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李彦君:培养文物专家的园丁[图文]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小欢 点击 :

李彦君:培养文物专家的园丁 | 艺术科普

2011年,李彦君在东方大学文物学院给学生讲解青铜礼器制作方法和辨伪要点,手里拿的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簋。

王倩

人物名片

李彦君,资深文物鉴定家,现任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文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史学会会员、东北历史人物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及修复委员会会员、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皇城艺术馆专家组专家、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研究生导师、西班牙拉斯大学特聘教授。

他有太多头衔,乍一听,你会心生疑问:又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吧?他是那么年轻,你见他频频出现在鉴宝活动中、电视屏幕里,戴着小眼镜,侃侃而谈,你又会想,不过纸上谈兵的一介书生吧?

但是只要你跟他对面一坐,谈上一时半刻,便要嘲笑自己的武断了。你会被他的旁征博引征服,也会对他脚踏实地走出来的文物鉴定之路无话可说。

谈话间,一位收藏爱好者风尘仆仆而来,将新近得来的古玉一股脑儿摆在案上,请求鉴定。李彦君首先判断玉料、器型的产地与年代,信手拈来相关文献记载为证;然后一一指出雕琢痕迹是古代解玉砂打磨还是现代工具制造,一目了然;加上对玉质次生变化的分析,一件古玉的身世之谜便可破解了。

李彦君的人生道路也是一个谜,只身闯荡京城文物界十余年,在功成名就的当口儿急流勇退,投身寂寞的教育行业,为中国创办了大学里第一所文物鉴定专业学校。他是大都市中的文化守望者,也是田垄里走出的实干家。

1、徘徊乡间的少年

“小时候我是乡间的另类。许多人认为我有病,用乡下的眼光来看:这孩子可能神经出了问题。从上学起,我不用功读书,不喜欢跟其他孩子一起疯跑疯玩。我总是一个人沉默地走街串户,在田间地头闲逛。看到破败的院落,拆毁的房屋,两只脚就挪不动了,要愣愣地看上半天;或者在村头田边来回游荡,寻见土里翻出来的破瓷片、瓦片就两眼放光。”不知道为什么,李彦君从小便对古旧遗迹感兴趣,似乎是与生俱来对历史的亲近感,又或是这个少年懵懵懂懂感觉到时间的力量,试图通过这些残迹望见过去。

李彦君出生在一个叫巴彦的地方,巴彦县有悠久的文明,早在周秦年代即有少数民族在此游牧。这些文明痕迹浓缩在各个朝代的铜钱中。李彦君对历史遗迹的兴趣很快集中在乡间随处可见的古旧铜钱上。他拿家里的水果、蔬菜跟乡亲们换。那时废品回收站收集的铜钱五元钱一斤,小李彦君偷偷拿出零花钱来买,甚至向母亲提出拿过年买新衣服的钱去买铜钱。很快,他的铜钱收藏颇具规模,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他要收集中国历代钱币的历史。母亲的不解并未动摇这个少年的“雄心”,与心爱的古币失之交臂更令他痛心。他至今还记得,村里有一家人手中有一串古币,共三十枚。主人要他三十元钱全部买下,不许挑选。通过自学的历史知识,他认得其中一枚是辽代景福年间的钱币,至今发现不过两三枚,当时价值十万元。待到他凑够这笔“巨款”时,那枚古币已不知去向。在那些成长的日子里,李彦君共收集到古币1800个品种,包括数枚未见史书记载的特殊版别。后来把这些宝贝捐赠给亲自创办的大连大学博物馆。

地处松花江北岸的巴彦县农业发达,系全国商品粮、大豆出口基地县。新中国成立后,李彦君出生的那个小村庄仍然保留着原始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农具的使用和制造。小时候,他喜欢蹲在铁匠的火炉前呆看,看那些烧红的铁块怎样变成镰刀、锄头、铁犁等各种农具。迫于生计,他也亲自编制鱼篓、制作家具、农具。许多年后,当李彦君进入文物鉴定行业的时候,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参与农具制作的生活经验,带给他与众不同的视角。

