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寻巢布面油画
成龙先生20年前在皖南买下10幢明清的古屋(包括一个古戏台),材料多为紫檀木樟木、等名贵树种以及大量木、石、砖雕件家具等,年代可上溯到400年的历史,总价值数亿。成龙近日连发微博表示想捐给新加坡收藏。
400年的风霜雨雪;400年的战火纷争;400年的人伦更替,无数古建筑尤其是弱势的古民居大都灰飞烟灭,今人只能在《清明上河图》中揣摩探微。然徽州古民居却整村整城保存完好,可谓奇迹。徽州区域内(不含江西、浙江)有1022个古村落、散落着大大小小6908栋古建筑及200多座牌坊古桥。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及其古民居的代表,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纵观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中国是唯一没有断代的。徽州古民居就很好地诠释了文明的延续。400年的古民居,活生生矗立在你面前,娓娓倾诉岁月沧桑,细细吐纳从古到今的人文气息。徽州老乡、油画家凌徽涛先生的名作《理发已经一个小时了……》用超时空的手法再现了这一主题。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幢古民居,就是一个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开放国门。新时代的现代生活方式进入徽州,居民追求新的生活无可厚非。于是,古民居的改造、拆迁、废弃出现了。于是,就有了成龙的10幢明清的古屋和古戏台。作为黄山人,我知道实际情况是30年来改、拆、废无数。许多精明的建筑商、民间收藏者意识到徽派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和独特审美价值,便利用当时相关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空当,大到整幢搬迁、小到构件收藏争先收购,每年流失的数量不下100幢。皖南大大小小的古玩店堆满了从古民居拆下来的三雕构建就是佐证。
一位朋友访学美国,特地走访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小镇Salem。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一座具有代表意义的徽派民居———“荫余堂”原封不动地搬到该镇新建的PeabodyEssex博物馆。“荫余堂”是1800~1825年间由黄姓富商所盖。20世纪80年代,子孙迁移、房宅空置。1997年,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装进19个大货柜,运至美国。博物馆有很多中国文物,是不是八国联军弄去的不得而知。当然,也有美国“文物”——当年英国移民开金矿的油灯。问朋友有何感想,半响无语。我知道,早年因他的资助,他兄弟将老家古民居改造成不伦不类的小洋房,懊恼至今。
这些年,我身背画箱,走村串户,为古民居写照,见证古民居的变化。令人欣慰的是安徽省和黄山市政府出台了相关保护政策条例和“百村千幢”保护工程,也取得很好的效果。石台县珂田乡古徽道旁的一幢有200多年历史的徽州老茶馆整体搬迁到瑞典哥德堡市的计划就被制止。但在我走过的非保护区、非旅游开发区的古民居,保护古建所需的资金、权益、现代社会方式等等问题使得无法进行整体保护,改、拆、废现象随房地产开发和居民收入增加有加速倾向。
下面这幅画源于我第三次到该村写生,发现又一处古民居正在拆除。这是一栋在徽州随处可见的普通小型古民居,不在保护之列。斜阳照射,被拆除一半的古民居犹如被扒了半边衣裳的汉子,坚毅杵立着不倒。这正是徽州古民居的特性:没有一钉一铆,顶掀了,墙扒了,还有骨架在!虽然无数次目睹废墟,还是被感动被震撼!特别欣慰的是这处一半的古民居有结构,有线条,有块面分割,有色彩对比,既展现了徽派建筑剖面结构又是最适合油画表达的。当天带的画布太小,只抓了构造色块。画着画着,一块块的古砖仿佛在诉说:我是有故事的,画我!第二天开始,带来1米2的画布,对景创作。除了房梁去了一半,身后新楼房移到古民居后,虚化。强调雾霾,其他基本忠于实景,就在即将完工时,一群鸽子飞落在房架上,可能是屋主人饲养的,回来寻找旧巢,于是,有了作品名:《寻巢》。在画“拆”时发现少了一点,正准备加上,突然感到内有乾坤:“拆”少了一点,不就是少拆一点吗?
成龙先生买房20年了,是是非非不必去评定,当年这10幢古民居或许成为景点,或许被拆改废。感谢成龙,至少让它们还在。寻寻觅觅到现在,到了该给古民居落巢的时刻了。新加坡虽好,但古民居是有灵性的,土生土长了400年,出去会水土不服的。大哥,让叶归根、凤还巢吧!