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王菊如:小议书画大师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智智 点击 :

当今书画之盛,实在是使人意想不到。首先是参与者之广,几乎是全民行动。小至娃娃。老至耄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上阵,有奌像50年代的大跃进。其中以书法为例,从乡镇到社区,从企业到机关,哪里都有“名家”,“大师”。还有各式各样的书法教育場所,无论条件简陋还是豪华,无论教得认真负责还是“淘浆糊”,学子则正襟危座,煞有介事,恨不得把书法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艺术,用几堂课,或几次进修,就能学到手。真是热情感人,精神可价。至于以某某冠名的研究班,创作室,则更是新兴产业,学费之高,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本事能学到多少且不说,从此有一个是某某名家学生的虚名也值。

此外还有各种展览,比赛,评奖,多如牛毛,-些平面媒体,只要有经济收益,也大登特登各种奇出花样的征稿广告。如此种种,是喜还是悲呢?当然是喜啦。这应该说是空前的书法繁荣景象和蓬勃的生机,当然也有隐患与危机,问题是要有良性的引导,要不书法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会受到污染。在笔者看来,书法在群众中普及的问题不太,即使夹杂奌不健康因素,也无碍大局。

问题在书法走上市埸后,对书法艺术的价值标准,和对书法家的评价,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既不利于书法本身的发展,更不利于高水准作者队伍的建没和提升,还关乎到这个时代能否出现大家期待已久的大师。真正的代表书法文化时代高端的大师。就目前状态来看,时机和条件似乎都有距离,谁出靣“呼唤”都无济于事,重要的不是“呼喚”,“呼唤”与空喊沒有本质的区别,重要的是抅建孕育大师的生态环境,並且还要有很强的保护这种生态环境的意识。

书界有识人士为数还是不少的,有深度思考的智者也不乏其人,但不知道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观奌能量能有多大,能否影响文化决策官员,在这方面,笔者並不是个乐观主义者。比如,有个在书坛上有相当地位的人物坦率地认为,书法有着严格的发展脉络和传承体系,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当代书法在现实中的普及程度作为衡量书法兴衰的标淮。针对许多专业(长)非专业(长)的高等院校,建立的硕士,博士学位情况,他认为这种书法学科的设置,完全是西式教育理念的产物,決不会涵养中国书法的本体,因此,把硕士多少,博士多少作为发展成就的标志,看作提升中国书法的实际标准,那是可怀疑的。此观点与笔者颇合,不过何止书法硕士,博士,就是原来较为成熟学科的硕士,博士,其专业水准也着实令人堪忧。尽管如此,这样的硕士,博士还照样要一年年生产出来,书法学科恐怕也是如此,不会落后到哪里去,否则-部分人则没饭吃,你忍心么。社会教肓是个大机器,部件己经装上去了,运转得也蛮顺,-旦将它折御下来,发生什么问题,谁会去承担那样后果。

目前,书法的现状是花样百出,“杏黄旗”遍地。花样翻新而书法内涵丢失和退化,商业机遇和市場效应,使本来有些前途的书家变得浮躁又自傲,俨然以大师自踞,不知天外有天,峰外有峰。至于打出的“杏黄旗”,字号别出心裁,怎么叫得响就怎么叫,怎么好胡弄人就怎么叫,好在中国文字十分丰富。什么学院派,什么现代派,什么流行派,什么新古典派,什么地域派,·····有些人以此拿来写写文章,炫耀其知识,也就罢了。而让-些年轻人盲目追随这些所谓“导师”,“会长”,“旗手”往往名利双收,追随者颗粒无收,那实在是误人子弟非浅,于书法事业的繁荣,恐怕只能增加点色彩华丽的肥皀泡沫而已。

书法理论也是一片“军阀(确切一点说是新学阀)混战”,各据山头,各霸一方。陣地战,游击战,麻雀战,能战则战,有时“死猪不怕开水烫”,有时老虎庇股模不得。书法类报刊,也已缺乏准头,热热闹闹,看的人多了,订户扩增了,没有害处只有好处。于是,就有这样的镜头:当有人出来说,书法必须学习和继承传统。竟会有人著文说,传统那么多,还沒学遍,-輩子就过去了,言下之意很清楚,传统无用。当有人说那些字歪歪斜斜,以丑怪为尚的字怎么成了书法,于是就有人会辩护说,那是多元化探索,甚至可以得国展奨;当有人出来说,书家要有学识。竟会有人胡扯说,学识与书法之间沒有必然的眹系,做书法家又不是做学问家。好象书家攻学问攻知识,抢了别人的饭碗。殊不知,书法是文化的,书法不仅仅讲永字八法,不仅仅讲枯润提按,讲结体章法,书法的灵魂是文化,“文化永远是书法的精神与脉动,书法的创作只有蕴涵了文化的灵光之后才能具有永恒不灭的价值和光彩。”(罗杨谈如何推出当代杰出人物和代表作品。罗杨:中国书协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令人奇怪的是,当今看起来热气腾腾,人多势众的各级书坛,並没有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分母优势,实实在在多了些书法官员准官员,却难觅领军式的人物,也真像罗杨先生所分析的,“缺少力透纸背的经典力作,缺少全面继承,振聋发聩的传承代表,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开拓者,缺少精神火炬式,大师式的书法权威”这么说来,已经成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书法,其生存状态与发展前途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其实谈保护,就有不保护不得了的意思,就有居安思危的意思。

