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中国文化艺术当自信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玟玟 点击 :

文化自信为民族自信之根本。当前,在举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力倡文化创意和发展文化产业之时,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发展战略随之转型,民族文化复兴再逢新的发展契机。

华夏古国五千年延绵无断,文明成果早已福荫全球。可近代却出现了百年文化沉寂,着实让国人痛惜和深思。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极度开化的文明曾经遭遇了貌似文明的野蛮的侵掠和创痛,也经历过对东方文化的自我否定与对西方民主和科学的热忱追捧。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这个民族始终都一个善于自醒、开放、探索和吸纳的民族,不然就不会有一个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和56个民族高度融合的大家庭,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已经是一个被证实了的奇迹和不绝的永继。

以史为鉴,得失自知;展望未来,莫失良机。考察中国当前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究其本源在于固有文化之没落。但凡民族的,便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没落,直接导致了一个民族失去了自我发展之“道”,加之对西方“形而下”文化无理性的迷恋,遂尽失民族精神之根本。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是不能很好地“继往”,那又如何很好地“开来”?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究推陈出新,“陈”就是历史、就是文化,更是创新的源泉,文化没落了,自我的迷失和迷盲当属必然,“出新”的源泉何在?

于是当代一些国人无自信、不自重,视自己文化传统落后,甚至轻蔑和排斥自己的文化,皆是其不自知而导致信仰、信念迷失最根本之原因。多年来,由于笔者从事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创意实践工作,接触和思考的皆为文化与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文化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那些“数典忘祖”和“狂躁轻妄”,都是一种自我虚无和民族价值观丧失的表现。

民族瑰宝中医,备受个别西人和国人的尖酸刻薄所极尽诟病和歪曲攻击之能事。试想一个从来都没有深入研究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完全以西方文化知识和价值评判尺度来对中华文化评头论足,以短量长,靠断章取义来曲解中医、妄评中医,还以所谓的“打假斗士”粉饰太平,其意欲何为?更有甚者,还为之召来一群有头无脑的人鼓噪聒舌为之喝彩,这完全是一种民族自残和自虐心理在作怪!可中医受损了吗?没有,依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未来必将引领自然医学的方向。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领袖”亦是层出不穷,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至今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主旋律,高树时代楷模,何错之有?唐骏、李开复倒下了?没有,他们“好鞋不踩臭屎”,依然“吾方高驰而不顾”,在为这个国家和民族默默地做贡献;韩寒,一个青年别样楷模,近期又被“苍蝇盯着有缝蛋”。可是鸡蛋有缝,终究还是鸡蛋;苍蝇纵使给它涂上金粉,再把它置于高堂华屋之上,终究还是茅坑粪便里蛆虫的同类!纵观受到攻击的人们,他们却有着惊人的共同特点,都是为社会作出过杰出贡献和产生正面影响力的人。对之,我们理应少点质疑多点信赖,多以敬重和肯定的目光赏识他们,相信他们都是忠厚有德、精进有为之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知道“明枪好躲,暗箭难防”,但也都具有智慧地共识“君子不与小人斗气”。在当下,笔者认为多为国家民族干点正事实事,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这个民族在近代以来受到的伤害太多了,于是也愈发应该变得清醒和理性,对于党同伐异、窝里横斗似的卑鄙暗算,我们在毫不犹豫地一脚踢开“螳臂”阔步前进的同时,也要冷眼观螃蟹,看其横行到几时?

在影视艺术作品中,一些国内编剧、导演,乃至演员为迎合西方价值评判标准和扭曲的艺术审美观,不惜夸大民族劣根性,再强加以阴暗险恶心理之元素,哪怕是最为严肃的历史题材,都要刻意导入完全裸露的“情色”,根本置民族于此含蓄而不顾,去挑逗人的那点自然属性之本能与躁动,以其媚态和奴性的下贱,去刻意迎合与刺激外国评委和进化得不够的一些观众的好奇与荷尔蒙。一个灿烂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国家,岂能以此去博得他邦异族的青睐和认可?

