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迹疑伪
枇杷是白石经常画的一个题材,有诗句“五月枇杷满树金”,这金黄的色泽非常吉祥。
对比真迹,这幅疑伪作品称得上所有疑伪作品之中的一朵“奇葩”:真正的枇杷,它是长在树上的,地球有吸引力,果实要低垂下来。而疑伪作品这枇杷是“冲天枇杷”。这件疑伪作品的作者,不熟悉枇杷,可能根本就没见过枇杷树,以为枇杷就是像庄稼似的,从地里长出来,像高粱。这一类的作品,我们叫“主观臆造”,就是没观察过,自己主观瞎想的。
另外还有一个可能:作伪的过程是流水线式的生产,有的人专门画画,有的人是专门练字、落款,还有的人专门做印章……有人开玩笑说,这幅疑伪《枇杷》,可能是流水线各环节信息传递有误,八成是画画的那个人画好了,传到下一棒,落款的人正好弄反了上下方向。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真要说这幅疑伪作品有什么真正的漏洞,我们再来看。
先看落款。落款的一行字,笔力太纤弱了,没有那种洋溢在笔道中的生命活力。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白石先生真正的气息,洋溢出来的生命活力和对生命的热爱,在笔下的草木之中都有所体现。而这幅疑伪作品的题款那么秀气,那么弱,所以,真迹的可能性真是不大。
我们再来看看画的主角——枇杷。黄色的枇杷果实最顶上,需要点一个小黑点儿。这个小黑点儿,就是开完花之后,花蒂萎缩留下的。每种果子底下都有这么一点儿。白石先生画这个点儿,他不是只点一点儿,而是用几个点儿凑成一个点儿。这是真迹枇杷的一个特点。疑伪作品中大多就是一个大点儿,很草率地往那儿一点就得了。这个点儿的颜色,真迹和疑伪作品也是有区别的。真迹这一个点儿往往是浓墨,而疑伪作品往往就是浓的淡的草率而为。
所以我们要说,写生、观察非常重要。白石先生说自己从不画未见之物,所以他画的东西一定是自己非常熟悉的。画出来,在似与不似之间,写其形,更取其神。依据真正的生态,疑伪作品就更显得错误百出。真实的枇杷不会长得跟一簇高粱似的,果实更不会密集到如此程度。果柄相对来说是很粗的,不会是这么细。真迹里,枇杷是一串一串的,每颗枇杷的果柄是圆柱形的;而不是疑伪作品的果柄那样,像一挂葡萄似的。所以在这儿,也没有必要替疑伪作品遮丑了。
(本文节选自著名书画家李海峰所著《齐白石艺术欣赏与真伪鉴别》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