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植煌作品《同饮天山水》。
顾兴义(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怎样才能成为大师?怎样才能创作出传世之作?这一直是画坛的热门话题。
谁不想成为大师?谁不想创作出传世之作?但谈何容易。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是一个问题。我以为能创作出传世之作者,应该就可以称之为大师了。
怎样才能创作出传世之作呢?首先须先弄明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传世之作。可以这么说,能达到真、善、美高境界之作品,一般就能传之久远。而作品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求画家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较高超的表现技法。这三者是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说吧,该作对北宋晚期的都城生活作了真实、详尽的描绘,展示了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为人们所称道。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本来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是,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风气下,这个问题似乎被人忽视了。
最近,我在拜读洪植煌教授的画集时,对这个问题陷入深深的思考。在今时今日,在新的历史时期,画家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和修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甚至传世之作呢?我在认真读完洪教授的画集时,找到了答案。翻开洪教授的画集,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不管是《同饮天山水》,还是《日记》、《新嫁娘》、《观新居》等都是把某一生活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而又耐人寻味。可以说,都是记录时代、反映现实的力作。若干年之后,当我们后人看到这些画作时,可以从中了解到他们的先人是怎样活在当下的。我们还不敢说,洪教授的作品将是传世之作,但可以说,他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洪教授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不是偶然的。他从艺半个多世纪,始终坚持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汲取生活的营养,萃取生活的素材。他的成名之作《日记》,是深入到珠海斗门平沙农场和知青“三同”体验生活的结果。他也先后到俄罗斯、埃及、土耳其、阿联酋进行考察,他在甘肃敦煌一蹲就是一个月,他跑遍了南疆的各个角落,画了一大批写生和速写。他的创作经验生动地证明了“功夫在画外”这一点,这是值得后学者认真仿效的。
某些后学者,出不来好作品,并不全是技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水平和生活体验的问题。必须深入生活,要有“洞察力”,才能发现美。洪教授的成功,再次印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艺术家要在历史上站得住脚,要有自己一席位置,市场说了不算,媒体说了不算,自己说了更不算。那谁说了算呢?时间说了算。时间是最为公平、公正的鉴定家。你不想被时间所否决,你就必须在记录时代,反映现实上多下功夫。
大师吴冠中在《花》一文的结尾中说:“人生短,艺术长。艺术之长,当也依靠种子引新枝,失去启发性的艺术,是不传种子的艺术,也只能像花朵开过一次便消灭。”你不想做历史匆匆的过客,不想做一现的昙花,那你就要像洪教授那样,多下点功夫在“画外”吧!这样或许就能做到:“人生短,艺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