在所谓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苍白呆板的脸、浑噩懵懂的眼神、龇齿傻笑的大嘴、呆滞乏神的表情,逐渐成了西方人从视觉作品中认识“中国人”的印象,于是“傻”、“暴”、“呆”便成曲解“中国人”符号。近年,拍出天价中国现代艺术主力成员的一些作品,从我们的普通民众到国家领袖和英雄人物,都遭到了丑化和诋毁也就难能为怪了。而那些以“丑化”中国人为能事的个别中国画家竟被冠上“当代艺术”、“潮流代表”、“新锐艺术家”的标签,岂不是匪夷所思的咄咄怪事?

事实上,那些为了商业利益和对我们民族文化艺术审美标准加以颠覆的行为,还是从我们内部的一些非主流的另类人群中攻破的。原因是一些缺乏文化良知的人,置民族大义和自身人格而不顾,为了那种所谓的反叛和西方险恶的审美“认可”,为了得到那些根本没有人文精神的奖项,不惜艺术创作中应该遵循的民族精神和情感,犹如疯狗一般地倒扑回来,狠狠撕咬着本我们民族的伤口,用自我臆想的“艺术”垃圾污秽中华民族的尊严。

不难发现,一些丑化中国人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追捧,是与西方长期对中华民族形象理解的错位,以及与对中国长久的文化攻势密不可分的。在西方通过战争的手段没有达到其侵略中国之目的时,他们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经济殖民,他们用操纵市场的手段,使丑化中国人的“伪艺术”在国际上大行其道。在那些无国格和人格迎合者们的“丑化”下,使一些作品传递的信息以至于缺乏最起码的人与人之间尊重,暴力、血腥和暴露隐私等“丑态”层出不穷。

其实,在文化艺术上,“审美”与“审丑”是正反的两个方面。文化艺术从来不反对“审丑”,因为“审丑”绝不是“丑化”。所谓的“审丑”艺术,表现的是残缺、陋态,但深层的喻意却是积极的、深远的,需要透射出无限的人文关怀,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而“丑化”则是脱离实际和低级趣味的,是对险恶用心的一种无耻迎合,绝对是违背人性的,背道而驰于正确的审美和价值观。

笔者认为,无论是在文化创意上,还是艺术创新上,推陈出新与标新立异都值得鼓励和倡导,但绝不可用梦魇、变形、残酷、恶心去践踏和扭曲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文化艺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给人积极向上的美的享受,弘扬的是真、善、美,抑制的是假、丑、恶,否则就是背离文化艺术的功用和本意。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的确是个好现象,但对于无厘头的怪诞作品,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对于伤害民族自尊和反人性的作品,就要旗帜鲜明地给予严厉的批评,甚至施以正义的责罚。

纵观那些攻击和丑化中国人的黑手,以扭曲中国人文化艺术审美的企图为目的之人,且受西文支持和赞誉的,屡获所谓一些莫名其妙国际大奖的作品,其本质和真相无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毫无民族自尊自信而一味迎合的心理;二是丧失民族道德原则而导致人格分裂的结果;三是缺乏民族文化底蕴的审美标准迷失;四是受敌视国家机构组织豢养的指使;五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执狂。

当前,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乱象客观存在,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文化艺术创作群体主要以非体制内的自由职业者为主,长期处于一个疏于管理和引导的状态;二是文化艺术教育管理不到位,致使文化艺术作品参加世界性展览、拍卖监管和审查不力;三是有关大众传媒在弘扬主旋律上,没有切实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于是,在谨防文化艺术“丑化”中国的问题上,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创作、展示和市场管理的有效机制。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在西方是绝对找不到可供参照标准。如果说,让中国文化艺术实现国际化,与欧美去接轨,那无疑都是一种蠢猪式的西化和自杀。所以,在中国无论是传统文化艺术,还是当代文化艺术,其创作、创新都要努力在继承优秀悠久文明的基础上去追求,只有以历久弥新的心态去学习、去创造,才能使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文化艺术上发出自己的最强音,让世界为之倾倒,让世界为之着迷!