有志于书法事业的文化人,无论处在哪-个社会层面上,都可以有自己的追求。高端的文化艺术必定是属于那些纯粹的文化人。当下那种优劣不分,真伪不辨,黄钟哑音,瓦釜雷鸣的风气,就像垃圾-样,扫帚不到,不会自己消失,一是有赖于健康向上的艺术批评,二是有赖于社会整体风气的改善,三是有赖于本人的坚守,山呼海啸不动摇。作为每一个文化人,以前称“灵魂的工程师”,能否站在社会之前,起到引领的文化自觉呢,也许要求太高不切实际吧,但笔者仍然要说。

相关文章

  • 吉尔伯特和乔治:他们的存在就是艺术[图文]
    吉尔伯特和乔治:他们的存在就是艺术[图文]

    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andGeorge)这个英国当代艺术史上合作最长的艺术家组合,这对行为和艺术都极具戏剧色彩的生活伙伴,在1993年中国个展后,就从中国观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近20年,2012年的香港白立方开幕个展,使得他们和他们的艺术又再次回归中国。伦敦东区,这个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区,是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聚集地。吉尔伯特和乔治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此扎根,由于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永远...

    166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95岁周小燕谈音乐:希望美声也能流行起来[图文]
    95岁周小燕谈音乐:希望美声也能流行起来[图文]

    周先生与廖昌永(右一)等爱徒手拉着手同唱《长城谣》。记者刘洪洋摄见习记者赵宇她,在上世纪30年代就以“中国之莺”之称享誉海内外,她,几十年间培养了张建一、高曼华、廖昌永、方琼、李秀英等大批优秀声乐人才……昨晚,95岁高龄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在家乡人民的掌声雷动中登上琴台音乐厅的舞台,与爱徒们共唱了中国名曲《长城谣》,尽显大...

    44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彭锋:感觉的真实[图文]
    彭锋:感觉的真实[图文]

    雷子人作品在经过现代艺术的洗礼之后,简单的美不再是艺术的主题。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在阻止人类的残暴行为上,美的外观毫无作为。艺术不再沉湎于美的外观的塑造,而是深入对人生真相的揭示。因为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美好生活的承诺才不至于是虚无缥缈的梦幻。为了揭示真相,艺术跟所有的虚假为敌,包括美。尽管当代艺术比现代艺术更加多元,甚至出现了美的回归的现象,但探求真实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

    164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图文]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图文]

    北井一夫(KitaiKazuo)的摄影展藏在人群之外,正如亦安画廊的建制——很窄的门脸,一道长走廊,引向一个隐蔽的空间。这次展览的照片尺寸不大,数量也不多,形式上依然是日本摄影师最爱的黑白影调,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2009年,在...

    96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大学博物馆状况:精英性与公共性的博弈[图文]

    英国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MalcolmMacDonald中国艺术与考古展厅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英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次年上台的联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节省公共性支出的措施以减少财政赤字,教育系统首当其冲,而大学博物馆作为这个系统的其中一个环节也不能幸免。所谓大学博物馆,顾名思义是指为大学拥有和管理的博物馆。由于行政归属的特殊性,大学博物馆在面向受众群、资金来源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公有或私人...

    136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无极画论: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图文]
    无极画论: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图文]

    从具体的抽象到立体的现实一九八五年,著名的“八五美术运动”大家都知道,那年美术界还有个大事就是赵无极到中国美术学院讲学,许江刘大鸿耿建弈等当代艺术的名家当时都是其班上学员,赵无极先生当时蛮痛苦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宝贵的创作时间来传道,讲的东西那些学员根本就理解不了,原因有两个,一是赵无极先生不讲“抽象”,只要学生画人体写生,这令奔着“...

