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李小可:一味复古或丧失进步[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Violet 点击 :

李小可:一味复古或丧失进步 | 美术观点

李小可面对镜头很腼腆。本报记者任峰涛摄

7月20日,画家李小可(微博)“水墨家园”个展在中国美术馆闭幕。7月17日,李小可在接受《京华时报(微博)·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国人逐渐关注传统文化,这对艺术市场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过,他担心,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市场,一味地复古可能会丧失进步。

谈创作

我与黄山有一种缘分

李小可的工作室位于王四营,一张工作台静静地放在工作室二楼,本次参展的黄山系列作品以及多幅作品就是在这张工作台上完成的。

展览中,一幅幅描绘北京胡同的作品颇为引人注目,透过笔墨,观众感受到了北京文化中的宁静。对此,李小可说,他在雅宝路2号度过了童年时光,他对老北京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同时,这样的作品也得益于自己对画面的控制力。从当兵到复员,再到做工人,李小可年轻时吃了不少苦,对此,他却一笑而过,称正是这段经历,练就了自己的责任感、做事的操作能力及协作精神,对他日后作画有很大帮助。“我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对整个团队、演奏出的音乐都要有很强的控制力,控制不好会在表现上出现盲点。”李小可认为,对实景物的探索提升了他对画面的控制力。

1978年,李小可随年过八旬的父亲李可染去黄山写生,开始近距离山水画学习。此行,他完成了一批写生作品,正是凭借着这批作品,他进了北京画院。后来,黄山要建立书画院,李小可成为院长:“当时就觉得,自己与黄山有一种缘分。担任这个角色以后,心里就有了一种责任——把黄山画好”。

李小可认为,近代的绘画大家都在描绘黄山,这是对山水画精神和传统的继承。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主要是重表现,既有传统语言的表现方式,也吸收了当代画的元素,但没有过多受传统画的约束,反而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但是,作为中国山水画画家,对中国山水传统绘画语言的深度回归是必要的。在回归的主要题材中,黄山最能概括主要元素,且立足于对水墨的表现。“画的时候没有底稿,随着画面的需要和自己的想象画出,在表现上有一些极致化。”李小可对自己的黄山系列作品很满意。

创作十问

1.创作周期?小画一般1-2天,大画一般20天,都是一气呵成。

2.创作时怕打扰吗?怕,因为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3.创作时听音乐吗?听,会从音乐中找到与绘画共同的规律。

4.创作时间?白天集中创作。

5.第一桶金?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画黄山的《西海群峰》。

6.创作习惯?暂时没有。

7.是否有灵感迸发一说?在画的过程中会有灵感。

8.创作中是否遇到过瓶颈?遇到过。

9.创作中是否交流?需要交流,因为交流对绘画有帮助。

10.创作时会全天都待在工作室吗?是的,我很不希望被人打扰。

传统当代很好地结合

今年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小年,但李可染作品在低迷环境中依然取得了不俗成绩,《万山红遍》2.9325亿的成交价在春拍市场独占鳌头。

李小可认为,当今艺术市场走向和经济、文化的阶段性导向有关。“市场在开始阶段会有一些泡沫,但随着收藏家、艺术家关注对象的改变,市场也会随之变化。”李小可说,“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艺术品的认识标准。现在国力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认可,这对市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过,李小可也有一些担心:“一味地复古是否会丧失进步?”他强调,传统和当代应该很好地结合。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要从艺术创作本体出发独立思考,不受市场影响,这也是历代大师所坚持的原则。

谈教学

谈及当今的美术教学现状,李小可认为水墨教学仍处在矛盾期,即传统化与当代化如何结合还没有好的思路。“如果学生没有接受传统化教育的基础,其作品只有个性,没有基础,学生最后控制画面的能力会明显减弱。基础没打好,以后很难转换。”

李小可总结,传统的中国画教学应既有传统化又有个性化。他主张加强写生,因为客观世界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如果拒绝客观世界,作品就会缺乏生动性。“面对客观世界,你可以逼着自己把绘画对象转化成图像,这对提升画面处理能力有很大帮助。况且,不到现场,怎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李小可今年68岁,近些年每年至少带学生出去写生一次。今年6月,李小可就带领学生去了山西写生,留下了晋山水的水墨记忆。他在本次展览上展出的摄影作品,也是在外出写生时拍摄的。

谈父亲

他的名字就是种压力

谈及父亲李可染,李小可说,父亲的名字对他和当今很多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压力。李小可认为,李可染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他所具有的条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能达到的。“从他开始画画到他所经历的历程,在艰苦的条件下逐步摸索艺术道路,自己的才能、修养和如一的坚持,以及为艺术付出的全部,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

