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文艺理论家:当代国画很差皆因画家没文化[图文]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小小猛 点击 :

文艺理论家:当代国画很差皆因画家没文化 | 美术理论

夏圭《溪山清远》(宋)46.5cm×889.1cm

陈传席,江苏徐州人,1950年生于山东诸城,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文学史、人文史等,近年来更着力于佛教艺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佛教艺术遗产调查。出版专著《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等53部著作。绘画作品被收入《中国绘画年鉴》,曾在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

著名文艺理论家陈传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

日前,韩国著名艺术家、美术评论家金兑庭对中国当代美术现状提出了直率而尖锐的批评,认为“中国当代美术的确走到了危险的边缘”、“艺术家写得画得都很快,自己的精神完全没有了”。对此,向以直道而言行世的著名美术史学家、文艺理论家陈传席表示完全赞同。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陈传席除了畅谈自己的人生、学术历程外,也对当下的中国书画界进行了强有力的针砭——他强调,文化底蕴的缺失是当代书画创作中的致命伤。

文、图/记者江粤军

秉承“君子不器”

终成学界“通才”

和陈传席相识的人,都不免要折服于他的博闻强记。出版过53部专著的他,还曾在煤矿上搞过发明创新。

对于自己的“能量”,陈传席归为天性使然和环境催化。“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喜欢读书,往往是天生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看书,记忆力也好,四五百页的书,看过一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别人很惊讶,而我也很惊讶,以为人人都如此,谁过目会忘呢?”但是,在那个年代,即便喜欢看书,也未必有书可看。而陈传席很幸运,当时他有一个同学是地主家的孩子,家里财产几乎全充公了,仅剩下一屋古书,成天都借书给陈传席看。

文艺理论家:当代国画很差皆因画家没文化 | 美术理论

唐寅《黄叶山家》

古人云:“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从小,陈传席就秉持着这样的观念来读书,这使得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得以自由转圜。

“文革”中,他被推荐入淮南煤矿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淮北煤矿工作。虽然他在煤矿上做了很多改革,但领导对他的“捣鼓”并不太支持。为了不受制于人,陈传席决定弃理从文,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史论研究生。

那时候,美术院校是研究生毕业一届再招一届,当年的中央美院、浙江美院都处于“间歇期”。南师大的前身是中央大学,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全校几十个系只招4名研究生,陈传席占其一。“虽然我读的是艺术系研究生,但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老教授来任教,历史是历史系的老教授负责授课。”其间,陈传席一直对文学更感兴趣,天天跟中文系的学生“厮混”。毕业后,他既发表美术史论著作和论文,也在全国知名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评钱钟书、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的文章。文学刊物向陈传席约稿的同时,美术刊物也不肯放手,一再向他约稿。最终他盛情难却,只好继续在美术史的道路上探求。此时,他发现,如果没有文学、宗教学、哲学的功底,做中国古代美术史根本是雾里看花。

“中国古人跟西方做学问的方法不同,儒家讲究‘君子不器’,要做‘通才’,而西方人崇尚的是专业人才,热衷于讨论具体问题。当然,西学的方法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但中国的方法能够从高度上打通,你看钱穆的《国学大纲》,至今还被反复引用。而现在的中国台湾学者多用欧美的方法来研究课题,做出来的东西影响面也不太大。所以,我还是认可传统与西学结合,只有广泛涉猎,才能把艺术史做好。”

言人所未言做人所未做

有了高度,陈传席做学问也就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常能言人所未言,做人所未做。

譬如他写《中国山水画史》,被誉为开中国分科画史先例。写作这本大书,源于他考入南师大后,搜罗了各种中国美术史方面的书,却找不到一本称心如意的,于是想自己重写中国美术史,以此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真正要动笔时,陈传席才意识到,中国美术史包括绘画史、雕塑史、建筑史、园林史,太丰富、博大了,又想通过绘画史来窥一斑而见全豹。再深入论证下去,他发现写绘画史题目依然太大,于是将切入点落在了山水画史上。“中国的山水画是儒道思想的载体,山的稳重、水的流动,山的高、水的长,当中都有哲学意味。因此山水画不讲究色彩,而以水墨为上品。”如今,陈传席71万字的《中国山水画史》,已经再版12次,并被译成俄文在莫斯科出版。

又如他成功组织中国首次美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36家博物馆藏品联展。当时,他研究生毕业不过两年。

离开南师大后,陈传席进了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工作。1984年,所里的领导安排他搞新安画派领袖人物渐江逝世320周年的纪念活动。踌躇满志的陈传席却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向世界各国知名中国书画研究者发出了邀请,大家也纷纷回函应承前来。研讨会时间临近了,所长问他怎么办?陈传席二话不说直接就去找省委书记。没想到省委书记马上作了批示,经费问题迎刃而解。之后,陈传席又到全国36家博物馆(院)借展品。

