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图文]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涯涯 点击 :

评论:文化传播,要肯下笨工夫 | 艺术理论

漫画

30多年前,海峡彼岸的乡愁,还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载不动的乡愁在两岸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中逐渐舒解。这种客观的历史变化,是两岸有识之士持续努力的结果。这其中,承载民族历史信息的传统文化既是舒经活脉的元气,也是沟通交流的舟楫便道。

文博界为两岸文化交流打出头炮之后,1993年国家京剧院袁世海、杜近芳等京剧名角组成的95人演出团分两批赴台演出,在宝岛台湾从北到南掀起盛况空前的京剧热潮。各界名流纷至沓来,一时间,剧场、后台、餐馆……唏嘘和论道之声不绝于耳,给当年排在演出节目单第十六位、崭露头角的京剧老生于魁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如今已成京剧界代表人物的于魁智,与国家京剧院从1996年起已经连续18年赴台演出。今年7月30日到8月4日,适值两岸恢复交流后内地京剧院团首次赴台演出20年,国家京剧院在台北的剧院挂出了《满江红》、《梁山伯与祝英台》、《火烧裴元庆》、《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凤还巢》、《四郎探母》、《艳阳楼》、《淮河营》、《龙凤呈祥》等9出戏码。“精美呈现”,“剧剧精彩”,“钻石组合”,是《中国时报》等多家台湾媒体的美誉。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任何学问,学任何技艺,不论人前怎样灵动光鲜,人后都要下笨工夫。中国京剧人20年的努力和坚持殊为不易。

要坚持,首先要突破名利关。京剧作为国粹,在活跃的文化市场上,并不缺乏海内外的知音,与内地一些一线城市相比,台湾地区的票房和影响力在数量上并没有太大优势,何况包括于魁智、李胜素、朱强、杨赤、奚中路这些已然功成名就的京剧各行当的“角儿”,似乎已不大需要借台湾市场扬名立万。从利来说,虽然国家京剧院的演出每次都是热点,但是台湾戏剧演出的票价比大陆低,观众总量不多,包括角儿在内的演出报酬自然也有限。这样不为名利的坚持,需要信仰和兴趣。担纲赴台演出的国家京剧院一团号称“天下第一团”,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杜近芳等一代京剧艺术大师开创了“严谨规范、精美典雅、气势恢弘”的艺术风范,并且留下了“戏比天大、责任担当、仁义忠孝”的精神传统。“在台湾这个中华传统文化辐射深远的地区演出京剧,让大家看到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新和发展”,是于魁智这一代京剧人的愿望。

要坚持,更要能够挽留住观众。虽然常戏说京剧是“内地的演员、台湾的观众”,极言内地演员之出色、台湾观众之懂戏。但是,今天的台湾与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地区一样,人们的文化观念或许还保留着传统和本分,但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台湾一直是亚洲流行艺术的渊薮之一。在影视音乐等多样化的艺术版图里,台湾看戏、懂戏的观众从年龄上已经“垂垂老矣”,数量上日渐减少。虽然这个总体现实令人伤感,但在两岸京剧人的共同努力下,也不乏可以慰怀的信息。演戏要从娃娃抓起,看戏也要从娃娃抓起。台北的剧场里,我们看到八旬老戏迷场场不落,五龄童、六龄童的身影时而可见。在演出后台,一对分别从德国和美国特意回台北看戏的年轻姐妹,自陈追随国家京剧院已20多年。于此,要提到国光剧团等台湾京剧人的努力,他们的各种创新客观上也让年轻观众开始接近京剧。其实,京剧从发生到美学建构,始终走“大众化”路线,作为一门精致完美的综合艺术,京剧从音乐到表演,从舞台到人物,招招有式,行行见规,把程式的美与生活的美无痕对接,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京剧观众的“小众”和“大众”固然不能无视客观背景,但与传播努力却有很直接的关系。

文化是水,靠拢、接近、交流,就会融入、并流、合力,汇成绵绵不绝的长河。中国京剧人下了20年的笨工夫,祝愿他们获得好的收成。徐鹏飞

相关文章

  • 张增丽:春思感怀[图文]
    张增丽:春思感怀[图文]