    12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与山传神 与花写照—浅析马健郡的国画[图文]
    与山传神 与花写照—浅析马健郡的国画[图文]

    品马健郡的国画,一种清新、刚健之气扑面而来。马健郡自幼即受青州美丽大自然的熏陶,少时就萌发了以画笔为祖国山河树碑立传的愿望。几十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习中国山水、花鸟画,既学古人又重写生.将中西画法融为一体。追求创新走自己的路子,又不失传统技法的素养。他传统功底深厚,笔下山水或雄浑苍润或清秀雅致,无不情趣盎然、意境深邃。马健郡坚持以自然造化为师,擅于在自然景象中捕捉灵感,发现美感,使他的...

    177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陈履生:拿下卢浮宫让雷诺阿成为核心[图文]
    陈履生:拿下卢浮宫让雷诺阿成为核心[图文]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谈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4月12日到6月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北京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表示,展品名录由法方裁定,但在策展主题的确定、展厅的布置上,国博体现了自己的立场。事实上,近...

    168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八探[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八探[图文]

    当我们观赏齐白石的作品时你可能以为其中有许多重复,但是当你细细的观察时你会感到并非如此。不错,确实有“重复”的,但一般只是图案样式重复,具体到画面内容时却并非如此。他的重复并不是一张图案的复制,而是重新的创作。应该看到,这种“重复”与复制的本质区别。复制不具有再创作的构思,它只是再重复一遍;而齐白石这里只是借助了原有的图形,此后的一切笔墨都另有所出,...

    162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我期望通过电影找寻什么是继承[图文]
    我期望通过电影找寻什么是继承[图文]

    ■法国影人马修·德米首次带电影处女作《美国》来中国《美国》剧照。上图为德米与饰演母亲老友一角的杰拉丁·卓别林,下图为他和饰演曾与母亲相熟一角的萨尔玛·海耶克。在前不久落幕的南昌学苑影展上,到访的国外影人中有一位法国人第一次带着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长片到中国内地放映。电影名字看上去一点也不“法国”,叫《Americano》(《美国》)。...

    45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赵卫东:绘画的意义无关当代[图文]
    赵卫东:绘画的意义无关当代[图文]

    《生命的果实》系列之一123cm×76cm纸本水溶铅2012年版画经验受益匪浅商报:1992年从中央美院壁画系毕业后,您在1998年又回到美院读版画系的研究生,当时再次选择回到美院学习出于怎样的考虑?赵卫东:本科毕业后,我认为自己画的不错,但画了几年后发现涉及到独立创作时,画面和绘画语言还存在很多问题,非常渴望能有所突破。那时,自己周围已经有一些比较观念的艺术形式出现,但还没到今...

    35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李祥霆:人们更需要传统的东西[图文]
    李祥霆:人们更需要传统的东西[图文]

    ■“古琴群英会”将在艺术节期间上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谈古琴艺术“九霄环佩”制作于唐至德元年,距今1200多年,为唐肃宗即皇帝位时的皇家庆典制品,有明确的年款,造型高古典雅,工艺精美绝伦。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期间,古琴大师李祥霆领衔数位古琴名家上演“古琴群英会”,畅“弹&rdqu...

    190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叶浅予:一本速写,一个形象库[图文]
    叶浅予:一本速写,一个形象库[图文]

    《印度献花舞》(水墨,宣纸)叶浅予先生的速写,在画界无出其右。他深入生活,探索笔意变化,突出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追求东方型的单纯美和古典美。其中以戏剧舞台人物最有名。《水墨戏剧人物集萃》(速写选)在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上,叶浅予毫无疑问是一个闪着光芒的名字,他寥寥几笔勾出的自画像,挥洒笔下的漫画“王先生”,以及速写舞蹈戏剧人物作品无不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自由灵魂。《水墨...

    174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大风起兮云飞扬——解读张大千再传弟子、画虎名家赵同相[图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解读张大千再传弟子、画虎名家赵同相[图文]

    大风堂第三代传人画虎大师赵同相先生“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刘邦——这位汉朝的开国皇帝的这首壮怀激烈的诗歌激励了许多中国人,一代艺术大师张大千、张善子也为他们的斋室取名“大风堂”,表达了他们在艺术追求道路上舍我其谁的境界。“大风堂”作为一个艺术符号已是家喻户晓,他的影响力已跨越国界,民族,成为世界艺术...

    163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不可尽信印也不可不信印[图文]
    不可尽信印也不可不信印[图文]

    图一鉴定书画,印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内容,书画作品的印章,既包括作者的落款章、闲章,也包括收藏章。作者在自己书画作品上加盖印章,是元代开始才逐渐盛行起来;而藏家在藏品上钤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因此,作为鉴定依据,两种印章都不能忽略。通过印章来帮助鉴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张彦远说“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他已经把辨别收藏印章作为很重要的鉴定经验在传授。当...

    73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