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镜头亲吻世界:谈邵华泽摄影的特色[图文]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晴晴 点击 :

镜头亲吻世界:谈邵华泽摄影的特色 | 美术理论

《祝福祖国》,200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夜邵华泽摄于北京天安门城楼上。

邵华泽同志是我国新闻宣传战线的一位老领导,他为推进我国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理论家、评论家、书法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摄影家。

邵华泽本行是搞理论宣传的,在逻辑思维领域,他纵横驰骋几十年,得心应手,但对于属于形象思维的摄影则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从事摄影完全是“半路出家”,这个“半路”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他受命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当时他已56岁。

邵华泽担任总编辑后,深感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广大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生动感人的文字报道的同时,还希望看到更多精彩动人的图片报道,希望报纸真正实现“图文并茂”。但是,当时在报纸的宣传报道中普遍存在重文轻图的偏向,图片报道是个明显的弱项,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他想,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是要提高对新闻摄影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二是要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而要实现这两个“提高”,关键在报社的领导,特别是总编辑。

镜头亲吻世界:谈邵华泽摄影的特色 | 美术理论

《人之初》,邵华泽2000年5月摄于以色列特拉维夫。

1990年8月,在银川召开的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邵华泽作了“两个提高,一个关键”的重要发言。他的观点和主张,同穆青、蒋齐生分别提出的“两翼齐飞”、“图文并重”一样,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同,成为新时期指导中国新闻摄影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指针。

邵华泽不但提出了“两个提高,一个关键”的理论,而且率先垂范,带头实践这一理论。为了提高报纸摄影报道的质量,他感到自己需要懂得摄影,从外行变成内行,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发言权,同时也能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于是,他虚心向摄影记者学习新闻摄影,很快掌握了基本要领。

从此,他随身带着一部“傻瓜相机”,遇到合适的机会和场景就拍上几张。由于工作性质所限,在国内适于拍摄的机会不多,出国访问期间他就抓紧时间尽可能多拍一些。不过,出访时他常常担任团长,需要应对许多外事礼仪方面的事务,个人可以支配的时间有限,这样,他为了多拍一些照片,不得不早出晚归,付出加倍的辛劳。

日积月累,20多年过去,邵华泽走访了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摄影作品,其中佳作达数百幅之多。他对摄影的感情越来越深,对摄影的兴趣越来越浓。如今,摄影已成为他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镜头亲吻世界:谈邵华泽摄影的特色 | 美术理论

《仙境》,邵华泽2002年6月摄于瑞士卢塞恩

邵华泽的摄影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既有自然风光,又有文物古迹;既有各色人物,又有动物花卉,体现了他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博大深沉的爱。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人物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肖像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令人过目不忘。人物题材的偏好,折射出邵华泽对人类当今与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邵华泽作为老新闻工作者、理论家、书法家,具有多方面的深厚造诣和学养。新闻的敏感、理论的清醒、书法的优美,三方面的素养相容相济,潜移默化地融入他的摄影作品之中,使他的摄影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构图和谐,光影分明,于平实中见优美,于沉稳中见深邃,于亲近中见悠远,反映出他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思考。有专家称道,邵华泽的摄影作品是“理性的诗、感性的画、立体的艺术”。

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主张抓拍,反对摆拍。邵华泽的摄影作品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抓拍。他的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都是抓拍的精品。比如:《深情的感叹》,这是1994年9月4日邵华泽在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拍摄的。当时,他在主席台上听到后面不断传来一声声:“真是壮观啊!”原来是一位盲文专家在听他的夫人现场讲解而发出的赞叹。于是邵华泽立即转身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镜头。这幅照片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得到残疾人的广泛好评,成为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一幅佳作。

又如:《老人、孩子与海》,拍的是夕阳映照下的海滩,一位身着泳裤的银发老人两腿跪在沙滩上,双手撑地,正同身穿泳装的三四岁的小孙女对话,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无限疼爱之情。海面平静,阳光和煦,画面十分温馨。这是邵华泽1998年11月在夏威夷访问时,路过海滩时偶然遇到的,他被这一场景吸引和感动,于是立即举起相机拍摄下来。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好场景是给那些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时刻准备捕捉“决定性瞬间”的人准备的。

