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且读且画[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小孩 点击 :

且读且画 | 艺术科普

杨秉辉,1938年8月15日生于江苏镇江。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务。多年从事肝癌临床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业余从事医学科普,喜爱钢笔写生,曾出版数十册医学专著、科普读物、游记及写生画集等。

且读且画 | 艺术科普

杨秉辉教授的书房里,到处是画。进门处就悬了两幅上海硬笔画研究会会长张安朴先生的钢笔画。更多的,是他自己的钢笔画,风景写生,黑与白的简约线条,传神地绘出了不同地方的风物:“我出去旅行,对购物、泡温泉、打牌之类的事都不感兴趣,若有空,白天就画画,晚上就读书。”自1987年赴英国作医学考察以来,二十多年,他去了将近五十个国家,走到哪儿,画到哪儿:“这些年来经常随旅行团出游,别人都进到教堂里面去参观了,我就待在外面,抓紧时间把教堂画下来。”

且读且画 | 艺术科普

书房墙上挂着的,大多是杨秉辉创作的钢笔画。

众多黑白画中难得的一抹彩色,画的是中山医院的静谧一角,仍然是钢笔勾勒,施以淡彩。这是他贡献了一生的地方,现在还在持续贡献着:“我现在还给学生上些课,不过不多了。”这位做了近二十年中山医院院长、五十多年临床医生,至今仍在为各种医学培训、健康教育活动奔忙,写科普文章、做健康讲座的权威专家,年轻时的想法可是当画家:“后来学医是听了我父亲的意见,他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更可靠。”好在杨教授的儿子读了美术学院,做了画家,多少补偿了父亲的夙愿。书柜旁放有一张杨家公子笔触厚重的水彩画,黄土高原背景下,裹着白头巾的农民,笑得一脸皱纹。

且读且画 | 艺术科普

沙发前的案几上,堆满了各类读物。早听说杨教授读书出了名的广,一到他的书房,果然如此。最显眼的是一整套精装的“周克希译文集”,杨教授颇有几分引周克希先生为同道的意味:“他是教数学的教授,文学作品翻译得出神入化;我是给病人看病的医生,业余画画、画得马马虎虎。”几上有的书还和医学沾点边,如《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大多数是文史类书籍:《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炉边话明史》《另眼看书法》《感悟端砚》……杨教授说他是历史迷,最喜欢太平天国史,对晚清史也感兴趣,书堆最顶端正好放了本历史随笔集《历史的坏脾气》。

当然,杨教授不光是“输入”的量大,“输出”的量也惊人。他主编的医学著作就不必说了,好些大部头,都是医学生必读的课本;医学科普读物他写得更多,关于保健、关于肿瘤……他甚至专门给出租车司机写了一本《出租车司机健康指南》。如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病人时而怒火攻心,医生常常担惊受怕。杨教授专门开了一门讲医患沟通的课,自己动手写了一本《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做教材。他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时,还在书店里淘到了一本《医患交流手册》:“作者是一位资深全科医生,把相关问题写得特别详细,很有可操作性,就买了带回来,让研究生们译了出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如今有关健康教育、医学人文方面的演讲、访谈的邀请,越来越多,这不免让杨教授有点苦恼,活动一多,读书、画画的时间可就少了。说话间,又注意到他的瓷版画,书房里堆了厚厚一叠瓷板,每一块都沉得很,上面是他用毛笔与彩釉作的画,与钢笔画的西方味相比,已经明显地朝着传统中国画转型了。杨教授笑着说:“到底是上了年纪,还是觉得中国画更亲切一些。”

摄影李坤撰文郑诗亮

十问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没有具体统计过,大约几千册吧。有不少放在其他书房。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小学时买的一本从苏联引进的关于原子能的科普。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在福州路淘的一本画册,虽然是论斤称,其实很好。

Q: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都有。福州路经常会去逛,网上也买,比较方便。

Q: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一两百块钱吧。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繁花》。一点一点地读,读得很慢。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喝茶。我喜欢太平猴魁。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网络和纸面都有。有些东西网上读更快捷。但文学、历

