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从钱穆到钱锺书:北大未名湖取名考源[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熠熠 点击 :

从钱穆到钱锺书:北大未名湖取名考源 | 美术常识

作为北京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未名湖在北大学子和中国学人中,有着难以撼动的人文地位,堪称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坐标之一。但是其湖名之所得来,虽然源自国学大师钱穆提名这一说法已成共识,但“未名”之取源和命意,则鲜有论及。今试从《管锥编》“全晋文卷一零五”中“未名若无”条中略考之如下,以俟通家正之。

“未名若无”条从木华《海赋》“将世之所收者常闻,所未名者若无”一句中,拈出“未名若无”四字以申“名实之辩”,钱锺书先生以为“殊具义理。”由此,他展开说:世间事物多有名而无实,人情每因名之既有而附会实之非无,遂孳慎思明辨者所谓虚构存在。关于名与实这个古代哲学命题,历来在学界有论争,从先秦到魏晋,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的发展。这是“未名若无”这句话在木华此篇中出现的哲学背景。

木华《海赋》,可谓孤篇称雄于西晋,其中“未名若无”一句,实际是对这种论争的一种思想表白。联系《海赋》下文“且稀世之所闻,恶审其名?”用今天的语言进行解读,我们似能略窥魏晋大家对名实之争的观点。“把世上已经收藏的知名珍宝全都罗列出来,也赶不上大海中说不出明目的奇珍异宝。况且那些珍稀之物闻所未闻,谁能弄清楚它们的名称?”木华的表白,在于知实而不(必)知名。对于现实存在的美,有没有名称并不重要。

再看钱锺书先生论名实的下一段:然苟有实而尚“未名”,则虽有而“若无”(这是一种心理感觉);因无名号则不落言说,不落言说则难入思维,名言未得,心知莫施。故老子曰:有名万物之母;欧阳建《言尽意论》曰:名不辨物,则鑑识不显;西方博物学家亦曰:倘不知名,即不辨物,盖心知之需名,犹手工之需器也。

此段还原由“实”而言“名”之进程,强调“名”之重要。正是名实之辩的另一种思想表白:即知“名”而不知“实”。钱锺书先生从木华“未名若无”一句中反推“名”对“实”的重要性,“犹手工之需器也”。对于“知实而不知名”,钱锺书持有何种观点,我们不好妄断,但“木赋此句可以为例”的结语,差可看出钱锺书先生的名实观。和王夫之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以求得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名实统一的做法,钱氏在学术观点上的率性和坚定,于此可见一斑。

从“名实”之争回到“未名湖”取名的现实。1930年,钱穆为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时名燕京大学)一湖定名“未名”,并未延展阐释取名之所得来和命意,但以钱穆的博雅通识,木华此赋以及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之争,当是了然于胸的。从他定名“未名”来看,钱穆本人似乎更倾向于“知实而不(必)知名”,对此,他没有公开解释,在作品中也没有只言提及,“未名湖”取名之所得来和命意,于此就成了一个不甚了了的谜团。

这个谜团隔了30多年后,经由钱锺书写作《管锥编》而被揭开。

《管锥编》一书大约写作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按照时间推算,其中的《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三七则,当约略完稿于70年代前后。1966年,钱穆从香港转到台湾定居,与大陆从此隔海而成陌路。钱锺书反观大陆文化大革命这个政治环境对读书人的深刻影响,再联想到钱穆当年为“未名湖”定名的往事,从木华《海赋》中拈出“未名若无”这句,不单申说自己的学术观点,其间深意,隐然有故人故时之思。