“好马配好鞍”。好的摄影作品,也要配上画龙点睛的好标题,才能相得益彰,放大其时空穿透力和社会影响力。邵华泽对于自己的摄影作品像对理论、评论等文字作品一样,十分讲究标题与说明的推敲、制作。范敬宜曾高度评价邵华泽的摄影作品和文字说明,认为“几乎每一幅图像后面,以及那些颇为抒情的文字说明,都蕴含着他深沉厚重的思考——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人生的思考,耐人咀嚼,耐人寻味”。为好的图片配醒目传神的好标题和简洁生动的文字说明,需要渊博的学识、良好的文字修养,也需要相当的机智和幽默。翻翻邵华泽的多部摄影作品集,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在邵华泽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一幅他的摄影巨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画面是茫茫大海上一只海鸥展翅飞翔,一条大鱼正要跃出水面,场面宏阔,催人遐想。这是2000年5月邵华泽在雅尔塔访问时在海边抓拍到的。照片拍得好,场面难得一遇;标题也做得好,既贴切又提神,是作者胸襟开阔、志向远大的生动写照。

当人们问到邵华泽对摄影的认识时,他满怀深情地回答了四句话:摄影是件需要下功夫去学习和探索的事情;摄影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摄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摄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文章

  • 专家教你六招识别玻璃仿制玉器[图文]
    专家教你六招识别玻璃仿制玉器[图文]

    手镯几天前有位朋友拿来一件手镯(图1),让我看看是青海玉还是南韩玉?我说凭经验感觉它不属于和田玉类,而且有玻璃的质感。他说“不可能,买的时候我在玻璃板上作了刻划试验,能够刻划出痕迹来”。说着还在我的桌面玻璃板上划了一下,我用手触摸划痕,确实是有点涩感。我告诉他,玻璃的硬度可以做到摩氏7以上。其实在目前要找出玻璃的唯一确切判定依据来,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我首先测出了它...

    85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王昭旻:对比手法最能体现艺术创作自由度[图文]
    王昭旻:对比手法最能体现艺术创作自由度[图文]

    王昭旻瓷板画王昭旻新瓷绘釉彩创作秉承和延续了其创派理论“前直觉主义”的探思,在其瓷板画创作上,对比手法的运用处处可见,不仅表现在色彩和构图上,在光影的处理上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就像艺术批评家段君说的那样,王昭旻的作品很强调光影,每一幅画里都有光的存在,每一幅画的背景不只是一个平的背景。光影同在又极富对比性。为何艺术家在其作品里运用这么多的对比手法?运用这些对比手法的初衷是...

    55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齐白石在治印前段日子,中央电视台播《百年巨匠》,看完其中的《齐白石》,蓦然想起曾见过他的一方印章“苦白”。从木匠到画匠、从画匠到画家、从画家到巨匠,在其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近乎传奇的情节和故事,而苦难则是其生命的底色。我以为,用“苦白”两个字足以概括其人生。白石老人“苦白”印章去年暑天看“三百石印富翁&mdas...

    197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为何稀缺好的当代公共艺术[图文]
    中国为何稀缺好的当代公共艺术[图文]

    今日美术馆前岳敏君雕塑作品。中国并非“没有好的公共艺术”,只是稀缺好的当代公共艺术。首先,中国不乏公共艺术。我不同意公共艺术只会产生在现在民主时代、民主社会的霸释。只要艺术试图作用于公众,就会被视读、被针对、被影响。花山岩画、司母戊大方鼎、龙门石窟,这些出现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非民主时代的艺术,显然也有公共性。古代社会生生不息的民间艺术,基本上都算公共艺术,...

    55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溥心畬是画家吗[图文]
    溥心畬是画家吗[图文]

    张大千与溥心畬(右)的合影薛仁明1930年代中期,张大千与溥心畬分峙中国南北画坛,时人称“南张北溥”。1949年之后,二人相继渡海,又多年,先后病逝于台北。溥心畬逝世至今,五十年矣,台北市历史博物馆特别举办了纪念书画展。我看了其中一段介绍文字,颇生感慨。溥心畬逝世五十年,台北市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逸笔儒风”纪念书画展。左为《洛神图》,右为《仕女...

    173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杨玉良:栖居花鸟世界的笔墨人生[图文]
    杨玉良:栖居花鸟世界的笔墨人生[图文]

    杨老师作画曾品读过苏轼的《定风波》,一度迷恋词中的一句话:“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公坦荡真实的文人气度让世人不断揣测,是怎样的一位林间侠客将世俗的杂扰摒弃于山水之间,在观赏完杨玉良老师的花鸟画作之后,我对这种坦荡真实的文人气度又有了新的认识。好凉一个秋其实无论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注重的是专注于自然,将万物灵气汇聚于笔端,在提笔落墨之间才会彰显中国画所...

