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堂堂 点击 :

日本美术还未出生 | 美术科普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藏尾形光琳《八桥图》(六曲屏风一对)

日本美术批评家千叶成夫曾以“日本美术尚未生成”为题著书,反思“日本美术是什么”。在他看来,日本美术经历了中国隋唐文化和来自欧美的两次“海啸”,日本美术在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日本的艺术。我们如果借鉴这种眼光和观点来写近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史,又会是怎么样的?今天,中国的艺术家能给世界分享的又是什么呢?

我写过一本书,题为《日本美术尚未生成》,实际上原来写的还要过激一点,叫做《日本美术还未出生》。这句话是一句反话,从本质上理解说不定这也是事实。日本在远古是一个荒岛,所有的人都是外来的,有从东北,有从西南。大概在六世纪左右,来到日本的人里面有一支来自朝鲜半岛的夷族形成了对于其他人的支配,就形成了日本。在受到中国文化巨大影响的朝鲜半岛,朝鲜人带来了我称之为美术之前的美术。大概在六世纪左右,他们带来了佛教美术,佛教美术对于日本来说是外来的。这些人移居到日本这个列岛,当然就生活在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里面。这时候的水、空气、土地对这些人是有影响的。如果水和空气变了,那么人也会变。

怎么看空间,在空间里面怎么看物体,这就成为人的美术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怎么把对空间、形体、色彩的认识自然

地渗透到自己的身体里面,这是美术行为的一个基础。就是说怎么来把握这个空间,怎么来思考这个空间,怎么来看待这个空间。在美术里面,最根本的是视觉,与视觉最有关的而且最重要的,我认为是湿度。因为湿度高、湿气大的话,远处的东西看不见或者看不清楚,即使看得见也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与其相对的,在干燥的地区,它的空间透明度很高。那时候,视线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在空间里存在的物体上。比如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中东地区为出发点的西洋文化,他们的文化认为空间是什么也没有的东西,存在的是物。他们是以这种思想和空间感觉,在这种思想的感觉下培养了他们对世界的感受系统。

透明度很低的列岛

日本是一个空间透明度很低的列岛。我们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非常清楚地看见物体,视线会在对象物体和空间之间停下,可以看见西洋人看不见的、什么也没有的空间。在很长的岁月里面,他们产生这样的感觉和思想,好像空间是手能够抓得到的一种存在。如果把日本和西洋比较,西方是很清楚地看见物体,所以他们是以思想作为美术的核心。日本感受感觉的核心是湿度,感觉在先,思想在后。日本的思想和感觉是混合和融合的,而西洋的思想是分别和分析。

具体来说,日本人因为天空背后是看不见的,所以他们首先直接就看空间本身。他们不会很严密地用写实的方法去描述形,而是大致的写意。用线的方法也不是明确地把这个轮廓非常严密地画出来。西洋人看到这种表现方法,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抽象画,其实这是很粗糙的一种认识。与其说这是一种抽象,还不如说这是一种省略更接近于事实。这不是一种思想的理论,而是一种感觉的理论。对于这种感觉的理论用西方的方法来说是根本不成立的一种理论。所以日本人对于外来的美术,没有办法用一种理论的姿态面对。也就是说,日本人用感受来接受外来的东西。我一直用海啸来比喻这个事情,日本人并不是用自己的感觉慢慢地去认识外来的东西,而是在一个瞬间就像被海啸吞没了一样。对日本文化来说第一个海啸就是六世纪朝鲜半岛给日本带来的佛教艺术。日本人在被佛教美术吞没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面都没有办法恢复起来。

在被海啸吞没以后,他们用感觉来寻找被卷入的自我,会花很长很长时间。结果,时间成为在美术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在西洋的美术里面,时间应该是一个故事的时间或者是一个故事在进行的时间。而日本人认为时间是慢慢渗透在漫长的美术的变化过程中的,所以时间是一种延伸或者是一种扩张。日本人认为这个时间是扩散的、延伸的,所以我就把时间认为是一种蔓延的东西。

避免描绘故事,表现空间感觉

六世纪从朝鲜半岛传来的佛教美术,对日本人来说就像一场海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日本人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模仿、学习。比如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普贤菩萨像》,这种佛教美术的绘画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朝鲜的,而是比较日本化的东西。这张画的出现是在十二世纪,也就是说从六世纪传入的佛教经过了六百年才产生出这样的佛画。

