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图文]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页页 点击 :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 | 艺术评论

大陆艺术家陈蔚《拾荒者笔记2014》

编者按:

在美术馆展览台日渐竣工的当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却似乎越来越少。而对于形成机制的展览项目,如何维系展览质量,令人关注。由何香凝美术馆发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项目,借此契机,羊城晚报采访了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探讨“展览太多还是好的艺术家太少”?

羊城晚报:今天的全国各地的美术馆、艺术展层出不穷,但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艺术资源相对过剩了吗?

胡斌: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总体上我们现在的视觉与文化环境越来越多元,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丧失了那种新奇感,而且出新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即使是有所谓新的现象出来也很快被别的事物所掩盖转瞬即逝。

第二个是全球一体化,所有艺术家所接触的信息几乎是同样的,造成了创作思维上的某种同质化。再就是艺术系统也越来越全球化,艺术家适应系统的方式也变得趋同,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很多为系统所容纳而在创作取向上相近的作品,因此很难给人以深刻印象。

第三个对于国内艺术家而言,还是有来自意识形态、资本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特别出格的作品不能实现,创作的思路相对被规训在一个安全的范围。

羊城晚报:许多形成机制的展览项目越来越平淡,原因是什么呢?

胡斌:现在展览项目过于频繁。好的展览策划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的,但是过于繁忙的策展人和机构负责人难以花较多时间来精心准备,于是造成策划主题的平庸、展览呈现的乏味,他们往往只是按照既有的经验仓促地组织艺术家和进行图录编辑、现场布置,在策划理念和空间实践上都难以有什么突破,使得大家对展览项目的印象平平。

再一个,展览是一个系统工程,也不是策展人单方面能够决定最终的呈现形态,现在的机构很多本身是缺乏长期的计划的,有时候给策展人的策划时间相当少;不少艺术家也是非常的繁忙,经常难以花精力为一个共同的项目认真准备作品,还有不少艺术家是有代理关系的,有时候借作品或商谈合作都变得比较复杂,展览机会很多,但是好的展览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羊城晚报:一些显赫一时的双(三)年展甚至因为各种原因停办,这种现象似乎与正在发生的“艺术热潮”相矛盾?

胡斌:总体上来说,双三年展还是很兴盛的,因为它还是较之一般的展览能够吸引眼球;一些双三年展的消失或者没有规律,在中国来说经常是因为主办方没有恒定的资源和组织结构保证它的持续性。

当然,双三年展也日益呈现出上面所说的平淡化的倾向。双三年展作为一种全球化的展览模式,给艺术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它在展览机制上已经有些固定化,在没有新的驱动力或者新的模式变革的前提下程序化地运作这套体系势必造成平淡和乏味。

策展人、艺术家的日益固化也是双三年展面目相似的原因,双三年展越来越仅仅成为一个符号而难以具有新的知识生产性,艺术家也越来越难以真正为展览产生具有在地性和现场实践意义的作品。主题的大同小异,艺术家和作品的大量重复,成为双三年展非常突出的现象。

羊城晚报: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展厅里,却总会见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名的艺术家,您怎么看待这种特殊的代际现象?

胡斌:现在的展览大量集中于两端,要不是盛极一时的名家,要不就是青年学生和青年艺术家。现在中国艺术市场上的高价位主要还是八九十年代成名的部分艺术家。这些当代艺术名家在大众传播界也吸引了不小的目光,不少新开的馆或者希望借艺术造势的商业项目经常采用借用这些名家的名气抬高自身、吸引观众的方式。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已经泛滥成灾变得没有效果了。真正有力量的展览还是得提出新的学术性的理念,艺术家的作品和学术理念能够有很好的契合,而不仅仅限于名家。

而另一端则是青年学生和青年艺术家,这种展览也已经泛滥成灾了,不少主办方是抱着青年价位低、上升空间大、操作容易等原因来做的,实际上,如果没有好的理念和对青年艺术家的真正研究,青年展览也是失效的。现实的目的使得展览呈现了这样的人群分化,而不是一个各种层次各种年龄阶段都给予相应研究和推进的态势。

相关文章

  •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图文]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图文]

    吴冠中作品美与漂亮我曾在山西见过一件不大的木雕佛像,半躺着,姿态生动,结构严谨,节奏感强,设色华丽而沉着,实在美极了!我无能考证这是那一朝的作品,当然是件相当古老的文物,拿到眼前细看,满身都是虫蛀的小孔,肉麻可怕。我说这件作品美,但不漂亮。没有必要咬文嚼字来区别美与漂亮,但美与漂亮在造型艺术领域里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漂亮一般是缘于渲染得细腻、柔和、光挺,或质地材料的贵重如金银、珠宝、翡翠...

