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小段 点击 :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 | 美术教学

刘小东作品《三峡新移民》,贾樟柯用镜头拍摄下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成为其纪录片《东》的主要内容。而很多人知道刘小东恰恰是因为《东》和《三峡好人》这两部影片。

刘小东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近日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展出艺术家自1984年至今拍摄的千余幅摄影作品及其相关的纪录片与电影。展览期间,刘小东与贾樟柯以“艺术的立场”为题进行了一场对谈,在贾樟柯看来,刘小东绘画中“有一种个体的经验的回归”,而刘小东则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在社会中“溜边儿走”的人。

当代的那些画家中,也许刘小东与电影这种艺术方式,走得最近,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导演都与之过从甚密。刘小东的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展出艺术家自1984年至今拍摄的千余幅摄影作品及其相关的纪录片与电影,图像围绕着家庭、朋友和社会三条线索,呈现了刘小东作为一个画家也是一个朋友目光所及的世界,他处于一个看与被看之间,当然这些照片也可视为一个时代的变革、城市的变迁的隐喻——胖了的朋友,何尝不是一个虚胖了的时代。

日前,刘小东与贾樟柯在民生美术馆以“艺术的立场”为题进行了一场对谈。在贾樟柯看来,刘小东绘画中“有一种个体的经验的回归”,而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则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在社会中“溜边儿走”的人。

刘小东:批判、审视

是艺术家参与社会的方式

一个人从事行业的态度是他的宇宙观、价值观、世界观所决定的。从大的环境来讲,我的基本世界观是悲观的,并不是说悲观就一定都是深刻的,而是悲观从一个大的概念来讲,给我的人生一种角度来看宇宙、人生、地球。在这个大的世界观里头,悲观地认识(世界)的情况下,我就会很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就是说很珍惜自己感受到的社会的事情、家庭、从事绘画。

其他对我影响特别大的就是今天人类学的进展,我并没有看过很多人类学的书,但我知道今天各行各业的突飞猛进跟今天人类学的进步和拓展有关,这是大的背景。说到这,我的绘画里头,也有很多人类学的东西。大的环境里头的绘画开始也是这样,在画室里营造自己的天地,凭借的是青春的才华。青春稍纵即逝,但你可以用开放的胸怀把青春过去后的才华留住,慢慢成为我今天绘画背后的动力和思考。

我认为,从事艺术的人都是在社会中“溜边儿走”的人,是管精神生活闲事的人。别人做的事情他去批判、审视,这也是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人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所以今天的艺术家应该去参与社会的变革,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2005年,贾樟柯想拍一个德国的博物馆项目,希望找艺术家,但德国有要求,希望拍馆里的收藏品。小贾是一个很倔的人,他觉得:我对你们的藏品不感兴趣。所以这个项目就基本搁下来了。我那时候想去三峡,去实地画一下,然后我就在三峡地区画。那时候收藏家给我打了个电话,问我在那儿,我说在三峡,他就很激动,就马上飞过来了。他是有钱人,就租了个游艇,我们俩就游遍了整个山沟儿。在游玩的过程中,就跟我谈条件,说要画两张,一张给你自己,还有一张是我的。我项目所有开销他来负责。于是我们就去县城。全是拆了的破房子,太棒了。11个人都在,于是我就找地点画。贾樟柯是第一次去三峡,他对现实的敏感度是超常的。小贾拍片子是记录性的,但是他又会在记录中带一些故事情节,故事片拍得有点像纪录片。

我们俩几乎见不着面,白天我在画画,他偶尔光顾我的场子,我没有时间配合他去拍戏,因为我要完成(画)。为此我们还有争论,他(贾樟柯)说:你不来拍,我们这个镜头怎么弄?我说:你爱怎么弄就怎么弄,我还要画。他说:要不你明天路过这儿(片场)的时候,你停一下,别动……最后我们就这样把这个片子拍了。

如何使绘画变得开放?让这么多非绘画人士都进来,这是我思考的一个点,那么电影的加入,无形地拓展了视野。因为电影这种科技是一种活动的影像,绘画只给你一个角度。电影介入后,使这个项目变得更加立体、延伸、拓展。我也尝到了甜头,每次去某个地方我都要请个导演,去拍摄、创作,每个项目差不多一两个月,大家在一起。电影中出不出现我不重要,主要是当地风土人情和导演的想法可以糅在一起。绘画也得到了完成,同时绘画无法达到的点,也可以去触摸。从这以后,我每年大概都会有一两个项目是拍纪录片,去世界各地。