水墨画十二世纪才从中国传到日本。随后,大概有150年的时间,日本人没有接受它。经过了150年以后,日本的艺术家才画出了水墨画,其中著名的如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十五世纪末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的水墨画《秋景山水图》,如今被认为是一幅杰作。我们算一下,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水墨画开始,一直到这幅画的诞生,一共花了400年的时间。怎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太长了!也可以这样认识:就是因为在这个事情上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所以产生的作品才是非常优秀的杰作。

作为我这样一个日本人来说也可以这么来理解。可以这样说:用很长的时间在自己的感觉里面让存在即是空,空即是存在,渗透到自己的感觉里面。并不是把外来的东西进行一下日本的加工,而是真正意义上地把外来的东西转换为一种身体的感觉。用日本人的感觉产生出的日本绘画,最早的应该是尾形光琳(1658-1716)的作品。我认为从日本列岛传来了美术以后,经过了1200年才产生了我认为的日本式的绘画。也许我是思考过头了。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尾形光琳的画里面,他到底在画什么呢?首先我认为西洋绘画是一种表现故事的绘画,最初可以表现神话、表现宗教,人道主义出现以后表现人,现代社会以后表现社会。我可以这样说,西洋绘画就是以描绘故事作为展示的一种绘画。从描绘故事的看法来说实际上就是在平面上画一个图景。如果说这边是故事,这边是绘画,在故事和绘画的两边,西洋美术是以故事为主的。也就是说绘画只是表现故事的一个手段。其实在二十世纪出现的西洋抽象绘画,只不过是一种想颠覆关系的尝试而已,就是刚才所说的故事和绘画关系的尝试而已。就在这一点上,我们再回来看尾形光琳的画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张画和刚才说的西洋绘画是完全相反的,这张画里面虽然我们看不见故事,但是还是有一点故事的,它在故事和绘画的两边是以绘画为主,而故事只是绘画的一个积累。它是为了绘画而绘画的艺术作品,这样的画有点像现代主义的绘画概念,比如现代主义里面有概念艺术。这张画又不是这样,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它画的是什么,有东西,而不是像西洋现代主义绘画里面什么也没有。虽然是在画一个具体的东西,一个具体的形象,但是并不是主要画这个东西,而是在表现绘画。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第一,从结果上来说尾形光琳他在下意识里就避免去描绘故事,或者有意识地排斥描绘故事。我认为在尾形光琳面对画面的时候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表现日本人的空间感觉。即使我们现代人在看这张绘画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到他的这种空间感觉,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张杰作。我们既在这张画上看不见物体,也不可能把这张绘画看成一张抽象图,那么我们就是看见了一种既不是故事又不是抽象的绘画。我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日本美术尚未生成》,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日本美术正在出生或者正在成长。刚才说的表现这种空间感觉最初的作品,也是让我们现代人很明确地感受到的作品就是这张作品。尾形光琳应该是真实看见空间,然后把这种空间描绘出来。我想不会是他完全无意识地画出了这样的空间。所以说他是掌握了这种感觉的。

共享西洋美术的结束

我们一直在说古代的,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是和现代没有关系的事情。我就从现在开始谈一些和现代有关系的事情。要说现代,对于日本列岛来说发生的第二次文化海啸就是西洋美术的冲击。从西洋绘画的冲击以来到现在差不多过了150年,我们日本人在第一次海啸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第二次海啸又来了。除了刚才说的西洋美术冲击以外,还有一点是西洋美术本身已经终结这样的冲击,社会急剧变化,比如高度成长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有高度的信息化、高科技,这样又带来另一重冲击。西洋美术结束的象征就是马歇尔·杜尚的现成品的出现,大概在1911年的时候。当然说西洋美术已经结束,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就是说它完成了一个循环,走了一圈。从杜尚开始的现代美术应该是一种面向终结的美术。不知道中国的美术界是怎么看待西洋美术终结的事情,至少在日本的美术界这是一种共识。我不是说它已经结束了,应该是说它正走向终结。首先说出这个观点的人并不是艺术评论家,而是艺术家,他叫堀浩哉。

