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年轻艺术家 别为市场做学术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佳佳 点击 :

2009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像打了鸡血似的冲动起来。实际上,艺术市场的活跃在2005年就已经略显端倪。时间推移到现在,当张晓刚和周春芽在微博上呼应“剪羊毛”的那段日子时,彼此都为现在的作品卖出这么高的价钱既互相恭贺又感叹世间无常,这活生生的“麻雀变凤凰”的样本,给无数年轻艺术家树立了也不知是好是坏的榜样。总之,在当代艺术市场的推波助澜下,活着吃苦、活着感受艺术、活着享受物质上的成功,已经成为许多年轻艺术家的共识。凡·高式的生存经历和作品表现被传诵了多年以后,不再成为模版,取而代之的是当代太多有血有肉的“神话”故事——请看,当代艺术拍卖TPO50的艺术家,有谁的作品低于百万?

这便是市场冲击下,当代的年轻艺术家的重要背景。

我们当然很难断定当代市场的活跃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是好是坏。艺术市场和艺术创作是两个独立的范畴,创作自有它内在的线索脉络,艺术家对于外界的反应,应该体现在艺术语言的消化能力上,艺术之外的一切,对于艺术家来说都应该只是材料而已。就艺术市场来说,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品,和艺术家是否勤奋、是否有天赋、是否具有艺术史书写价值,也没有必然关系。所谓的学术价值高就一定要卖得好,那是一厢情愿美好的祝福,也是心地善良的人们希望学术价值高的作品得到物质上肯定的一种盼望。理性来看,无论在哪个时代,学术价值和“画得好”,并不一定和市场有正关联。艺术市场自有它保本逐利的内部诉求在引导,虽然在有些时候,学术价值高的作品也得到了高价回报,但在艺术市场里更多的事例是学术价值高的作品不受市场重视、学术性很一般的作品被爆炒,或者是学术价值被过度解读价格虚高透支。艺术市场是独立的,艺术创作(艺术家)也是独立的,两条线有时相交,有时平行,这才是常态。

可是这样的规律很容易被利用,成为艺术家的一个策略性应对工具,即:当学术性强的作品不一定有好的市场表现,以及市场表现好的作品不一定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时,对艺术品创作的钻研就会被对市场的研究所替代,而且在很多时候,即使艺术家在理性上愿意抗拒市场抛来的媚眼,但人之本能的趋利性又会不由自主被市场所影响。由此,一些匪夷所思的状况在艺术界开始蔓延。

听说过一些事:某油画艺术家尺幅一平方米以上的作品年创作量可达50件以上,几乎每年都做个展。还听闻有的艺术家甚至年产量超百件。这很令人感到纳闷,油画有它特定的物理特征,让油彩在画布上阴干,需要有个自然的时间。即便是用丙烯这种干得比较快的颜料,一般情况下,一平方米的作品用一个月完成,算是正常,一个月可以完成两三幅,一年完成20幅,已经是高产了。如果艺术家勤奋一点再勤奋一点,一年有个30幅以上的作品,那这种工作强度,太值得尊敬了——这还没有考虑艺术家对作品的思考、沉淀,更没考虑这些作品本身画得怎么样。而一年如果真完成50幅以上甚至超百幅,结论只有两个:要么是超人,要么是工厂。

这样的情况在艺术界已经相当普遍,许多人也早就见怪不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似乎可以从安迪·沃霍那里找到辩护理由:当代艺术的特性之一便是不拒绝艺术作品在制作方面的工厂化,因此,即使使用工厂化的创作方式使产量密集、使作品趋同,也仍然不能说是“劣质品”,只要艺术家本人的观念、思想在作品中贯穿,那么作品的艺术性仍然可以成立。达利、毕加索也有一部分作品由别人代工而面世。

