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建近照
几日来,徜徉在王清建先生的“葡萄园”里,竟然有点流连忘返了。
紫葡萄、绿葡萄、金葡萄,王清建的“葡萄园”里,珠圆玉润,硕果盈枝。这些葡萄可观、可赏,但不可以食。人在尺幅之间寻觅,恍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寻觅,显然已超越了一串葡萄意义,思想的行止,其实步入了另一个殿堂:那是意绪美与诗意美交织的世界。
葡萄入画,在当下似乎成了一种时尚。而时尚往往就是一种风向,这种风向一旦把持不好,就会流于低俗。倘若形式掩盖内容,雅就会消弭于无形。葡萄属于花鸟画的范畴,花鸟画有时难脱匠气,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有人画荷、画牡丹、画虾,你打眼一看就像,甚至可以说,那些叶脉、花蕊、触须,简直就是现实的翻拍。然而,坏就坏在太像,太像了反而就假了,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现实的摄影和复制,它是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共性中凸现个性,在似与不似之间,让人产生一种回味和联想。王清建先生的“葡萄”是艺术的葡萄,它在似与不似之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似”,这个“似”有两重含义:一是他舍去了生活中的葡萄的真实部分,重在表现趣味;二是他还原了葡萄的真实:将生活的真实提高到艺术的真实,即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神似。这是对生活与艺术的把握,而正是这个分寸的拿捏,使他摆脱了花鸟画的桎梏,思维跃升:窗户纸捅破了,一角碧蓝映入眼眸。
似与不似,是一种笔墨境界。有人单纯追求作品的艺术性,在画室里闭门涂抹,自娱自乐,追求一种表面的、轻浮的高雅,这样的画是脱离地气的、是没有生活根基的,因此,它缺乏一种内在的情致、一种贯穿的气韵。王清建的葡萄,既是生活中的葡萄,更是艺术的葡萄。你能从他的葡萄画中,嗅到生活的味道、嗅到现实的欢快;你甚至可以在他的葡萄中,发现人情的温暖和感动、发现诗意的纯美……王清建的葡萄是内心的抒写,他将中国传统的笔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葡萄是“写”出来而不是“绘”出来的。读他的葡萄画,你能感觉到书法的线条的灵动,墨韵的畅达、舒缓:一藤、一叶、一串、一篮,若断若续间,皆有形态。王清建的葡萄,摇曳着一种生机,一种被笔墨表现的生机。
似与不似,是迈过匠气的门槛。只追求“似”,就失去了艺术性,丧失了审美的元素;追求“不似”,势必导致对生活的臆断,作品就会失去生活的底蕴。葡萄虽小,却能表现生活的光芒与艺术的神采。王清建先生很好地将生活的葡萄,栽种到了精神的土壤上,于是他的葡萄,在宣纸上就有了一种生动、饱满的呈现,似与不似之间,水到渠成,实现了生活与艺术的统一,那就是审美的表现、神似的表现!
链接:王清建,1961年生于青岛崂山。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翰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崂山画院副院长、崂山书画院副院长。2009年《美术大鉴》出版个人专集;2009年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书画家优秀作品集》;2009年作品在第五届金鼎奖全国美术书法大展赛中获银奖,被授予“中国美术书画百杰”;2009年作品在中国首届《熙鼎祥》杯书画大赛中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