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吉奥乔·阿甘本:当代艺术没有标准吗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逗逗 点击 :

引言:“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女人,你们却要寻找一幅画。这幅画是如此深邃,这种空气如此真实,到最后你们也无法将它从围绕在你们身边的空气里分辨出来。艺术在哪儿?丢失了,不见了!”但在追求绝对意义的过程中,弗伦费尔成功做到的只不过是模糊了自己的想法,将一切人体形象从画布上抹去,将其扭曲成一片“色彩和色调的混沌区域,一团意向不明、形状不定的迷雾。”面对这堵荒唐的油彩墙壁,年轻的普桑(Poussin)惊呼:“但迟早他一定会发现,画布上其实空无一物!”这句话听起来仿佛一记警钟,提醒人们注意到恐怖(Terror)开始对西方艺术造成的威胁。

艺术这种最天真无辜的工作如何让人直面恐怖?让·波朗(JeanPaulhan)在《塔尔布之花》(LesfleursdeTarbes)中从语言在本质上的暧昧性出发—即:语言一方面由感官认知的符号组成,另一方面又是以这些符号能够直接唤起的观念组成—将作家分为修辞家和恐怖分子两种类型。修辞家把所有意义都溶解到形式里,将形式作为文学唯一的法则;恐怖分子拒绝服从这一法则,反过来追求一种纯意义的语言,渴望思想的火焰能把符号完全吞噬,从而使作者直面“绝对”。恐怖分子厌恶语言,他不能从指尖残留的水滴里认出他认为自己浸泡其中的大海;修辞家则关注语言,对思想表现出某种不信任。

有的物,比如一块石头、一滴水以及所有自然物是材料决定甚至消除形式,恐怖分子的梦想是创造出一种存在方式,完全顺从“物性”本身。物派艺术家李禹焕将石头与铁板简单组合,对物质生产的泛滥及时提出了疑问,强调艺术的物质性和自然性。

艺术品不是单纯的物,它总包含着除自身物质存在之外的什么东西—这简直快成不言而喻的道理。希腊人用讽喻(allegory)的概念表达了同样内容:艺术作品传达着一种别的东西(ἄλλοἀγορεύει),它超出了将作品包含在内的材料本身1。然而,有的物—比如一块石头、一滴水以及所有自然物—是材料决定甚至消除形式;有的物—比如花瓶、铁锹或者任何人造物—是形式决定材料。恐怖分子的梦想是创造出一种存在方式,好比石头或水滴、完全顺从“物性”本身的制品。福楼拜曾写道:“杰作是无智的,它们就像大型动物或者山峦一样面貌温和而稳重”;据瓦莱里所述,德加也说过:“它无聊得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在巴尔扎克小说《不为人知的杰作》里出场的画家弗伦费尔就是上述恐怖分子的典型代表。弗伦费尔花了十年时间试图在画布上创造出某种不单只是艺术品但又是出于天才之手的事物;和皮格马利翁一样,他希望自己的这幅《游泳的人》(Swimmer)不只是符号和色彩的组合,而成为作者本人思考和想象的活生生的现实,为了这样一件“作品”的诞生,他用艺术消除了艺术。他告诉两位来访者:“我的画不是画,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激情!她出生在我的工作室,必须保持处女状态,绝不能不穿衣服地出门。”后来又说:“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女人,你们却要寻找一幅画。这幅画是如此深邃,这种空气如此真实,到最后你们也无法将它从围绕在你们身边的空气里分辨出来。艺术在哪儿?丢失了,不见了!”但在追求绝对意义的过程中,弗伦费尔成功做到的只不过是模糊了自己的想法,将一切人体形象从画布上抹去,将其扭曲成一片“色彩和色调的混沌区域,一团意向不明、形状不定的迷雾。”面对这堵荒唐的油彩墙壁,年轻的普桑(Poussin)惊呼:“但迟早他一定会发现,画布上其实空无一物!”这句话听起来仿佛一记警钟,提醒人们注意到恐怖(Terror)开始对西方艺术造成的威胁。

年轻的普桑(Poussin)惊呼:“但迟早他一定会发现,画布上其实空无一物!”这句话听起来仿佛一记警钟,提醒人们注意到恐怖(Terror)开始对西方艺术造成的威胁。

