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画西化:是把马养好还是培育骡子[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火龙果 点击 :

中国画是在写意、传神中表现笔墨情趣并将诸多文化形态(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独特画种。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和重在写意的艺术表达,是中国画之所以为“中国”画的根本所在。

目前,在一些受西画风格影响严重的“海归”画家中,很多人都在以西画的创作理念来营造画面。比如,有的运用“焦点透视法”并效仿水粉画和水彩画的画法,有的还效仿木炭画法、素描画法、套色木刻及铜版画法,有的甚至直接把国画当作摄影作品来进行创作。在他们笔下诞生的“中国画”仅仅是以毛笔和水墨在宣纸上制作完成而已,除此之外看不到任何“中国画”的特色,可以说“笔墨”二字的意义已丢失殆尽。“魔民外道,横踞法席”(清钱谦益《绛云楼题跋》),往往让青年学子深深迷惑而盲目追随。倘我辈熟视无睹,不作厉声指喝,其后果不堪想象。故,我宁愿受当代“外道”、“法席”们的攻击,也不愿让后人指责、唾骂。诸君须知,当一种艺术生硬地去效仿另一种艺术时,即意味着这一艺术的没落。站在传统立场上说,把铅笔当毛笔来使用是成功的,因为我们已具备使用毛笔的经验和能力;若把毛笔当成铅笔来使用,则是失败的,因为这纯属本末倒置。我们若将中国画作成像水彩、水粉、油画、木炭画、版画等一样的效果,即是绝对的没落与失败。此流画人,他们怙恃西洋画之技法与理念,轻视、偭背本民族的传统,丢弃中国画必须具有的笔墨真谛,还恬不知耻地以为这是“前无古人”的艺术创造。此辈犹如病狂之人,往往互染其病,却不知病症从何而来,更不知应当如何医治。正如清初学者钱谦益所言:“如群瞽拍肩而行之于涂。惟须至人指引,不然则扪籥以为日,执箕以为象也。”

或许可以这么说:只有对中国画理念加以剖析、理解,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认识;没有真正地了解中国画的理念,就没有资格谈论中国画的发展。

当今的中国画坛,那些以西方绘画理念去“发展”、“创新”、“变革”中国画的人,可以说占了大多数。可是我们也要知道,有的时候真理是在少数人这一边的。如果试图用西画理念来“改造”中国画,无疑是缺乏理性思考的错误之举。我认为,中国画姓“中”,它与服饰、建筑、交通、通讯、医药等实用领域性质不同。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诸如国画、书法、京剧、昆曲这样的民族艺术是绝对不能“中西合璧”的。正如马与驴交合,可以生出一头骡子,但骡子是不能再生育的。这便是“道”。再如,吴冠中的“中西合璧”,我认为也是一个失败的版本———由于他缺乏书法及金石文字的功底,缺乏高超的笔墨技能,作品极易被人仿造。其实,林风眠的画也只不过是一头“出色的骡子”,不能传代!画史上搞“中西合璧”者不胜枚举,这里我必须提及的是郎世宁、蒋兆和、徐悲鸿三位前辈。

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作品,以西画的表现技法套用了中国画的形式框架来营构画面,再现了十足的东方韵味,博得了东方人的青睐。他是成功的,因为他所绘还是西洋画,是以西画为本体的“中西合璧”。

现代人物画大师蒋兆和早期的作品借鉴了木炭素描的技法,以毛笔、宣纸等传统材料所作的水墨画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他充满激情的表达,使作品散发出感人的“热辣”气息。他的“中西合璧”在其艺术草创期便一炮打响。然而他中晚期的作品便不能与之前同日而语。这个时候,他极力想回归传统,并在晚年“幡然醒悟”,但似乎为时已晚。当我们欣赏他晚年的作品时,喟然以“苍白”二字叹之。究其原因,不言而喻:他的画落落然还是一头“骡子”。由于他同样缺乏金石、书法方面的修养,实难深造。