贾樟柯:个体的立场

和广阔的社会关联性

我跟小东第一次合作是在2003年,我们拍我的一个故事片叫《世界》,里面需要一些成功人士唱卡拉OK的镜头,(我)想了半天,我的生活里面也没有什么成功人士,最成功的就是刘小东,就请他来唱,他唱的是《还想再活五百年》。

我了解他的创作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我要考北京电影学院,但我那时候没有去北京生活,我在太原学画,我也是个文艺青年,准备考美术院校,但其间我喜欢上了电影,想考电影学院,有一年我去考电影学院专业的时候,考完就到美术学院溜达,附近有个刘小东个展,进去看,非常兴奋。我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在里面看到很多油画,大部分是主题性的,那个时候生活在山西,信息有点闭塞,能看到的油画都是那些,比方说《开国大典》、《攻占总统府》这样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要么就是风景画。但是看刘小东的绘画一下子被震撼,是因为看到了自己非常熟悉、陌生的东西。所谓熟悉的东西就是,第一次在油画里面看到了当代生活里面的日常生活,他油画里面的火车站、雪地,夏日大学中的走廊、楼道……我记得里面有张画叫《心乱的少年》,我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像我,因为我那时候也很心乱,不知道能不能考上。还有一张画也是同样形象的年轻人,带着一个女朋友,手里提着塑料袋,塑料袋里隐约放着是菜呢还是什么,看不清楚。但这手里的塑料袋让我非常感动,因为我觉得:哇!把塑料袋都画在了画里!这非常了不起,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绘画是没有日常生活的,但是单单描绘日常生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刘小东画的日常生活里,有我们非常熟悉又陌生的诗意。我还记得有一张画,里面是一个穿着运动服的少年,侧着身体在踢一堵墙,那种青春的体能,无处发泄的那种内在的情感,全部付诸侧身踹那堵墙,我觉得非常美。从这些绘画中我开始记住了刘小东的名字。还有里面的那种无法排解的青春的伤感和忧郁,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完全能理解笼罩在年轻人心中的忧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忧郁。

后来通过我们共同的一个朋友,就是上海的画家,那个时候他也帮助很多年轻导演做顾问的工作。从我的第二部影片《站台》开始,他就帮我做顾问。我觉得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紧张,因为心里是自由、解放的。他如果是开放、自由地面对这个世界,那么用自己的身体去塑造形象的时候,哪怕是唱“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是津津有味的,甚至还会自己给自己加很多台词。

另外一方面,我作为电影工作者也看了小东参与的很多中国的独立电影,有一次我去一个咖啡馆的时候在放《冬春的日子》,那是一个夏天,非常热。这是我第一次在影像中看到刘小东——他的生活,作为年轻人的焦虑、他的老家、他的故乡。直到现在我还觉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非常重要的影片。他跟小东的绘画糅合得非常好,里面甚至有很多场景、视觉片段都是从刘小东绘画里面找到相应的来源。这样一个跟导演的合作一直持续到了小东和张元的合作,包括《北京杂种》,刘小东都是美术指导,一直到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如果大家翻看小东的画册,就会发现在他的作品里面有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瞬间。他帮助电影工作者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和局限,小东有一个观念我很认同:人都相当封闭,很容易就自我约束和设限。艺术是这样,电影也一样。我觉得中国电影越拍越脱离当代艺术,但实际上我们看六七十年代战后的欧洲电影,会知道那些电影是文化思潮的一部分,也是当代的一部分。比如说格莱尔的电影和当年美术思潮是同步的。因为电影越来越工业化,相对来说,特别是在国内,和当代艺术就没什么关系了,只是一个娱乐,所有的电影都变得非常古典,但是新的一种思考方法并没有浸透在这样一种电影里面。所以九十年代导演与艺术家的合作、相互启发,是中国电影在某一个时代又跟当代艺术融入到了一起,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小东就是在这后面参与、推动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电影的发展,他还最少两次成功帮导演募集到了资金,比如《三峡好人》。