但我们再仔细看看弗伦费尔的画。画面中心只剩混乱的色块,周边是一团团令人难以辨认的轮廓线。所有意义都已融解,所有内容都已消失,唯一能清楚看到的是一个人的脚尖,在混沌的背景下,仿佛“城市被烧毁后静静矗立在废墟上的一尊维纳斯女神半身像”(《杰作》,p.305)。对绝对意义的追求最终吞噬了所有意义,只有符号以及无意义的形式幸存下来。但是这样的话,不为人知的杰作不就变成修辞的杰作了吗?到底是意义消除了符号,还是符号取消了意义?此处,恐怖分子直接面对了恐怖的矛盾命题。要脱离短暂易逝的形式世界,他唯一能依靠的却只有形式本身。消除形式的欲望越是强烈,对形式的关注程度就必须越高,以便使他想表达的那无以言表的内容最终能渗透到形式当中。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手里逐渐只剩下单纯的符号—这些符号尽管穿越了无意义的中间地带,但最后与恐怖分子追求的意义也不再有任何关系。逃离修辞的欲望将他引向恐怖,但恐怖又把他带回其反面—修辞。因此,“厌言”(misology)必须将自身转换成“爱言”即文献学(philology),而符号与意义在一个永恒的恶性循环里互相追赶。

实际上,能指-所指这对组合已经跟我们在形而上学上被视为“表意声音”(φωνήσημαντικη)的语言遗产如此密不可分,以致于任何想要在不打破形而上学局限的前提下超越这对组合的努力都注定会回到原点。有关等待着恐怖的这种充满矛盾的命运,我们可以从现代文学里找到很多例子。一个完全的恐怖分子(manofTerror)也是一个文人(homme-plume)。因此,重提下述事实也许并非完全无意义:恐怖在文学领域里最纯粹的阐释者马拉美也是那个把书本变成最完整的宇宙系统的人。阿尔托在晚年著作《鹰犬与拷问》(HenchmenandTorturing)中尝试把文学完全溶解在他过去称之为剧场的概念里,此处的“剧场”好比炼金术士把自身精神历程的有关记录称作“炼金术剧场”(TheatrumChemicum)一样。而如今“剧场”这个词在西方文化里的含义对我们理解阿尔托当时的想法一点帮助都没有。

但促成这段超越文学之旅的要不是符号本身,还能是什么?符号的无意义性迫使我们提问,而提问正是因为我们感到,在这些符号中,人们最终寻找的是文学的命运。如果“恐怖”真的想把这种连贯性坚持到底,最后剩下的唯一选项恐怕就是兰波的姿态,用马拉美的话说,兰波在他有生之年将诗意像做外科手术一样从自己身上移除了。但即便在这种极端行为里,恐怖的悖论仍然存在。因为那被我们称作兰波的传奇难道不就是指文学与其对立面(即沉默)合为一体的一刻吗?布朗肖(Blanchot)说得很对,兰波的名声可以分割为“他写过的诗和他不曾屈尊完成的诗”两部分。4这不是修辞的杰作是什么?

恐怖和修辞这组对立之下,除了对一个永恒谜题的空洞反思以外,现代艺术坚持受困于上述对立是否能揭示另一种不同的现象?艺术家们以各不相同的创作方式对这个永恒的对立作出反应。图为蔡卫东的摄影作品《九宫格绘画》模拟库尔贝的作品以展现别样的现实。

这时,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恐怖和修辞这组对立之下,除了对一个永恒谜题的空洞反思以外,是否还隐藏着别的什么东西?现代艺术坚持受困于上述对立是否能揭示另一种不同的现象?

弗伦费尔的结局怎样?在还没有其他人看过他的大作时,他从不曾怀疑过自己的成功;然而一旦有了观众,哪怕就两个人(普尔毕和普桑)的视线都足以让他推翻自己,转而同意他们的观点:“空无一物!空无一物!而我为它花了十年的时间。”弗伦费尔变成了他自己的复像。他从艺术家的视角转向观众的视角,从“幸福的承诺”转向了无利害关心的审美。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作品的完整性烟消云散。一分为二的不光是弗伦费尔本人,还包括他的作品;就好像一些几何构造形象的组合,看的时间长了构图就会慢慢发生变化,这时只有闭上眼睛,才能重新找回原来的图像,同样,弗伦费尔的作品也交替呈现出两种永远无法融为一体的面貌。朝向艺术家的一面是活生生的现实,他从中读取到“幸福的承诺”;但朝向观赏者的一面却是一团无生命元素的堆积组合,只能在审美判断反射回来的倒影里照见自己的样子。