    145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田家青:王世襄传奇之外的辛苦[图文]
    田家青:王世襄传奇之外的辛苦[图文]

    封面用图: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所绘《世襄听秋图》。在文博收藏界,王世襄是个说不尽的话题。5月25日是一代收藏大家王世襄诞辰100周年,古家具专家、王世襄弟子田家青前不久在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对话时认为:“如果要选12件全世界最好的明式家具出一套邮票,代表中国文化,那王(世襄)先生的收藏就占了5件。任何一个行业,比如瓷器、绘画、书法,不可能一人占其中半壁江山&helli...

    167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金钥匙[图文]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金钥匙[图文]

    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YrjSotamaa)■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谈艺术教育与传统美术学院的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YrjSotamaa)不久前接受了《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专访。在谈及中国的美术教育有着怎样的问题,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又在哪里时,...

    191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国画山水中的落款[图文]

    款,又称落款,就是在书写本文外所写作者姓名、年月、轩号等。唐以前作家多不题款,所以古代作品考究起来非常麻烦,也成了许多假作品,就以书圣王右军之许多作品都使人怀疑。款,除了字体、字形之变化外,可分〔单款〕与〔双款〕两类,兹分述如下:落款的分类亦称〔下款〕,是作者自题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须题款,一示礼貌,一示对作品负责。短款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一字款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

    56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文]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文]

    汪曾祺画作,题画中的“煮面条等水开作此”极有趣味。文学与书画自古相通,中国历史上的大文人如王维、苏东坡等同时也是一代书画大家,现当代作家鲁迅、沈从文、台静农、汪曾祺等也有深厚的书画修养,而在当下,也有一些擅长丹青的文人,前不久在京成立的中国作家书画院便汇集了不少诗文书画兼长的文人与作家。中国作家书院副院长张瑞田、斯舜威前不久就“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

    63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萧承白:回归自然,大气蓬勃[图文]

    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对于画家而言,重要的是他对生存世界的诗意发现,在发现中捕捉灵感与诗情;对创作而言,就是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语言对诗意的发现给以表现。萧承白(萧平)正是一位善于发现,也善于表现的画家。读萧承白(萧平)的绘画作品,我看到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张扬,他的绘画不是笔墨与技巧的舞台,而是对自然情绪的一种释放。在创作中,他注重传统与现代性的审美定位,在明快的作品中渗入了笔墨的人文精神,处处彰...

    167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海派艺术家如何走出上海[图文]
    海派艺术家如何走出上海[图文]

    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任伯年花鸟作品顾村言近期,上海艺术界“走出上海”已成热点,继“知一知二之间:卢甫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肖谷作品在北京画院展出后,上周,由上海书画院与山东博物馆、山东银座美术馆联合举办的“海上生明月——海派艺术进齐鲁”大展又在山东博物馆揭幕。知名书画家萧海春年底前还将在南京艺术学...

    179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梓印墨韵两相宜[图文]
    梓印墨韵两相宜[图文]

    田宇原柳永词《望海潮》印刷术是中国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居功至伟。然而,历来人们关注的重点,可能容易偏向于“术”,也即印刷术作为一项技术成果的本身,重点自然是毕昇的活字印刷。在激光照排诞生之后,活字的“铅与火”成为历史,活字之“术”自然也成为历史。这一伟大发明的光环,是否会渐渐...

    106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刘晓:从文物中寻找中国教育脉络[图文]
    刘晓:从文物中寻找中国教育脉络[图文]

    这些年,刘晓弘扬和传播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责任感愈加强烈。1917年任命傅增湘为教育总长的任命状。1903年京师大学堂的招生布告。刻着朱子家训的古代门窗,古代状元考试的试卷,绘着古代学生向先生行礼情景的瓷器,古代官学、私学使用的学规、戒尺、课本,学生的作业、课外教辅,古代的学生装,刻有朱夫子白鹿洞书院规条的牌匾……当这些教育文物邂逅曲阜状元文化博物馆馆长刘晓,犹如千...

    119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书画禅僧一音禅师:师事名门 艺称国手[图文]
    书画禅僧一音禅师:师事名门 艺称国手[图文]

    一音禅师(宋歌)书法作品   老子云:“大象无形”,这给中国的诗、书、画都有着指引的作用,诗人用意写象,画家用形写象,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交融更能提高画的意境。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而老子的大巧若拙则是说大道应该初发芙蓉,返璞归真;庄子则认为“天地有大美”。一音禅师,以禅入画,自然天成。八大遗风,堪称国手。一音禅师,号演音,字大觉、一音。...

    181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