李小可说,如今,人们每看到他的一幅作品,就会很自然地与父辈比较。“我的作品既有我父亲的营养,同时也有我自己的特殊感受和表现,以及某种坚持。艺术家也是很个人的,只要在某方面做到极致就好,大众会有很多评价角度。”

李小可35岁进入北京画院成为职业画家,也成为父亲的助手。那时,李小可负责安排李可染的生活和工作。如今父亲过世,他依旧管理着李可染基金会。

记者手记

腼腆的艺术家

李小可是位艺术家、教育家,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但是面对镜头,他显得异常紧张。每当摄影记者将镜头对向他,他总要腼腆地说上一句,“不知道怎么摆姿势,镜头一对着我,我就紧张”。

相关文章

  • 台湾现当代艺术中的抗争政治[图文]
    台湾现当代艺术中的抗争政治[图文]

    黄灿荣《二二八事件》,木刻版画文/李公明有多种角度和层面研究台湾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比较独特的方向是从社会转型正义的角度研究艺术在其中的表现、作用和审美价值。这种研究角度的独特性在于从威权政治走向民主政治过程中的艺术与政治关系具有前所未有的特征,转型正义中的政治成为批判性艺术成长的重要土壤与推进器,艺术从一个侧面成为政治史上的图像抗争注释与视觉经验。一所谓“...

    22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贾方舟:写实主义在当代的可能性[图文]
    贾方舟:写实主义在当代的可能性[图文]

    西藏组画(进城)油画1980年78cm×52cm陈丹青中国的写实绘画在它一个世纪的经历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其在本体意义上的建构逐渐接近西方水准,但它也先后经历两次“陷落”——一度成为意识形态的驯服工具,又转而在市场中成为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宠儿。它不仅在这两个重创中迷失自我,更具悲剧意味的是,在西方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写实艺术早已是一个不再被...

    13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宋婕:丽江COART,我与李亚鹏的第一站[图文]
    宋婕:丽江COART,我与李亚鹏的第一站[图文]

    宋婕(右)与叶永青(左)说起丽江,我们首先想到安宁、美丽的景色,其次我们可能会想到的是雪山音乐节,它曾经是丽江的一张“名片”,但2010年之后因为举办理念的问题而停办。2012年春开始COART艺术节开始在丽江开始举办,虽然宣传甚少,但取得不错的反响。10月31日到11月4日,秋季COART又在丽江举办,记者采访了COART负责人宋婕女士,她之前也是雪山音乐节的负责人。...

    81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关于艺术模仿与抄袭的思考[图文]
    关于艺术模仿与抄袭的思考[图文]

    仿照伦敦水晶宫而建造,被称为缩小版的马德里“水晶宫”的外景兰翔钟媚摄以钢铁为骨架的玻璃建筑,阳光下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暖房程国政文新闻背景话题缘起:模仿还是抄袭,这是个问题。近年来,建筑设计、公共艺术的抄袭问题一直是缠绕在中国创意产业领域上空的乌云,有媒体称朗香教堂本是法国孚日山区的一座教堂,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被郑州抄袭,后被拆;北京望京的&...

    169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陶喆:放下,需要思索,也需要时间[图文]
    陶喆:放下,需要思索,也需要时间[图文]

    陶喆凭上一张大碟《六九乐章》拿下台湾金曲奖的“金曲歌王”后,有“R&B教父”之称的陶喆反而沉寂了不少,并未乘胜追击。很多人都猜测,陶喆是否应验了那句“得金曲,衰三年”的魔咒?其实,暂时离开公众视线的陶喆一直没有闲下来,他写了好几个剧本、筹拍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签下乐坛新人关诗敏、筹备新碟、与新班底合作新歌…...

    12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漫画家寄语年轻漫画人:坚持画自己最擅长的题材[图文]
    漫画家寄语年轻漫画人:坚持画自己最擅长的题材[图文]

    就在前几天,袁伟江的《豌豆笑传》第十七集面世,《豌豆笑传》的总发行量已超四百万册,几乎是出版界的奇迹。除了袁伟江,像天朝羽、勾犇、南靖北玲、阿酸、冥王星精灵、章珉等,均是本土著名年轻漫画原创作家,他们的平均读者超过千万,像天朝羽的《黑白奇境》总点击率达4亿。记者安文联好的漫画中都有作者的影子就在前几天,由云南出版集团出版的《豌豆笑传》第十七集面世,《豌豆笑传》几乎是在国内任意一家书刊亭都可...

    93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图文]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图文]

    大陆艺术家陈蔚《拾荒者笔记2014》编者按:在美术馆展览台日渐竣工的当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却似乎越来越少。而对于形成机制的展览项目,如何维系展览质量,令人关注。由何香凝美术馆发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项目,借此契机,羊城晚报采访了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探讨“展览太多还是好的艺术家太少”?羊城晚报:今天的全...

