问题。

背景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海沃德美术馆在伦敦向来以学术性和挑战性而闻名。在此之前,他们刚举办了一场名为“看不见的艺术”的展览引起了伦敦观众的颇高关注。这回首次试水中国当代艺术,就以“变化”、“新方向”这样的具有挑逗性和指向性的词语来为展览命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观众对公共美术馆的兴趣点,另一方面足见海沃德美术馆对此次展览的学术性所抱有的期待和野心。

近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热,曾有许多国外的画廊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但因缺乏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入了解,展览质量参差不齐,针对性和学术性薄弱,多给人以大拼盘的众生相之感。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2008年10月英国著名当代艺术收藏家查尔斯•萨奇在伦敦切尔西萨奇新画廊举办的“革命在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展览邀请到包括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在内的24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下了52.5万人次的参观记录。

而此次“变化的艺术”区别于其它海外展览的关键在于展览摆脱了以往海外对中国固定的符号化认知,在严谨的学术梳理过程中关注到了隐藏在市场明星们身后的艺术瑰宝——曾经不被官方认可,很多只能活跃在地下的行为和装置艺术。经过美术馆和策展人长期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梳理和考察,最终选择以装置和行为艺术的不同阶段转折的变化关系为切入点,并邀请了在各个阶段最具深度和代表性的行为与装置艺术家参与此次展览。

九位艺术家——陈箴、段英梅、顾德新、梁绍基、孙原/彭禹、汪建伟、徐震、没顶公司被选为此次“来自中国的新方向”,展览现场囊括了他们各自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装置和行为作品。沿着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可以感受艺术家创作关注方向的逐步变化。而各自不同的变化也汇聚成此次展览的主题——“变化的艺术”。围绕“变化”这一古老东方哲学,展览将转化、不稳定性及非连续通过不同材质和表现方式的作品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现场

你是否有被跟踪过的经历?并且是那种如影随形却又若即若离的古怪的跟踪?如果没有,当你走入海沃德美术馆时最好做足心理准备,因为将有一个沉默不语,面无表情的人等在门口与你一同进入展厅。不管你是厌恶、恐惧或是愤怒,这些拒绝任何沟通,身着中国精神病人服装的人都会正大光明地跟踪你,不在乎你的感受。然后,当你醉心于展览作品,渐渐习惯他的存在时,他又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离开。此时你会作何感想?松一口气?高兴?还是难过?怅然若失?这是徐震在本次展览上的新作品《March6》所表达的,作品继承了徐震一贯的讽刺、诙谐的风格,且隐含一定的政治寓意。

徐震的另一件作品《只要一瞬间》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一位站立者身体倾斜,似乎马上就要跌倒,但却又像被凝固般一动不动。尽管可以猜出这个幻觉的产生靠的是靠藏在衣服中托住这些站立者的金属支架。但这件作品依然可以让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产生一种焦虑感。人们需要作出这个一瞬间的决定。这些作品中的人会站立起来还是会跌倒呢?亦或者他们将永远以这种方式凝固在那里。瞬间的抉择、快速的情感体验成为了解徐震艺术的关键。

长期旅德的艺术家段英梅的作品则在情感冲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行为过程中的能量传递。爬过美术馆墙上的一个小洞,你便会看到段英梅的行为作品《快乐的英梅》。艺术家蜷缩在一个树桩上,周围尽是光秃秃的树枝和满地的枯叶,她嘴上哼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无言曲调“La,la,la,la;oo-oo-oo-ooo”。随后,当她发现你的注视后,她会光脚踩着枯叶,笑着向你走来,并递给你一些纸条,上面可能会写有诸如:“你知道留守儿童吗?”或者“你是否发现一些以前的熟人现在已经非常陌生?”等信息。面对如此诡异的状况,你应如何面对?是应该笑着跟她交谈,还是摇摇头走开?这场表演将你带到这里,并让你无法抵抗地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段英梅1969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小时候的她因为腭裂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她的艺术是一种在不真正开口的情况下进行的表演艺术,而她的“说服力”也正是依靠这种深刻的无言状态,她让观众变成参与者,从瞬间的体验和临场反应中体会此间的情感和力量。