当我们流连在博物馆,赞叹文物的奢华精美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些珍宝的诞生与简陋的农具制作之间会有什么联系。事实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身上都会看到农业文明的手工痕迹。世界考古领域有这样一个共识:对少数民族落后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研究,是通向研究古代社会的最佳有效途径。

在李彦君的工作室里,他讲起古代艺术品的手工痕迹,滔滔不绝。比如一件古玉香炉的镂空处可见使用解玉砂的线锯痕迹,线条粗细不匀、高低不平,这种打磨方式从新石器时代起,直到1955年后才被金刚砂取代。他又拿出一件银制鸭型器,可以看到传统铸造方式留下的范线、烧造、焊接、镶嵌痕迹,以及磕碰、脱落、磨损等次生变化。农具制作中的砍、凿、削、烧、锤、砸等方式在玉器、金银器、陶瓷等工艺品制作中同样适用,这些方式留下的特殊痕迹特征深深地烙在李彦君的脑海中,成为他日后鉴定文物的独特参照。他称之为工艺痕迹学的视角。

农村生活经验得来的知识,使李彦君在几次重要考古发现中崭露头角。此时他已成为吉林大学文物与考古专业大学生。在莲花水库区细鳞河遗址考古中,他承担整个工地的大部分陶器修复。1998年作为技术员参加黑龙江渤海国城门遗址发掘,负责整个工地的绘图工作。1999年发现木兰县北山石头河旧石器时代遗址。李彦君拿出出版物中他绘制的立体解剖图,这是采用日本技术绘制的,可以清晰地看到石器、陶器的成型原理。这项无师自通的技能得益于少年时代的兴趣。每收到一枚古币,便在本子上画出草图,后来成了习惯,制作农具时,也先设计图纸。

对收藏的兴趣,带动了广泛的阅读。中学时便由古币对古文字、古代科技史产生兴趣,阅读《说文解字》《天工开物》,订阅《中国钱币》《考古与文物》。大学时代,除了系统地学习中国考古、中国历史专业知识,他自学了地质人类学、地质和古生物学。他感慨,在日本,《天工开物》是被列为大学必读书目,我们在强调科技进步的同时,忽视了古代科技的教育。

他很庆幸大学时代遇到了历史学者陈国良老师,系统学习了文献学知识。从那时起,他常读十三经,探究其中的各种信息:《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词典,“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珣玙琪出焉”,解释了红山玉可能的出处。《山海经》有关于夔龙的最早记载、关于最早人吃玉的记录,讲到玉的地方有二百处。一本《说文解字》他随身携带了十年。

2、向寂寞转身

十年前,“身怀绝技”的李彦君只身来到北京。很快,他便出现在央视及各省电视台鉴宝节目中,在央视寻宝和艺术品投资栏目中被其他专家称为“小百科”,在华豫之门节目中被戏称“专治疑难杂症”,承担本来应该是老专家才能诊断的难题,比如古籍善本、古文字、古印章及民俗文物鉴定等。这些门类需要广博的历史知识与文博知识。

某节目现场,几个陶瓷专家面对一个唐代双龙瓶举棋不定,难断真假。得益于工艺学知识的积累,李彦君很快看出瓶身是一个唐代巩县窑生产的白釉罐,两侧用现代化手法接上去两条龙,因为双龙与瓶身存在色差,结合处明显有人工组装的痕迹。

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曾请他出面,鉴定一批从美国回流的古生物化石。美国私人收藏,习惯对古董进行涂层保护。知道这一常识,这层可疑的涂层便不是障碍,再细观生物骨骼与岩石的融合情况,可以判断化石非假。作假的化石是将生物骨骼与岩石粘贴在一起的。何况这批化石中有一种狼鳍鱼已绝种上亿年,难以造假。