史还是更喜欢纸面阅读。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这还真没有。我兴趣太广,读完就读下一本。发愁好书读不完,没工夫重读。当然,工具书不算。

Q:如果让您只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带一本我正在读但没读完的书。

相关文章

  • 草间弥生在纽约[图文]
    草间弥生在纽约[图文]

    波点拥有太阳的形状,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征;它也有着月亮的形状,这意味着宁静。圆形、柔软、色彩斑斓、无知无觉、不可捉摸,波点成了一种运动。波点是通往无限的方式。1969年3月17日,草间弥生与一些艺术家在纽约中央公园83岁时,草间弥生再次来到纽约这座对其影响至深的城市。她一生的作品,从她尚未到达纽约的上世纪40年代,到其离开纽约的70年代之后,被精心挑选,以回顾展的形式,陈列在纽约惠特尼美术...

    13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周明智——墨舞神韵 自出一宗[图文]
    周明智——墨舞神韵 自出一宗[图文]

    周明智周明智先生为人诚实,质朴中透着睿智,不张扬,不唯上,平和之中却才气横溢。在中国画的品评标准中,历来讲究画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人品不高画品也高不了,因而修养、品格、素质等有形无形的会在其作品中显现出来。周明智先生远离喧嚣的都市,隐居在京郊,用其平淡天真的心态,默默耕耘在纯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那片自留地,从不问亩产多少,却让我们品尝到新鲜别样的绿色食粮。周明智作品周明智作品先生尤擅牡丹和梅花...

    64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图为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月光》。图片为受访者提供。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rd...

    6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何多苓:艺术可教,但天赋更为重要[图文]
    何多苓:艺术可教,但天赋更为重要[图文]

    何多苓在工作室12月23日,展览“绘画的根茎:何多苓教学研究计划1——手感与句法”将在成都K空间举办。何多苓师生展已经在几年间多次举办,但据策展人鲁明军介绍,本次教学研究计划系列“不再是简单地展示他们的最近的创作状况,而是根据他们的实践预设了三个问题:1,手感与句法;2,技术与审美;3,逸出与实验。分别于2012、2013、2014三...

    107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启功先生为何难称书画大家[图文]
    启功先生为何难称书画大家[图文]

    设若蚌镜自照、犀角独喻,则我斗胆以为,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启先生都将“雅人深致”做到了30年来第一人,这点后世自有公论,不必当面打嘴仗。有人诟病“启体”直白寡味,那只好怪自己完全不懂欣赏。自点画之间涌溢而出、酌焉不竭的学问书卷之气,并世无两。斯般气息,在而今艺坛,贵如高原雪莲,不可能再有养蕴发挥的土壤。然而,恰恰是总以“学问”...

    100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别开生面曲高和众——王镛先生访谈[图文]
    别开生面曲高和众——王镛先生访谈[图文]

    王镛,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一九八一年毕业展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

    192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系统性油画收藏亟待历史补白[图文]

    庞薰琹作品《屋景》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以近现代美术为背景,以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为主体的系统收藏与研究机构和学术基地。上海是中国本土油画的发祥地,因此本地无相关系统收藏的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20世纪以来,出现了国内外、公家与私人的分散性收藏。但相关的收藏群体稀少,而相关的艺术史梳理和系统收藏则期待历史性补白。陈抱一作品《静物》如果说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存在,需要历史之物和艺术之物的复合,那么...

    167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顾一指:给刘小东提一言[图文]
    顾一指:给刘小东提一言[图文]

    刘小东即使当代艺术在一些地方的民间艺术机构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但是,如果它进入不了中国公立美术馆(含博物馆,下同)的收藏序列,一些艺术家自我感觉多少有点散仙的意思,仿佛一支游击队哪怕战绩再好也没能成为正规军,总有几分自卑在内。这很可能是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在本届两会上提案《支持公立美术馆收藏当代艺术》的精神初衷,当然,这只是猜测。当代艺术在中国,是缺乏传统传承根源的。可以这么说,当代艺术是横切进...