中国的行为艺术历史不长,直至八五时期的厦门达达出现才初见端倪。在1989年中国政治局势紧绷的局面下,八九现代艺术大展中出现了具有政治挑衅意味的行为作品,导致此后行为艺术被明令禁止,从而逐渐成为远离官方艺术机构的地下艺术。但这种政治的高压也催生了艺术家们更为激烈、更有创造性的抗力。他们不再只关注艺术品最终成形的是否是一个完整的结果,而是专注于实验的过程。如同策展人StephanieRosenthal在采访中所谈到的:“在中国这个艺术急速发展的国度,行为和装置艺术常常是引发艺术变化的开端。他们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而我对艺术作品形成的过程非常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作品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有些甚至背离艺术家最初的构想,但因此也可能会产生许多令人惊喜的杰作。”

另一组动人的现场作品来自梁绍基。他将蚕丝附着于物体的表面,用柔滑、纯洁的蚕丝包裹铁链、椅子、石头、老窗等毫无生机的物体。甚至还邀请人们倾听蚕咀嚼和吐丝过程中的声响。全部作品中的蚕都是活体,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作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蚕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不仅自身象征着轮回新生,还与丝绸之路,“残”、“禅”等传统文明符号有深刻关联。梁绍基说:“我把养蚕的过程当做参禅的过程,我所有作品的核心就是时间与生命的流动性,时间不停流逝,生命也在成长、轮回中不断变得更强,蚕丝赋予没有生机的物体以生命的希望,有一种轮回的意志蕴含其中。”

变化是一切创新的前提,穷则变,变则通。从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显的不同于上几代中国艺术家的思维特质、艺术方向和创造性。艺术对于他们不再是教条式的关于“艺术”的定义,而是一种机智的视觉思考。艺术创作也不再是工作室里的闭门造车,而是关于组织、融合不同境界的力量所进行的纠结于现实政治和平凡生活的思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也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疆域,探寻自我生命建设与艺术的关系的现场。通过工作他们试图弥合一些艺术之间的对立,同时搅动生活,在变化中寻求突破,开创一种新的局面。

争议

极具噱头的命题为“变化的艺术——来自中国的新方向”带来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对西方观众而言,中西文化、社会、思维间的巨大差异,让他们想要深入了解这些作品变得不那么容易。《theartsdesk》的SarahKent评论指出这场展览令他难以琢磨。他在报道中写道:“可以参考的东西太少了,尽管徐震的作品《只需要一瞬间》是不言自明的,但其他作品还是需要阐释,信息的缺乏可能会挫伤观众去了解其中一些重要展品的积极性。”《卫报》LauraCumming的评论也强调了这样一种距离感,她认为只有陈箴的贫穷艺术作品具有强烈西方风格,几乎其他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新的邂逅。

现场观众的反应,也体现出艺术接受过程中的阻碍。比如一些观众对徐震的作品《饥饿的苏丹》,彭禹和孙原的《文明柱》作品表示难以接受。因为前者涉及到艺术作品对儿童的使用以及儿童权益;后者涉及到对人体脂肪的使用。另有一些观众则认为展出作品与西方流行的艺术形式过于相似,难以看出中国艺术的特色何在。

而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则给出了更为猛烈的批评,他于9月10日在英国《卫报》上评论该展览为:“我不认为‘新方向’在中国艺术当前的语境中是值得讨论的,因为根本还没有出现旧的方向,中国艺术也从未有过明确的方向。而且,像这样一个没有触及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展览,怎么能称之为中国当代艺术展?我非常熟悉这些人的作品,他们的确来自中国,但这就好比中国城的餐馆卖宫保鸡丁和咕噜肉,虽然食客知道这是中国菜,但仅仅是消费主义时代一个标准化的产物。无法借此理解当今真正的中国生活。”

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参展艺术家之一的汪建伟表示:“我从不去思考西方观众或东方观众的问题,因为所有来看展览的人都是同样的观众,我从不追问他们的性别和文化。而且我认为这种差异很正常的,差异就是现存的,是基础。但我也不想过度强化这个差异,强化这个差异并把它虚构成问题去获利,其本质是很腐败的。试图用差异来获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是想在政治上获得一种正确性。而且有些时候,作为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不能陷入简单的社会正义里去。”