重点不在于画作如何产生。重点在,艺术家是在怎样的动机下采用这样的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之后的效果如何。当今艺术市场上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村上隆认为,每个艺术家都应该为市场作出考虑。现在,有些艺术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已经很“懂”市场了,于是不断地做个展或参加展览以提高知晓度、不断地出画册以提高留存度、不断地请人写批评以提高包装度,甚至不断地利用资金在拍卖行虚高自己的作品价格……要做到这些,一个前提就是自己的作品数量要多、要“够”,这就催生了工厂化的作品产生。当然,这一切的做法,都在以“学术”为名义的框架内完成。我们就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学术的标准被嘈杂的声音所异化,变得那么可疑;“市场化的手段”也因为粗浅丑陋而常常蜕变为一种笑料。我们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艺术家明明不懂市场而非要贴近市场的时候,工厂化的创作就是对市场和学术的一种毒害;当艺术家明明为了市场而假冒学术的时候,工厂化的创作会无情地把真相暴露。

市场和学术本来是可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宽容的两件事,可当许多人把某些不对等的状况作为一种策略时,这两者之间总似乎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和隔阂,而且也总给人一种感觉要么市场有罪要么学术犯错的误解。市场和学术难道真的是一对矛盾体?当然不是。市场是多面的,学术也是多面的,让人们对它们之间关系产生误解的,一定在解释或者呈现这种关系的人,而不是物。将市场和学术对立起来或者关联起来,要么是有人有意为之的策略,要么是对它们关系的误读,总之,在处理它们的关系时,更多时候是因为操作者手法的笨拙而伤害了概念,而不是概念本身存在冲突。

回到艺术家本身。艺术家在创作手段上的故作聪明、对市场的盲目屈从,事实上却是更大程度地糟蹋了艺术家可能存在的市场机会。利用工厂化的创作、利用当代艺术中合理的“复制”理论为自己寻找挡箭牌,无疑是一条自我迷幻的生存之路,这样的做法,并不能真正给艺术家带来切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生存模式,反而只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艺术家在创作力上的虚弱,因为它并不是从自身的需求植根出来,而是如同草履虫一样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的被动反应。

但是不管怎样,当代艺术家们在市场面前可以说既想从容应对又急了手脚,既羞羞答答地想扯下遮羞布直接面对市场指点江山,又想在学术界拥有话语权拥有地位(事实上现如今卖价高的艺术家话语权同样比较重)。混乱了身份定位的艺术家让艺术这个产业变得扑朔迷离。可是别忘了,现在这个时代,艺术家的种种行为其背后皆因艺术市场的红火使然,我们还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来,年轻艺术家的吃香程度远甚以往,诸多艺术项目、诸多展览,都跟年轻艺术家有关,他们的出场密集程度差不多抵得上2005年到2009年的总和,有人把这个现象看作是艺术界后生力量的爆发,但实际上,这只是艺术市场热点切换投射到艺术活动上的反应,原因是一线艺术家的价格太高而使部分逐利资金跑向了想象空间巨大的年轻艺术家身上。

中国当代艺术家面对如此猛烈的艺术市场的冲击,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然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哲学告诉我们,越是单纯的,就越是能够存活长久。艺术家们在资金逐利的市场面前定位成“为商业而做的艺术”,或是“为学术而做的艺术”,其实都值得肯定,不要为市场而硬做学术就对了。一个简单重复了无数次的道理在此刻仍然有效:为商业而做的艺术也可能在艺术史中记下一笔,隔离了市场只为艺术本身而做的作品也可能大受市场的欢迎。但怕就怕,既为市场折了腰,又要拉着学术和展览做遮羞布,最后反而会落成笑柄。

相关文章

  • 刘二刚:中国画教学问题断想[图文]
    刘二刚:中国画教学问题断想[图文]

    现在的美术教学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教师到学生心中无数,东张西望,美学的标准很模糊。如今文化课不好的学生,家长都让去考美术院校,以为是个捷径。这无形中已降低了美术院校招牌,亦降低了教授的水平。某教授让儿子考美院,儿子说:你就这么瞧不起我的成绩么!作为美术最高学府,给人的印象怎沦落至此?中囯画教学本应是一体化教学。须集诗、书、画;文、史、哲于一身,看来是奢侈。如今学校为了...

