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当代美术生态与全国美展评审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诩诩 点击 :

宋永进

理想中的美术生态,应该是各种美术组织相互并存,各种美术立场自由竞争,各种美术层次互为促进,各种美术形式共同发展,各种美术力量和美术思想和谐共生,其间,没有学术性的人为干预,没有商业性的人为操纵,美术个体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学术机会,既不需要顺应展览导向,也不需要迎合市场流行,完全能够独立地发自内心地进行自由创作,尽情发挥个人的艺术才情,最终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然而,在当代现实中,美术生态的境况却不尽人意。市场“标杆”的干扰,尤其是学术“权威”的干预,扰乱了创作者的心态,削弱了虔诚者的创作积极性,让美术创作逐渐远离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的内在心声。

在各种美术组织中,全国性的美术协会无疑最具代表性,在当代美术生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许多美术个体的专业利益和生存状态,而且对其它美术组织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代美术的生态格局和未来发展。

从名义上说,这些全国性美协,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内,都属于人民团体,带有民间性的特征,而实质上一部分协会却具有行政性的某种特权。这种特权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在倡导革命文艺的那个特殊年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几十年来,由这些全国性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尤其是由中国美协主办的美术展览逐渐形成了巨大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产生了美术话语的权威性。以致到后来,许多专业单位往往以全国美展的入选和获奖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职称的评审、专业的知名度、“平方尺”的价位都与之息息相关。

时过境迁,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各级美术协会和地域性民间美术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的美术展览也越来越多。以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为例,从八十年代前针对美术精英的四、五年或十年一次,发展到当前面向美术大众的每年十几次乃至数十次。美术组织的普遍化和全国美展的常态化有利于美术生态的活跃,但计划经济时代出现的带有特权性的这种评审机制,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美术生态。但是,从内部组织、展览活动形式以及评审机制来看,一些全国性美协仍然保留了一些特权,也遗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诸多特征。如作品的送选:自下而上一级级地送审,不同地区有名额分配、不同画种有名额比例等等。在一些地方,层层送审的结果是名额被少数内部人层层瓜分,地区差异促使少数画家设法异地投稿,画种名额分配迫使一些画家改行搞“冷门”。再如评委会的组成:文化艺术部门的官员代表、美协的代表、群众艺术馆的代表、画院的代表、知名高等美术院校的代表等等,而这些以“学术专家”身份参与的代表,不少只是各个部门的领导,虽然也从事专业创作,却不一定是学术代表。每一次全国美展的评委会,总是固定的几个推荐单位,总是基本固定的几个评委。渐渐地,全国美展评委成了一种身份,既是一种“权威”,又是一种权力。一部分缺乏职业操守的评委往往数年牢霸话语权,利用手中的权力掌控着画家的学术导向,以致身边常常围着一群“追随者”或跟风者。这些善于“画外功夫”的“追随者”和“嗅觉”灵敏的跟风者常常包揽相当数量的展览奖项,虽然其作品的质量或许在逐年下降,但“平方尺”价位却日益看涨。而那些始终坚守独立审美的优秀画家却往往因无法适应这种“竞争”环境被“优胜劣汰”。许多貌似“百花齐放”的展览,不过是某些评委主导下的几个流行样板在唱主角。美术家自由的艺术话语逐渐被某些全国美展僵化的评审机制所规训,美术生态的多样性遭遇严重的破坏。

作为管理者的文化艺术部门,尤其是各级美术专业机构,不应该以权威者的姿态在学术方面过多介入和干预,而应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开启艺术心灵的“钥匙”还给公众,以服务者的姿态极力为美术界营造自由和平等的话语环境和学术氛围,让政策资源能够得到美术大众的共享,适度削弱某些全国性美术组织或个人的某种行政性特权,对一些自发的具有民间性特征的地域性美术组织进行适当扶植,从而让各种美术力量在平等的对话和博弈中构成一种崭新的美术生态平衡。许多国家的美术评审是“一次性”制度,即每次评审轮流执庄,或许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术组织内部同样需要平等的学术环境,充分体现民主性、公平性和透明性,让每一位成员都享有同等的专业资源和学术机会,都能够尽其所能,避免形成衙门式的等级制度和个人特权。只有在这种平等和谐的美术生态园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作氛围,真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学术风貌,各位艺术家所取得的专业成果和社会认可度虽然并不等同,但都可以获得社会价值的自我认同。