结语

“变化的艺术——来自中国的新方向”比较集中地呈现这些装置和行为艺术家的思想动机和创作状态,他们的艺术也许并不是要观众同意什么,而是让观众分享他们的情绪、经验和思维模式,进而共同探讨在今天的现实中,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如何思考被称为“艺术”的事情。他们所构思的关于“知识分子”及“介入”社会的主张,如何能在当下的艺术实践中展现出不一样的形态?中国艺术展里的中国何在?中国艺术家如何在“本土”和“国际”这个长期困扰着艺术创作的语境中,从艺术史、艺术界的影响的惯性中,实现一种创新的可能性?在市场力量出现松动的节点,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又进入了如大家所期待的又一个新的转型期?这可能是此次展览在定义“中国艺术新方向”的基础上更想探索的深层次问题。

相关文章

  • 借《赵飞燕玉印》谈文物真伪评定[图文]
    借《赵飞燕玉印》谈文物真伪评定[图文]

    历朝历代重量级文物的收藏,何尝不是“专家”与“土豪”两拨人在玩。一旦买进,若发现问题,当然不能说破,因为比金钱更重要的还有脸面。出路只能一条,那就是再悄悄地去找更大的下家出手,因为文物真伪从来就是下家说了算的。一轮又一轮的转手就此接替上演,同时,假冒文物的安全系数似乎也在不断提升,因为盲从是人类的天性。上海图书馆藏“汉婕妤妾赵玉印&rdq...

    181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康良河:从银幕背后走向台前的书法家[图文]
    康良河:从银幕背后走向台前的书法家[图文]

    【人物档案】康良河,本科学历,祖籍山东菏泽,参加工作30余年,先后下过乡、任知青组长;当过兵,任文书、营部书记、干事,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荣立战功;从事过人事、教育、宣传等项工作。后从事电视工作,在中视频道国际传媒、中央电视台网络电视旅游频道《精彩中国》栏目组、中央电视台世界地理频道《名扬中国》栏目组、中国网络电视台环保频道《和谐中国行》栏目组历任策划、导演、主任等职务。康良河副会长为鼎诚阁古...

    46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文物修复:为历史缀补碎片[图文]
    文物修复:为历史缀补碎片[图文]

    图为商王墓出土头盔修复前后。涂完最后一笔颜料,王静艺仔细端详面前的黑陶鸟,修补过的鸟头和鸟身浑然一体,若不事先说明,根本看不出陶鸟的头部曾碎成10多块。在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的陶瓷修复室,大三学生王静艺和同学们正在为各种残破的陶瓷器做“整形手术”,修型、绘纹、上釉、做旧,那些青色、白色、酱色、五彩的陶瓷器渐渐恢复本来的面目。巧夺天工,还文物以神采“别看这...

    8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退步与荒废:陈丹青的绘画[图文]
    退步与荒废:陈丹青的绘画[图文]

    图片资料陈丹青,这个双子座的上海男人,他是一位画家、作家;舆论领袖、公共知识分子以及鲁迅研究者;还是一位文化人,抑或是一位明星人物?答案显然是令人困惑的。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愤青自从归国以来,似乎已不甘于继续静坐在画架前,以艺术的方式取得话语权,而是把个人诉求转移到公共渠道,直接以针砭教育和时事,塑造出一个“爱说话,能说话,到处说话”的“愣头青”!而他...

    72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王隽语:闲来无事话夜白[图文]
    王隽语:闲来无事话夜白[图文]

    赵夜白《文心雕龙》“知音篇”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句话或许最能传递夜白年纪轻轻便跻身最具潜力青年书画家之列的原因罢。其实,对于夜白的画,出于专业不同使然,我并不能给出太多到位的评价。我心中的夜白印象,并非浮于己之脑际中,亦非溢于其之笔墨间。盖因我通常所能触及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体,一份活生生的生命进程,一个真实的夜白。...

    19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当代艺术如何品牌化[图文]
    当代艺术如何品牌化[图文]

    达利设计的红唇沙发李光斗如果把可口可乐的瓶子看作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它堪称当代艺术中最成功的艺术品。最初的可口可乐是倒在杯子里出售的,后来改用瓶装,但由于瓶子的形状不受顾客欢迎,大大影响了销路。当时美国妇女流行穿一种在膝盖附近稍微变细的裙子,一个叫凯普曼·路德的人从中获得灵感,按照这种裙形设计出一款瓶子,并把这款设计展示给了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人。可口可乐公司当即决定采用,结果大为...

