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洋儿 点击 :

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 | 美术理论

秦汉封泥

李广,原名李西广,祖籍河南,北京汉唐雅集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封泥收藏家,收藏东周(战国)和秦汉封泥一万多枚。

无意之间,连司马迁都忽略了的历史的细枝末节,被封泥盖上了印信戳子,封存在了古老的土地下面。随着封泥的一次次出土,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隐隐流动着悠久的古韵重现世间。然而,无数年来,这些国宝却流失惨重。20年来,李广担当着国宝的守护者,牺牲了无数钱财、精力和心血,他收藏的1万多枚封泥藏品加起来,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大秦帝国到东西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在全国各地任命官吏,授予印信,赋予权力。官吏们把政务报告写在竹简木牍上,用绳子系好,并在结绳上团个泥块,在上面盖上印信戳子,再用火烘烤,使之干硬——这就是封泥,秦汉以前最主要的文书保密手段之一。

封泥有如封条,拆开就坏。用封泥封好的竹简木牍,没有人可以偷看。政务报告会层层上呈,而重要的奏章将会被快马加鞭地送到都城咸阳,由秦始皇亲自验查御览。之后,大部分竹简木牍会被焚烧,挖坑埋掉。在熊熊的烈火之中,封泥或破裂,或变得更坚硬,或烧成陶块儿,与大秦帝国的秘密一起归于尘土。

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 | 美术理论

秦汉封泥

公元1995年,大秦帝国灭亡2000多年后,一些带字儿的陶块儿在陕西西安市北郊农村的一个粪坑中出土。“这也许是个值钱的宝贝。”挖粪池的农民心里想。不久,它们辗转流落到了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一位名叫李广的年轻收藏家花二百多块钱买下了两枚。

“我对带字儿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李广说。

那时候,他还不知道,那就是文物界极为罕见的秦代封泥;而封泥上的文字,隐藏着一个伟大的帝国和一个伟大的民族尘封了2000多年的秘密,那是连司马迁也没有记载的历史。

文玩客·收藏家

小时候,在父亲工作的供销社里,李广的玩具便是各种回收上来的废品:铜钱、铜锣、佛像,以及各种各样带字儿的古旧物什。每逢集市,在供销社对面,就有一个老汉摆摊刻章。村里所有人的印章都是他刻的。

“受这两方面的影响,我从小就对带字儿的东西感兴趣了。”李广说,“所以我后来专门收藏印章,而封泥正是印章文化的一种。”

李广从小就迷上了收藏,后来他考上了西安的大学,来到了这个文玩收藏大省。并且很快从一个业余的古玩爱好者转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文玩客与收藏家。大学毕业后,他在陕西省旅游局工作没多久,便辞职来到北京,在琉璃厂海王村开了一家古玩店,成为国内第一批在文物市场做生意的古玩商人。1995年,李广花了一大笔钱,买下了两个瓷器赝品,这个失误让他一下子陷入了经济困境。那时候,他每天都在潘家园古玩市场闲逛,期待出现奇迹。

那一天,在一个陕西同乡的地摊上,他淘到了两个带字儿的泥蛋子。那不是玺,也不像印,稀奇古怪,但又透着灵气。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个宝。回家一查资料,果然!这是文物界罕见的秦代封泥!他马上转回潘家园古玩市场,找到摆摊的同乡。

“我的货全在陕西老家。”同乡说。

李广一下子塞给同乡5000块钱订金,并且亲自把他送到了火车站。

“你马上把这批货全部收过来!”他说,“你有多少,我收多少!”

就这样,他淘到了第一批秦代封泥,一共300余枚。

做古玩生意,心里总要有一根弦在悬着。李广找到了中国封泥研究的著名专家、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付嘉义。付嘉义看了他带来的封泥,一脸严肃,说:“这是国宝,绝不能卖!卖了要犯法!”

李广一下子蒙了。这300多枚封泥,确实是罕见的国宝。1822年,四川农民挖山药时,发现了中国第一批封泥文物,仅有百余枚;民国时期,陈介祺、袁克定等民国四大封泥藏家的所有藏品也为数不多,而大部分又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侵略者掳走,从此流失海外。在中国,封泥不仅非常稀少,而且大多数属于汉代,而缺少秦代的。李广手上的这300多枚封泥恰恰是秦代的!

