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术之变:谁将引领中国艺术的新方向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得得儿 点击 :

文/刘龙

“谁将引领中国艺术的新方向?”这是在伦敦海沃德(Hayward)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变化的艺术——来自中国的新方向”所希望回答的问题。

背景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海沃德美术馆在伦敦向来以学术性和挑战性而闻名。在此之前,他们刚举办了一场名为“看不见的艺术”的展览引起了伦敦观众的颇高关注。这回首次试水中国当代艺术,就以“变化”、“新方向”这样的具有挑逗性和指向性的词语来为展览命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观众对公共美术馆的兴趣点,另一方面足见海沃德美术馆对此次展览的学术性所抱有的期待和野心。

近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热,曾有许多国外的画廊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但因缺乏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入了解,展览质量参差不齐,针对性和学术性薄弱,多给人以大拼盘的众生相之感。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2008年10月英国著名当代艺术收藏家查尔斯•萨奇在伦敦切尔西萨奇新画廊举办的“革命在继续: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展览邀请到包括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在内的24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下了52.5万人次的参观记录。

而此次“变化的艺术”区别于其它海外展览的关键在于展览摆脱了以往海外对中国固定的符号化认知,在严谨的学术梳理过程中关注到了隐藏在市场明星们身后的艺术瑰宝——曾经不被官方认可,很多只能活跃在地下的行为和装置艺术。经过美术馆和策展人长期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梳理和考察,最终选择以装置和行为艺术的不同阶段转折的变化关系为切入点,并邀请了在各个阶段最具深度和代表性的行为与装置艺术家参与此次展览。

九位艺术家——陈箴、段英梅、顾德新、梁绍基、孙原/彭禹、汪建伟、徐震、没顶公司被选为此次“来自中国的新方向”,展览现场囊括了他们各自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装置和行为作品。沿着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可以感受艺术家创作关注方向的逐步变化。而各自不同的变化也汇聚成此次展览的主题——“变化的艺术”。围绕“变化”这一古老东方哲学,展览将转化、不稳定性及非连续通过不同材质和表现方式的作品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现场

你是否有被跟踪过的经历?并且是那种如影随形却又若即若离的古怪的跟踪?如果没有,当你走入海沃德美术馆时最好做足心理准备,因为将有一个沉默不语,面无表情的人等在门口与你一同进入展厅。不管你是厌恶、恐惧或是愤怒,这些拒绝任何沟通,身着中国精神病人服装的人都会正大光明地跟踪你,不在乎你的感受。然后,当你醉心于展览作品,渐渐习惯他的存在时,他又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离开。此时你会作何感想?松一口气?高兴?还是难过?怅然若失?这是徐震在本次展览上的新作品《March6》所表达的,作品继承了徐震一贯的讽刺、诙谐的风格,且隐含一定的政治寓意。

徐震的另一件作品《只要一瞬间》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一位站立者身体倾斜,似乎马上就要跌倒,但却又像被凝固般一动不动。尽管可以猜出这个幻觉的产生靠的是靠藏在衣服中托住这些站立者的金属支架。但这件作品依然可以让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产生一种焦虑感。人们需要作出这个一瞬间的决定。这些作品中的人会站立起来还是会跌倒呢?亦或者他们将永远以这种方式凝固在那里。瞬间的抉择、快速的情感体验成为了解徐震艺术的关键。

长期旅德的艺术家段英梅的作品则在情感冲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行为过程中的能量传递。爬过美术馆墙上的一个小洞,你便会看到段英梅的行为作品《快乐的英梅》。艺术家蜷缩在一个树桩上,周围尽是光秃秃的树枝和满地的枯叶,她嘴上哼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无言曲调“La,la,la,la;oo-oo-oo-ooo”。随后,当她发现你的注视后,她会光脚踩着枯叶,笑着向你走来,并递给你一些纸条,上面可能会写有诸如:“你知道留守儿童吗?”或者“你是否发现一些以前的熟人现在已经非常陌生?”等信息。面对如此诡异的状况,你应如何面对?是应该笑着跟她交谈,还是摇摇头走开?这场表演将你带到这里,并让你无法抵抗地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段英梅1969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小时候的她因为腭裂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她的艺术是一种在不真正开口的情况下进行的表演艺术,而她的“说服力”也正是依靠这种深刻的无言状态,她让观众变成参与者,从瞬间的体验和临场反应中体会此间的情感和力量。