相关文章

  •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当下社会,伴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歌猛进”,人们也变得愈来愈浮躁,书画家也在这场喧嚣的洪流中深受侵染。大家都急于争名夺利,当利不让。焦躁不安的心态书写在眉宇之间,能够静下心思来鉴古出新者寥若星辰。书画作品也日渐变得俗中无雅,毫无意趣可言。纵观历史,历朝当代仅有的几位书画界可津津乐道的大家,又有哪个不是因其在书画技艺的传承中有独到建树而名垂青史,可被后世颂扬至今的?追名逐利...

    77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从细节中洞悉80年代的媒体与文化[图文]
    从细节中洞悉80年代的媒体与文化[图文]

    ■著名媒体人、作家李辉做客“东方历史讲堂”■重温上世纪80年代“那一段如火的年华”李辉,1956年生于湖北,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工作。主要作品有《萧乾传》、《沈从文与丁玲》、《巴金传》、《黄苗子与郁风》、《传奇黄永玉》、《沧桑看云》等传记与随笔集。1987年前后李辉(左)看望冰心(右)上世纪80年代初李辉(右...

    160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顾黎明: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在哪里[图文]

    图片资料编者按:2012英国伦敦奥运会期间,由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主办的“2012中国油画艺术展”将于本月24日至31日在伦敦奥林匹亚西厅展出,此次展览甄选了具有艺术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作品,旨在向英国公众和各国奥运会观众展示具有本土情怀的中国油画。近日,参展艺术家顾黎明老师接受记者专访,向我们讲述了他个人的油画师承故事,他对东、西方绘画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5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上海美专与海派文化[图文]
    上海美专与海派文化[图文]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第53期推出了“上海美专百年”纪念专稿,事实上,上海美专之所以在上海建立、发展,与近代上海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与海派文化密不可分。研究上海美专与海派文化的关系,一方面需要说清楚海派文化对上海美专的影响,包括对上海美专的建立与发展,也要说清上海美专在哪些方面体现、丰富了海派文化。上海美专建校初期,部分师生与人体模特合影1912...

    55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联盟化和专业化是文交所未来发展方向[图文]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中国文物网讯(编辑张艳)2007年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提出构建国家级的“文化产权交易所”,2009年国务院核批上海、深圳两块牌照,2010年初,国家9大部委签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产业地位和法律地位,自此文交所在全国遍地开花,霎时间文交所风头无两,但这一发展态势却未能持久,全国文交所...

    16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启功先生的坚与净[图文]
    启功先生的坚与净[图文]

    启功先生是我所崇拜的一位长者,而且我从不讳言这种崇拜。“崇拜”这个词的分量很重,在我到了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年纪之后,我几乎没有用过它,但用在启功先生身上我却毫不犹豫。是因为他那卓尔不群、隽永洒脱的法书吗?还是因为他那无所不容、博大精深的学问?要我说,这些都是令人钦佩甚至尊敬的,但还不足以构成崇拜的理由。我之崇拜启功先生,完全是因为他特有的人格魅力:谦和慈祥、淡泊名利、...

    10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借《赵飞燕玉印》谈文物真伪评定[图文]
    借《赵飞燕玉印》谈文物真伪评定[图文]

    历朝历代重量级文物的收藏,何尝不是“专家”与“土豪”两拨人在玩。一旦买进,若发现问题,当然不能说破,因为比金钱更重要的还有脸面。出路只能一条,那就是再悄悄地去找更大的下家出手,因为文物真伪从来就是下家说了算的。一轮又一轮的转手就此接替上演,同时,假冒文物的安全系数似乎也在不断提升,因为盲从是人类的天性。上海图书馆藏“汉婕妤妾赵玉印&rdq...

    181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广东印学:既很新又很雅[图文]

    易大厂:屯老守愚二十世纪广东美术观察系列之十一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中国传统艺术进入二十世纪后,都曾受到西风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作为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篆刻艺术,却在晚清篆刻艺术高度繁荣的基础上步入了其成熟期,并发展成中国篆刻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印学的发展深受江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名家辈出,发展出一方面精工求雅、一方面具有现...