    191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雕塑:不分国界且可以惺惺相惜的艺术[图文]
    雕塑:不分国界且可以惺惺相惜的艺术[图文]

    托尼·克拉格雕塑家托尼·克拉格(TonyCragg)总是向别人强调自己是一个materialist,刚接触他的人还以为他指的是“唯物主义者”,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误解,于是就问他信不信上帝,他爽快地说:“当然!但是这个世界如此复杂有趣,我们研究一辈子也研究不完。上帝创造了物质,我们来研究物质。”这就是他口中materia...

    149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许钦松:程式化是传统山水画的极致[图文]
    许钦松:程式化是传统山水画的极致[图文]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在清朝的画坛,“四王吴恽”是标杆性的人物。但自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四王吴恽”在很长的时间里被诋毁、打压,逐渐被人遗忘了。一直到最近十年,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传统文化被人们重新“想起”的大环境下,“四王吴恽”强势回...

    76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蔡志忠:漫画是我的天堂[图文]
    蔡志忠:漫画是我的天堂[图文]

    蔡志忠日前,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带着新创作的111件作品,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的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举办了“水墨禅境——蔡志忠作品展”。25年前,同样是在王府井大街上,41岁的蔡志忠从台湾来到大陆,在新华书店举行签名售书,并与三联书店签约,成为了第一个与大陆出版社签约的台湾作者。借此次办展机会,《美术文化周刊》与蔡志忠邀约在其住处旁的咖啡厅...

    17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曹善华:书法创新不可人为设计[图文]
    曹善华:书法创新不可人为设计[图文]

    初学书法只为写对联1967年出生的曹善华8岁左右便开始接触书法,至今已经临池30多年,而他当初练毛笔字的原因竟是为了春节写对联不求人。“小时候村子里能写毛笔字的人不多,每到春节父亲都得求人写春联,我为了这个原因开始学写毛笔字,和同学的舅舅学习临帖。后来练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不仅给自己家里写对联,还能给其他人家写。上小学时,我看了一本名叫《青少年书法》的杂志,里面有一页内容是中、日、韩...

    122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梅墨生:写生随谈[图文]
    梅墨生:写生随谈[图文]

    梅墨生四川巴中写生系列之十三:巴山青城2006年33.3×47.3cm写生的方式方法我们现在的写生方式和老先生们有很大不同,老先生们之间写生的状态也不一样,比如黄胄和李可染的写生不一样,李可染和叶浅予的写生不一样,叶浅予和徐悲鸿的写生也不一样。我认为20世纪中国画的写生大体来说受西方影响为主。我国古代的“写生”是特指花鸟画,宋代时,赵昌擅长画花鸟虫鱼,被称...

    148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哈尔滨书协副主席高杨书法赏析[图文]
    哈尔滨书协副主席高杨书法赏析[图文]

    高杨高杨作品高杨他称自己为“票友”,然而自幼习字,临贴无数,却自谦“票友戏墨”。他堪称收藏家,名家翰墨阅历无数,大家精品尽收阁中。他算得上鉴赏家,名画佳作经手经眼,名品赝品自在心中。他还是个实业家,将精品收入阁中,需要的是实力。高杨作品他在自白中这样写道:吾于习字,未敢云“书法”,盖因“书法&rdqu...