根据李广这些民间收藏家提供的线索,付嘉义等学者联系有关方面,把从西安北郊相家巷出土的大部分封泥收进了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那个时候出土的秦代封泥,有的流失到了海外,有的流落到了海内外收藏家的手里,有的则被有关方面收缴上来,送进了博物馆。然而,在民间,私下的买卖还在继续。海外的收藏家、尤其是日本的收藏家,仍然在四处寻找机会,企图重金收购。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博物馆又拿不出钱来与海外收藏家竞争。中国的国宝——封泥,再一次面临流失海外的危险!

中国的经济正在上升,但却顾不上文化的建设。保卫国宝,不得不依靠民间自发的力量。

“我来替国家收藏国宝吧!”李广心里想。那时候,他听说,大约有上千枚封泥已经流失到了日本。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使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虽然身处困境,但天无绝人之路,他绞尽脑汁地拓展古玩店的项目和规模,搞书画展,拍卖古玩字画,经营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卖翡翠,卖珠宝,甚至卖掉多年收藏的印章和铜镜……20年间,李广挣来的1000多万元钱,变成了1万多枚封泥。

“我们要抢救中华文化,不能(把国宝)卖给日本人,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对中国历史研究很重要的文化遗产。”他说。

就这样,一个文玩客,一个收藏家,一个古玩商人,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蜕变,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国宝守卫者。

国宝保卫战

日本东京博物院收藏着一批秦汉封泥。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从中国四大封泥藏家手里强行掠夺的。60年前,中国的国宝在战争中失守;而60年后,争夺国宝的战争又在战场之外的民间古玩市场重新开演。

“那时候,我听人说……”李广的语气颇为沉重,“被日本人收购、流失海外的封泥大概有1000多枚,也许还远远不止这个数!”

秦代封泥在西安北郊相家巷出土后,引来了很多日本收藏家;根据一些媒体的数据,流失日本的有250枚。但在民间收藏家的口耳相传中,远远不止这个数。在他们看来,日本收藏家在民间收购封泥的行为,首先违反了中国的法律,其次,这是一场战争,没有硝烟的文化侵略!

私下的交易在民间发生,悄无声息,几乎不可能察觉和制止,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中国的收藏家自己收购。李广在收,付嘉义教授在收,国内的一些学者、专家和博物馆机构也在收,封泥的价格越来越高,最后,一枚完整的封泥被炒到了数万元。但在中国,不论是博物馆还是民间收藏家,经济实力都不如日本收藏家,新出土的封泥有不少仍然流失到了海外。

2000年前后,李广的好朋友张允中先生、一个在日本做古玩生意的台湾企业家,无意中打听到了一批流失到日本的秦汉封泥的下落,而且对方正准备出手转让。

“张先生说,那是一个日本收藏家的藏品,也是从国内流失过去的,但他去世了,家人可能觉得那些封泥没什么价值,所以拿出来卖。”李广说。

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远远超过中国人。这种让国宝回归中国的机会,太难得了!为了收购这批封泥,李广下足了血本,光是外债,就借了七八十万,直到两年后才还清。

在中国,民间收藏家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血汗钱保卫国宝,有时候甚至要豁出性命。李广告诉我们一件真事。1995年,相家巷封泥出土后,他的朋友路东之先生,花费重金,抢在海外收藏家之前,收购了1000多枚,后来,又花费巨资,在北京建立了一个民办的古陶文明博物馆。但路先生为了研究封泥,耗尽心血,不到50岁就病故了。

2003年前后,李广用收藏多年的一批古印章与香港的一位收藏家交换了1000多枚秦汉封泥。从此以后,他手里不仅有秦代封泥,还有汉代封泥;不仅有陕西出土的封泥,还有河南、山东等地出土的封泥。此后10年,他一见到封泥就马上收购,品种越来越多,越来越全。

“除了流失海外的,还有博物馆里的,民间的封泥基本上全都在我这里了。”他说,“文字清晰的有4000多枚,文字模糊的有6000多枚,有一些品种,国内外博物馆里都没有。”

在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或机构,比李广收藏的封泥更多。他成为了“封泥大王”,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的第一人。

但是,和路东之先生一样,为了收藏封泥,为了让国宝从海外回流,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日子经常过得很拮据,甚至惨淡,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还不小心收购了一批现代仿制的假封泥,损失了30多万元。20年来,如果没有他们这些民间收藏家的共同努力,封泥国宝还不知有多少会流失海外;但未来究竟会怎样?他们不知道,甚至不敢想。唯一的信念就是硬扛,咬着牙坚守,同时,翘首期待中国彻底恢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忠诚与热爱。