中国的行为艺术历史不长,直至八五时期的厦门达达出现才初见端倪。在1989年中国政治局势紧绷的局面下,八九现代艺术大展中出现了具有政治挑衅意味的行为作品,导致此后行为艺术被明令禁止,从而逐渐成为远离官方艺术机构的地下艺术。但这种政治的高压也催生了艺术家们更为激烈、更有创造性的抗力。他们不再只关注艺术品最终成形的是否是一个完整的结果,而是专注于实验的过程。如同策展人StephanieRosenthal在采访中所谈到的:“在中国这个艺术急速发展的国度,行为和装置艺术常常是引发艺术变化的开端。他们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而我对艺术作品形成的过程非常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作品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有些甚至背离艺术家最初的构想,但因此也可能会产生许多令人惊喜的杰作。”

另一组动人的现场作品来自梁绍基。他将蚕丝附着于物体的表面,用柔滑、纯洁的蚕丝包裹铁链、椅子、石头、老窗等毫无生机的物体。甚至还邀请人们倾听蚕咀嚼和吐丝过程中的声响。全部作品中的蚕都是活体,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作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蚕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含义,不仅自身象征着轮回新生,还与丝绸之路,“残”、“禅”等传统文明符号有深刻关联。梁绍基说:“我把养蚕的过程当做参禅的过程,我所有作品的核心就是时间与生命的流动性,时间不停流逝,生命也在成长、轮回中不断变得更强,蚕丝赋予没有生机的物体以生命的希望,有一种轮回的意志蕴含其中。”

变化是一切创新的前提,穷则变,变则通。从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显的不同于上几代中国艺术家的思维特质、艺术方向和创造性。艺术对于他们不再是教条式的关于“艺术”的定义,而是一种机智的视觉思考。艺术创作也不再是工作室里的闭门造车,而是关于组织、融合不同境界的力量所进行的纠结于现实政治和平凡生活的思想探索与实践。同时也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疆域,探寻自我生命建设与艺术的关系的现场。通过工作他们试图弥合一些艺术之间的对立,同时搅动生活,在变化中寻求突破,开创一种新的局面。

争议

极具噱头的命题为“变化的艺术——来自中国的新方向”带来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对西方观众而言,中西文化、社会、思维间的巨大差异,让他们想要深入了解这些作品变得不那么容易。《theartsdesk》的SarahKent评论指出这场展览令他难以琢磨。他在报道中写道:“可以参考的东西太少了,尽管徐震的作品《只需要一瞬间》是不言自明的,但其他作品还是需要阐释,信息的缺乏可能会挫伤观众去了解其中一些重要展品的积极性。”《卫报》LauraCumming的评论也强调了这样一种距离感,她认为只有陈箴的贫穷艺术作品具有强烈西方风格,几乎其他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新的邂逅。

现场观众的反应,也体现出艺术接受过程中的阻碍。比如一些观众对徐震的作品《饥饿的苏丹》,彭禹和孙原的《文明柱》作品表示难以接受。因为前者涉及到艺术作品对儿童的使用以及儿童权益;后者涉及到对人体脂肪的使用。另有一些观众则认为展出作品与西方流行的艺术形式过于相似,难以看出中国艺术的特色何在。

而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则给出了更为猛烈的批评,他于9月10日在英国《卫报》上评论该展览为:“我不认为‘新方向’在中国艺术当前的语境中是值得讨论的,因为根本还没有出现旧的方向,中国艺术也从未有过明确的方向。而且,像这样一个没有触及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展览,怎么能称之为中国当代艺术展?我非常熟悉这些人的作品,他们的确来自中国,但这就好比中国城的餐馆卖宫保鸡丁和咕噜肉,虽然食客知道这是中国菜,但仅仅是消费主义时代一个标准化的产物。无法借此理解当今真正的中国生活。”

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参展艺术家之一的汪建伟表示:“我从不去思考西方观众或东方观众的问题,因为所有来看展览的人都是同样的观众,我从不追问他们的性别和文化。而且我认为这种差异很正常的,差异就是现存的,是基础。但我也不想过度强化这个差异,强化这个差异并把它虚构成问题去获利,其本质是很腐败的。试图用差异来获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是想在政治上获得一种正确性。而且有些时候,作为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不能陷入简单的社会正义里去。”