    165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图文]
    关山月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图文]

    关山月(2012-2000)对于今天年长一些的国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原因在于1959年,他与傅抱石一起创作了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字是毛泽东题的。国画家作画而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辞的,印象中似乎就只有这一幅。其实这幅画,由于近乎于集体制作:构思是与周恩来、陈毅、郭沫若等中央首长们共同完成,作画由两人相互迁就,各自的长处亦未能充分发挥,所以两人均不太满意。但尽管如...

    82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刘洪郡:相对中的笔墨[图文]
    刘洪郡:相对中的笔墨[图文]

    关于笔墨问题人们越谈越有意思,越谈越来文化,我理解的“笔墨”,笔就是韵律、节奏、力量、势的综合展现,“墨”就是“墨分五色”,“墨团团里天地宽”等,黄宾虹的“五笔七墨”已讲得透彻。近年我通过动笔体验,再咀嚼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阐述,我认为笔墨的“自性之美”与...

    72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谁是艺术家?[图文]
    谁是艺术家?[图文]

    我跟隋先生比较有缘分。2001年,那时候我刚来美院读书,我的舍友正好是隋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我记得那一年美院刚搬到望京新校区,当时美院所有的室外空间都布满了雕塑,宿舍楼前边就放着隋先生的“恐龙”。当时我就和身边的朋友说:“这件作品有意思!”他问:“为什么有意思?”我说:这是一个现成品的放大(隋先生的“恐龙&rdqu...

    129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叔同和西画东来[图文]
    李叔同和西画东来[图文]

    留日时期的李岸(李叔同)中华美育会在1920年4月20日发行的《美育》第一期上刊登了“《女》(油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藏)李叔同先生笔”(右上),这一史料成为证明《半裸女像》为李叔同作品的重要证据。2012年中央美院在库房中发现了《半裸女像》(左,修复前),并加以修复(右下,修复后)。考察中国最早油画留学生的历史,可以清末留学日本的李叔同为代表。然而李叔同油画命运多舛,存...

    12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图文]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图文]

    著名油画家张万东即使不是反色彩的,也应该是单色或者朴素的描绘才可称之为素描。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素描的定义只能定义画家张万东的外在形象。也就是说,在万紫千红的世界里,张万东已经朴素到了只能称之为“素描”的境地——他随便一站就是一张很不错的素描作品。然而,这只是表象——生活的表象、自然的表象。一旦我们触及视阈、灵魂以及生...

    63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MalcolmMacDonald中国艺术与考古展厅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英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次年上台的联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省公共性支出的措施以减少财政赤字,教育系统首当其冲,而大学博物馆作为这个系统的其中一个环节也不能幸免。所谓大学博物馆,顾名思义是指为大学拥有和管理的博物馆。由于行政归属的特殊性,大学博物馆在面向受众群、资金来源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公有或私人...

    13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漫画30多年前,海峡彼岸的乡愁,还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载不动的乡愁在两岸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中逐渐舒解。这种客观的历史变化,是两岸有识之士持续努力的结果。这其中,承载民族历史信息的传统文化既是舒经活脉的元气,也是沟通交流的舟楫便道。文博界为两岸文化交流打出头炮之后,1993年国家京剧院袁世海、杜近芳等京剧名角组成的95人演出团分两批赴台...

    149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谭平:时间——我的创作方法[图文]
    谭平:时间——我的创作方法[图文]

    2013年12月2日晚上六点半,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学习实践部举办的“直面名师院长论坛”系列讲座第七场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此次讲座邀请来的主讲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艺术家谭平教授。主持人对谭老师进行简要介绍后讲座开始。谭平老师的讲座主要围绕着他的作品展开,在诠释作品的同时阐述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理念。谭老师在大学时期主修的专业是铜版画,腐蚀铜版画的技法...

    184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方力钧:作品里隐藏了某些时代的秘密
    方力钧:作品里隐藏了某些时代的秘密

    图片资料28年前,21岁的方力钧首次参加的大型艺术展览是《第六届全国美展》,当栗宪庭看到他的作品,曾发出这样的评价“其实你已经懂艺术了!”这莫大鼓舞所赋予的自信带着强烈的方向感,驱策着一个以艺术安身立命的年轻人一路走来,向人们敞开了无所不包的生命体验。将进知天命2012年5月31日至7月2日,49岁的方力钧将在香港时代广场举办个人艺术展《众数的生命》,涉及近年创作的油...

    101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