封泥之谜

秦始皇的帝国大厦短短15年就坍塌了。他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而国祚又如此之短,这使得秦朝的历史始终笼罩着一层迷雾。他是怎么治理国家的?大秦帝国的国家机器是怎么运行的?三公九卿的基本框架,全国郡县的设置,各级官吏的名称、级别、职责与权力等等如何设计……这一切,几乎没有人知道。与此同时,这些历史的细枝末节,在传统中国士大夫看来,也许无关宏局,因此,就连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不知不觉地将之忽略。但在无意之间,它们又被封泥盖上了印信戳子,封存在古老的土地下面。小小的封泥,简直就是一张历史的邮票,贴在了秦始皇的密件上,在穿越了2000多年之后,终于寄到了后世子孙的手里。

对于自己手中的秦代封泥的价值,李广再清楚不过。事实上,20年来,他收藏的封泥不光有秦代的,还有汉代的,也不仅是陕西的,还有山东、河南出土的。这1万多枚藏品加起来,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大秦帝国到东西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是考证秦汉两朝的重要实物,而其中的秦代封泥则填补了秦代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甚至可以改写历史,其文化价值无可替代!此外,李广还清楚地知道,清末篆刻大师吴昌硕的作品,与封泥文字中的高古雄浑、大气磅礴一脉相承;从清末、民国直至今日,不少著名的书法家也从封泥的文字中汲取营养。这1万多枚秦汉封泥的艺术价值,也同样不可估量!

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日本收藏家找到李广,希望高价收购他手上的所有封泥。

“他们开价很高,每枚1800元。”李广说,“后来又涨到了2200元。”

当时,他收藏的秦汉封泥已经达到了2000多枚,每枚2200元,就是400多万。但他坚决不卖。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日本收藏家一次又一次地找他,一次一次地抬高价格,最后开出了上千万的天价。

虽然经济拮据,有时甚至不得不搬进了地下室,但李广坚决不出售封泥。2001年,付嘉义教授不幸去世。在去世之前,他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嘱咐李广,要好好地保存这批国宝。

“付老师告诉我,千万不能让国宝流失海外!不能卖给日本人!”李广说,“他去世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没忘记!”

他把这些封泥存放在一个隐秘的藏宝地。20多年来,只有两个人一睹真容,一位是付嘉义教授,一位是周晓陆教授,都是中国著名的封泥文化研究专家。他们把历年出土的所有封泥都做了整理、拍摄和拓片。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的子孙血脉相连,无论是继承还是研究,都不是外人所能替代的。这就是李广的信念。

2000年,北京电视台找上门来,给李广拍摄了一集20分钟的纪录片,题为:《封泥之谜》。这个纪录片,后来在全国数百家电视台转播。

但是,在纪录片上,我们找不到他那一批封泥国宝的全景镜头。一个古老的帝国、一种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其封存了2000多年的秘密,也许只有真正懂得它的人才能揭开。

千年情怀

2010年,日本收藏家再一次找到李广,开出了一个更高的天价。和前几次一样,他断然拒绝。

“封泥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到了日本,它是没有根的,不可能传承。”他说。

但是,留在中国,又有谁能传承?

20年来,李广像敬奉神明一样,守卫着这1万多枚封泥。但是,面对封泥承载着的深厚历史文化,他又深感自己无力研究,难以传承。他舍不得捐,甚至舍不得让人看,该怎么办呢?捐给博物馆?他舍不得,也放不下。这么多年来,他一枚封泥也没转让过,甚至连看都舍不得让人看!他热爱封泥,崇拜中国传统文化,那是他的人生价值所在,是他的文化追求与精神寄托!

2013年春夏之交,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西藏的噶陀竹扎龙称法王相遇。法王与他交谈了几个小时,告诉他:

“只有千年物,没有千年人!”

这句话,有如醍醐灌顶,让他瞬间觉醒。人生不过百年,器物却能保存千年。封泥虽好,但终究不属于自己。这样的文化瑰宝,属于历史,属于5000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而人的价值,人的情杯,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超越短暂的百年,走向永恒!

“我彻底悟了!”他说,“这一句话改变了我20多年收藏古玩的理念。”

他成为了龙称法王的皈依弟子,一个四大皆空的佛门修行人。他决定,把所有的封泥全都捐出去!他希望,能够在国内找到一个和他一样志同道合,守卫国宝的人或单位,为他这20年的心血、1万多枚封泥国宝建立一个“中国封泥博物馆”,以安放秦皇汉武的千年密件,传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在北京潘家园弘钰博古玩城,李广有一个汉唐雅集会所,以茶会友,谈古论道。会所的附近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20年前,就是在这里,他与封泥国宝不期而遇,创造了一段传奇;20年后,还是在这里,他相信,自己必将迎来一个志同道合、守卫国宝的天使,共同去创造一段新的传奇!