    画家张增丽一直以来就很喜欢以自然为题材作画,这里的自然题材,指的不是写实的日常风物景观,而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印象,是在对天地万物进行联想后,运用笔墨与色彩去理解和诠释的巨大与绝小,宏观与微观,这样的画面往往能让观者感觉到画面中的自然,虽不熟悉,但仿佛亘古有之。“天清地宁,万物化育”是我们东方圣人从遥远的时空里发出的合于自然的大善境界之祥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10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画家卫理的绿之梦[图文]
    画家卫理的绿之梦[图文]

    吴正荣卫理新出画集《国墨彩云南》(以下简称《国》)是他多年云南之遁的结晶,是他绘画生涯一次质的飞跃,更是他“禅象国墨”理念开始走向成熟的集成。卫理跟人交谈时,总会情不自禁带着楚腔,神情激昂地宣说他这个楚人的滇人情结。那就是不堪现代都市的喧闹嘈杂,使他的画笔无从抒写,国墨无从挥洒。于是,他打点行囊,天南地北,到处寻觅,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后的逃遁——...

    130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炫像——张卫水墨艺术展题记[图文]
    炫像——张卫水墨艺术展题记[图文]

    张卫近影新文人画曾在上世纪90年代热闹过一阵子。当时画坛有关新文人画是“新的”文人画还是“新文人”的画的论争焦点,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是新文人画在后85美术思潮生成的核心问题。新文人画无疑是在水墨画经历西方写实主义改良和现代主义洗礼之后,对于传统文人画的一次巡礼与回归。在经历过“文革”与“85美术新潮运动&rd...

    25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雷抒雁:我的写作与时代同步[图文]
    雷抒雁:我的写作与时代同步[图文]

    ■著名诗人雷抒雁昨日去世享年71岁■代表作《小草在歌唱》曾激励一代人诗人在情人节离开了这个世界。北京时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诗人雷抒雁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71岁。1979年,他用诗句《小草在歌唱》悼念烈士张志新,这首诗歌传诵大江南北,至今也是新时期以来经典诗歌之一。代表诗篇被传颂30余年1942年8月18日,雷抒雁出生于陕西泾阳县,1967年9月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由于适逢&l...

    41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许钦松:程式化是传统山水画的极致[图文]
    许钦松:程式化是传统山水画的极致[图文]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在清朝的画坛,“四王吴恽”是标杆性的人物。但自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四王吴恽”在很长的时间里被诋毁、打压,逐渐被人遗忘了。一直到最近十年,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传统文化被人们重新“想起”的大环境下,“四王吴恽”强势回...

    76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写作是未竟之事[图文]

    许江我出身的家庭可以称是教师之家。我父母一生都在教室岗位上辗转,虽生涯波折,颠沛流离,却始终诲人不倦。大约三岁的时候,我已经会背唐诗百首。那时有客人来,常拉我当场测试。幼年的强记与模仿,总是父母脸上的光彩。但和许多少年一样,我对这类读书并无多少兴趣,唐诗百首很快忘却,读书的习惯也未养成。直至我11岁那年,正值“文革”大批斗时期。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正被红卫兵查抄。...

    8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农村宣传画[图文]
    合作化运动初期的农村宣传画[图文]

    1952年初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正式发动并掀起了高潮。为配合运动而创作的宣传画最为集中强调的主题是组织起来力量大、发展生产夺丰收,同时还提出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推广卫生知识等口号。此期的宣传画与土改运动宣传画的最大区别在于农业现代化叙事的成分大为加强,另一方面也为“过渡时期总路线”引领下的社会主义叙事铺垫了创作路径。王彬创作的《组织起来力量大》(上),强调了组织生产合作社的好处...

    169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说说文人字(书法)的衰落[图文]
    刘玉来:说说文人字(书法)的衰落[图文]

    郁达夫随着社会的进步,文人在面对社会进行创作时书写的形式也会来适应社会,为此书写形式、能力也会起着相应的变化。从我国来看,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在龟甲兽骨上刻写、在竹简上用毛笔书写、在帛麻上用毛笔书写、在宣纸类纸上用毛笔书写、用钢笔圆珠笔在洋纸上书写、用电脑来“书写”。这里钢笔进入后,毛笔是逐渐退出的,并未戛然而止;电脑书写为主后,硬笔书写也仍在延续。民国以前,封建时代...