西洋现代美术和非西洋地区的美术不能认为是没有关系的。随着经济增长,我们渐渐感到西洋现代美术和非西洋地区不是没有关系的。这种感觉在日本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出现了。最初是一些艺术家从感觉上感到了西洋美术的结束,我所指的是1950年代的具体派,日本反艺术还有物派、后物派,在这段时间里面共享西洋美术结束,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现象。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西洋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西洋美术属于很强大的东西,它有作品,有理论,而且有很完整的历史。所以我们非西洋地区的人不能够简单地就给西洋美术画上一个句号,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日本也好,中国也好,西洋和我没关系,这个是不能通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在认识西洋美术的基础上来想自己的美术。我的这本书就是以这样的想法,用七个艺术家的实例来阐述这种思想。

我想现代美术这样一个复杂的美术,应该对我们从事艺术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都引起思考。我的想法如果能对中国从事美术的人们有一定的参考,我会觉得非常高兴。

(作者系日本美术批评家,本文系作者于“2014上大美院年度展学术论坛”的演讲,旅日艺术批评家范钟鸣翻译,小标题系编者所加。)

相关文章

  •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跻身于世界大馆行列[图文]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跻身于世界大馆行列[图文]

    自从去年4月1日,与德国三大博物馆合作举办《启蒙艺术》展览以来,我馆在欧洲各个媒体上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可以这么说:国家博物馆目前已经跻身于世界大馆的行列当中。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比如去年试运行期间开展了潘天寿、李可染和黄胄大型艺术展,同时我们做了三个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通过网络进行了全面直播,这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中也是没有先例的。今年,我们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116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气功大师"引热议 探究:"圈子文化"致伪大师横行?[图文]
    "气功大师"引热议 探究:"圈子文化"致伪大师横行?[图文]

    “王林的把戏,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师热,和民国时江湖中的人物相比,只能算是个菜鸟”——对于“王林热”,有人如是评价。然而,这并不妨碍这个“菜鸟”红得发紫,虽然这种“红”开始给他带来包括政府有关部门调查等在内的一系列可能是“负面”的效果。纵观近几十年的中...

    173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林文月:中文像钢琴日文像小提琴[图文]
    林文月:中文像钢琴日文像小提琴[图文]

    林文月(1933年-),台湾彰化县人,作家、学者、翻译家。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等。林文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并于这三个领域中都交出亮丽的成绩单。曾译有如《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日本文学名著。著有《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午后书房》等散文集。前些日,她受邀到北大演讲,无论介绍者还是簇拥者,都喜欢把她称作传奇,...

    89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人体粉画创作漫谈[图文]
    人体粉画创作漫谈[图文]

    毓鑫你在我的夏天·之一78.5×54.5cm2011年粉画,又称色粉画、粉彩画,其表现写实题材具有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优势,且技法易于掌握。油画很难控制光泽统一,水彩画干湿技法复杂,丙烯画干得太快画面容易生硬,而粉画表现形体、色彩、质感却容易很多,这就是它如此吸引我的原因。有些人把粉画当作其他画种创作的辅助材料,还有人把它当作其他画种创作前收集素材的工具,甚至认为粉画就...

    152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网络热议朱新建水墨画:淫荡邪气还是揭露人性[图文]
    网络热议朱新建水墨画:淫荡邪气还是揭露人性[图文]

    《美人图》朱新建作□南京师范大学实习生高伶俐金陵晚报记者肖林近日,随着著名画家朱新建的去世,各种悼念性文章陆续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表。短时间内,一场关于朱新建的艺术地位和作品价值的话题讨论逐渐升级,甚至在微博上掀起一阵“口水仗”。其中,言辞不乏犀利者。批评者认为,不少画界人士对朱新建赞誉过度,并评价其画“审美品位近乎春宫画的淫荡和邪气”。而赞...

    111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水墨在当代的问题[图文]
    水墨在当代的问题[图文]

    朱屺瞻《嘉瓠高悬图》(局部)水墨在当代的问题是什么?他者的眼光看中国水墨是怎样的?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证大艺术空间等近期先后呈现了一批与水墨相关的展览,本期专稿呈现的是5月26日举办的“水墨与美术史”国际研讨会的部分发言。水墨的问题是中西艺术的区别问题朱青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水墨的问题实际上牵扯的是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区别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并不是那...

    40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图文]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图文]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昨天上午9点,《李乃强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一楼大厅隆重开幕,50余幅参展作品均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画家李乃强多年来的精品力作。作品中,浓丽而又不失雅致的色彩,三维立体空间和明暗的鲜明对比,都潜移默化地融合在了中国传统笔墨的线条中。所有作品,以类似油画的表现风貌,让前来观展的市民大开眼界。江南时报记者程岚岚文秦怀珠摄江南时...

