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杭春晓:当代艺术展的学术性从何而来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伟向 点击 :

大量漫天飞的所谓学术展览,给我们带来一种认知上的危机——学术到底是什么?是展览组织方的名头?还是策展人的名头?抑或参展艺术家的名头?如果不是,那么应该是什么?

最近,广州三年展打出了一个漂亮题目——“与后殖民说再见”,无论组织及呈现方式,都以学术为宗旨,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原因何在?且不说此次展览在主题设定上的争议性,仅就参展作品而言,便多少游离了展方自己设定的概念述求,很大程度上成了扯着大旗的新杂烩!那么自然,再光鲜的口号、再国际化的操作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类似这种在看似学术的话题下,拼凑出宏大场面的展览,在展览泛滥的今天并不少见,其极致者便是具有纯正官方血统的北京双年展。北京双年展已历时数年多届,但每次都只是一次放大的全国美展。如果,我们将此类官方展览看作一种学术标准的话,那么学术在今天的展览中就几乎失去了意义。产生如此结果,首先便在于参展作品的选择与展览主题没有密切关联,使得所谓主题成为宣传的噱头,仅是媒体眼球的技术手段,而非思想呈现。正如前段时间一个名为“断点”的展览,策展人试图提出近现代美术变革以来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但参展的艺术家却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那么,所谓的展览还有无学术性?答案是明摆的。

于是,大量漫天飞的所谓学术展览,给我们带来一种认知上的危机——学术到底是什么?是展览组织方的名头?还是策展人的名头?抑或参展艺术家的名头?如果不是,那么应该是什么?

首先,就上述展览而言,真正的学术性第一步应该在展览内容与展览主题的吻合度上下功夫,而不是草率选择一个宣传噱头做展览,结果展览内容与展览主题毫无关联。然而,展览内容与展览主题的吻合,就一定带来学术性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也即,有无恰当主题对于展览是否具有学术性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却非决定性因素。现行很多展览喜欢找大腕艺术家,配上一些从不同角度重复过多次的话题,展览内容与展览主题确实吻合,但却没有任何的建设性意义。结果,大多走向了以参展艺术家的名头炫目于世的效果,展示得热热闹闹,很快就烟消云散。为何,这么多的大腕云集,却没有产生应该有的效果?很简单,类似展览只是一种过去成就的呈现,没有涉及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充其量仅是策展人多年美术界晃悠带来的艺术家资源的大拼盘。不要说主动积极选择艺术家,就连艺术家是否能够看面子参加都难以确定,更不要说根据自己的展览目的选择作品了。结果,参展所谓大牌的作品,清一色都是数十年没变化的老三样。而类似作品的学术认定,早在数十年间都已论证过,你又怎能期待它们在不断重复出现的展览场中带来新的认定?带来学术上的建设价值?如果没有这些效果,学术性谈何而来?

所以,判定一个展览的学术性,不仅要看展览作品与展览主题的吻合度,更应该看展览主题是否具有一种新的价值认定。何为价值认定?即在历史性的观照之下,参展作品是否具有未曾为人涉及的说法。就学理而言,此类说法大致源于两条线索:或为艺术史;或为文化史。也就是说,必须能够在这两条线索中确认一个问题的存在,展览主题才能构成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语境”。

艺术史线索中的问题,是关乎艺术作为语言表意结构的演进与转变过程中,语言因素、语义因素互动转化的现象、动态与原因。诸如九十年代平涂图像打破建国后政治抒情化油画语言对于个体观念表意功能的束缚,而新世纪年轻艺术家重新重视语言,在保持观念表意之目标下重构绘画语言之价值等等,都属于艺术史线索内的话题。当然,艺术史线索除了可以关注一个语言表意的结构体系变化,还可以仅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风格化因素,诸如中国文人画明清艺术史化的风格演进以及八十年代形式美讨论,多可归入此类。而文化史线索则强调艺术品意义指向上是否具有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化表征意义。正如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等,多可归入此类线索。但做出如此的问题设定,首先需要对当下文化的存在状态做出相对全面、客观的深入研究,否则就容易抓住某种表象匆忙定论之后,流于简单化,成为宣传噱头之弊。正如前述广州三年展的“与后殖民说再见”的话题,不论其作品与主题是否具有关联,单就这一话题而言,便是对于身处文化交融状态下求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进行的情绪化、简单化、口号化的论述,并没有太大文化指向上的建设性价值。因为此类文化史线索,可以相对淡化艺术本体的观照,故而很容易走向与艺术无关的状态,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当一个展览试图进行一种文化史线索梳理时,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一话题是否切合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反思它是否真得具有价值。如果有,它便具有学术性,如果反之,学术性则没有立足点。

