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书画创作勿走入标签式怪圈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holden 点击 :

近日,有艺术评论家指出,当下美术界创作的标签化倾向炽烈。“如画人物,你将脑袋画成没有额头的,我画的都是鼻孔朝天的;画山水,你来个无勾无皴、一路染到底,我来个钝笔圆点、凡线皆似蚯蚓……”专家表示,标签化只是画家为迎合市场刻意为之,而标签类作品的泛滥,则意味着这些作品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有今天没明天。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

标签化是为迎合市场刻意为之

什么样的作品体现风格类型,什么样的作品属于标签化,这两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学术界定。简言之,风格类型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而标签化往往是为了迎合市场刻意为之。

一位画家,一旦他的审美感觉、审美追求达到一定的高度,通常会形成审美的一贯性,画风也会趋于稳定,由此形成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观众一眼就能辨认出他的作品。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和画家的个性特征、文化积累及人生阅历紧密相关。只有画家的个人修养达到某种高度后,才会形成自己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代表了他的基本审美追求和判断。历史上的大画家皆如此,无论是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等,都有自己典型的艺术风格。假如一位画家作品面貌变化多端、忽左忽右,这说明该画家还没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还在寻找自己的风格。如果一个画家一辈子画不出自己的面貌,就不可能成为大家了。

所谓的标签化,则是这样一种情况:作品呈现的面貌未必是画家长期积累、修为所形成的主动性审美追求,而仅仅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关注度而制造的一种奇怪的、貌似个性的画面特征,甚至走向了“怪力乱神”,以为这样就能增加自己的辨识度。这恐怕和当前整个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有关,很多画家都想分一杯羹,唯恐别人不认识自己,因此有意识地弄一张标签化的面孔,以迎合市场。

除此之外,美术界有一些相对年轻的作者,由于天分比较高,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标签化,但此后他的创作便固化了,十年、二十年都一成不变或者不敢改变,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人的审美倾向会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修养的加深,不断进行调整,一个成熟的画家,其作品风格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变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假如一位画家的风格早早定型固化,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画家的天分不够,后劲不足,因此停滞不前;二是画家的这种风格类型被市场接受、被学术界认可,从此他不敢再变了,怕市场翻脸不认人,作品价格下跌,因此只能不停地重复自己。而后一种因素的干扰,恐怕是最主要的。

著名收藏家郭庆祥——

标签越醒目离艺术本源越远

“标签化”意指艺术表现上的程式化、标准化的“生产”,甚至是相同题材、相同内容的无限重复,而个人风格绝非如此。吴冠中曾说过,个人风格就像自己身后的影子,自己是看不到的,但它永远跟着你。

我们都知道,现在国画界的一些山水画,一张画与另一张画的区别就是山头、树木或溪水等挪动了位置,而造型和表现手法都是程式化的组装;一些人物画则是同类题材的不断重复,像“老子出关”的画面,永远是一个老头、一个童孩和一头牛;“钟馗像”永远是黑须红袍加佩剑。人物造型、动作、姿势数千张甚至上万张都雷同。这类作品就是标签化制作的典型,如同机械化生产,有的更是流水作业。

是什么导致艺术创作标签化愈演愈烈?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对中国画创作和传统继承的误读,有的画家把个人风格当成了“商标设计”,一辈子就重复这样的表现样式,这其实不是艺术创作,仅仅是一名熟练工而已。二是作品被市场和金钱所绑架。当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受到先期市场认可后,因为作品好卖就被无限复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标签样式。

因此,标签化的作品,其实只是商业产品,而非真正的艺术创造。标签类作品的泛滥,意味着这些作品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有今天没明天。标签式的国画创作,也难以在国际上获得影响。

艺术评论家、画家梁江——

反复强调标签的画家是忽悠

画家的风格化、符号化表达如果是在艺术的本体逻辑里进行的,应该得到鼓励和张扬,如果变成外加的标签,那就只是一种市场营销的策略,一种忽悠的工具,观众和藏家都要当心了。

画家追求个性风格,是必然和必须的;否则,作品没有创造力,毫无新意可言,是不可能在艺术史上立足的。但画家追求个人风格,就牵涉到了一个艺术的符号化问题。一些艺术家为了提炼自己的形式语言,彰显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某些方面有所强化,譬如岳敏君作品中的大头,就是符号化的表达。符号化如果用得适度、合理,自然是艺术创造的一种方式,但如果符号变成了一种标签,就有害无益了。