中国画西化:是把马养好还是培育骡子 | 艺术杂谈

徐悲鸿油画作品《月夜》

若说起徐悲鸿,在我国当代美术史上算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受康有为的影响,在见到当时中国画坛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时,毅然发出“中国画必须改良”这样的口号。以历史的发展观来评之,我认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常道:矫枉必须过正。他欲废弃传统的《芥子园画谱》,主张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来实施美术教育,在那个社会急剧变革的年代也有其必然性。可是,半个多世纪过来,他的这一套教学方式逐渐出现了许多纰漏之处。比如,画面倾向于光影的描写,忽略了线条的力度美;由于不重视对书法的训练,握毛笔如同握铅笔;学院毕业的学生再留校任教,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一切基本训练皆以素描为基础,甚至有人主张以“无书法性”的笔触来作画,这使中国画特有的精髓———笔墨,已处在极次要的地位。由于这样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多不利于中国画发展的因素,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觉得必须把曾经忽略的重新补上,把走过头的路堵上。故后来的美术教育一反徐悲鸿的教学模式,强调笔墨、重视传统。这如同徐悲鸿当年所作所为一样,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中国画西化:是把马养好还是培育骡子 | 艺术杂谈

徐悲鸿油画作品《女人体》

我们再回视当今,“骡子”的存在依然是不争之实。然我们的当务之急应是如何把“马”养好,使之壮大,并繁衍不绝。无疑,认真地瞻视一下传统中国画的特色,剖析中国画的固有理念和深层内涵,这才是发展中国画的首要之纲。

毋庸置疑,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在不断的较量中进行的。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很可能会成为文化的较量。

中国画的写意、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当我们在幽静的夜晚于书斋中画画儿、习字的时候,已经离不开西方文明为我们带来的日光灯的照明,它确实比蜡烛的光来得舒服、来得惬意。不言而喻,我们可以利用西方现代化的科技文明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但万万不可试图以西方文化来改变华夏文化,因为那不是属于我们的文化,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不应该移植到中国以外的任何地方。

有人说,中国艺术是西方当代艺术的“起爆器”。据说,毕加索在晚年的时候曾多次提到齐白石。他曾在一次和马蒂斯的亲密谈话中说:“我们创作了很多的现代艺术,突然发现在我们现代绘画的前面站了一个人,那人手拿一支毛笔在画画,他就是齐白石(这里把齐白石当作中国画的代表)。他竟然站到我们前面去了。”马蒂斯听后也表示赞同。

据文献记载,荷兰画家凡·高临死前在一本日记里写道:“绝不是几个印象派的画家喜欢日本文化,而是因为以浮世绘为代表的亚洲文明直接产生了印象派。”凡·高是一个倔强而真诚的艺术家,他不会说假话,这不仅仅因为他曾是牧师。后来许多学者将浮世绘和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对比后,惊讶地发现莫奈的一些风景作品就是在模仿浮世绘的构图。据说在莫奈当时的居室里,没有挂着一张西方的绘画作品,而几乎全是日本的浮世绘。当人们在考察莫奈和凡·高收藏的浮世绘作品时,竟然在其中意外地发现了中国的《芥子园画谱》!

西方人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实际就是他们对于亚洲文明的关注。日本江户时代的画家葛饰北斋是“浮世绘三大师”中的代表。他曾说:“我绘画的启蒙就是中国的明式版画和《芥子园画谱》。”日本浮世绘后来也被学者认为是源自中国的水印木刻,而后才逐渐演变成日本庶民文化的代表。在文化的继承上需要方方面面的素养,这也使得毕加索这一代艺术家为开阔视野,而把日本艺术作为窥见亚洲文化的窗口。因此,通过毕加索的艺术似乎可以进一步论证“中国艺术是西方当代艺术的‘起爆器’”这样的观点。这虽然不是定论,但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学术线索。让我们再站高一点来瞻视,借英国远古历史学家汤恩彼之言来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展望21世纪》)

作为中国文化培育出来的画家,捍卫与弘扬中国画之纯正,无疑是我辈之职责。

相关文章

  • 黄旺旺: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图文]
    黄旺旺: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图文]

    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搞艺术创作,一定要走出去。必须学会相互交流,才能有所发展。”刚在德国参加了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北京商报社承办的“德国中国文化年·魅力北京”文化周的黄旺旺,回忆起与德国观众交流沉香艺术的情景,依然难掩兴奋。在他看来,历时9天的文化周,不但让沉香雕刻艺术踏上了德国的舞台,更让自己获得了一次与德国艺术家零距离交流...