相关文章

  • 工笔花鸟画“形式美”与“意境美”[图文]
    工笔花鸟画“形式美”与“意境美”[图文]

    樊萍清丽林中工笔花鸟画在唐代确立风貌,五代成熟品格,两宋鼎盛气韵,元、明、清之后,标举“士气”、“逸品”的文人画思潮影响中国画的审美倾向,工笔花鸟画渐趋没落。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传统意识回归,扎根于民族土壤,表现独特文化特色的工笔画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进入了新的创作高峰。传统工笔花鸟画技法讲求“三矾九染”,在对客体描绘时要晕...

    10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杭春晓:历史仅是一种描述[图文]
    杭春晓:历史仅是一种描述[图文]

    图片资料胡适称“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时,很多人不以为然,并义愤填膺。为何?因为在他们看来,“历史”是神圣“事实”,不容“戏谑”。然而,胡适因此被责难,却很冤枉,因为,他根本没说过这句话。那些义愤填膺的人们,着实上了“事实”的当—他们愤然捍卫“历...

    149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齐白石《枇杷》真伪鉴别[图文]
    齐白石《枇杷》真伪鉴别[图文]

    真迹疑伪枇杷是白石经常画的一个题材,有诗句“五月枇杷满树金”,这金黄的色泽非常吉祥。对比真迹,这幅疑伪作品称得上所有疑伪作品之中的一朵“奇葩”:真正的枇杷,它是长在树上的,地球有吸引力,果实要低垂下来。而疑伪作品这枇杷是“冲天枇杷”。这件疑伪作品的作者,不熟悉枇杷,可能根本就没见过枇杷树,以为枇杷就是像庄稼似的,从地里长...

    103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庞薰琹:与世界同行的东方巨匠[图文]
    庞薰琹:与世界同行的东方巨匠[图文]

    庞薰琹庞薰琹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分量极重的人物。他发起和组织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美术社团——决澜社;他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艺术的现代之门,使20世纪的中国开始与世界同行;他创造了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形态,表现了民族化的情感与形式;他一生研究学习传统装饰艺术,开拓工艺美术教育,这都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由中国民生银行、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中国现代...

    190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文]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文]

    图片说明:圆雕《陈散原像》泥巴里的灵魂——雕塑家滑田友的斧凿人生本报记者柳青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专题陈列中,滑田友(1901-1986)是唯一的雕塑家。如果不是偶然得到徐悲鸿的赏识,滑田友也许会终老于苏北的小县城,做一辈子小学美术教员。1930年初的寒假,他在淮阴老家,用因陋就简的材料给三岁的儿子刻了只木雕兔子,看到孩子欢喜极了,他又找来一块...

    42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图文]
    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图文]

    卢雪艺术剪纸馆在济南开馆,参观者欣赏剪纸作品。(新华社记者朱峥摄)每个作者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哲学观念、性格特征、审美观、思维方式甚至生活环境的不同,决定了艺术内在本质的不一样,剪纸作品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无疑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围绕各种剪纸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始终没有结果,谁也不能说服谁。根据国内剪纸界的现状...

    83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绘画川军30年"川"流不息 解析创作四大趋势[图文]
    绘画川军30年"川"流不息 解析创作四大趋势[图文]

    《父亲》(罗中立)、《大家庭》(张晓刚)、《远方》(何森)和《小F·刺》(陈可)代表了川美创作的30年变化。在30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绘画川军一直是“川”流不息。收藏家林明哲甚至说,中国艺术市场与当代艺术区域如摘掉川美一脉就会黯然失色,不精彩了。其中,以罗中立为代表的伤痕、乡土美学;以张晓刚为首的现代主义;以何森、郭伟、钟飙为代表的新生代;以陈可、熊宇...

