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关于艺术现象学:艺术家与哲学家的对话

时间 : 12-29 投稿人 : 小莫 点击 :

图的踪影是一种可再生的踪影,图的情态是一种生的活的情态。那图像一扇扇窗,我们从那里俯望历史,又从另一面返观鲜活的生命此在。中国历代的传统画论,无论是叙画之渊源流变与兴废,还是论人之胸襟气象与次第,都重一个“品”字。何谓“品”,其义在于亲尝,而且是尝了再尝。由于是亲尝,那就是说要在其所在之处观其在,在绘画及欣赏发生的当即,直观或直证所发生的本身。由于是三只“口”,就有比较,有积累,有高下,就构成了一个境域整体。这个整体不可断分,必在其所在处整体地“在”着。这样一种境域的观照曰“品”。画家们正是生活在绘画所在之处,并以他自己的品评方式将图像的历史、将与这个历史彼此相望的我们自己、将所有相关的不在场者,聚集在一起,并心怀和乐地期待某个当下发生的机契,由此构成境域化的品评方式。这恰是画学研究的意义。它不仅要求人与世界始终同在,而且向我们提示那个存在被如此这般地解蔽、或在图像中包藏着的机契。我们是揭秘的人,而这个秘密在历史的图像中,更在人心中。

……

在今天的绘画环境中,这样一种言说和体验,已经转化成一种“思”的气息。这种“思”的气息引导下的研究工作,并不在于宣扬某种既有的艺术风格语言的范式或哲学观念,而在于树立一种对艺术问题进行直观地分析、将艺术的讨论“是其所是”地还原在境域化的品评之中的风气;并不在于将哲学与画学作观念意义上的拼合,而在于建构那种在直观原则基础上不同学科互为诱引来接近事物本质的精神界域;并不在于形成某种狭义的固定学派,而在于为中国绘画界建立一条中外人文思想交叠渗透、让日常实践和绘画生活随时倾听“思”之召唤的学术通途。

——许江《会通履远》

黑格尔在“艺术终结论”中认为:“对于我们来说,艺术不再是真理让自己获得它实存的最高样式。”针对这一判词,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追问的“艺术作为真理实存的最高样式”的“真理”的真理性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追问就把对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思考重新提出来了。他认为:“处于这种关系中的艺术乃是摹仿,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必须根据模仿的本质来测度。”他劝告我们,对于艺术的模仿论,最好暂时把我们似乎更为伟大的聪明和“早已知道”的高傲的态度搁置起来。

……

如果从模仿的本源涵义来考察,就会看到模仿根本不是什么通常所说的对在场可见事物的复制,也无所谓表象还是实体。那么,艺术的真理性也并非一定是“模仿与被模仿的符合一致性”。模仿的本来意义在这里通过对米梅西斯(mimesis)的考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涵义:

1.模仿作为命名,召唤不在场之物按照自己的方式显现出来;

2.模仿是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的沟通关联,交融合一。此即为诗的古义。

3.模仿视为艺术的本质,不但是对宇宙的秩序以及音乐般的形式秩序,同时也是对人的精神秩序的永久承诺。

至此,古义的模仿即米梅西斯似乎重现了它的真理性。它既不是柏拉图的理念、理形,也不是黑格尔所言的艺术真理性,模仿的本源考察让我们领悟忘却的东西,这正是海德格尔所言的“艺术的真理性必须根据模仿的本质来测度”。

我们从“艺术终结论”开始,讨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最终回到模仿意义的本源。“本源”既是什么东西的本性、本质,同时也是它的开端。在艺术终结的当代危机中回归艺术的本源作开端性的展望。对此,我们必须慎重和自制。古希腊西方史的源初不是在我们之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对于遗忘的消失的东西也只能追忆,追忆就是让过去的、那些不在场的东西在当下在场。这是为下一次的、未来的源初和开端,为它的到来做准备。

——司徒立《终结与开端》

艺术与哲学的界限被破除了。在历史上,艺术与哲学构成一对基本的文化矛盾,决定着时代文化的总体形势。两者界限的消解意味着一种新文化类型的产生。艺术与哲学都进入一种后历史的文化处境里。哲学的终结与艺术的终结结伴而生。从思想史和艺术史的交织和互动来看,当代艺术实际上面临着一种与当代思想相同的两难形势,即:一方面要在存在学意义上质疑对象(自然)的自在持存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要在知识学意义上否定自我(主体)的先验明证性和确定性。在这种双重的动摇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当代思想的困境,也可以看到现代/当代艺术创作失于无度和轻率的根源。

问题也可以表达为:后哲学的哲思是如何可能的?以及,后艺术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可能的?进一步的问题是,后哲学的哲思与后艺术的艺术之间可能有和应该有何种关系?如果说现象学、特别是后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后哲学的哲思尝试,那么,艺术现象学的探索也可以说是一种后艺术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考的努力,目的是要在不确定的“对象”与同样不确定的“自我”之间重新寻找一种新的艺术构成和创作方式,以及一种新的艺术理解和思考方式。