封泥

封泥,又称泥封,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使用最早见于《周礼》、《左传》等先秦文献,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东汉蔡伦发明纸张之后,封泥逐渐丧失了社会功能,退出了历史舞台。封泥的实物出土最早是在1822年,数量很少,非常罕见。

封泥是秦汉两代官方郑重颁发或私家日常使用的印章的遗蜕,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考证秦汉以前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实物,而且其印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印章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在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封泥是非常宝贵的文物,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规定,封泥“不论年代一律不出口”。

相关文章

  •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资料图)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

    27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三探[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三探[图文]

    刘玉来作品人们在谈到齐白石作品时往往认为他的一些作品表现了一种童趣。什么叫童趣呢?顾名思义,就是少年儿童的兴趣。对待客观世界,成年人与少年儿童不同,在成年人看似无聊或以功力主义眼光面对的事物,少年儿童往往单纯的从趣味出发,觉得非常有意思、好玩儿。当我们褒义的说成年人有童趣时,一般就是夸赞他年纪虽然超于儿童但心地依然似儿童般单纯。这里对齐白石作品的形容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承认了这种观点,那么...

    104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健亚:赵无极执画笔去天堂[图文]
    李健亚:赵无极执画笔去天堂[图文]

    赵无极世界抽象派艺术大师、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将在天堂中继续其东西方绘画的创想。4月9日下午,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其瑞士沃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2岁。而昨日,赵无极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为杭州艺专)在举行的85周年校庆馆藏展中,为赵无极的画作献上了鲜花,以进行特殊的纪念活动。与此同时,记者从中国美院前院长肖峰处了解到,赵无极遗愿之一是希望在杭州建立一座纪念馆。赵无极的身后事,包括遗产等问题将...

    26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非凡气度,书行笔端——朱非老师及其书法漫议文[图文]
    非凡气度,书行笔端——朱非老师及其书法漫议文[图文]

    在惠州合江楼首层进门处,原有一块屏风,上面镌刻着苏东坡《寓居合江楼》诗“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是清人集的苏东坡字组成。细细品味,浩然之气直面而来,可想当年苏东坡展开纸笔,诗词句字如浩淼之水,奔腾于胸,运腕走笔,一气呵成。去年初秋,我第一次到鲁迅中路春波弄绍兴书画社,当我还未曾走进去,就即刻被大厅内悬挂的一幅对联&ldqu...

    56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从“武松杀嫂雕塑”看艺术家应遵守的道德底线[图文]
    刘玉来:从“武松杀嫂雕塑”看艺术家应遵守的道德底线[图文]

    诲淫诲盗历来是判定真假艺术家的分水岭,所谓诲淫诲盗就是利用某种行为达到教唆社会的目的,而利用艺术形式起到这种作用的从艺者,应该不算是艺术家,起码不能算正经艺术家。大凡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不谨慎对待自己的艺术行为的,因为一旦对社会起到诲淫诲盗的作用,无疑污点也就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永恒了。近日从沈阳喧嚣而起的“武松杀嫂雕塑”确实当引起艺术家的警觉。我们不必纠缠在作品是否忠实原著上,...

    36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严文明:解决学术问题最终要靠学术讨论[图文]
    严文明:解决学术问题最终要靠学术讨论[图文]

    严文明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起源、商周考古研究。先后主持、参加田野考古和室内整理工作20多项,发表《仰韶文化研究》、《中国通史(二):远古时代》、《史前考古论集》等论著近200部(篇),内容涉及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文明起源、农业起源、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等,在极大程度上代表和引领了当代中国新石器时代...

    122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吴味:出走的精神与方法[图文]
    吴味:出走的精神与方法[图文]

    图片资料在“漂移·当代艺术展”座谈会上的发言首先祝贺这个展览,酝酿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从去年底我们就谈论过,要做一个真正的,撇开架上的一个专题展,我们中间也交流了很多次,有一次还专门叫我一起去讨论作品方案。首先表示祝贺!起码来说,它呈现出来了,这个不简单,你想想,我们深圳有多少这样的展览呢?F518(艺术区)你看得到吗?这个老王(王志忠)最清楚的,最后大...

    81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缺山补山 缺水补水:将高山流水“搬入”室内[图文]
    缺山补山 缺水补水:将高山流水“搬入”室内[图文]

    李可染《山高水长图》文/钟葵现代家居和办公室的装饰往往离不开书画作品的点缀。就中国传统书画而言,每幅作品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阴阳五行特性,因为很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所以在用书画作装饰时经常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如何用书画营造阴阳平衡的室内气场和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场?下面,钟葵就为读者解答这个问题。石鲁《太行山》以山景为主书画与家居装饰室内装饰似乎离不开书画作品,无论是古代的宫殿衙署、诗书人...