或许,说起这样的标准与线索,相对容易。而在一个具体的展览中落实它,就远非想象般的轻松。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落实的困难,才使得这样的学术性具有一种长远的价值,对于艺术史的发展,对于文化史的发展,乃至于对于艺术市场的发展都具有一种价值认定的意义。也即,展览必须要在展览内容的历史价值认定上具有一种问题意识,我们才能够判断它具有学术性。而不是简单高举学术的大旗,却没有任何实际落脚点的问题,或是问题与作品无关,从而成为当今蜂拥而至的泛滥展览中的一员。

就此而言,展览的学术性实施是一件需要认真研究的困难之事,而非快餐式的口号文化。那么,面对今日大量毫无建树的展览,我们的策展人应该何去何从?面对大量空洞的所谓的学术口号,我们的策展人应该又当何想?似乎,这已经成为当下拷问中国策展人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了!

相关文章

  •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图文]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图文]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昨天上午9点,《李乃强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一楼大厅隆重开幕,50余幅参展作品均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画家李乃强多年来的精品力作。作品中,浓丽而又不失雅致的色彩,三维立体空间和明暗的鲜明对比,都潜移默化地融合在了中国传统笔墨的线条中。所有作品,以类似油画的表现风貌,让前来观展的市民大开眼界。江南时报记者程岚岚文秦怀珠摄江南时...

    88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文]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文]

    图片说明:圆雕《陈散原像》泥巴里的灵魂——雕塑家滑田友的斧凿人生本报记者柳青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专题陈列中,滑田友(1901-1986)是唯一的雕塑家。如果不是偶然得到徐悲鸿的赏识,滑田友也许会终老于苏北的小县城,做一辈子小学美术教员。1930年初的寒假,他在淮阴老家,用因陋就简的材料给三岁的儿子刻了只木雕兔子,看到孩子欢喜极了,他又找来一块...

    42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徐悲鸿对当代美术所起作用并不很好[图文]
    徐悲鸿对当代美术所起作用并不很好[图文]

    朱新建(1953—2014.2.10)生于南京,著名新文人画家齐白石是一个非常好的画家。其实他是和湖南的小画家学画画,和小文人学写诗,但都比他的老师们好得太多了。他用的是吴昌硕开拓的所谓大写意的方式,同样的方法在吴昌硕手里俗不可耐,就是讨好读者,讨好观众,卖弄技巧,什么毛病都出现了;到了齐白石手里,腐朽变为神奇。就像一个破烂花棉袄穿在吴昌硕身上,一副穷酸相,穿在齐白石身上,太好看了...

    136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廉政漫画史:民主是讽刺艺术的肥沃土壤[图文]
    廉政漫画史:民主是讽刺艺术的肥沃土壤[图文]

    廉政漫画作品9月的一天中午,河北省邱县西临河村的村民郝增茂,从地里摘完棉花回来,坐在墙壁裂着缝的屋里,一边端着饭碗,一边瞅到电视里正播着中纪委网站推出《邱县廉政漫画展》的新闻。这位48岁的农民一眼就认出来,电视画面里出现的第二幅漫画—“硬功夫”,是他的作品。郝增茂又惊又喜,“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的漫画会上了中纪委网站,太意外”。廉政漫画...

    27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唯精神是求:记民国画家姚茫父[图文]
    唯精神是求:记民国画家姚茫父[图文]

    姚茫父1876~1930年北京丛涛2013年6月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中国画部分”,着眼于馆藏北平艺专教员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文献材料加以展示,对近年愈加活跃的民国北京传统画坛研究助益尤多。此次展览中,一轴《秋山红树图》以其皴染互用、饶富金石意味的笔墨语言,营造出醇穆秀冶、颇具书卷气息的山水境界,十分引人注...

    130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何多苓:艺术可教,但天赋更为重要[图文]
    何多苓:艺术可教,但天赋更为重要[图文]

    何多苓在工作室12月23日,展览“绘画的根茎:何多苓教学研究计划1——手感与句法”将在成都K空间举办。何多苓师生展已经在几年间多次举办,但据策展人鲁明军介绍,本次教学研究计划系列“不再是简单地展示他们的最近的创作状况,而是根据他们的实践预设了三个问题:1,手感与句法;2,技术与审美;3,逸出与实验。分别于2012、2013、2014三...