    18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高剑父:未完成的中国画新探索[图文]
    高剑父:未完成的中国画新探索[图文]

    广州艺博院馆藏高剑父《南瓜》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实习生陈宇强对于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高剑父,我们往往只知道他将西洋画、日本画融进中国画里,折衷中西,是个“画坛革命派”,对时代审美的丰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与宋院体画的深刻关系以及晚年提倡“新文人画”的这段历史却知之不详。甚至,有些论者还将他晚年移居澳门之后相对回归传统的那批作品看作“...

    22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齐白石《枇杷》真伪鉴别[图文]
    齐白石《枇杷》真伪鉴别[图文]

    真迹疑伪枇杷是白石经常画的一个题材,有诗句“五月枇杷满树金”,这金黄的色泽非常吉祥。对比真迹,这幅疑伪作品称得上所有疑伪作品之中的一朵“奇葩”:真正的枇杷,它是长在树上的,地球有吸引力,果实要低垂下来。而疑伪作品这枇杷是“冲天枇杷”。这件疑伪作品的作者,不熟悉枇杷,可能根本就没见过枇杷树,以为枇杷就是像庄稼似的,从地里长...

    103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从细节中洞悉80年代的媒体与文化[图文]
    从细节中洞悉80年代的媒体与文化[图文]

    ■著名媒体人、作家李辉做客“东方历史讲堂”■重温上世纪80年代“那一段如火的年华”李辉,1956年生于湖北,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工作。主要作品有《萧乾传》、《沈从文与丁玲》、《巴金传》、《黄苗子与郁风》、《传奇黄永玉》、《沧桑看云》等传记与随笔集。1987年前后李辉(左)看望冰心(右)上世纪80年代初李辉(右...

    160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学者颠覆梁思成:文章曾大段借鉴日本学者[图文]
    学者颠覆梁思成:文章曾大段借鉴日本学者[图文]

    昨日,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朱涛在理想国文化沙龙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供图)新京报讯(记者姜妍)昨日举行的三场理想国文化沙龙为今日即将开幕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拉开了序幕。在“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沙龙上,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朱涛称,梁思成和林徽因在193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大段文字都借鉴了日本人伊东忠太写的《支那建筑史》一书,而非他们原创。梁思成研究还有大量空白...

    33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人民日报:“傍名”出版伤了谁?[图文]
    人民日报:“傍名”出版伤了谁?[图文]

    漫画徐鹏飞不久前,媒体曝光的湖北某书局为了从国家采购《新华字典》专款中截利,匆忙出版了320万册《学生新华字典》,结果因粗制滥造被查处召回的事件,可以看作是近些年出版市场上“傍书名”的典型一例。书名作为图书的重要载体,既要求与书的内容和风格相贴切,又必须便于读者接受与市场营销,在有限的字数内,尽可能准确、凝炼、吸引人。《红楼梦》书名虽只有三个字,却给人无尽的联想与回...

    3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陈丹青:朱乃正老师二三事[图文]
    陈丹青:朱乃正老师二三事[图文]

    朱乃正先生1957年“反右”运动期间,朱乃正、傅小石、汪志杰、蔡亮,被中央美院定为右派学生,获罪时二十出头,大学刚毕业,老校友说起,均称是当年美院的“四大才子”。其中朱、汪、蔡三位,上海人,汪志杰遣返上海,蔡亮发配陕西,朱乃正发配青海,傅小石是傅抱石公子,不知被罚去哪里。年龄更小的美院右派学生,是袁运生,亦当年校中公认的才子,发配去了东北。我还...

    151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雄美画风的营造者[图文]
    雄美画风的营造者[图文]

    嘉宾为画家胡刚画展及研讨会揭幕由人民美术网主办,江门市美术馆、江门市画院、中国书画艺术报协办的“《墨池清漪》山水画展暨胡刚国画艺术研讨会”3月4日上午在江门市美术馆举行。来自京、津、沈、穗、深、港等地的20多位美术界专家学者、知名美术评论家和教育家出席了研讨会,他们是人民美术网主编李人毅,《中国书画报》新闻部主任李文慧,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跃生,广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部...