    16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作为男性画史附属存在的明清女性绘画[图文]
    作为男性画史附属存在的明清女性绘画[图文]

    方维仪《蕉石罗汉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李湜从成书于唐代大中元年(847),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始,至20世纪初的清代末期,在千余年的岁月里,以男性为主体的画史、画传不下百余部,而专门介绍女性画家的书籍却仅有一部,即1831年,汤漱玉在丈夫汪小米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玉台画史》。从自然人口上看,女性与男性大体应该是比例相当的,而画史上性别比例的失衡,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画家被表述的...

    82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青年艺术家刘艺科:感受世界的方式[图文]
    青年艺术家刘艺科:感受世界的方式[图文]

    刘艺科“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天生的艺术家和一个天生的罪犯极其相似,他们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内心与现实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敌对关系,一触即发。”这个比喻与道德无关。在我看来,我们所试图讨论的也不是、事情在道德上的对与错,而是在描述一种职业的状态,一种依赖现场、生活在边缘,像流浪者一样,无可依靠,孤独,铤而走险的,却毫无保留,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实际上,对于艺术家而言,投入的不...

    127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翁菱:好的艺术和设计是不分国界的[图文]
    翁菱:好的艺术和设计是不分国界的[图文]

    翁菱问:您现在对未来三年的工作有什么计划?翁菱:我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常往返于北京和纽约之间,因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中国中心计划于明年落成,它将是集合全球顶尖创意、设计、艺术力量,融合国际经贸、顶尖文化艺术、高端生活方式于一体的高端商业品牌。最近两年我将致力于完成这项工作。在国内会继续推介好的艺术和设计,并参与一些自然遗产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问:您觉得探讨“全球本土化&rdq...

    93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陈九:闲情偶寄“小传统”[图文]
    陈九:闲情偶寄“小传统”[图文]

    陈九朱屺瞻艺术馆、多伦美术馆艺术总监,艺术家,收藏爱好者。收藏有老家具、木雕、年画、灯笼纸等民俗物品。本版图片高剑平陈九的工作室位于闹中取静的上海山阴路上,这里坐落着好几排三层楼的新式里弄房,隔着几条弄堂便是鲁迅故居。陈九工作室同鲁迅故居的房型、构造、朝向基本一致。推开小门,经过一个小院落,门上垂落的卷帘隔开了里屋和外院。这样的卷帘不止一次入过丰子恺的画作,令人想到“人散后,一钩...

    156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潘欣信:东方意境在油画上的开拓[图文]
    潘欣信:东方意境在油画上的开拓[图文]

    宋卫东笑春风160×240cm油画宋卫东,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油画学会会员。宋卫东的作品,吸收了中国文人画写意的传统,把写意的因素应用于油画当中,在绘画表现上融会贯通了油画与中国画的不同语言,使绘画上升到意象表达语言状态,不拘泥于形似注重表达感情。宋卫东的作品追求东方绘画意境在油画表现上的体现,这与吴冠中老师的作品其理相同,这是因...

    64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与安玉民谈中国画线的艺术书画系列访谈[图文]
    与安玉民谈中国画线的艺术书画系列访谈[图文]

    鬼子来了安玉民作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画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艺术,尤其是人物画,而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最大特点,对此,您的理解是怎样的?安玉民(以下简称安):线是中国画的根本造型手段,所谓“形以线而立,神因线而灵”嘛。可以这么说,线是中国画的命脉。中国画的用线形式是与中华民族的审美、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也和书法的影响以及毛笔的功能分不开。中...

    150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沙特阿拉伯艺术“一起来”[图文]
    沙特阿拉伯艺术“一起来”[图文]

    沙特阿拉伯艺术“一起来”一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艺术家制造了美国国会大厦圆顶的微缩版,同时还缩小了自由女神铜像,并将其置于圆顶的下方——而这个由托马斯·克劳福德设计的铜像原本位于国会大厦的圆顶之上。这个13尺宽的微缩版与原版更加不同的是,它的内部设计更像一座清真寺。这件作品从属于“一起来”(ComeTogethe...

    85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