他还承担一些北京市的司法鉴定。有一回,一批从中亚回流文物难住了文物局工作者,对一些专家来说,这些异域的陶器和琉璃闻所未闻,超出了他们的视野。这时,李彦君的“杂学”派上了用场,他运用自学的世界各国历史和考古知识为这批文物做出鉴定和命名。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李彦君也因此很快成为文物圈里的一个传奇。但是,他在北京的生活毫无传奇可言。用妻子的话说:“他的生活很无趣,在家时间不是看书就是写书,没有任何娱乐。”初来北京打拼便被人劈头质问:你是专家吗?写过什么专著?一气之下,埋头著书。十年间出版专著二十四部,发表文章八十余篇,其中不少成果填补国内外学术空白。

最有代表性的是正在编写的一套《中国艺术品收藏词典》丛书,目前包括:《玉器词典》《铜器词典》《木器词典》《陶瓷词典》《杂项词典》《文物、科技文献大辞典》六部。以《玉器词典》为例,收录了古今中外关于玉器的词条1180余条,插图500余幅,涉及古玉鉴定术语、工艺、纹饰、器型、文献、人物及相关词条。在我国,玉器的收藏鉴赏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在《山海经》《尚书》《尔雅》《周礼》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玉器的记载。但在大陆收藏研究中,由于没有一部图文并茂且严谨的学术词典,使许多收藏研究者费力、茫然,民间收藏中衍生出许多新的名词术语,有的为望文生义之词,有的属于臆造之词,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词语相沿成习,扭曲了人们的认识。丛书撰写依据古代科技文献及近年中国考古学成果,参考港台学术专著,还把与文化有渊源关系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玉器相关词条尽量收入,使其更适合当今收藏、研究的需要。

就在收藏品市场迅速升温,所谓专家“钱途”无限时,李彦君却选择淡出商业鉴定活动,向寂寞转身。用他的话说,这是因为“一些文物专家让我受到了太大的刺激,所谓专家的无知让我震惊。”

某知名专家断言一套汉代十二生肖玉雕年代有误,声称汉代时期还没有十二生肖。翻开史书便可以看到,中国夏朝已有天干纪年,西周时已经存在二十四节气之说了。又一专家将一件汉代漆器定为赝品,理由是漆器表层没有龟裂。实际上,龟裂只产生于多层次的漆层上。常见于明清雕漆。汉代单层漆层只会产生开裂和脱皮现象。某文博界名人缺少古代科技史知识,买下一把所谓越王勾践剑。按照制造者当时的制作工序,至少要分为四个部件铸造,最后合铸在一起,还要经过雕凿打磨等繁复工序,大师手中这把“宝剑”分明是一次成型的当代工艺品。

专家们的无知让慕名而来的外省青年李彦君忧心忡忡。投身到北京这个文化大都市,陷入越深,越明白艺术品市场乱象背后的症结:专家的鉴定乏力、电视节目娱乐化和专业知识的缺失、投资者的无知带来的艺术品市场不健康发展,加之拍卖行的误导和过分顺从艺术品市场错误的消费潮流。艺术品市场缺少对文化内涵深刻文物的推介,根源是文物知识的缺失、教育的失职。痛定思痛,李彦君由台前走向幕后,开始了他艰辛寂寞的办学之路。

3、文物专家办大学

2010年8月29日,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在首都博物馆[微博]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中国大学创建的第一所传统文化学院。此时,李彦君培养的第一批文物鉴定专业本科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学院下设国内首家文化遗产专业和文物修复专业,前者主要培养文物鉴定技能。

学院第一届招生30人,院长李彦君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哈佛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只有9名。”

办学之初的两大重点是师资和课程设置。作为行内专家,李彦君筹集师资不会被各种头衔迷惑,他提出的纳贤原则是:不看地位、不慕权威,只认水平。

他召集的师资队伍分为两部分:由考古与文物专业毕业人才和国有大学、研究机构相关文史专业专家学者作为主力教师队伍;吸收一批具有丰富经验被业内认可的古董商人负责实践课教学。王田森是山东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在大钟寺经营古董和书画生意。李彦君见他对艺术品鉴赏能力较强,便聘请来主讲玉器。北京古玩城的都福宽是李彦君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结识的,后来专门去他店里参观,见其店铺中无一赝品,便知其鉴定能力,遂聘来任教。天雅古玩城的崔凯是业内公认陶瓷鉴定水平极高的古玩商,李彦君说服他来主讲陶瓷。