画家个性风格的形成,其实很复杂,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状况可能都是促使他的创作风格变异、变革的机遇。艺术创造也一样,很多时候是众里寻她千百度。事实上,能够获得理论界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具有真正个性风格的画家,是很少的;创造了崭新符号、在艺术史上形成了某种突破性语言的画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当下整个社会都比较功利化、真正纯粹的艺术家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我们千万不能被蒙蔽,以为一个艺术家不停地重复某种画面,强化某种样式,就是风格和符号。很多时候,那不过是营销策略,以此掩盖自己创作上的贫弱。

相关文章

  • 最新研究揭秘:狂人梵高其实不疯也不穷[图文]
    最新研究揭秘:狂人梵高其实不疯也不穷[图文]

    美术史上的“狂人画家”梵高,才华洋溢却穷途潦倒,最后举枪自戕,悲剧的一生激发人性共鸣,让他倍受世人爱戴。最新的研究却指出,梵高不但没疯,且是理性又心思缜密;他也称不上“怀才不遇”,成名的速度比同时代的画家都快。集“狂人、情人、诗人”特质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梵高,逝世已120年,但有关他的种种传闻迄今仍争辩不休。继德国专家出书...

    33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不会变得更脏除非经过人的接触[图文]
    艺术不会变得更脏除非经过人的接触[图文]

    书名:收藏当代艺术编者:【意】安德里亚·贝里尼、【美】塞西莉亚·阿雷曼尼,【美】莉莲·戴维斯通出版者:金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1月广英今天的艺术似乎比过去更脏了。其实,艺术从来不会变得更脏,除非经过人的接触。英国小说家杰夫·戴尔在他的《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中写到了一位艺术评论家,他应杂志之邀去威尼斯参加双年展,陷入了一...

    155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探访辽砚艺术和辽砚人[图文]
    探访辽砚艺术和辽砚人[图文]

    辽砚大师曲广勋(右)旧照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石砚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好砚具有观赏、礼品、收藏价值。辽砚独产于辽宁本溪,但并不因为产于辽宁而名,而是因为兴于辽代,故名辽砚,距今有上千年历史,辽砚与端砚、徽砚并称为中国名砚。一方上乘的辽砚,若将砚盒盖紧,其墨汁可经久不干。当年张学良将军与其蒙师白永祯合赞辽砚的绝句为:“关东山里奇宝开,蓝天红霞凝石材。能工巧匠雕辽砚,珍...

    110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门罗:不会把现实人物直接写进书中[图文]
    门罗:不会把现实人物直接写进书中[图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甚为低调的加拿大女作家门罗,当地时间1月22日,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与另一位女作家阿特伍德展开对话,吸引了很多粉丝在线观看。在这场关于文学的对话中,谈及笔下的人物,门罗说从没听过读者指责她书中的角色不够好,但阿特伍德则说的确会有人抱怨她笔下的人物不够善良。【阅读】门罗推荐《大湖国家的曾经和未来》获...

    70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青年画家向亚——做一个大自然和生活的好学生[图文]
    青年画家向亚——做一个大自然和生活的好学生[图文]

    向亚,男,1990年生,湖南岳阳人,2013年毕业于长江大学油画本科专业获学士学位。“在描绘对象之前我会先去感受对象的故事性,这个故事的结局或赞扬、或批判,有了这个结局我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艺术中最打动人的东西是从生命中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灵感的源泉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向亚当社会与大学校园都处在一种普遍的利益至上的病态之中时,向...

    114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以形写神以意造化:谈鲍虎花鸟画之创作[图文]
    以形写神以意造化:谈鲍虎花鸟画之创作[图文]

    画家鲍虎作品我与鲍虎相识已久,初见之时便觉他性情恬淡十分儒雅,了解后方知这与他自幼受水墨浸染有很大关系。在当代艺术领域,各种艺术形态的特征正在不断模糊,传统的中国画自康有为起,不断发生进化,尤其许多现代学院派青年画家更是清晰的认识到自身对于国画发展应当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鲍虎就是其中成长迅速的一员。画家鲍虎作品鲍虎出生于文化名城天津,自幼学习绘画造就了他温淳儒雅的性格。对待他人谦和礼让,而...

    188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传统中国画或水墨画的观画标准[图文]
    传统中国画或水墨画的观画标准[图文]

    我有朋友曾问我在看传统中国画或水墨画的过程中究竟应以什么为观画的标准?看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又应该看到些什么?我且没有能力告诉我的朋友们一个万能的标准适用于全部的传统中国画抑或者水墨画。因为,现代以来,水墨画的发展很多,变化很大。就我自己而言,也仅仅依靠个人兴趣、研习美术史的发展脉络积累了些许的经验,或许可以这两个角度来判断某些作品。所以在这里我也仅就自己的观画经验介绍一种观画的方式,即&ldqu...