“我个子很高,而且是研究生学历,到各大博物馆去,人家都当我是个人物。从故宫一下子拿到了五六十张明清时期新安画派的作品,在今天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陈传席笑言,“当年很多博物馆是大老粗当家,看到文化人很敬重。”作品借来了,领导又吓一跳:弄来这么多书画,要到哪里展出呀?最后,安徽博物馆整个四层楼的展厅,全都挂满了作品。欧美的学者看后啧啧称叹,有美国学者曾念念不忘地说:“36家博物馆联展,在欧美是根本办不到的。中国后来的艺术史国际研讨会,形式都套用此次,但规模远远不及。”

几乎以一己之力促成此事的陈传席,在上海人民出版社要他挂名做画册主编时,却拒绝了。不过,他的声名早已远扬海内外。1986年,他应聘赴美任堪萨斯大学研究员。归国后,其力作更是源源不断。

对话陈传席——

新文人画仅是

借用“文人”概念

广州日报:对古代书画,您的认识和感受是非常深刻的。今天,明清院体画备受市场热捧,常常拍出很高价格,在您看来,文人画与院体画的艺术价值有哪些差异?您更认可哪一种?

陈传席:近现代学者常批评院体画柔媚细腻,也常把院画和院体混为一谈,其实并不准确。我做过详细的考证,五代、北宋有院画而无院体,院体画始于南宋李唐、马远、夏圭。南宋画家有家国之恨,怒发冲冠,故所作院体画,用大斧劈皴,气势磅礴、刚劲浓烈,发人振奋。但院体画就南宋最好,后来学南宋者,因为时代背景不相同,难得见好作品。

而文人画讲究文雅,以儒道思想为精神旨归,道家认为柔弱胜刚强,儒家倡导“子不言怪、力、乱、神”,所以文人画是反对院体画那种直白强悍的。历来文人攻击院体也都说它粗而硬、污而燥,不曾说它柔媚细腻。

就两者比较而言,文人画的线条更变化多端,所以总体上略胜一筹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今天的社会文化土壤还有利于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吗?

陈传席:当今所谓的新文人画,我认为只是借用这个概念罢了:现在多数人没读过《十三经》、《二十四史》,基本知识都没掌握,哪里称得上是文人?

广州日报:有外媒称:“中国现代有三派:现代派爬得太高,新文人画靠得太近,唯陈传席画派立得最远。”对此您作何理解?

陈传席:所谓“现代派爬得太高”,是指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认为绘画不应该只追求形象和色彩,要有哲学,要有思想内涵,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哲学和思想内涵,更没有真正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有的认识也是错误的,更谈不上有好的作品了;所谓“靠得太近”,是指当下很多画家认为传统有用,仍然走着传统的路子,却还远远没达到古人的高度。

现代挑不出

一两个代表性的画家

广州日报:最近韩国的金兑庭教授对中国当代书画现状进行了“大批判”,您同意他的观点吗?

陈传席:金兑庭的评论非常好,非常中肯,中国大多数评论家都难以说到这个点上。作为一个韩国人,能看得这么清楚,很难得。

广州日报:就您看来,中国当代书画创作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陈传席:可以用“很差”两个字来评价,甚至应该说是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早一点还有李可染、傅抱石、徐悲鸿等名家,现在却是挑不出一两个代表性画家。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家文化的缺失。没有文化功底,画画的基本功再好,作品格调也上不去。因此,对中国当代书画的前途,我个人比较悲观,如果美术教育不改革,难以出大家。唐诗为什么那么昌盛?就是科举考试要考写诗,于是形成了社会风气。现在美术学院招生,只看素描、色彩水平,不考传统文化,不考《经》、《史》、《子》、《集》,画家的文化修养能好到哪儿去?画画不过是沦为高考的终南捷径。虽然现在很多美术院校中有所谓传统文化教育,但那都是走过场。

一方面,画家的素质不行,另一方面,当代的书画热却可谓空前绝后,人人都想当书法家、画家,对此,我很担忧。像我认识的一位功力很深的医生,他还在主持国家项目,却拼命要调到画院工作,他说当医生很辛苦,而到画院上班,每日优哉游哉,出去游山玩水也是工作,钱也多,为什么还要当医生呢?画画变成了贪图安逸的终南捷径,能行吗?