——孙周兴《艺术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肖像画家在画布上表现一位朋友的性情,他在一种特定的面容上捕捉了他久已熟悉的东西。性情不是被临摹下来,而是被表达出来了。表现者必须看到不曾被看到的,把已经感到的表达为可以观看的。肖像画家和漫画家一样需要构思。

画师寻觅一个线条、调整一种比例,原则上同于小说家的章法、舞蹈师的设计舞步。独独把绘画称为表现艺术使人误会画师的任务是临摹现成的世界图画。殊不知,无论用眼睛还是用画笔,世界只有通过描画才变为图画。米开朗琪罗表现大卫,虽然他从未见过他。

画家、诗人、舞蹈师,都致力于捉住游移不定者使它成形定形。表达即成形。借以表达者称为“象”:样子、形象、图象、现象、象征。象与像不同。世界本身对观察成象。像是象的摹仿。

一流的艺术家成其气象,于是引来摹仿,想弄得像。只在一种意义上可说一流艺术家在摹仿:不是对现成景物更不是对前人作品的摹仿,他临摹世界成其象的刹那。日常与之打交道的东西,我们称之为“物”或“物体”。物有形象,形象属于物;我们首先知觉的就是物,而不是单纯颜色、线条、气味,若单纯而至于无物之象,就轻飘飘的,轻飘如幻影,这时我们的感觉也变得轻飘飘的,近乎幻觉。

——陈嘉映《从感觉开始》

相关文章

  • 老子吐舌头别拿艺术说事[图文]
    老子吐舌头别拿艺术说事[图文]

    网友拍到的老子雕像苏州金鸡湖畔的一尊老子雕塑因“吐舌露齿”,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戏称雕塑看起来像吊死鬼。雕塑作者为此回应道,老子吐舌露牙,来自历史典故“刚柔之道”,相传孔子曾问道老子“刚柔之道”,老子沉默不语,张开了嘴,露出牙齿,吐了一下舌头。舌头是软的,象征着柔的一面。而牙齿是硬的,象征着刚。(12月19日《扬子晚报》)...

    95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我们应该如何欣赏雕塑[图文]
    我们应该如何欣赏雕塑[图文]

    中山纪念堂孙中山雕像特约采写:彭昶说起雕塑,人们的头脑中会涌现出如掷铁饼者、大卫、断臂维纳斯、自由女神、秦始皇兵马俑、铜奔马、艰苦岁月、五羊石像……如此众多形象,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有点类似于宗教图腾,深深根植在世界民众的脑海中。雕塑是具有空间立体感的造型艺术,它可以穿越时空,存在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经典雕塑的影响力是所有艺术品中最为强大且深远的。近日,有幸与广...

    110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画家和画匠的区别仅在一步之间[图文]
    画家和画匠的区别仅在一步之间[图文]

    能无限复制自我的“齐天大圣”画家是目前一个十分热门的行当,不仅仅是因为画家本身位列受世人尊崇的上流群体之中,更是因为画家显露给外界的上流社会般的生活方式。每每看到或听到某某画家的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出破纪录天价,一夜之间便成了众人瞩目的千万富翁,这种诱惑力非一般常人能够抵御住的。仰慕之余大家趋之若鹜,纷纷一头扎进美术圈,刹那间便凭空多出许多画家来。但他们多数无暇去沿承前人艺...

    182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
    邵大箴谈胡永凯:学院情结与自由创造精神

    胡永凯酒会胡永凯君是一位受过系统艺术训练,带有学院情结,但又有自由创造精神的画家。学院训练与自由创造精神本来并不相悖,但是不少在学院受过教育的人,只学到了造型的规矩和法则,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终不能独步行走,更不用说自成局面了。我说胡永凯有学院情结,主要是指他尊重造型规律与原理,珍惜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巧,但又不为之所束缚。走出校门之后,他善于结合工作实践,深入领会艺术奥秘,寻找适合发挥...

    6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经典名画解读阅读的12种姿态[图文]
    经典名画解读阅读的12种姿态[图文]

    世界、书本、身体,构成了阅读的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简单而有趣:世界存在于书本,书本被身体掌握,身体又处在世界的某一处。就像人们自由选择自己的读本一样,人们更有权利选择自己阅读的姿态。这说起来是很私性,平常甚至不会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但在反映阅读情形的艺术作品那里,它确实又有些微言大意:阅读定格了那些时空的主人和他们的年代,就像福楼拜说的那样,“阅读是为了活着”。绘画证明...

    22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架上写意”解读上海油画[图文]
    “架上写意”解读上海油画[图文]

    俞晓夫2007年作品布面油画《印尼人物写生二》(50cm×60cm)12月22日,“架上·写意——海上油画名家邀请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开幕。展览汇聚朱屺瞻、陈抱一、潘玉良、刘海粟、关良、周碧初等海派先辈写意油画大师名作。展品借展于朱屺瞻艺术馆馆藏、上博等各大机构以及私人藏家处。邱瑞敏2006年作品布面油画《罗浮宫前广场...