    88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书画大家称造假者太猖狂:现在政府打假太手软了[图文]
    书画大家称造假者太猖狂:现在政府打假太手软了[图文]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杨之光被视为当代国画界承前启后的中国人物画大师。他曾师从高剑父、徐悲鸿、叶浅予、李健等书画名家,在注重师承的基础上不断求变创新,将中国书法及没骨水墨技巧与西洋光色造型之长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杨式画法”,实现了对既往人物画笔墨体系的超越。已至耄耋之年的杨之光,在跟记者的交流中,谈得最多的是教育,他说:“我真正的贡献在教育,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感超...

    192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刘慎为:笔墨写心色彩写意[图文]
    刘慎为:笔墨写心色彩写意[图文]

    《星城月色》欣赏刘慎为的作品,会发现鲜艳的色彩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很多人会有疑问:“传统的中国画似乎更加素净些,这么艳丽的画还是传统的中国画吗?”对于这个问题,刘慎为严谨地表示:“我们所说的传统的中国画不仅仅是写意画和文人画,在唐宋以前,中国绘画的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文人画、写意画在现在看来离我们近些,我们接触得更多些,但是在中国美术的历史中,大部分还是彩色的...

    105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图文]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图文]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西方雕塑以欧洲为中心,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18世纪雕刻。风格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对十九世纪雕刻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了解得较少。西方近现代雕塑三大支柱的罗丹、布尔德尔、马约尔。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一般认为,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法国雕塑和...

    99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华心 我的中国梦》以精品佳作回报社会[图文]
    《中华心 我的中国梦》以精品佳作回报社会[图文]

    七月流火,西安书院门,毛庐艺术馆气场很盛,馆主毛庐在顶层挥毫泼墨,二楼慕名来访者、求墨宝画作者品茗静候。上下三层的艺术馆古色古朴,满室丹墨飘香,走进艺术馆犹如置身于艺术的天地。画上的山,气势雄浑,莽莽苍苍,似可嗅到山间葱郁的草木香;山涧飞瀑,抛珠溅玉,高原平湖,静水流深,顿感灵气盈溢。大热的天,观其山水画,其画风给人些许清凉,画境又让人体悟岁月静好。几拨人欣然满载而归,笔者一行三人得以采访毛...

    166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宝林:我与大山[图文]
    李宝林:我与大山[图文]

    李宝林近照1,山水蕴藏着人对大自然的深厚、宽广甚至悲怆的情怀。而我要追寻的,则是那亿万年屹立不动的大山所展现的无以伦比的永恒与博大,无可名状的沉默与悲壮。2,我爱山,爱其凸显天地之大,宇宙之无穷。3,我爱山,尤爱西部大山,爱其伫立于万古洪荒,任日出日落巍然不动之悲怆。4,我爱山,爱其外冷内热,爱其冰雪覆盖之外表下雪水消融,渐成生命之源泉暗流涌动,正是它们最终汇聚成我们的母亲河&mdash...

    144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批评家为何会出尔反尔?[图文]
    艺术批评家为何会出尔反尔?[图文]

    艺术评论家为何会在公开出版物中出尔反尔?人们普遍认为评论家具有一双慧眼,能够作出自信的判断,那他们如何又会改变自己的主意?时代的情绪是否影响了批评家的口味?他们是否会被其他评论者所影响?对艺术家的熟悉程度是否会影响评论者的判断?评论家改变立场是否会对其他评论家产生影响呢?克里姆特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引起了评论家在判断上的反复。如果一个政治家的立场左右摇摆,公众和媒体会群起...

    134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范治斌画作牧牛图笔墨肆情不肆意筹得“情”“形”半两真——试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他是范治斌,一个勤奋得近乎痴迷的画者,一个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的文人,一个收放自如、肆情不肆意的艺术家。初识范治斌的人会对他的眼神颇为在意,这是一双机敏的眼睛,为艺术而生。他的直视似乎有种原始力量能够直达心底,也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人物特征...

    11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文]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文]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常见原因摄影不是游戏,“升级”与经验值之间绝不是线性关系。有些人天赋异禀,可能初初拿到相机就能拍出非常精彩的照片,而有的人则不管怎么学习、升级器材最后都达不到所谓“摄影师”的标准,最不幸的是当这些人发现自己能力有限之后会立马“退烧”,浪费了时间和金钱。然而真相往往太过于简单而又残酷,升级的关键其实就在...

    66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