    55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当下社会,伴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歌猛进”,人们也变得愈来愈浮躁,书画家也在这场喧嚣的洪流中深受侵染。大家都急于争名夺利,当利不让。焦躁不安的心态书写在眉宇之间,能够静下心思来鉴古出新者寥若星辰。书画作品也日渐变得俗中无雅,毫无意趣可言。纵观历史,历朝当代仅有的几位书画界可津津乐道的大家,又有哪个不是因其在书画技艺的传承中有独到建树而名垂青史,可被后世颂扬至今的?追名逐利...

    77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马家辉张家瑜夫妇:时间形成轨道 我们按轨道运行[图文]
    马家辉张家瑜夫妇:时间形成轨道 我们按轨道运行[图文]

    她生于美丽的台湾花莲,他则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仔;她沉静内敛不喜说话,他却热爱滔滔不绝;她的文字冷静克制,他的文风幽默刻薄。不过,她和他,都喜欢张爱玲。温婉的张家瑜本名林美枝,文如其人,散文写得淡雅清丽,但大陆读者对她并不熟悉。人们感兴趣的或许是她的另一个身份,马家辉的太太。马家辉在大陆有着众多粉丝,但梁文道的评价是,张家瑜写得比马家辉好,尽管夫妻俩都分别表明态度:“风格不同,难以判断。...

    190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图文]
    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图文]

    初中海白云在山68×68cm编者按:初中海,黄宾虹艺术的隔代知音。不仅仅在于他的焦墨山水直接发轫于黄宾虹晚年的焦墨绘画,由黄宾虹这个历史“坐标”逆流而上追溯中国绘画的千年传统,传承而有创新,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更在于他孜孜不倦,对黄宾虹艺术的探讨与研究,《宾虹之“黑”与新安之“辣”》即是他目前为止对黄宾...

    100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饶宗颐总结学术成就因长寿 信奉“做人当平和”[图文]
    饶宗颐总结学术成就因长寿 信奉“做人当平和”[图文]

    近日,95岁高龄的饶宗颐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出缺6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长。深孚众望的学术宗师,于“天下第一名社”领袖群伦,成为文坛一时佳话。2003年大病愈后,饶宗颐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更极少出任社会职务。这次接任西泠印社社长,出人意料。幼承家学的饶宗颐,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已超过70年,研究范围极广博——涵盖上古史、甲骨学、经学、宗教学、史学、敦...

    166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作品今天的艺术批评,在茁壮成中又饱含争议,严肃的美术史论家们总不把参会发言的批评行为当学术研究看待,就是批评家内部,也对那些“大词”化、“哲学”化、“翻译”化和“老外”化的批评词语提出批评。更甚如坚持国学批评的彭德先生,对当下中文写作者,在行文中动不动像我一般使用“XX化&rdqu...

    100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溢 写实是劳动光荣的概念[图文]
    刘溢 写实是劳动光荣的概念[图文]

    刘溢"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嘛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嗨哟,我的三哥哥",刘溢在采访中跟我们唱了一段陕北民歌,这一段正是"东方红"的原调。八十年代末因为政治原因出国的刘溢,一直感兴趣的是真实的民间生活。虽然在国外一直很顺利,却是一直无法克服内心的隔阂,这也是他选择回国的原因。尽管在国内没有艺术家所向往的那一份孤独,但刘溢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却思如泉涌般的陆续亮相。Hi艺术=Hi刘...

    59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哈尔滨书协副主席高杨书法赏析[图文]
    哈尔滨书协副主席高杨书法赏析[图文]

    高杨高杨作品高杨他称自己为“票友”,然而自幼习字,临贴无数,却自谦“票友戏墨”。他堪称收藏家,名家翰墨阅历无数,大家精品尽收阁中。他算得上鉴赏家,名画佳作经手经眼,名品赝品自在心中。他还是个实业家,将精品收入阁中,需要的是实力。高杨作品他在自白中这样写道:吾于习字,未敢云“书法”,盖因“书法&rdqu...

    47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