    73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宋至元代画坛变革 文人画家内心世界代替客观[图文]
    宋至元代画坛变革 文人画家内心世界代替客观[图文]

    北宋赵佶《五色鹦鹉图卷》宋画注重“物的外形”、重写实,元画不求“形似”、重写意,是在明代董其昌建立的绘画理论基础上简单得出的划分模式,也就是说,人们从宋代以后开始不追求“画得像”,或者说是追求“画得不像”,进而由于董其昌和他的信服者逐渐主宰了绘画的讨论,其观点几百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今天即使...

    78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从“四王”入手,敬畏传统[图文]
    从“四王”入手,敬畏传统[图文]

    上海博物馆藏王翚《重江叠嶂图卷》(局部)清初“四王”由于受明董其昌——扬南抑北理论的影响,一直以元四家为经典,对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梳理、归拢作出了独特的理解与实践,对后世的山水画影响至今不衰。王原祁曾道: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曾记有人这样认为:当这个社会以文人为中心转动的时候,文人的审美就显得特别重要。清皇家对“四王”偏爱与...

    195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康斯坦布尔:欧洲风景画的奠基者[图文]
    康斯坦布尔:欧洲风景画的奠基者[图文]

    阳飏,男,诗人,出版诗集《风起兮》《风吹无疆》,随笔集《墨迹·颜色:趣谈东西方绘画》《中国邮票旁白》等著作十余本。获《星星》诗刊跨世纪诗歌奖、年度诗人奖等奖项。康斯坦布尔认为,风景画必须以观察的事实为基础,“体现对自然效果的纯粹把握。”为了准确把握自然的效果,康斯坦布尔经常到户外观察自然风景,并画了大量的油画速写。英国风景画家中,透纳和康斯坦布尔(177...

    19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胡德夫:一次精神碰撞音乐之旅[图文]
    胡德夫:一次精神碰撞音乐之旅[图文]

    胡德夫2005年,55岁的胡德夫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张专辑《匆匆》,满头的白发告诉人们,这位歌坛新人一定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台湾民歌运动,奠定了后来台湾流行音乐甚至整个大陆流行音乐的基调,胡德夫就是这场民歌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卑南族歌手,胡德夫在当时更大的兴趣不是唱歌,而是参与到更多社会活动和民主运动之中,一直为台湾少数民族争取权益,直到录制《匆匆》。单纯从流行音乐这个角度来讲...

    192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摄影师肖全:用相机记录一个时代[图文]
    摄影师肖全:用相机记录一个时代[图文]

    摄影师肖全图片资料图片资料20年前,肖全的名字,因为拍摄“这一代”响遍那一代。此后,他再没把镜头聚焦于曾满腔激情拍过的“我们这一代”。2011年11月,诗人赵野结婚,老友四面八方而至。身为早年“第三代诗人”代表,当日所请宾客英雄四海、卧虎藏龙。肖全藏身其中,默声打量:简直就是我当年拍的我们那一代啊!耳边不停朗笑、寒暄、拍...

    167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刘溢 写实是劳动光荣的概念[图文]
    刘溢 写实是劳动光荣的概念[图文]

    刘溢"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嘛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嗨哟,我的三哥哥",刘溢在采访中跟我们唱了一段陕北民歌,这一段正是"东方红"的原调。八十年代末因为政治原因出国的刘溢,一直感兴趣的是真实的民间生活。虽然在国外一直很顺利,却是一直无法克服内心的隔阂,这也是他选择回国的原因。尽管在国内没有艺术家所向往的那一份孤独,但刘溢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却思如泉涌般的陆续亮相。Hi艺术=Hi刘...

    59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俞强水墨: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图文]
    俞强水墨: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图文]

    俞强作品当微风掠过之时,枝叶纷披,竹竿挺拔,枯笔淡墨更显阳光。从而有机地将笔墨饱满、参差错落的画面与兰花紧紧呼应着春风的韵味,逸枝横出的兰叶,蕴逸出疏朗有致、灵活巧偃的天姿国香,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而作者的自题,又赋予出作者的休闲人生和深刻思想性。题曰“清竹一竿立乾坤,千枝万叶分浅深。枝须浓淡相衬托,叶宜疏密来呼应。顽石添势恰有度,幽兰烘景应无痕。一笔一划气贯注,神思妙构出奇品&rd...

    183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