    82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巍:通过百人会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书画[图文]
    王巍:通过百人会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书画[图文]

    《九月凉山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获美国百人会英才奖和中华新星奖(一等奖)2009年2013年第三届“中华新星”艺术奖(百人会英才奖艺术类奖项的名称)于10月31日举行了颁奖典礼,来自全国15所高等美术院校的15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此奖项,其中来自清华美院的博士生王巍、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硕士生白冰洋、郑虹分别获冠军和第二、三名。艺术中国对&ld...

    2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施杰荣:笔墨为书画书画如其人[图文]
    施杰荣:笔墨为书画书画如其人[图文]

    施杰荣书画作品施杰荣,号般若堂主、莲花居士。1957年生,湖南浏阳人氏。供职于株洲市天元区政府。现为株洲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株洲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直书法协会研究员,天元诗社副社长。美术作品曾发表于《文艺报》、《湖南日报》,入选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捐助西部失学儿童基金会”,入选湖南省宗教书法作品展,入选株洲、贵阳等六市联展。书法作品曾入选文化部第八届“...

    116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西式中国风” 的大众化
    “西式中国风” 的大众化

    前言对日本人来说,上海是最具有亲近感的海外国际都市。从历史上来看,直到中日战争时期,最多曾有10万左右的日本人居住在上海,近年,从长期居住于海外的日本人数来看,上海又位居首位,2010年已超过了5万人再从到上海旅游的游客人数来看,日本人一直是最多的。比起中国的首都北京,日本人多有偏向游访上海的倾向,而且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倾向也是非常显著的。那么,日本人为何如此偏好上海呢?本文从日本游客看待上海...

    159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美女人体画混搭名画引质疑[图文]
    美女人体画混搭名画引质疑[图文]

    魏光庆《红墙系列》之一(布面油画)最近,某油画家的一批美女人体画混搭中国古典名画的作品,特别是其中一张裸体美女嫁接宋徽宗《瑞鹤图》,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吐槽:有人说不伦不类,是对宋徽宗作品的肆意糟蹋;有人说是哗众取宠,有炒作嫌疑;有人甚至大喊“罪过”……其实,这种混搭现象近年来在美术界已屡见不鲜。理性分析,这种“画不惊人誓不休&rd...

    190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访谈:从“心”开始[图文]

    马兴文马兴文(SimonMa),华裔设计师,2012年7月SimonMa个展“龙马情”在上海世博馆意大利中心开幕,这场跨界的艺术展览,让马兴文以“艺术家”的身份走入公众的视野。2013年,受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组委会之邀,“中国马兴文特邀展馆”即将登陆水城一座拥有三百年历史的教堂,届时,马兴文将秉承一贯的跨界之...

    52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国人的交往心态[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四探——白石与外国人的交往心态[图文]

    齐白石的艺术声誉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他九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真正得以被外国人所认识、钦佩、追捧却是在他六十岁的1922年以后,也就是说这一年随着陈师曾将他的画带到日本展览而开始的。我们根据齐白石的记述知道,齐白石的画能到日本展览也是个偶然的机会,并非出于主观的设计。当时只是日本的两位著名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来信邀陈师曾带着作品,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联合会画展览会。这时的日本人并...

    70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清明上河图》的五大谜团:画中是春天还是秋天?[图文]
    《清明上河图》的五大谜团:画中是春天还是秋天?[图文]

    《清明上河图》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宋朝张择端名画。最近,云南大学教授苏升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清明上河读宋史》,引起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再度好奇和对张择端生存时代的关注。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作?本来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石渠宝笈三编本”为张择端原作。但近年来在对画作的宣传中,因为“石渠宝笈三...

    139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图文]
    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图文]

    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闭幕(资料图片)作者王远(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上个月的“上海书展”异常火爆,笔者去了两次,人潮确实汹涌。似乎这个城市开始崇尚读书,想起如今糟糕的文化现状,又有了点精神。情愿相信去书展的人都热爱读书,也不愿意认为是宣传造成的后果,即便是的话——一些被鼓动去的人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喜爱...

    162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