    130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MalcolmMacDonald中国艺术与考古展厅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英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次年上台的联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省公共性支出的措施以减少财政赤字,教育系统首当其冲,而大学博物馆作为这个系统的其中一个环节也不能幸免。所谓大学博物馆,顾名思义是指为大学拥有和管理的博物馆。由于行政归属的特殊性,大学博物馆在面向受众群、资金来源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公有或私人...

    13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版画传统展示模式难奏效
    版画传统展示模式难奏效

    徐冰作品《鬼打墙》版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最早的版画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早期的版画都是复制版画,大多与文字、书籍印刷有关,是作为书籍的插图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版画在中国出现不过百年的历史,真正繁荣发展是在二十世纪初木刻版画的兴起,因此中国的版画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对于版画的展示就不能是简单的作品加标签这样单一的呈现,现在的展览很多,但大多数的展览在开幕式当天非常的热闹,...

    92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杜曦云:青年艺术家成长的须知[图文]
    杜曦云:青年艺术家成长的须知[图文]

    面对如此多的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活动,例如:“2012之舟:富隆杯”当代艺校大学生提名展,青年100,新新星艺术节,还有央美的CAFAM未来展等展览活动。活跃于八九十年代的艺术家成为了“大腕”或“市场明星”,如果在推广和运作他们的作品,会投入和耗费的成本巨大。所以,一些艺术机构以及市场“热钱”开始瞄准...

    49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衍生品:作者不屑创意不足[图文]
    艺术衍生品:作者不屑创意不足[图文]

    图片资料图片资料艺术衍生品在西方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在国内却刚刚起步,但也逐步受到大家的关注,相较于艺术品而言,实惠的价格容易获得大众的青睐。近些年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开始涉水衍生品,衍生品作为艺术品的消费形式,不仅拓展了艺术的发展空间,而且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让生活艺术化、趣味化。然而,前景一片大好的朝阳产业依然存在困境,艺术在物化过程中也难以顺风顺水。那么,当下艺术衍生品处...

    45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让每个字都有生命力[图文]
    让每个字都有生命力[图文]

    王向东书法不断有人向我说起王向东先生,说起他的为人,他的字。说他人好字也好。我见到他是在一个夏末秋初的时节。经朋友介绍,一个敦厚、和善、面堆笑容的中年人站到了我面前。他先拿出一本他著作的钢笔字速成教材和一本他的书法作品集,然后从一个蓝色布兜里掏出一叠楷书、行书新作。顿时,我的室内散发出一阵淡淡的墨香。观向东先生的字,对我来说可谓是美的享受。他的字横看顺心竖瞅顺眼,该有的全有,不扭捏,不做作...

    155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曹乃谦:从没有想出名的愿望 相信命运的安排[图文]
    曹乃谦:从没有想出名的愿望 相信命运的安排[图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偕同夫人陈文芬在上海首次参加中国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在他口中,曹乃谦是“中国最一流作家之一,他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37岁开始写作,病中一直坚守的作家,是“一个真正的乡巴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也把我和诺奖联系在一起,我...

    148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林飞:与印象派大师对话
    林飞:与印象派大师对话

    《莫奈睡莲》137cm×67cm设色纸本水墨2013年10月6日,林飞个展《莫奈花园》在北京798艺术区盛世天空美术馆开幕。不久前,林飞夫妇前往法国南部,重走印象派大师之路,归国后不久创作了这批《莫奈花园》,欧洲之行是个契机,开启了林飞艺术创作的新篇章,画出的画就像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色彩、神韵都来自那里。《莫奈花园2》137cm×67cm设色纸本水墨2013年■简...