    47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杨玉良:笔底现真性 翰墨写人生[图文]
    杨玉良:笔底现真性 翰墨写人生[图文]

    杨玉良文人画能长兴于世,绝非偶然。首先,文人画者当为文人所做。其次,作品必蕴含文人气息,笔墨间能直抒胸臆,有所寄托,令观者与之产生心灵共鸣者方为上品。如若胸无点墨,临人摹古所得作品,虽多有形同之态,若得文人作品之深邃妙处,亦是痴人说梦。正所谓: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矣!日前,有好友来电,嘱为画家杨玉良草拟感想之短文。好友之托,怠慢不得。憾搜尽网络亦不见其真容,资料寥寥矣。好在有友人所发杨先生作品...

    176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意思与作画[图文]
    意思与作画[图文]

    薛邃人物画(局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邵琦前不久与年已八旬的老画家薛邃就文与画进行了对话。薛邃习诗、书、画六十余年,平常极少抛头露面,其个展月初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行,而前不久在北大举行个展的邵琦对传统文人画理论有深入研究,其作品也有理论追寻的痕迹,多以元季大家为楷式。邵琦:画要有意思,所以有表意、达意、写意……说法不一,宗旨却是一贯的,就是要有意思。画如此,诗...

    121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周益文忠公集二百卷》(宋刻本宋周必大撰清翁同龢、潘祖荫跋)题跋书法纤毫毕现,版刻书影不失其真,总数达17册的《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既有书版书影的呈现,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书法文献鉴赏宝库。前不久,这套编纂多年的丛书在上海图书馆首发。以如此形式大规模地编纂出版一馆古籍题跋在大陆图书馆尚属首次。庐江刘氏远碧楼、吴江柳氏磨剑室、常熟翁氏等的藏书及各家精品几乎尽现其中。《會昌一品制集二十卷》(宋刻...

    9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皮道坚:让浩瀚的江流荡涤心灵[图文]
    皮道坚:让浩瀚的江流荡涤心灵[图文]

    山林登山无高处121X120cm1978年沈爱其的山水画,总让人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温馨馥郁而略带些潮润的气息。那是长江岸边特有的气息,对于喝长江水长大的人来说,它无疑是十分醉人的。我想,即使没有在长江边生活过的人,也能从沈爱其的山水画中体会到一种深沉幽邈的意趣,感受到因心灵被浩瀚的江流所荡涤而生的愉悦。他的《浪涛天涯云烟》,笔墨浓郁朴茂,造境却格外清奇空灵。用破笔破墨所作的恣意挥洒,墨气淋漓...

    21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书画百杰谈艺录——王隽如艺术[图文]
    书画百杰谈艺录——王隽如艺术[图文]

    在中国古代,艺术并不若今天之社会地位,从艺者们有被尊为“艺术家”之荣幸。在过去,从艺之人不论对书画,演戏,乐音等之掌握的技艺再高超,也只不过是伶人画工而已,并没有占据更重要的社会地位。故古人之“十年寒窗”苦读,实为“学而优则仕”,入仕被认为是安身立命的正道根本。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宁夏固原一个书香世家的王隽如老先生,本也想秉承...

    4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摄影师王志刚传授经验:如何通过读书改变人生[图文]
    摄影师王志刚传授经验:如何通过读书改变人生[图文]

    人民网海南视窗4月25日电(谢文相):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由海南省广播电视台科教青少频道和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联合主办海南著名肖像摄影师、励志偶像王志刚《读书改变人生》演讲报告会暨媒体见面会在海口举行。王志刚从底层的奋斗者成长成为著名肖像摄影师,获得“新劳模”、“励志偶像”等多个荣誉,全靠自己一路坚持不懈的读书,共写下近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聆听...

    129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雷抒雁:我的写作与时代同步[图文]
    雷抒雁:我的写作与时代同步[图文]

    ■著名诗人雷抒雁昨日去世享年71岁■代表作《小草在歌唱》曾激励一代人诗人在情人节离开了这个世界。北京时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诗人雷抒雁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1岁。1979年,他用诗句《小草在歌唱》悼念烈士张志新,这首诗歌传诵大江南北,至今也是新时期以来经典诗歌之一。代表诗篇被传颂30余年1942年8月18日,雷抒雁出生于陕西泾阳县,1967年9月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由于适逢&l...

    41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资料图)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

    27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