古董商们活动在艺术品市场现场,熟知行业现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正是传统科班教育所欠缺的。培养古董商走上大学讲台,李彦君无意中又在当今中国教育界开创了一个先例。

建院之初设定的双轨制教学模式沿用至今。“所谓双轨,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的成长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文物鉴定与修复不是坐而论道,也不是纸上谈兵,都是需要实践得来的技能,是脚踏实地的学问。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大学一年级理论基础课居多,包括中国历史基础学科、文物专业理论学科,边学理论边实践。随着年级升高,理论课逐渐递减,实践课逐渐递增。这一教学模式借鉴了日本京都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及我国清代景德镇陶业学校的成功经验。”

他表示,我国大学以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文史哲或国学方面,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宏观阐述而轻微观技艺,传统文化学院以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技艺为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就业为导向,努力开创一个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李彦君要求教师采用立体教学法:“老师带着实物、图片,运用投影仪来讲课,让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触摸到实物,将实物的立体图像、各种工艺痕迹微观图像储存在记忆里。我称之为图像记忆法。这些记忆将成为他们将来辨别文物的参照。”

文化学院的实践课是最大亮点。身为院长的李彦君每年都要安排丰富多彩的参观实践活动。常去的实践基地有北京古玩城、各大拍卖公司、北京铜器厂、玉雕厂,还会深入造假基地探底。近有北京十里河销售的玉器仿古基地、十里河家具仿古基地,远到被称为亚洲最大玉器加工集散地的南阳石佛镇。谈起马上要启程的景德镇之行,李彦君满脸兴奋:“我们此行预计二十天,学生们有机会参观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官窑窑址博物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不仅可以观看众多陶瓷标本,还有机会见识甚至参与陶瓷制作的全过程。聆听当地仿古大师黄云鹏的讲解。”

学生们的学习日志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记录:

此次实训活动将陆续辗转西安、耀州、临潼、镇平、南阳、汝州、禹州、许昌、郑州、巩义、安阳、彭城、磁县等县市。在陕西省实训期间,将前往西安古玩城、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河南省实训期间,将前往石佛寺玉器市场、南阳市博物馆、汝瓷博物馆、钧窑窑址博物馆、巩义博物馆、北宋皇陵、石窟寺、河南省博物院、郑州古玩城、安阳殷墟博物院进行参观、学习;在河北省实训期间,将前往磁县观台镇进行参观、学习。

寒假来临了。2011年1月10日至2011年1月23日,传统文化学院文物鉴定专业的李旭光、杜佰超、仲佳伟、王博文、闫萧萧、金子涵、王先鹏、王进辉、王影集、张雪共10名同学,在贾文熙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了首都博物馆技术部,开始进行为期14天的文物修复实践与学习。

2012年10月15日,宫文武老师与09级10名金石专业的学生,赶赴山东、江苏等地区实训。先后到了潍坊、临淄、济南及邳州等地区实训,得到了当地古玩同行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山东地区重点实训古青铜器的真伪区别,在邳州地区重点实训古玉器的真伪区别,特别注重对高仿品的实训与学习。

在河南,我们还去了禹县参观钧窑制作基地,生产瓷器的每一个步骤都一一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们对瓷器的制作过程一目了然。在我们学生的追问下,这里的工作人员也给透露了不少做旧的方法。

投身教育八年,李彦君培养的学生已有二百多名走上工作岗位,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多数成为文博系统和拍卖行的业务骨干,开始在艺术品市场第一线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目前李彦君正在开发第四代教学课件,督促主力教师完善教学方法,还在多方努力,期待有一天建立起自己的教学实验基地,让学生们亲自体验玉器、陶瓷等收藏艺术品的制造过程,或许可以请来各地仿古大师现场演示,让将来从事古玩鉴定的年轻人不再无知,从而带动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对于李彦君来说,这是一条寂寞而艰辛的长路。