更让钱锺书先生痛心的或许还在于,钱穆到台湾定居的1966年,在中国文坛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老舍先生,因不堪凌辱,于当年8月在未名湖投湖自尽。对钱锺书而言,钱公浮舟远渡,施公(老舍真名舒舍予)含悲投湖。这样的因缘牵合,岂是一个哲学问题所能道尽,钱锺书先生本人,于这个学术问题中生发的更多是自己难以明言的书生襟怀和时局幽愤。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二钱的交集和在学术问题上的差异,对于考证钱穆取名“未名湖”然后钱锺书阐释“未名若无”有所裨益。二钱皆出于无锡钱氏望族,此点无疑。钱穆与钱锺书父亲钱基博交往素厚,钱穆的《师友杂忆》中曾记录说钱穆经钱基博介绍到师范教书,由此跟钱基博成为同事,那时钱穆还很年轻,年纪大概在钱基博与钱钟书之间,钱穆小钱基博10多岁,而钱穆比起钱锺书大15岁。钱穆与钱氏父子非出于同宗,所以钱穆称钱基博为叔父,而钱基博则命儿子钱锺书尊称钱穆为叔父。

父命不能违,但钱锺书内心高傲,似乎并不认同这样的辈分指定。当年钱锺书以父亲之名,为钱穆的《国学大纲》序言代笔,已经在钱穆面前示以平辈身份,此为文坛佳话,但也足见钱锺书对这个辈分的不认同。后来,钱穆和钱锺书又同在西南联大任教,成为同族而兼同事关系。因此,这种同事关系,在学术问题上自然不必为尊者讳,1970年代,钱锺书在写作《管锥编》时,绝非毫无意识地从木华《海赋》中拈出“未名若无”来考证发凡,实有在学术上和同族钱穆一争短长的书生意气在内。是故,他坚持自己“知名而不知实”的观点,并藉由“未名若无”这句话来反推钱穆“知实而不知名”观点的谬误,但对于钱穆为“未名湖”取名的好坏,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并未明言,这个考证“未名湖”取名之所源以及命意的机会,就像一道幽微的光亮,只让少数人通过学术的曲径得以发现。

由此,抛开“名实论争”和二钱的学术差异,钱穆公为“未名湖”取名大约有以下三重命意存焉:

其一,以“未名”命湖,大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功效,其不落言筌,未名而之有名,名可名,非常名,未名之名,名之曰妙。正如无字碑的效果,一切留待后人评说。钱穆于谦逊中不解释取名之所源,是有道理的。好在从今天的实际效果来看,“未名湖”之有名,庶几达到了钱公的初衷;

其二,以“未名”命湖,是藉此强调钱穆的名实观点,是“知实而不(必)知名”,对于现实存在的美,有没有名称并不重要。

其三,以“未名”命湖,是以湖喻海,钱穆寄望北大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以多元文化孕育更多人才。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北大校训中定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是继承钱穆公思想之余脉。

既此,关于未名湖取名之所源的新考,如果没有“过度解读”、“牵强附会”的嫌疑的话,那么“未名”中所蕴含的“名实”哲学观,在今天重新品读先贤大家以湖喻海、期以兼容并包的人文寄托,恰是百年学府乃至中国学人所需薪火传承的精神内核,一湖之名,于学大焉;一学之魂,于国重焉。北大有未名湖,美;中国有北大,幸。

(作者:庞惊涛《管锥编》中华书局绢本第四册1217页)

相关文章

  • 黑:不是黄宾虹山水画的特征[图文]
    黑:不是黄宾虹山水画的特征[图文]

    黄宾虹作品陈玉兴黄宾虹先生生前料知他的画身后一定会“火”,但不曾料到会那么快,更没有料到后来会有那么多人举着他的旗子“打天下”。黄宾虹先生用其一生对艺术的探求,成就了他的山水画,可惜在他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这让我想起死后被追认为名誉教授、院委,协会会员的黄秋园先生。好在当今已没有这样的大师了,我们也不必再担心会有这样的事发生。如今,似乎每个画画的人都很了解黄宾虹,说到山水画,必说黄宾虹。...