    26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访当代油画大家俞晓夫:画幅外的独白者[图文]
    访当代油画大家俞晓夫:画幅外的独白者[图文]

    外白渡桥不远处的秦皇岛路,是浦江轮渡的所在地。此岸彼岸的过往中,黄浦江静静见证着这座东方都市的沧海桑田。旧时英国人“棉花码头”旁,由一座老仓库改建成的庞大画室里,俞晓夫和他的学生们用画笔和历史进行着时空逆反中的对话。经旅居沪上的常州籍油画家刘伟光先生介绍,当代著名油画大家俞晓夫在这里接待了来自家乡的记者。一个半月时间里,临摹了600张《星火》插图俞晓夫的祖父是位常州...

    153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夏悦其人其画[图文]
    夏悦其人其画[图文]

    夏悦古寨逢春中国画壬辰龙年,欣逢刘昕文先生入主长沙画坛。其讳己之长,扬他人之技,常以其资源共享,每每作嫁衣裳。于传媒《青年时讯》开辟专栏,曰大美长沙,以宣传推介长沙市优秀画家。青年画家夏悦亦在此列,故夏悦君嘱余为其画作评。然吾自知肚内文墨尚浅,怕语不着边际,隔靴搔痒,尤畏再蹈指鹿为马之笑典而惶恐,苦于吾与夏悦相识相交多年,感情甚笃,难以推却,且作只言片语以应。青年画家夏悦,为吾同乡,有内才,书...

    70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汉马上拉弓射箭人物陶瓷玩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儿童墓葬中,就出土有陶鸡、陶狗,后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考证,这些小陶鸡、陶狗就是最早的儿童玩具,是儿童们生前喜爱的小动物。在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出土有彩陶时期的各种动物和器物模型。到了汉代,早期青瓷中出现了瓷质的动物玩具,随后的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陶瓷玩具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以后,泥质、木质、布质、竹质等各种民俗玩具逐渐...

    84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白砥:当今“二王书风”缺失什么?[图文]
    白砥:当今“二王书风”缺失什么?[图文]

    王羲之《二谢帖》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当今书坛的评价体制不健全,学王书家们多有掌控书法评选的权力与平台,这一权力的获得主要是由于他们那路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好看”样式,一旦进入深一层的自我探索,往往会招致唾弃,甚至使大权旁落。辛苦奋斗多年得到的好处怎可轻易言弃?新世纪以来,“二王书风”(王羲之、王献之)逐渐代替碑学,成为书坛仿效的主流风格。...

    173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赵庆:读吴味的问题主义有感[图文]
    赵庆:读吴味的问题主义有感[图文]

    图片资料在读吴味的四卷“问题主义”。我基本同意吴味的观点。他是走在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最前沿的最好的理论家。他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大多数批评家的书主要起催眠作用。读吴味的书有挑战,枯燥的理性论述让人兴奋。理论书不好读,我在陆陆续续的读,仔仔细细的琢磨,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尽力把它读完,同时把我想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以下都是即时想到的,我不加修饰的把它端出来,跟大家分享...

    121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雕塑家创作毛主席雕塑经验:右兜大些因为装着烟[图文]
    雕塑家创作毛主席雕塑经验:右兜大些因为装着烟[图文]

    著名雕塑艺术家李象群在为毛泽东雕塑做表面处理。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通透。李象群早早来到位于798艺术区内的个人工作室,他要指导学生刘东旭对行将完成的毛泽东雕塑做表面处理。在外行人看来,筛选胶泥、上大泥覆盖雕塑造型,以及塑形才是雕塑的主体工程,而李象群告诉自己的助手和学生,直到送展前雕塑都还在进行中。“因为每一步的精细程度都会影响最终呈现出来的细节真实。”不大的工作室里...

    131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背后的审美思考[图文]

    新四大美女图“唐伯虎点秋香”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由于这个“美”的故事,世人知道了唐寅爱画仕女画,但是唐寅画作“美”之所在却很少受当代人关注。当代人都很忙,忙于工作、忙于跳槽、忙于购房购车、忙于建家立业、忙于旅游、忙于沉迷网络世界、忙于各种疯狂的新玩法;文化人则更忙,忙于拉建各种关系、忙于加入各种协会、忙于吃喝应酬、忙于走穴...

    144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