    177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李庚:叫李可染画派不如叫中国画派[图文]
    李庚:叫李可染画派不如叫中国画派[图文]

    实习记者刘景慕陈璟怡本报讯8月19日,李可染画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钓鱼台举行,文化艺术界8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今年是李可染诞辰105周年,会上,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宣读文化部贺词,积极肯定了李可染对中国画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美术协会主席刘大为代表李可染的众多学子感谢恩师。传承李可染三精神李可染画院首任院长由李可染夫人邹佩珠担任,李可染之子李庚担任执行院长,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担任艺术...

    45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图文]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图文]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藏尾形光琳《八桥图》(六曲屏风一对)日本美术批评家千叶成夫曾以“日本美术尚未生成”为题著书,反思“日本美术是什么”。在他看来,日本美术经历了中国隋唐文化和来自欧美的两次“海啸”,日本美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日本的艺术。我们如果借鉴这种眼光和观点来写近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史,又会是怎么样的?今天,中国的艺术...

    148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谈中国书画的丑书[图文]
    谈中国书画的丑书[图文]

    傅山《五言诗隶书轴》董水荣品书如品酒。读清朝伊秉绶书写的对联“诗到老年惟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说的就是品书的感受。我们听到大家对书法的评价基本是两个字:“美”与“丑”。这种说法停留在直观的视觉欣赏层面,没有更深入地涉及到书法背后的情愫、灵性、情怀、观念等等。虽然对于一般的读者不必要有如此深入的研究。但是“...

    52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审美首先是一种价值立场[图文]
    审美首先是一种价值立场[图文]

    随着美的外延无休止地扩大,美的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美的受众面对同台亮相的各种品质的美,几乎无所适从。审美的多元化无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审美的背后是人,是一个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成长和演化的人。因而审美首先应该是一种人的价值立场。不同的价值立场决定了审美的不同品质——华丽与质朴、丑恶与美善、张扬与内敛、虚伪与真诚、低俗与高雅……自古以来,崇...

    13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词鉴赏的影响[图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不少学校增设了“第二课堂”,开设如绘画、书法、编织、演讲等技艺课,打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如何把学科知识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科课程游戏化,使“第二课堂”更好地为学科知识服务,加强两者之间的渗透性?本文将以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的鉴赏和绘画中的中国山水画的相互结合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山水画的习得对诗歌鉴赏的正向迁移作用。关键词:意境 山水画...

    179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好汪洋刻紫砂[图文]
    好汪洋刻紫砂[图文]

    汪洋《论道图》壶听闻由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北京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汪洋先生刻制的一批紫砂壶,陈列在浙江上虞“承缘堂”多宝阁内时,我欣然前往。那一把把早已被“承缘堂”主赵洪根先生玩赏得可以的紫砂壶,其润泽幽隐,予人一分淡淡的亲切,有如古君子谦和雅蔼;细聆深语,便觉有高僧鸿儒之隽语如诉,既清凉又温润。惊喜之余,我颇感意外。言意外...

    157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探访辽砚艺术和辽砚人[图文]
    探访辽砚艺术和辽砚人[图文]

    辽砚大师曲广勋(右)旧照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石砚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好砚具有观赏、礼品、收藏价值。辽砚独产于辽宁本溪,但并不因为产于辽宁而名,而是因为兴于辽代,故名辽砚,距今有上千年历史,辽砚与端砚、徽砚并称为中国名砚。一方上乘的辽砚,若将砚盒盖紧,其墨汁可经久不干。当年张学良将军与其蒙师白永祯合赞辽砚的绝句为:“关东山里奇宝开,蓝天红霞凝石材。能工巧匠雕辽砚,珍...

    110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自画像的对话[图文]
    自画像的对话[图文]

    李宝华《自画像》上世纪80年代末,我怀着憧憬,只身飞越大洋,开始了澳大利亚之旅。初到悉尼,由于职业关系,第一件事便是参观当地最大的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刚进美术馆就被大厅正中央其中一幅巨幅布瑞德·怀特雷的《画室里的自画像》所震撼。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已经脱胎于他早年深受培根、霍克尼和马蒂斯画风影响的痕迹,作品比前辈们更富于流畅和音乐感,充斥着荒诞与不羁,灵魂随着色彩在画布上跳...

    118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藏巧守拙、大智若愚[图文]
    藏巧守拙、大智若愚[图文]

    贾平凹代表文坛的一种“响动”,好像多年来都是这样的,贾平凹自己不弄出点“响动”,文坛很寂寞;文坛上的那帮人,如若不把贾平凹整出点“响动”,就会憋得难受。然而,面对偌大的文坛,贾平凹的任何一次“响动”,都让评论界在赞美、批评之余,最后又完全陷入一种思维上的迷茫与混沌,无奈之下,有人只好冠之曰&ldquo...

    197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