    43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何怀硕:艺术的信念[图文]
    何怀硕:艺术的信念[图文]

    现代派把日常用品与艺术品的界限打破,被崔西·艾敏弄得乱七八糟的一张大床经炒作也成为成名作何怀硕当代对于:“什么是艺术?”、“如何给艺术下定义?”、“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非艺术?”类似这些问题,不论是在艺术哲学、艺术理论与批评,或者美学中都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原来固然也是困扰着多少世代的艰难问题,但当今更加困惑...

    43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刘玉来:论书画的创新[图文]
    刘玉来:论书画的创新[图文]

    图1吴石仙从理论上讲,书画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大都明白要根据这门艺术本身的美学品位去进行创造,以及要通晓这门艺术的语言形式和艺术程序,在此框架上进行的创作才能符合这门艺术的规则和审美要求。所以遵从这门艺术创作的法度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样说对于书画者来说虽然明确不过了,但并非所有的搞书画的人就真的明白了。因为在现实中,许多搞书画的人在谈论起书画时大都言之凿凿胸有成竹,似乎已经清晰的...

    113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抽象水墨的可能性[图文]
    抽象水墨的可能性[图文]

    图片资料千百年来,水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在中国传统经典艺术的各个方面。犹如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一样,笔墨书写几乎成为世世代代中国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即便在计算机逐渐取代书写的现代化变迁中,笔墨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笔墨依然是中国艺术家们汲取养分,立足传统的根本源头。在当代艺术空前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及东方美学经典的继承、挖掘与创新始终是中国当...

    80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赏画识人--品刘域星作品有感[图文]
    赏画识人--品刘域星作品有感[图文]

    刘域星作品很少与人写评论,并非是“惜墨如金”,而是对自我艺术素养乏有自信,恐离题跑偏,而贻笑于世人。日前,有幸得以细品刘域星先生大作,感触颇深。无寐之时,记录自我感受,实为观后感尔。虽不甚深入,才疏而至。自顾也不会偏题太远。凡绘者,余大致划为三类。其一为悦己为上,悦人次之;其二为悦己且悦人;其三只为悦人,忘乎悦己。悦己者,多不为世俗所动,笔墨挥洒间无不透发出个人素养...

    52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做好人 画好画——画家张英才印象[图文]

    张英才作品画家张英才是北京人,他对北京的大杂院更是情有独钟。那年他正上初中,当时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他家大院的住户就更多了,邻居看他爱画画,就把从楼房新搬下来的一位老画家介绍给他,英才管老人叫爷爷,拜师后留的第一份作业是让他临摹介子园画谱中的山水部分。老先生见他画得好,就把印有四王的山水画册借给他临摹。这一学就是三年,老师对他说,画山水,第一步是临摹,就是以后能对景写生创作了,也还要不断临摹古...

    52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春宫艺术品藏家贝索烈:通过情色认识古代中国[图文]
    春宫艺术品藏家贝索烈:通过情色认识古代中国[图文]

    贝索烈画家描绘的显然是发生在富贵之家后花园的一幕,画面充满禁忌的趣味:嶙峋的假山石旁,玉兰花开得正好,一对男女坐在假山石上,斜倚树木展露亲昵之态。他们的体态与假山石在构图上形成呼应。人物的背后是一丛丛肥硕的牡丹。透过玉兰花枝,能隐约看到亭台中桌上摆放的酒瓶,应是推杯换盏之后尚未收起。这满园春色的景象,就出现在一幅17世纪晚期的绢本画作上。而另一幅19世纪早期的绢本画,则描绘了一名女子出浴后的...

    124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评论家的幸与不幸[图文]
    艺术评论家的幸与不幸[图文]

    图片资料幸福的艺术家大多是相同的,不幸的艺术家各有各的不幸。而艺术评论家,则试图扮演主宰着艺术家的幸与不幸的角色。吕澎老师认为艺术史应该由他来书写,艺术圈的主题曲应该是《溪山清远》;栗宪庭老先生认为艺术史应该经过长时间的过滤,由后人总结出来,而不是由个别当代人来编写;王林教授觉得艺术应该推动“社会前行、人权进步、思想开放”;朱其先生觉得当代艺术就“恶心&r...