    171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图文]
    艺术家不读书哪来“观念”[图文]

    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闭幕(资料图片)作者王远(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上个月的“上海书展”异常火爆,笔者去了两次,人潮确实汹涌。似乎这个城市开始崇尚读书,想起如今糟糕的文化现状,又有了点精神。情愿相信去书展的人都热爱读书,也不愿意认为是宣传造成的后果,即便是的话——一些被鼓动去的人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喜爱...

    162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图文]
    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图文]

    沃克-埃文斯作品纵观整个二十世纪,中国人经历了一场百年巨变。在这场巨变中,摄影为我们提供了中国社会最为丰富的视觉表征。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转型,各种问题和事件不断发生。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手段被更加的工具化。一大批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摄影家用一种记录性影像方式,重新建构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用一种中国的影像社会学人文立场与话语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具有社会、历史文献意义的视觉图...

    11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快乐地做纯粹的事——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快乐地做纯粹的事——花鸟画名家徐斌和他的小写意花鸟[图文]

    徐斌,号子云,又号大丰堂主,浙江衢州柯城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鸟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会员,衢州现代国画院院长。(衢州晚报记者郑菁菁)有宣纸、毛笔、颜料陪伴,衢州画家徐斌就能呆在画室里整日不出门。在他看来,画画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静心作画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喜欢就好。【大自然在讲故事】记者见到徐斌时,他正站在案台边拿着毛笔作一幅花鸟画。白绢上,徐斌用画笔一点点精心点...

    187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吴为山:好的雕塑蕴含人类的灵魂[图文]
    吴为山:好的雕塑蕴含人类的灵魂[图文]

    雕塑《蝴蝶仙子》阿利安·吉伯特(法)作为首届江苏文化艺术节重头项目之一,近日开幕的“金石之声”江苏·国际雕塑邀请展获得极大关注,此次雕塑展的策展人之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先生。“金石之声”开幕之际,吴为山的“文心铸魂·...

    8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让·波德里亚:作为摄影师的哲学家[图文]
    让·波德里亚:作为摄影师的哲学家[图文]

    图片资料文_谢湘南在今天,神奇的PS技术让照片离真实的图像越来越远,人们看到的照片更接近于欲望本身。照片的语法,从未像现在这样混乱。然而,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照片不会有这种感觉,那是一个静默的世界,一个由各种遗迹与名胜现场、风物景观组成的世界图景。它是未被PS过的历史与风景的集合,是哲学家思想的余温。从明信片开始用照片的沉默,抵制噪音,话语和谣言。用照片的静止,抵制运动,变...

    150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林飞:与印象派大师对话
    林飞:与印象派大师对话

    《莫奈睡莲》137cm×67cm设色纸本水墨2013年10月6日,林飞个展《莫奈花园》在北京798艺术区盛世天空美术馆开幕。不久前,林飞夫妇前往法国南部,重走印象派大师之路,归国后不久创作了这批《莫奈花园》,欧洲之行是个契机,开启了林飞艺术创作的新篇章,画出的画就像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色彩、神韵都来自那里。《莫奈花园2》137cm×67cm设色纸本水墨2013年■简...

    38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杭德贵花鸟画为花鸟传神为草虫写照[图文]
    杭德贵花鸟画为花鸟传神为草虫写照[图文]

    琮元是一位优秀的花鸟画家,其花鸟作品展现出秀丽、清雅的艺术风格,具有极大的审美感染力。读他的作品,的确令人感到赏心悦目,顿时由审美视觉转而为审美感知,激发出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在我看来,琮元花鸟画作品的总体特征是:熔传统与个性于一炉,融精细与写意于一体,汇花鸟与自然于一境。这一总体特征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不论是大幅或小幅,遂显现出和而不同的艺术风采、风姿和风貌,让我们为之心驰神往。琮元花鸟画作品的艺...

    22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书画修复非容易事:最复杂的当属分离画心[图文]
    书画修复非容易事:最复杂的当属分离画心[图文]

    油画作品《蓝衣女站像》修复效果对比,左为修复前,右为修复后。一场特殊的藏品修复展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在展览现场,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央美院的馆藏精品,还能同时看到这些作品被专业人员修复的详细分解过程。有意思的是,不少民间书画收藏者特地赶到这里,请修复师们开个“药方”,让自家珍藏的宝贝也获得“重生”。修复师周末忙赶场王少陵的油画《揽镜》...

    11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