    38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国画革命派创岭南画派:桃李满天下[图文]
    国画革命派创岭南画派:桃李满天下[图文]

    广州番禺高氏■策划:林波■文/图:侯鹏飞因为家贫,高剑父曾族兄依耕田放牛维生,后获族叔指导画竹。13岁,高剑父拜居廉为师,后走上改革传统中国画之路,创立岭南画派,并以春睡画院为营,培养了诸如黎雄才和关山月等的大批人才。毕其一生,浇灌了这一枝开在中国绘画史中光芒闪耀的花朵。在广州艺博院,一场书画作品展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以此纪念“岭南三杰”之一—&mdash...

    141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张凡凡:清新女王的清新之梦[图文]
    张凡凡:清新女王的清新之梦[图文]

    张凡凡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崛起了一个流派--清新文化。清新文化倡导人们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思想认识上都要秉持"清新"二字,激扬正气,清除污垢。所以,这个文化导向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更适用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范畴。这个文化主题的提出,在中国文化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掀起了中国"清新文化"的浪潮。出人意料的是,"清新文化"的创始人竟然是一个30多岁的美丽女孩--张凡凡。张凡凡,系...

    154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当下社会,伴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歌猛进”,人们也变得愈来愈浮躁,书画家也在这场喧嚣的洪流中深受侵染。大家都急于争名夺利,当利不让。焦躁不安的心态书写在眉宇之间,能够静下心思来鉴古出新者寥若星辰。书画作品也日渐变得俗中无雅,毫无意趣可言。纵观历史,历朝当代仅有的几位书画界可津津乐道的大家,又有哪个不是因其在书画技艺的传承中有独到建树而名垂青史,可被后世颂扬至今的?追名逐利...

    77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书画家万不可被自己捧杀(组图)
    书画家万不可被自己捧杀(组图)

    笔者“行走江湖”多年,曾接触过诸多书画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态各异,性格有殊,个性使然者居多。但大都能认清自我,权衡得失,理性且客观者众矣。但也有一部分书画家因受活动区域、人脉圈子限制,和外界乏有交流互动,仅仅局限于相对封闭的一片小天地,对外面的世界和发展人为地隔绝开来。于是乎,便出现了一大批自认为在当地响当当的书画家“大佬”,一出自己熟悉的小...

    162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浙商钟情红木25年 建中国最大紫檀博物馆[图文]
    浙商钟情红木25年 建中国最大紫檀博物馆[图文]

    图为部分罗汉。谢盼盼摄中新网金华10月31日电(见习记者谢盼盼)李晓东是浙江地道的东阳人,生于五代木工世家的他有一手木工绝活,从木工再到浙商,如今他已不再从事木匠活,却摇身一变成馆主。他办的浙江艺术紫檀博物馆成为中国最大的紫檀博物馆,31日在浙江金华举行的中国首届浙江红木产业协会精品博览会颁奖仪式上,他一举收藏了50余件估价至少5千万的藏品。浙江金华东阳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

    187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文]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文]

    我时常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进入《朱壶丹心》网站,一边啜着用朱壶泡出的清茶,一边细细地品读壶友们贴在站上的赏壶文字,偷偷地分享他们因拥有朱壶而产生的快乐。我不否定其他制壶者的优秀,但燕瘦环肥,各人审美取向不同,朱壶于我最是独爱。所以我和别的朱壶拥趸者一样,用朱壶、品朱壶便成为了每日必做的功课。这是一个雨后的清晨,一阵电话铃声将我从睡中唤醒。呵呵,难得的凉睡让我差点忘记了对朋友,对一个忘年交的承诺...

    110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在当代语境下再次认识林风眠[图文]
    在当代语境下再次认识林风眠[图文]

    2010年重建的林风眠故居。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的新绘画,以富有表达力的毛笔,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基础,与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构图的意识结合起来。这种既自由又自然的结合,是林风眠的独到之处。然而,对这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三年前,由广东林风眠艺术园出资,用以激励优秀研究生的“林风眠奖学金”在中国美术学院设...

    12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