结语

“变化的艺术——来自中国的新方向”比较集中地呈现这些装置和行为艺术家的思想动机和创作状态,他们的艺术也许并不是要观众同意什么,而是让观众分享他们的情绪、经验和思维模式,进而共同探讨在今天的现实中,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如何思考被称为“艺术”的事情。他们所构思的关于“知识分子”及“介入”社会的主张,如何能在当下的艺术实践中展现出不一样的形态?中国艺术展里的中国何在?中国艺术家如何在“本土”和“国际”这个长期困扰着艺术创作的语境中,从艺术史、艺术界的影响的惯性中,实现一种创新的可能性?在市场力量出现松动的节点,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又进入了如大家所期待的又一个新的转型期?这可能是此次展览在定义“中国艺术新方向”的基础上更想探索的深层次问题。

相关文章

  • 许江:要让艺术家甲和艺术家乙拍桌子[图文]
    许江:要让艺术家甲和艺术家乙拍桌子[图文]

    许江与自己画笔下的《葵园》。作为中国美院院长,他能够“招安”体制外的人,允许学生在“试错”中进步,却始终为“体制”感到头疼。(许江供图/图)王澍的界面有挑战性,我觉得王澍真正的价值在这里。尽管王澍说自己是传统的守卫者,但我觉得这是王澍今天重新包装自己。他骨子里其实有一种反叛的精神。——许江许江是中...

    90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新昌:画聊斋先得接地气[图文]
    朱新昌:画聊斋先得接地气[图文]

    朱新昌作品《劳山道士》知名人物画家朱新昌历时两年潜心为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造像”终于告竣,120幅画作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聊斋绘本》,传神地勾勒出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魅世界。这些画作近期将先后于上海中国画院和蒲松龄家乡山东淄博博物馆亮相。这也是国内画家首次系统地将《聊斋志异》的故事以中国画方式呈现。近日,朱新昌就这一题材的创作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进行...

    185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庞薰琹作品《屋景》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以近现代美术为背景,以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为主体的系统收藏与研究机构和学术基地。上海是中国本土油画的发祥地,因此本地无相关系统收藏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20世纪以来,出现了国内外、公家与私人的分散性收藏。但相关的收藏群体稀少,而相关的艺术史梳理和系统收藏则期待历史性补白。陈抱一作品《静物》如果说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存在,需要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的复合,那么...

    16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传席:当代国画“很差”皆因画家没文化[图文]
    陈传席:当代国画“很差”皆因画家没文化[图文]

    夏圭《溪山清远》(宋)46.5cm×889.1cm陈传席,江苏徐州人,1950年生于山东诸城,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文学史、人文史等,近年来更着力于佛教艺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佛教艺术遗产调查。出版专著《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等53部著作。绘画作品被收入《中国绘...

    53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冰城老街里的雕刻人生[图文]
    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冰城老街里的雕刻人生[图文]

    纳玉坊里的“雕刻时间”杨静摄记者杨静穿过老街上一家烤鸭店的栅栏门,走过一个窄窄的通道,再上几个台阶,记者跟随哈尔滨玉雕师傅王子臣来到了他每天工作的地方——纳玉坊。这个杂乱、破旧、并蒙着白色粉末的小作坊间丝毫不能让人联想到晶莹剔透的玉器作品,但王师傅麻利得更换了工作服,并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因为他明天就要去美国做冰雕了,今天还想赶点儿活儿。机器的...

    60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秋光(中国画)柯桐枝柯桐枝花鸟画的当代意义,首先便表现在他对于传统花鸟画当代生命主题的自觉转变上。在他的作品里,已完全看不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伤春感时、哀怨落寞、孤芳自赏,而是对于多姿多彩的花草世界的高歌赞美。他的《艳秋》《灿灿金杯》《欣欣向荣》《赏花欲趁春三月》和《万木霜天红烂漫》等,无不把花朵绽放的娇艳妍丽作为描绘的视点。在这些作品里,他择取南国热带亚热带的奇花异木、编织繁密茂盛的构图、厚敷...

    89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品读李德哲先生书画艺术[图文]
    品读李德哲先生书画艺术[图文]

    红果之歌(中国画)李德哲同李德哲先生结缘于书画,未谋其面,先见其画。数年前,观李德哲先生书画作品,印象颇深。近日得暇细品之,其画笔简墨丰,骨力洞达、气畅意雅、厚重质朴、满阳刚之气,读之使人振奋。细回味,感之良多,不揣冒昧,执笔抒怀,一吐为快。古人云,书画乃文人之轶事,观历代之画家皆与传统文脉相承。李德哲先生,号周口店醉翁,心元草堂主人,籍豫之周口,生于军人世家,天赋颖慧,勤学善悟,乃哲学博士...