“有人说,我是个疯子;也有人说,我是个傻子。尽管如此,我却始终对自己的事业如痴如醉。我热爱的事业需要有人继承,有很多的人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播,我们需要给那些热爱文化的青年们一个更系统更便捷的平台。我很看好民办学校。在大学里把这些非物质传统文化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

  •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一[图文]
    刘玉来:我与启功先生的交往一[图文]

    那是70年代的事了,具体日子是在74年。那时我与我的一位中学老师申学敬先生关系很是莫逆,有一次他对我说:“我在辅仁大学有个老师叫启功,字元白,我们关系很好。你喜好文学绘画,嘿,他在这两方面都是专家,哪天咱们上他那儿去一躺,我把你介绍给他。”我一听特别高兴,说:“太好了,启先生住哪儿啊?”申先生说:“过去在师大内,现在就在小乘巷里,和他的内...

    112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 形单影只[图文]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 形单影只[图文]

    齐白石年过半百当“北漂”:无人赏识形单影只1956年7月29日,在法国尼斯港的公爵古城堡里,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接待来访的中国画家张大千。毕加索搬出5大本画册、上百幅作品给张大千欣赏。翻着翻着,张大千愣住了—这些画竟然全是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说:“中国画真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上色;用一根线画水,就使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hell...

    144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欧洲风景画的诗意探索[图文]
    欧洲风景画的诗意探索[图文]

    柯罗莫特枫丹的回忆编者按:中国画历来追求精神层面的艺术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成为众所周知的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作为艺术审美的另一载体——欧洲风景画,也同样有着对诗意的理解和追求。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欧风景画,都试图通过对诗意的理想式追求和挖掘表现,展现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达到的人文精神高度。相对于当下频频出现的一味强化...

    91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水墨动画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图文]
    水墨动画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图文]

    《小蝌蚪找妈妈》剧照今年“十一”,中国先哲孔子的水墨动画形象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户外大屏幕上,传递着来自东方的君子之风。水墨动画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虚虚实实的意境,轻灵优雅的画面,让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突破。“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

    117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写生还原创作真实[图文]
    写生还原创作真实[图文]

    记者:胡兰杰上个月末,在美丽道开幕的冷军个展,除了《小姜》《小唐》两幅超写实油画,其余的都是冷军近年来的画室写生作品。首先不得不肯定冷军的超写实作品一定源于肉眼的真实观察,牛仔裤的每一个细缝,毛衣里的每一个纤维,这些精确到近乎微米的范围就连照相机都很难完成。我相信这与冷军的常年写生练习密切相关。正是写生锻炼了冷军极度敏锐的观察力。这一点从展览中冷军的画室写生系列作品中就能证明。冷军在写生创...

    142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自东方叙述者的西方故事[图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自东方叙述者的西方故事[图文]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李安是精挑细选了四段电影片段来到北京,亲自陪伴大家一段段看完,他说他通常在拍完一部电影的时候,心中便有个定数,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至今心里的尘埃还久未落定。第一段是愉悦欢快的印度之旅,派的少年生活,银幕上满是层叠的浓绿,或有嫣红的小鸟振翅飞出,动物园主家的小男孩守着斑斓的自然长大,转眼已是俊美少年。转而狂怒的海水满溢,是死亡般的乌黑暴虐,刚刚还在甲板上雀跃恨风...

    195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英国模式下的中国评选:约翰·莫尔绘画奖[图文]
    英国模式下的中国评选:约翰·莫尔绘画奖[图文]

    2010年中国赛区获奖作品聂正杰《存在》2014约翰·摩尔绘画大奖公布候选名单​​英国艺术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绘画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约翰·摩尔绘画大奖(JohnMooresPaintingPrize)宣布了2014年的五位候选人名单。他们分别是:RaeHicks,JulietteLosq,MandyPayne,AlessandroRaho...