    107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专家:美术馆可能成为艺术品的坟墓[图文]
    专家:美术馆可能成为艺术品的坟墓[图文]

    文、图:记者林琳本期专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美术馆里所崇尚的只是精英化的艺术,它还不是真正的公共领域,不是鼓励真正辩论的地方,也不是活的艺术正在发生的地方。前不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史》,作者大卫·卡里尔是美国杜克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在大卫·卡里尔看来,美术馆里所崇尚的只是精英化的...

    127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美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图文]
    美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图文]

    裘安曼文_裘安曼作者简介:裘安曼:祖籍浙江,生长于北京。所受教育领域包括英语、中国语言文学、法律和国际工商管理。工作经历涉及编辑、翻译、出版、版权、专利和国际组织。曾参加中国著作权法的起草工作以及中美知识产权和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的谈判。曾多年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事专利审查工作。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国家版权局副司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总干事,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副总经...

    36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千难一易画古都老屋[图文]
    千难一易画古都老屋[图文]

    李小可《雪》李小可重“表现”实际上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与内在动力。就是画家为什么而画?“有感而发”,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意识在作品中的注入。很多掌握一定绘画技巧与能力的人往往在创作中忽视与淡化了这个艺术创作的本源。他们的创作在已掌握的技法与形式上兜圈子,使其作品趋于程式化,无感受,无个性的一般的状态。所谓重“表现”就是...

    69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呵护灵魂的栖息地[图文]
    呵护灵魂的栖息地[图文]

    题记:用最美的文字,表达最美的感觉;用最美的感觉,揭示最美的意蕴……雪域神舟(一)川西北,那里蕴藏着太多的神秘、太多的不可思议、太多的让人难以割舍的挂怀……我相信,“香巴拉”,或者说“香格里拉”是存在的,它不是一个幻化的世界,它是千百年来安放在我们心灵中的一片净土。我渐渐理解了画家贾雨笔下的...

    47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黄永玉: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图文]
    黄永玉: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图文]

    黄永玉曾经自认为是左派,讽刺过张大千。多年之后,他对张大千的感觉是佩服:张大千像钢琴,完美、全面,而别人像小提琴、大提琴。(南方周末记者蒋彬/图)原标题:“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黄永玉九十说生说死黄永玉在万荷堂养了十来只狗,近十只猫,各自有名。一只叫“科学”的川东猎犬满院跑,另一只叫“民主”,因为好斗、爱咬同类,关进...

    114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与贾樟柯的艺术立场[图文]

    刘小东作品《三峡新移民》,贾樟柯用镜头拍摄下他的整个创作过程,成为其纪录片《东》的主要内容。而很多人知道刘小东恰恰是因为《东》和《三峡好人》这两部影片。刘小东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近日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展出艺术家自1984年至今拍摄的千余幅摄影作品及其相关的纪录片与电影。展览期间,刘小东与贾樟柯以“艺术的立场”为题进行了一场对谈,在贾樟柯看来,刘小东绘画中&...

    2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领导人卡通形象走红 被赞好萌好可爱[图文]
    中国领导人卡通形象走红 被赞好萌好可爱[图文]

    在“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视频中,包括习近平在内的7名常委及中国历届领导人都使用了卡通形象。视频截图10月14日,一个名为“复兴路上”的账号,在视频网站优酷网上发布了一段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视频,全长5分零2秒。视频中首次出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卡通形象,用幽默平实的语言讲述中国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这段视频赢得了疯狂的点击率。截至昨晚10点,该...

    113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翻阅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集,其间,最令我怦然心动、血涌神驰的,乃是一尊《独立苍茫——齐白石》。图片上,齐白石的颈项、身躯被拉长又拉长,拔高又拔高,乍一看,似宇宙洪荒孑遗的巨木化石,又似“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独秀峰。材质为泥,视之却如山骨,崚嶒,峥嵘,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目光叩处,锵然作青铜声。这是齐白石吗?齐白石哪能有这般颀伟?若依头部和躯干的比...

    134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且读且画[图文]
    且读且画[图文]

    杨秉辉,1938年8月15日生于江苏镇江。196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等职务。多年从事肝癌临床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业余从事医学科普,喜爱钢笔写生,曾出版数十册医学专著、科普读物、游记及写生画集等。杨秉辉教授的书房里,到处是画。进门处就悬了两幅上海硬笔画研...

    158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