    184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苏坚:祛魅威尼斯[图文]

    现在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平行展、外围展什么的——这样的话题,相信很多人已觉有点不合时宜了——除非某一届、某个人、某一件证实做得真的好。是的,人们如此的心态成熟,确实因就“时宜”,仅就专业范畴本身,比如:近几届的表现及热议,一方面谁都知道决定权如果仅仅落到官方主导、某一策...

    63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我们把丰子恺先生的小品画摆在眼前,一种敬畏之心自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画。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不大,但幅幅无论从构图到内涵都充实,绝没有空洞,也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一丝一毫的油滑。所表达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被称为小品画或漫画。其实那只是针对画幅和过去认知的一种称谓。我们分析他的作品,画幅确实不大,但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很充实,这一点往往是那些大幅巨制...

    144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黎光成:好书画贵在有滋味[图文]
    黎光成:好书画贵在有滋味[图文]

    花鸟(国画)黎光成成文洛杉矶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美协进社……2014年的早春,这些美国的学术与文化重镇,迎来了一位从巴蜀大地走出来的书画艺术家——黎光成。黎光成,生于四川省仁寿县籍田镇,别号浣花堂主,署红碑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精于行草,善治花鸟绘画,曾主编《走进金沙·首届全国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大型书画册,著有《黎光...

    13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尚辉:后现代境遇的花鸟探索与发现[图文]

    秋光(中国画)柯桐枝柯桐枝花鸟画的当代意义,首先便表现在他对于传统花鸟画当代生命主题的自觉转变上。在他的作品里,已完全看不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伤春感时、哀怨落寞、孤芳自赏,而是对于多姿多彩的花草世界的高歌赞美。他的《艳秋》《灿灿金杯》《欣欣向荣》《赏花欲趁春三月》和《万木霜天红烂漫》等,无不把花朵绽放的娇艳妍丽作为描绘的视点。在这些作品里,他择取南国热带亚热带的奇花异木、编织繁密茂盛的构图、厚敷...

    89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书风何以能够具备正大气象?[图文]
    书风何以能够具备正大气象?[图文]

    唐人楷书法度严谨,结体端庄,素来被视之为楷法之典范。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如大臣冠剑,俨立庙堂,富有正大气象。它与张旭怀素的草书共同代表了大唐帝国的繁华与鼎盛。然而,当下书坛,唐楷已经从最初的淡出展览到现在的完全退出,在预示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预示着一个书法逐渐失去正大气象的特殊时代的到来。当下我们时常听到书风缺乏正大气象的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多少年以来一直没有停息过。我们这个时...

    32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作品我的发言是谈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的问题。开门见山,我不主张中国画系造型基础课全盘采用外国的训练方法。理由包括下面几点:一、线描造型是中国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有的手段,从来学画,都是从白描双勾入手,以骨法用笔取形,它的特点是:一开始就用毛笔造型,在练笔中练造型,在造型中练笔,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二、学国画的传统方法是先临摹,后写生,二者反复交叉进行,提高造型用笔的能力,临摹并...

    180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最新研究揭秘:狂人梵高其实不疯也不穷[图文]
    最新研究揭秘:狂人梵高其实不疯也不穷[图文]

    美术史上的“狂人画家”梵高,才华洋溢却穷途潦倒,最后举枪自戕,悲剧的一生激发人性共鸣,让他倍受世人爱戴。最新的研究却指出,梵高不但没疯,且是理性又心思缜密;他也称不上“怀才不遇”,成名的速度比同时代的画家都快。集“狂人、情人、诗人”特质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梵高,逝世已120年,但有关他的种种传闻迄今仍争辩不休。继德国专家出书...

    33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