因为这样一个情感上的相近性和成长背景的相似性,小东是辽宁京城人,我是山西汾阳人,都是在很小的城市成长,也都在北京成长。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中,这场巨大的变革给个体带来了,他的绘画中,一种个体的经验的回归。比如说之前看《开国大典》等绘画,它们是革命的一部分,基本上是主流艺术价值观,很多绘画都是没有作者的,都叫“某某工人创作小组”,几个人也不知道,个体是被抹杀的。那艺术家的个体价值被抹杀,意味着作品中的个体经验缺失,但刘小东绘画中,我们发现,个体经验又回来了。我觉得他的这种个体经验放入绘画中是上世纪90年代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改变。艺术的价值当然就在于它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跟创造性,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那艺术的价值就很值得探讨了。电影也一样。

刘小东的绘画在注重个体的同时,没有切断人跟社会、人跟经济、人跟世界的关系,有一种个体的立场,又有一种广阔的社会关联性,从这个角度看,他的绘画是一种当代的历史。多少年后再回来看他的画,我觉得是一种视觉上的当代艺术史。

(徐佳和、徐燕倩采访整理)

相关文章

  • 陈丹青:自卑心理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力[图文]
    陈丹青:自卑心理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力[图文]

    陈丹青近日,曾就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艺术关系问题发表过“中国畸形论”的著名“知青画家”陈丹青接受《东方早报》采访,结合自己的绘画生涯,表达了他对西方和中国现当代艺术一些现象的理解。陈丹青称,中国当代艺术自出生那天起就在“假想西方”,而“假想”根植于自卑心理的自尊心:“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一...

    166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图文]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图文]

    胡永凯胡永凯君是一位受过系统艺术训练,带有学院情结,但又有自由创造精神的画家。学院训练与自由创造精神本来并不相悖,但是不少在学院受过教育的人,只学到了造型的规矩和法则,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终不能独步行走,更不用说自成局面了。我说胡永凯有学院情结,主要是指他尊重造型规律与原理,珍惜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巧,但又不为之所束缚。走出校门之后,他善于结合工作实践,深入领会艺术奥秘,寻找适合发挥自己...

    177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王端廷: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王端廷: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图文]

    王端廷:1961年生,湖北蕲春人,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西方美术史研究学者。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先后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院(1997—1998年)、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2002—2003年)。掌握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系教授,研...

    93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品读画家刘妍宏——得其英华 穷其枝叶[图文]
    品读画家刘妍宏——得其英华 穷其枝叶[图文]

    刘妍宏近日品读刘妍宏新作,得到两个印象,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印象是“放”。看上去眉清目秀的刘妍宏较少作工笔,有志于在大写意上发展,作品少有轻柔品味,用笔利落,简洁,气隽语快,屏绝俗常绵软,淘汰冗杂线条,疏离笔记躁乱,振起画面气态,便有雍雅和厚、超逸爽朗之气脉。即使是那些工兼写之作,亦具豪放品格。其创造自出机轴,呈现豪放之韵趣。做到这一点,有她的艺术追求,更有北方人的气...

    24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可染在齐家学画10年[图文]
    李可染在齐家学画10年[图文]

    齐白石《牵牛草虫》1946年,李可染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出现了,两份聘书同时送达他的手中。一份是母校杭州国立艺专发来的聘书,一份是徐悲鸿请他去北平国立艺专的聘书。可染对母校感情深厚,回母校工作可以了他的心愿。而后者却更有吸引力,北平是中国文化古城,有故宫藏画,还有李可染素来仰慕的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在当时的可染心中,北平几乎就是一流艺术的代名词,于是他选择北上。此时的李可染40岁,已多次...

    79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林:我为什么要做“未曾呈现的声音”? [图文]
    王林:我为什么要做“未曾呈现的声音”? [图文]

    策展人王林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6月拉开大幕,中国馆主题“变位”揭晓的同时,“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也陆续公布。目前,所知晓的平行展已有3个,分别是王林策划的“未曾呈现的声音”、黄笃与杨心一策划的“放大”和喻高、张玮策划的“心跳”。平行展“扎堆现象”在...

    120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用五行品鉴书画作品[图文]
    用五行品鉴书画作品[图文]

    虚谷《枇杷图》是木火相生的作品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五行,书画作品也不例外。因此,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中挂书画作品,除了要考虑艺术品的水平外,还要注意书画作品的阴阳五行之气对人的影响。什么是阴阳五行?古人认为,宇宙最初是一片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这“混沌”中的轻清之气即“阳气”首先上升而成为“天&rdq...