我始终认为,书画是小道,不该孜孜以此为专业,更不该全民都想以此为专业。儒家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首先“志于道”,再据德于仁,艺术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没有大见识、大胸襟,每天写写画画,永远只能在小道上转悠。像毛泽东、鲁迅、于右任,他们的字多好,他们哪位又是专业书法家?可见,书画是意识形态,没有文化底蕴和社会阅历等大道为支撑,永远做不好。

简介

陈传席,江苏徐州人,1950年生于山东诸城,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文学史、人文史等,近年来更着力于佛教艺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佛教艺术遗产调查。出版专著《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等53部著作。绘画作品被收入《中国绘画年鉴》,曾在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

相关文章

  • 冯小刚谈《一九四二》“三根支柱[图文]
    冯小刚谈《一九四二》“三根支柱[图文]

    张国立扮演的东家老范日前,冯小刚导演在微博上表示新作《一九四二》“送审颇为顺利,二十三位审委一致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中国电影水到渠成。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吃饭也香了”。导演在心生感慨的同时,也非常感谢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徐帆、张涵予、冯远征、范伟、林永健、张晨光、张默、王子文、李倩、段奕宏、于震、张国强、柯蓝、乔振宇等国内优秀演员,以及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

    133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传统文化复兴:李文培以水墨抒京剧魂[图文]
    传统文化复兴:李文培以水墨抒京剧魂[图文]

    李文培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水墨与京剧热成为传统精神还魂的两大艺术形势。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形式,唱腔优美、抑扬顿挫、角色众多,有生旦净丑四种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作为国粹之一,吸引了不少画家为之梦牵魂绕,从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的《京腔十三绝》开始,在中国历经一百多年时间,“京剧”和“水墨”两大国粹,随着时间的沉淀而碰撞出中国...

    53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给批评“虚热症”开一剂良药[图文]

    薛亚军作品今天的艺术批评,在茁壮成中又饱含争议,严肃的美术史论家们总不把参会发言的批评行为当学术研究看待,就是批评家内部,也对那些“大词”化、“哲学”化、“翻译”化和“老外”化的批评词语提出批评。更甚如坚持国学批评的彭德先生,对当下中文写作者,在行文中动不动像我一般使用“XX化&rdqu...

    100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徐累:我们是传统和现代的挑夫[图文]
    徐累:我们是传统和现代的挑夫[图文]

    谈到当下兴起的新水墨,徐累是必然要提到的艺术家。他在五年以前关于“传统的复活”的观点可以说预言了201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势。虽然徐累认为水墨一直是当代艺术中的二等公民,但正是因为他和同辈水墨艺术家的坚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新水墨纳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之中来。把握新水墨的平衡感Hi:通过你的观察,新水墨这一块儿有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比如说对传统,对笔墨的看法上...

    144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野口勇:雕塑是空间的艺术[图文]
    野口勇:雕塑是空间的艺术[图文]

    什么是雕塑?第一,关于雕塑的主题。今天的雕塑主题与生命无关,不管是现实主义的还是意象的。答:让我们做的雕塑能够针对今天的问题,要使雕塑的形充满科学的、微观的和宇宙的意义,充满使生命从梦想到人类的志向、挫折、承受和成果的讴歌。第二,由于经常不是由艺术家亲自完成的,所以作品反映不出作者通过物质与空间的手段对作品的驾驭,因此也就从根本上说那不算真正的雕塑。答:我们必须通晓塑造与成型的当代方式方...

    107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汪建伟:过度景观化后当代艺术如何呈现[图文]
    汪建伟:过度景观化后当代艺术如何呈现[图文]

    图片资料一,媒体策划展览是否是后台运营向前台操作的转换?在发布会上,艺术家汪建伟(微博)提及:“以前参加展览时,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都是认识的,这次听到一些关于此次展览的介绍,我突然有种感觉:这是一个由媒体发起,来策划的展览(此次展览由上海美术馆(微博)、99艺术网、SMG艺术人文频道、新闻晨报主办)。当然一种调侃的方式说的话就是,媒体以前是作为一种类似‘后台&rsq...

    21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画常用的几种印章形式[图文]
    中国画常用的几种印章形式[图文]

    “溥儒”名章“旧王孙”绘画既为艺术,其用印亦非同于一般公文、公函的钤盖。绘画用印当“缩龙成寸”,具有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特质,而且方寸之中蕴涵博大,从形式到内容都应精审考究。印章按印文的内容分,大致有姓名印、字印、别号印、斋馆印、书简印、鉴藏印、吉语印、闲文印及肖形印等。按印章的整体形态分,大致有子母套印、带钩印、二面印、五...