观赏者体验的艺术与艺术家体验的艺术之间存在的这种双重化的确就是“恐怖”本身,因此,恐怖和修辞之间的对立关系又把我们带回到讨论的起点:艺术家和观赏者之间的矛盾。这样一来,所谓美学就不仅仅是指从观赏者的感性经验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定夺,还应该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另一种考察方式,即把艺术品视为某种独特的、不可还原的作用(operari)或艺术“作用”之产物。根据上述原理的双重性质,对作品起到决定作用的既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也包括观赏者的感性欣赏。这种双重性贯穿了整个美学历史,也许美学在思辨上的核心及其根本矛盾也应该向这种双重性里寻找。现在,我们可能已经做好准备讨论尼采在说到“只为艺术家存在的艺术”时,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它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针对艺术的一种视角转换?还是意味着艺术品在本质上的地位变化,进而能阐明艺术当下的命运?

相关文章

  • 梁章凯印象:优雅的先生[图文]
    梁章凯印象:优雅的先生[图文]

    《林则徐旧藏饲鹤图题跋录》和《艺友斋存名家印汇》人物名片:梁章凯现为:西泠印社社员西安碑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日本鉴古印社顾问《篆刻》杂志日本总编辑编著有:《战国古陶文五十品》《艺友斋存名家印汇》一函四册《印史留遗》一函十六册《怀玉印室藏印选》《美哉斯石-海内外中国印石精品集》《林则徐旧藏饲鹤图题跋录》等十余种《战国古陶文五十品》等印谱从来都尊称他为梁先生而不叫梁老师,原因无...

    178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雕塑:不分国界且可以惺惺相惜的艺术[图文]
    雕塑:不分国界且可以惺惺相惜的艺术[图文]

    托尼·克拉格雕塑家托尼·克拉格(TonyCragg)总是向别人强调自己是一个materialist,刚接触他的人还以为他指的是“唯物主义者”,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误解,于是就问他信不信上帝,他爽快地说:“当然!但是这个世界如此复杂有趣,我们研究一辈子也研究不完。上帝创造了物质,我们来研究物质。”这就是他口中materia...

    149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参观者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图文]
    参观者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图文]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博士林蕙玟谈博物馆场域空间与展示诠释位于柏林的欧洲犹太人受难纪念地是一个位于地底下的博物馆,地面上是由一块块棺木状大理石组成的场域。从中华艺术宫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地标性的博物馆怎样代表这座城市?从提篮桥监狱博物馆到淞沪抗战纪念馆,博物馆对历史的展示与诠释如何做到客观公允?近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邀请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博士、创意产业设计研究院助理教授林蕙玟主持讲座&l...

    60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西安当代艺术概述[图文]
    西安当代艺术概述[图文]

    彭德中国当代艺术追踪欧美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备受非议。超越欧美当下形态的普世艺术和相对独立的中式当代艺术,尽管不少批评家都在呼吁,但还不成气候。所谓中式当代艺术,概指带有中国问题和中国文脉的前卫艺术,同跨国跨文化的普世艺术有着内在联系。西安地区特别适合造就中式当代艺术。这片统领中国文明八百年的土地,有着开拓中式当代艺术的典型背景,包括体现文明进程的历史遗存,彰显农业文明的民俗,影响儒释道思想和塑...

    58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费大为讲述:艺术史写作何以成为艺术创作?[图文]
    费大为讲述:艺术史写作何以成为艺术创作?[图文]

    费大为这篇小文的起因,是我参加的一次关于艺术史写作的讨论会。年轻策展人卢迎华在会上提出了关于把历史写作作为艺术创作去进行,并通过策展体现出来的观点。实际上,卢迎华在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上已经对这一观点做了一个尝试。这个名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的展览试图对1990年代的艺术史作一番梳理和回顾,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和1990年代作品毫无关系的作品,而1990年代的一些重要作品...

    141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画不能转基因[图文]
    中国画不能转基因[图文]

    并蒂呈祥陈大羽(中国美术馆藏)近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在“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重庆”的活动中直言,近年来以“新”作为中国画的价值判断,其实是一种浅见,阻碍了全面认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当前的中国画,大体呈现三种形态:一种是传统出新,一种是中西融合,两者共同特点是都没有离开具象;第三种是实验水墨,基本是...

    198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胡宝利:李德哲三独艺术观[图文]
    胡宝利:李德哲三独艺术观[图文]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部主任、美协理事胡宝利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今天,我很高兴参加李德哲先生的画展,并在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故乡周口,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及艺术氛围。为此,我要感谢周口,感谢周口的文化,感谢老子故乡博大的哲学气场。李德哲先生是从河南周口走出来的青年画家,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走出星辰走出梦》、《飞翔的眼睛》两部诗集,在校园诗坛上引起震动,获得&l...