    34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邓正来:学术与人生[图文]
    邓正来:学术与人生[图文]

    邓正来(资料图)邓正来:我的学术与人生编者注:2013年1月24日,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复旦高研院创院院长邓正来今早在肿瘤医院逝世,享年56岁。凤凰网大学问栏目刊发邓先生2007年在华东政法大学的演讲,以示追思。邓正来,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人不正则无气象无气象则无学问邓正来教授...

    148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信念 情感 灵性 学养[图文]
    信念 情感 灵性 学养[图文]

    魏兴无黄山松云图中国画我生长在巢湖之滨、庐州大地这片热土上。上小学时因画毛主席像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而激发了学习绘画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高中时,在县一中大礼堂作为考场,在全县32人报考文艺兵当中,我以一幅扬子荣打虎上山的绘画而作为唯一一个合格者,被部队首长看中,走上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在部队里画过幻灯,做过宣传,下过连队,蹲过机关。退役后,做过农民,干过工人,上过大学,当过教师。上世纪80年...

    33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宋庄的生态艺术与艺术生态的焦虑[图文]
    宋庄的生态艺术与艺术生态的焦虑[图文]

    张海涛近照学术主持:张海涛前几天晓东约我主持策划一期《美术文献》杂志的“宋庄”主题。她问我什么特征能代表宋庄艺术。我想了又想,认为任何艺术样式与形态的局部特征都代表不了宋庄特点,而宋庄目前在中国相对完整的群落生态现象和宋庄生态艺术的关系,却可以成为宋庄可以探讨的话题。我们游走于国内其他几个重要的艺术城市,如广州、成都、上海、杭州,发现在这些城市的艺术机构都叹息自己的城...

    68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雕塑家克拉格:不存在之物更丰富多彩[图文]
    雕塑家克拉格:不存在之物更丰富多彩[图文]

    “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正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举行,这是继北京、成都之后,雕塑家在中国巡展的第三站。1988年就获得英国特纳奖的垂青,克拉格可以算是“英国年轻艺术家”的前辈。然而和那群每每在市场上掀起波澜的“艺术明星”相比,深居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克拉格似乎更是一位“探索家”。...

    55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莫言:写作一直追求变化 如若不然就没有什么意义[图文]

    资料图:莫言。廖攀摄杨扬:我阅读过《四十一炮》,印象中作品依然保留着您原有的风格,但也有变化。先说原有的特色,我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儿童的叙述视角;二是乡土本色。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系列”,以及《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好像对这种叙述视角有一种偏爱,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写作时觉得这样写得比较顺手?另外,就是对山东农村好像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创作上的依恋,作品的...

    77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的虾图。(资料图)■朱绍正(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近日从老朋友处因获齐白石早年《白石草虫》袖珍册页而感,细观之下,不论草蜢、蜻蜓、飞蛾……无不大小与实物肖似,连足上的细毛、羽上的纹脉、身上的粉茸,无不纤毫毕露。难怪在北京展出时,画幅旁专门放置放大镜让观众仔细鉴赏:几可乱真,太似了!我的脑海中当即蹦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114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一个人 一所学校 一座城市[图文]
    一个人 一所学校 一座城市[图文]

    上海美专的创始人刘海粟(左三)和张弦(左一)及傅雷(右一)拜访巴黎美术学院自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至今一百年,尽管在50年代初以独立名义的存在宣告结束,但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在上一世纪初,科举的废除和以人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促使写实主义成为对城市文化和人的现代形象新的表达方式。现代美术学院不仅引入了西方的艺术语言及其训练方式,尤为重要的是,规模化的学院训练产生的艺术人口...

    169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马乐:读书行路 意写造化大美[图文]
    马乐:读书行路 意写造化大美[图文]

    马乐(左)与美协主席刘大为(右)马乐(本名,马建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华书画院副秘书长、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外事局局务会成员。成长轨迹:1963年出生于太行山麓的古赵都城邯郸,自幼跟四处写生绘画的父亲“游学玩艺”。幼年在心里埋下的艺术种子在他数十年的求学、工作,读书、行路中滋生、成长。教育背景: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研究生就读于号称“中国新闻...

    3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