    32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长江:“中国画 • 世界语”[图文]
    吴长江:“中国画 • 世界语”[图文]

    看当代著名书画家吴长江做画,就能深刻领悟一种洒脱之境、唯美之境和雄浑之境:一支如椽巨笔在他手中挥舞,一刷,一滚,一勾,一抹,一点……时许,一朵娇姿欲滴的牡丹跃然纸上。能书能画,能篆能诗的吴长江,被业界称为“四艺兼通”的青年才俊。他将淳朴本色和丰厚底蕴融于其作品中,使其画作获得更为广泛意义的审美境界。有评论认为,吴长江宽厚丰实的学养,优雅淡定的气质...

    69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董庆伟:用写实语言来演绎精致与唯美[图文]
    董庆伟:用写实语言来演绎精致与唯美[图文]

    人物肖像,布面油画,2014年作伴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发展,油画艺术也呈现出异常繁盛的发展趋势,油画题材的开拓,色彩的延伸以及独属于个人的情感积淀都呈现了不一样的感觉。而其中的写实语言的运用,则体现为一种细微变化的“素描”语言,其色彩的变化让位于素描层次的明暗变化和虚实变化。当然这种处理丝毫也不同于照片似的细致和周到,它潜在地沿着一条合理的视觉通道将观者的视觉指引,从而施展...

    44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齐白石《枇杷》真伪鉴别[图文]
    齐白石《枇杷》真伪鉴别[图文]

    真迹疑伪枇杷是白石经常画的一个题材,有诗句“五月枇杷满树金”,这金黄的色泽非常吉祥。对比真迹,这幅疑伪作品称得上所有疑伪作品之中的一朵“奇葩”:真正的枇杷,它是长在树上的,地球有吸引力,果实要低垂下来。而疑伪作品这枇杷是“冲天枇杷”。这件疑伪作品的作者,不熟悉枇杷,可能根本就没见过枇杷树,以为枇杷就是像庄稼似的,从地里长...

    103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洪亮:美术馆尊严是核心问题[图文]
    吴洪亮:美术馆尊严是核心问题[图文]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美术馆尊严是核心问题,而钱不是■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程辛把实力太弱、太不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放在美术馆,尤其像我们馆楼上展着齐白石老爷子的作品,你好意思吗?——吴洪亮逢齐白石诞辰150周年之际,“人生若寄——齐白石的手札情思”于1月10日至3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该展览甫一亮相,便在艺术界...

    138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研究所魏广君[图文]
    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研究所魏广君[图文]

    摈古竞今魏广君是一个多面手,写字、画画、治印,精于绘画之理和笔墨之法。不久前举办的“抟庐文心——魏广君艺术大展”反映了他长期以来对于传统艺术的探求与思考,内容涉及山水、竹石、花鸟、书法、印章等,受到好评。魏广君,1964年生,河南信阳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还担任多所...

    197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评论:中国当代艺术不再是小众[图文]
    评论:中国当代艺术不再是小众[图文]

    方力钧的版画作品《无题》:寓意一个婴儿从出生就受到既有规则或者强势力量左右它的成长。时报记者何沛霖摄“这是方力钧早期的严肃版画作品,和他后来成名后的‘光头系列’作品风格大相径庭。”在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颇具工厂车间风格的1号展厅里,馆长徐子林指着一幅当代艺术家方力钧的版画作品告诉记者。1993年,方力钧的作品《打呵欠》被《时代周刊》选作封面,&ld...

    89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融汇中西 涅磐重生——汤卫明其人其画[图文]
    融汇中西 涅磐重生——汤卫明其人其画[图文]

    西部画家汤卫明我早就有为汤沐(汤卫明笔名)先生写点文字的冲动,开始我觉得很容易,但真正想动笔时,却犯起难来。自认为容易是因为我和他相识十年有余尽管各自都忙,但也时常电话联系,总感觉他颇为用功,也不便打扰。偶有相约,也与他话头颇合。每当看到他的新作,都有一种“时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我对中国画一知半解,甚感惭愧,但汤沐先生总是谦和地拿出他的新作让我一一过目,他那种儒...

    51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荷赛摄影奖为何爱葬礼[图文]
    荷赛摄影奖为何爱葬礼[图文]

    “荷赛”为何爱葬礼?张浩孩子的尸体,拥挤的人群,局促的巷子,悲痛和哭泣,阳光和苍白。又是一张令人无法从悲伤的基调中走出的照片,正如多年来无法舒缓的巴以关系;又是一张拍摄葬礼获得“荷赛”年度大奖的照片,正如21世纪以来战争的新闻仍不时占据报纸的头版。2013年2月15日,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WPP,因该项目总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国媒体...

    2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