    148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马欣乐:艺术家要怀有文化自信[图文]
    马欣乐:艺术家要怀有文化自信[图文]

    1999年冬,受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之邀为其所绘《驰骋风雪图》在2014首届大型国际精品书画展上,一幅《龙马精神万世不摧》的作品以其娴熟的笔墨技艺,鲜明的艺术风格吸引了现场的观众频频驻足。这幅精彩之作出自于当代著名画家和书画鉴赏家、美籍华人马欣乐之手。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功底的中青年国画艺术家,马欣乐曾师从黄胄、刘文西等多位绘画大家,作品从形式上到内涵,不仅传承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而且具有鲜明的时...

    104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图文]
    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图文]

    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20世纪过后,中国文化又面临着新的问题,而中国水墨画在20世纪所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黄君壁与中国水墨画“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展”于上周六在上海美术馆揭幕,此次展览除了展出黄君璧各个时期的佳作50余幅外,还有其女儿黄湘詅的作品20余幅。看似一个来自台湾父女两代艺术家的展览,其实有着非同...

    162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从诸家对白蕉先生的评论说起[图文]
    从诸家对白蕉先生的评论说起[图文]

    黄宾虹《山水图》今年11月3日是书法家白蕉先生诞辰106年的纪念日。在介绍他的文章中,常常引用沙孟海先生在他题兰长卷上的题跋:“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之数人。”却往往忽略了我更为在意的“惺惺相惜”、充满情感的下半段文字:“闻其生前近寓沪壘,竟无一面之缘,引为憾事。”...

    190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在似与不似之间求神似[图文]
    在似与不似之间求神似[图文]

    王清建近照几日来,徜徉在王清建先生的“葡萄园”里,竟然有点流连忘返了。紫葡萄、绿葡萄、金葡萄,王清建的“葡萄园”里,珠圆玉润,硕果盈枝。这些葡萄可观、可赏,但不可以食。人在尺幅之间寻觅,恍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寻觅,显然已超越了一串葡萄意义,思想的行止,其实步入了另一个殿堂:那是意绪美与诗意美交织的世界。葡萄入画,在当下似乎成了一种时...

    13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玄中之境——长白散人谈姜平书法[图文]
    玄中之境——长白散人谈姜平书法[图文]

    一本集子的出版,前面总有几行文字,似乎为了说点什么。其实对于姜平这本书画集,只要翻开它的人,便能感觉到其中的味道儿,无需多言。如果非要说几句话,那就说说姜平。我认识姜平,是先识其字,后识其人。长久以来,有这样一句话,叫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这只是文人墨客的自我抚慰,我在文化圈中三十五年却未见几个“其人”。似乎那横行华夏的“隐文化”早已把儒家的仁、老...

    168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张劲松作品赏析——植根于传统 广采博学[图文]
    张劲松作品赏析——植根于传统 广采博学[图文]

    张劲松张劲松,字:熔之,斋号:思齐轩。幼承家学,酷爱绘事,既长,毕业于潍坊学院艺术系油画班,得受西洋大师之熏染,于西画略有浅涉,后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时常浸淫于大师典迹之中,又得沐中国美术学院刘国辉、吴山明、吴宪生、冯远先生雨露,亲聆教诲,始识门径。劲松于西画、国画、雕塑均广泛涉猎,撷取众长,经意匠经营,初具面目。其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兼擅,人物尤精,作品注重"高古"、"简约"、"文气...

    13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白砥:当今“二王书风”缺失什么?[图文]
    白砥:当今“二王书风”缺失什么?[图文]

    王羲之《二谢帖》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当今书坛的评价体制不健全,学王书家们多有掌控书法评选的权力与平台,这一权力的获得主要是由于他们那路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好看”样式,一旦进入深一层的自我探索,往往会招致唾弃,甚至使大权旁落。辛苦奋斗多年得到的好处怎可轻易言弃?新世纪以来,“二王书风”(王羲之、王献之)逐渐代替碑学,成为书坛仿效的主流风格。...

    173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