    176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人像摄影的本质在于传递情感[图文]
    人像摄影的本质在于传递情感[图文]

    漆器大师肖与王耘农摄人像摄影的本质是什么?当然不是“一二三茄子……”也不是“背直点,把手放腿上,注意我要拍了啊……”人像摄影的本质在于传递情感。情感表达对于一张好的人像作品至关重要,这不是套用拍摄技巧以及方法就可以复制出来。若我们无法体会这件事,也只能原地踏步拍些糖水片。在某一个瞬间抓...

    113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学者解密柴窑:不是单一品种,烧造地在耀州[图文]
    学者解密柴窑:不是单一品种,烧造地在耀州[图文]

    五代耀州刻花鸟首壶11月3日,第二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五代时期的柴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虽列诸窑之首,却无实物留存。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探寻柴窑,产生了“越窑说”、“钧窑说”等说法,甚至有人认为柴窑是不存在的。近年,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等机构致力研究柴窑之谜,并在文献查证方面取得突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

    8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有"三信危机"?专家称若不重视,后果堪忧[图文]
    中国有"三信危机"?专家称若不重视,后果堪忧[图文]

    漫画信仰非常重要,这毫无疑问,不论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从现实生活来说,信仰都是不可缺失的。开放以来,窗户打开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信仰体系受到冲击,在商品经济下,钱,或者说物质财富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资本的力量越来越大,然而正如马克思批判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信仰、信任、信心等逐渐后退,很久以前就有人提...

    96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刘玉来:人体彩绘滥觞说[图文]
    刘玉来:人体彩绘滥觞说[图文]

    近几年在人体上绘画的形式从西方流传到国内。这里我们用了“形式”一词。之所以称之为人体作画形式而未称之人体绘画艺术,是因为时至今日真正能够称得上人体绘画艺术的尚少而又少,绝大多数属于滥竽充数而已!原因很简单,就是搞人体绘画的人并未理解什么叫人体彩绘。他们单纯的认为与在纸上作画无异。那么,这样将人体与纸混而为一的认识,无疑,他并没有认识到人体彩绘的特点。可以说他尚处于不明白自...

    32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展望:“我的宇宙”不能预计的旅程[图文]
    展望:“我的宇宙”不能预计的旅程[图文]

    差阳错造成的误差。当我辗转来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他已经早早到了现场,但话语和神态却依旧平和,并没让人感觉到不耐。时间问题在见面的一开始达成了平流状态。站在尤伦斯文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四块巨大投影屏幕围起一个矩形空间,从屏幕正反两面都可看到正在播放的作品影像。矩形空间内部,悬垂散布着不锈钢材质、大小不一的石块形态雕塑。展馆工作人员笑称,不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观众会在这个空间前怯步不前,因为他们误...

    34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中国画当如何写生?[图文]

    1973年,黄胄去广东军区南海舰队基层采访写生时创作的作品《海岛民兵》在北京宋庄,据说有的画家已经不只是对着摄影作品画画了,直接把电子的照片用幻灯打在白墙上;在某美术学院的写生课上,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多幅作业雷同,原来在写生的景区有专人买卖速写作品,五块一张,学界对此嗤之以鼻,然其核心均绕不开何为中国式的写生观的问题。其实,也有媒体报道,西方美术家有自己拍照记录美景的做法,说可以启发灵感,助...

    179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山水画家杨永茂:壮伟之象莽然之气[图文]
    山水画家杨永茂:壮伟之象莽然之气[图文]

    山水画家杨永茂杨永茂先生是天津山水画坛的实力派画家。他的作品有气势,有想法,个性突出,笔墨讲究,气韵生动,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观杨永茂先生的画,首先会被他的大气势吸引。他的山水画给人以壮伟之象,莽然之气,深得庄子关于“天地有大美”的美学精髓。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北宋壮伟派画家范宽对他的影响,这也恰恰符合了杨永茂先生高大朴实,热情豪爽的北方汉子的气质。正是因为这种真情个性的...

    187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梁江:三秋标异色 天涯仰梅魂[图文]
    梁江:三秋标异色 天涯仰梅魂[图文]

    于希宁铁骨立风雪210×425cm1979年于希宁老人远行了。那是2007年的岁末,收读到这段让人心痛的短信,恰是隆冬的第一次寒流到达北京。朔风扶裹着漫天尘霾席卷街头,行道树的枝干都在冷风中呜咽和颤抖。在我恍惚的眼中,却成了一派老干清癯、奇柯横出的景致……“千载峥嵘香雪海,梅骨风标耐颂吟”,那是于希宁老人画了几十年的梅花。于希宁双...

    74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