    55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李小山:新文人画标签是强加在朱新建头上[图文]
    李小山:新文人画标签是强加在朱新建头上[图文]

    美人图朱新建,1953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8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留校任教、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质奖;作品《除三害》获全国少儿图画优秀奖。为上海美术电影厂、中央电视台设计动画片《老鼠嫁女》、《金元国历险记》、《皮皮鲁与鲁西西》的人物造型,动画片《选美记》的造型设计获上海美术电影厂优秀奖及金鸡奖提名。曾赴比利时、法国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法...

    70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方力钧:光头泼皮形象背后[图文]
    方力钧:光头泼皮形象背后[图文]

    图片资料也许很多人已经在不同场合见过方力钧的作品,但却不一定能够如此系统、大量地看到“光头”从艺30年、成名前后的各时期作品。无论是作品中还是真人,“光头”已成为方力钧的LOGO。也许很多人已经在不同场合见过方力钧的作品,但却不一定能够系统、大量地看到“光头”从艺30年、成名前后的各时期作品。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ld...

    71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徐文生:牡丹文化与绘画[图文]
    徐文生:牡丹文化与绘画[图文]

    徐文生牡丹中国画牡丹花艳而不俗,雍容华贵,百般妖娆,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牡丹文化的起源,若自牡丹进入《诗经》起,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牡丹花种植开始于隋,而兴于唐,甲天下于宋。自古就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历代文人都毫不吝啬地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89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美女人体画混搭宋徽宗名画被指低俗[图文]
    美女人体画混搭宋徽宗名画被指低俗[图文]

    .weiboListBox{padding:010px015px;border:1pxsolid#ccc;margin-top:10px;background-color:#fff;}.weiboListBoxp{font-size:12px;line-height:20px;}.weiboListBoxlabel{width:auto;height:auto;margin...

    88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味:出走的精神与方法[图文]
    吴味:出走的精神与方法[图文]

    图片资料在“漂移·当代艺术展”座谈会上的发言首先祝贺这个展览,酝酿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从去年底我们就谈论过,要做一个真正的,撇开架上的一个专题展,我们中间也交流了很多次,有一次还专门叫我一起去讨论作品方案。首先表示祝贺!起码来说,它呈现出来了,这个不简单,你想想,我们深圳有多少这样的展览呢?F518(艺术区)你看得到吗?这个老王(王志忠)最清楚的,最后大...

    81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评“大黄鸭”亮相京城:反映北京包容的心态[图文]
    评“大黄鸭”亮相京城:反映北京包容的心态[图文]

    9月6日,“大黄鸭”正式亮相园博园,开启首次京城之旅。新华社记者李鑫摄两种声音一个认同那只风靡世界、憨态可掬的“大黄鸭”终于游到北京了。9月7日,它亮相园博湖的首个周末,游客明显增多。开园仅1小时,就有1.1万人涌入园博园,全天共接待了5万多名游客。“鸭未到,声先到。”此前,北京好几个地方都争相请“大黄鸭&...

    143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宋天佑:武当山下的民间收藏家[图文]
    宋天佑:武当山下的民间收藏家[图文]

    用心,是收藏的最大动力宋天佑的夫人是新疆人,祖籍广东梅县,外祖父是印尼华侨,祖上数代痴迷于收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宋天佑陪夫人一起回广东梅县探亲,夫人的舅舅见到新婚的小夫妻俩,高兴地拿出自己最中意的藏品,让他们“开开眼”。那时候的十堰,几乎没人有“收藏”。宋天佑请教舅舅:“我现在年轻,没钱,也没有文物方面的知识,想做收藏,怎么做?...

    136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萃取精神的华彩[图文]
    萃取精神的华彩[图文]

    姚伯齐《山魂》系列姚伯齐的《山魂》系列是一组微观的山,它犹如一只剖开的苹果,我清晰地看见了果肉、果核。然而,它又绝不是自然主义的放大,不是对山的结构的解剖。它是通过强烈的视觉符号,立体的、细腻的图式呈现,勾勒出山的形态。《山魂》系列有些抽象,画家似在有意表现一种岩石的错落,而山的肌体在扭曲、变形中,仿佛筋络毕现,于是,错落所形成的强力,使山体由坚硬变得柔软和筋道起来。沿着画境所提供的幽邃空间,...

    178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