    9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基于思维和行为的设计再思考[图文]

    今天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行为的特定称谓,也不仅仅意味着相关实践的具体产物,在当今社会它也早已不仅仅限于“一门实用型的专业”这样的称谓,作为一个系统科学视野中最具典型性和历史感的内容,设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不断与其相伴,并对于自身进行着不间断的改造——一个设计词汇逐渐从“想”到“做&rd...

    56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马书林:繁荣美术先树立艺术家自身的高标准[图文]
    马书林:繁荣美术先树立艺术家自身的高标准[图文]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代表钱晓鸣摄繁荣美术先树立艺术家自身的高标准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代表认为要繁荣当代美术事业,催生精品力作首先要树立艺术家自身的高标准,加强自身的修养,忠于时代,明确为民众服务的方向。马书林结合自己的创作和办展的实践,谈了看法。艺术忠于时代不受制市场、不跟风马书林认为,中国画创作的根本问题还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水墨必须注入...

    114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令人着迷的敷座而乐——朱永灵书法艺术[图文]
    令人着迷的敷座而乐——朱永灵书法艺术[图文]

    朱永灵书瓷《百缘经》说佛陀率诸比丘去鹦鹉林,“各敷座具,在于树下,坐禅思惟。”——题记9月26日,济南微霾,朱永灵书法艺术展“敷座而乐”于山东省博物馆——这次朱永灵书法艺术展览与他以往各次个展略有不同,除了他的一些书法新作之外,还包括有家具、瓷器、紫砂壶、屏对、笔筒、笔洗、折扇、秘阁、压尺等等传统...

    175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肖恩·斯库利:灵魂的瓦工[图文]
    肖恩·斯库利:灵魂的瓦工[图文]

    肖恩·斯库利:灵魂的瓦工肖恩·斯库利(SeanScully)用花来比喻自己,作为70岁的老人,尤其是被称为“战后抽象主义绘画中最重要的大师之一”,在旁观者看来,乍看显然有些不合适的。“你想做一朵花还是蜜蜂,如果想做蜜蜂你就来错地方了。如果你做一朵花虽然不能够飞翔,但是你有一种吸引力,而且能够引发其他人很强烈的需求,这就是花的本质...

    45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画禅僧一音禅师:师事名门 艺称国手[图文]
    书画禅僧一音禅师:师事名门 艺称国手[图文]

    一音禅师(宋歌)书法作品   老子云:“大象无形”,这给中国的诗、书、画都有着指引的作用,诗人用意写象,画家用形写象,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交融更能提高画的意境。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而老子的大巧若拙则是说大道应该初发芙蓉,返璞归真;庄子则认为“天地有大美”。一音禅师,以禅入画,自然天成。八大遗风,堪称国手。一音禅师,号演音,字大觉、一音。...

    180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图文]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图文]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西方雕塑以欧洲为中心,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18世纪雕刻。风格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对十九世纪雕刻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了解得较少。西方近现代雕塑三大支柱的罗丹、布尔德尔、马约尔。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一般认为,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法国雕塑和...

    99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特约撰稿人牛双跃本报记者肖鸿皮影,即皮影戏所用皮制的人物、动植物及各种衬景的平面艺术形象。皮影是演出皮影戏的用具,又是可以独立欣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民间美术品。皮影最初用厚纸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削制刮平,根据角色和衬景的需要设计,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装订、罩油等工序完成,风格类似民意剪纸。南宋耐得翁《都城红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

    141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哈尔滨书协副主席高杨书法赏析[图文]
    哈尔滨书协副主席高杨书法赏析[图文]

    高杨高杨作品高杨他称自己为“票友”,然而自幼习字,临贴无数,却自谦“票友戏墨”。他堪称收藏家,名家翰墨阅历无数,大家精品尽收阁中。他算得上鉴赏家,名画佳作经手经眼,名品赝品自在心中。他还是个实业家,将精品收入阁中,需要的是实力。高杨作品他在自白中这样写道:吾于习字,未敢云“书法”,盖因“书法&rdqu...

    46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