    45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宋天佑:武当山下的民间收藏家[图文]
    宋天佑:武当山下的民间收藏家[图文]

    用心,是收藏的最大动力宋天佑的夫人是新疆人,祖籍广东梅县,外祖父是印尼华侨,祖上数代痴迷于收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宋天佑陪夫人一起回广东梅县探亲,夫人的舅舅见到新婚的小夫妻俩,高兴地拿出自己最中意的藏品,让他们“开开眼”。那时候的十堰,几乎没人有“收藏”。宋天佑请教舅舅:“我现在年轻,没钱,也没有文物方面的知识,想做收藏,怎么做?...

    136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从龚伟海、王宓的《海派百年》看海派[图文]
    从龚伟海、王宓的《海派百年》看海派[图文]

    龚伟海、王宓海派百年285×195cm日前,接龚伟海先生来电,嘱我谈谈对他创作的历史人物画作品《海派百年》的看法,后辈惶恐。窃以为,当今历史人物画的繁荣虽得益于当下提倡主题性创作的大文化语境,然这也应该是艺术家通过作品呈现自身的创作心路和艺术态度的途径。这缘于人物画创作的社会影响,主要来自人物画家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这既是人物画在绘画各门类中占据主流位置的原因,也是它由衰转盛...

    174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丹青:自卑心理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力[图文]
    陈丹青:自卑心理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力[图文]

    陈丹青近日,曾就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艺术关系问题发表过“中国畸形论”的著名“知青画家”陈丹青接受《东方早报》采访,结合自己的绘画生涯,表达了他对西方和中国现当代艺术一些现象的理解。陈丹青称,中国当代艺术自出生那天起就在“假想西方”,而“假想”根植于自卑心理的自尊心:“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一...

    166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张英才作品画家张英才是北京人,他对北京的大杂院更是情有独钟。那年他正上初中,当时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他家大院的住户就更多了,邻居看他爱画画,就把从楼房新搬下来的一位老画家介绍给他,英才管老人叫爷爷,拜师后留的第一份作业是让他临摹介子园画谱中的山水部分。老先生见他画得好,就把印有四王的山水画册借给他临摹。这一学就是三年,老师对他说,画山水,第一步是临摹,就是以后能对景写生创作了,也还要不断临摹古...

    52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人之初:西方艺术史中的儿童形象[图文]
    人之初:西方艺术史中的儿童形象[图文]

    契马布埃《圣母子》木板金箔1280-1285年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广告图像的时代,在这些图像中,儿童形象占据极大的比例。但我们很少会意识到,儿童形象的泛滥是现代消费社会的独特现象。在此之前漫长的人类制像历史中,尤其是在西方艺术史中,儿童形象在各类题材中常常处在附属地位。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儿童形象在艺术史中的边缘化正是其在真实人类世界中弱势地位的表现。神话中的儿童形象遍览古代世...

    146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图文]
    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图文]

    2009年作品《烟儿》,从地缝中冒出,不断地升腾、膨胀,即使跌落,也蕴含顽强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每年变换颜色,是一个有生命感的作品。在这股"烟儿"的复苏中,让社会重新审视和评判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热爱。作品入选建国60周年当代艺术成果展,被评选为国内首个以性为主题的公共雕塑。雕塑作者王开方争议性雕塑推进城市的价值观强奸人的眼球也是一种罪搜狐艺术:您的雕塑作品《烟儿》被网友列入丑陋雕塑之一...

    82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当代水墨 纷繁中的困惑[图文]

    国色·端卢辅圣其实不只是这半年,在google里输入“水墨+展览”,你能发现近10年里,有关水墨的展览和名词、口号、主义,简直多得令人瞠目——水墨关怀、水墨原形、墨变、再水墨、水墨解构、墨测高深、观念水墨、实验水墨、水墨文章、水墨新维度、水墨中的水墨、水墨现场、水墨思维、水墨方向……水墨这一绘画题材和画...

    28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资料图:莫言。廖攀摄杨扬:我阅读过《四十一炮》,印象中作品依然保留着您原有的风格,但也有变化。先说原有的特色,我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儿童的叙述视角;二是乡土本色。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系列”,以及《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好像对这种叙述视角有一种偏爱,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写作时觉得这样写得比较顺手?另外,就是对山东农村好像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创作上的依恋,作品的...

    77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